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846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docx

21六年级学生心理个案分析材料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一、案例介绍:

李,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既聪明又活泼。

因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同他进行沟通加上他是独儿子,从小由奶奶带大。

所以全家人都很宠他,什么事都满足他。

天长日常,便形成倔强、好胜的个性。

在家里“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爱发脾气。

在学校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脾气暴躁,易冲动,与同学关系不好,与老师关系紧张;自我约束能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或赌气。

二、案例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针对的李同学的心理表象,我有目的的安排了一次家访。

从交谈中了解到由于李同学从小就聪明并且成绩也很好,父母就没太在意他这些不良行为。

于是对他基本上就是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极少对他进行针对性教育。

2、他是在二年级新转入我班的,他给我的印象活泼可爱喜欢交谈。

刚一上课,他完全在凳子上坐不住,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又转身和同学讲话,老师讲课时他也是想说就说,完全没有上课的样子。

真想狠狠训他一顿,但第一节课也得给他留一点面子。

于是,我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他盯了我一下,也规矩的坐好了。

后来,我了解到他当时闷了一肚子气,心想:

“以前的老师,什么事不顺着我?

今天可倒好,干吗和我过不去?

3、面对自己的错误从来都不是主动承认,明知是错了都还要找很多的理由为自己开拓。

记得有一次上思想品德课,由于他和同学讲话何老师就叫他站起来,他不但不站还同何老师大吵起来。

课后何老师帮助他,他也没有认错。

为此还赌气不吃饭。

4、班上的劳动几乎是能跑就跑,从来不会主劳动,就是该他劳动他也会逃跑。

该他值日时几乎就没有一次是顺利完成任务的。

三、心理辅导及措施:

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针对他鲜明的个性,重点培养他接受挫折的能力,分析他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引导,从而让他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

并让他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挫折,面对挫折,从而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1、体验挫折,正视挫折。

他转入我们班的第二学期,班干部要进行民主选举。

他大摇大摆的走向讲台,开始自己的竞选演说后,本以为自己这次班干部是当定了,但选举结果却没有他。

为此他大发脾气,班上几乎找不到没有被他当出气筒的同学,同学们见他也绕道而行。

看到这一切我有意识的安排了一节班队课,讲了很多名人的故事,让他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到人的一生中会受到很多的挫折,面对挫折的态度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

看到班队课上他那一脸好象知错,而脸红的表情,我知道我的心理疏导成功了。

后来,我又和他有了一次亲切的谈话,了解了他的真实想法。

让他知道并不是什么事都能想自己想象的一样。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

要正确面对每一次的失败,并找出原因、分析看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这才是就好的解决办法。

他正视了自己的缺点。

在后来的一次选举上,他以坚定的信心——“痛改前非”,博得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赢得了个“学习委员”。

2、劳动中体验成功。

针对他对劳动的态度,每次都会给他量身安排劳动。

他的劳动一般都是定时定量的,这并即时的检查肯定他的劳动成果,让他真正感受劳动也会带给他快乐,同时也给他分析同学们对他的看法,让他清楚的认识到怎样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

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强力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他再也没有偷懒过,在动中,他体验了乐趣,也树立了强力的责任感。

3学校,家庭和谐统一。

根据学生情况主动和家长联系,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使学校和家庭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家和学校表现一致。

我经常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变得懂事了乱发脾气的次数也少了。

4、培养良好的心态。

一个人当自己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发泄时就会表现出反常现象。

因此针他乱发脾气和情绪不稳定等现象,结合他的兴趣爱好,引导他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例如,乒乓球训练,让他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如何跟别人合作,以及克服冲动等坏毛病。

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

从而培养良好的心态。

5、经过努力,李恢复了理智状态,内心达到平衡。

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沟通思想;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

四、辅导效果

经一学期的疏导、引导教育和多次的心理交流,该生有了质的变化,情绪也较为稳定,有一定的责任感,并且有了一定接受挫折的能力也能下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完成了预期的心理教育目标。

本案例表明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要贴进学生、想学生所想、悟学生所悟,有针对性的调整辅导措施,科学的运用心理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要正确面对每一次的失败,并找出原因、分析看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这才是就好的解决办法。

他正视了自己的缺点。

在后来的一次选举上,他以坚定的信心——“痛改前非”,博得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赢得了个“学习委员”。

2、劳动中体验成功。

针对他对劳动的态度,每次都会给他量身安排劳动。

他的劳动一般都是定时定量的,这并即时的检查肯定他的劳动成果,让他真正感受劳动也会带给他快乐,同时也给他分析同学们对他的看法,让他清楚的认识到怎样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

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强力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他再也没有偷懒过,在动中,他体验了乐趣,也树立了强力的责任感。

3、学校,家庭和谐统一。

根据学生情况主动和家长联系,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使学校和家庭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家和学校表现一致。

我经常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变得懂事了乱发脾气的次数也少了。

4、培养良好的心态。

一个人当自己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发泄时就会表现出反常现象。

因此针他乱发脾气和情绪不稳定等现象,结合他的兴趣爱好,引导他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例如,乒乓球训练,让他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如何跟别人合作,以及克服冲动等坏毛病。

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

从而培养良好的心态。

5、经过努力,李恢复了理智状态,内心达到平衡。

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沟通思想;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

四、辅导效果

经一学期的疏导、引导教育和多次的心理交流,该生有了质的变化,情绪也较为稳定,有一定的责任感,并且有了一定接受挫折的能力也能下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完成了预期的心理教育目标。

本案例表明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要贴进学生、想学生所想、悟学生所悟,有针对性的调整辅导措施,科学的运用心理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给心灵一个自信的窗口

——孙海霞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

小颖(化名)性别:

女。

年龄:

13岁。

所在班级:

六年级。

二、问题行为概述:

1.她是个很腼腆的女生,性格十分内向,在学校沉默寡言,而且从来不和同学们交往,总是独来独往。

2.在学习上,她显得很被动。

作业经常拖拖拉拉,上课没有精神,听讲心不在焉,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靠后。

3.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有时上学不洗脸、不梳头,穿的校服也不够整洁。

三、个案分析:

1.个人因素:

经过我与小颖以前的老师交流,得知小颖从上一年级开始,性格就很内向,胆子也很小,在别人面前从不大声讲话。

上课,只要老师一看她,她就赶紧低下头,害怕老师叫她发言。

有时叫她去黑板上写生字,她也不上去,只说:

“我写不好,写不好。

”所以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2.家庭因素:

小颖的父母工作很忙,两人在家里还经常吵架,这对小颖童年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教育小颖,与小颖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使得小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在班里学习成绩差,父母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后,很不满意,不是打就是骂。

时间一长,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便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个人卫生差,学习赶不上,不愿意和同学交往,这就形成了自卑的心理。

3.学校因素:

在学校,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自己所带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就要及时研究与引导。

有时,由于老师的疏忽,个别学习困难或行为偏差的学生渴望学习的进步,渴望与同学们一起活动,也渴望得到老师的欣赏与夸奖,老师却没有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有利的心理疏导,慢慢地这些学生在心理上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失去了自信,自卑的心理越来越强。

四、辅导策略: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

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对于成才来说,居里夫人认为成才的窍门在于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

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重要要阶段。

如果一个小学生缺少自信,那么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应对缺少自信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1.赏识教育,唤起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

“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教师只有表现自己对学生的赏识才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加。

在小颖的自信心培养中,我首先利用的是赏识教育,唤起她的自信。

通过我的仔细观察,我发现小颖喜欢画画,在她的美术作业本上,几乎每次作业老师都给她评的是“A”。

在学生搞卫生时,她也很积极,而且搞得很干净。

同学们做操时,她的动作很到位,这些都是小颖身上的闪光点。

所以在学校组织绘画竞赛时,我就把她推荐给美术老师;有时学校大扫除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小颖的劳动成果;有时同学们做完操,我夸赞小颖做得好,让大家想她学习。

这使小颖感到自己得到了教师的赏识,从而对自己有了自信心,在学习和活动上更加努力了。

2.家校沟通,培养自信。

小颖自信心的培养单靠学校教育是很难达到的,还取决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为了培养小颖的自信心。

我经常与小颖的父母沟通交流。

起初,小颖的父母以为孩子在学校学习不好,老师家访是兴师问罪来了,他们显得很紧张。

当我谈到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时,他们很无奈,只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

我看到小颖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也缺少自信心,就将小颖在校好的表现详细地说给小颖的父母听,当他们听完后,对小颖的培养也有了新的想法与信心。

之后,我经常与小颖的父母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首先自己要做有自信心的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再教给他们一些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与措施,比如对待孩子的过失,家长要在鼓励的基础上,更重要地是给以多种途径的引导,耐心的向孩子解释错误原因以及改正方法,同时引导孩子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和学习,使孩子在失败的基础上走向成功,在失败的挫折下重树自信。

平时要善于从孩子身上发现他的优势,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帮助孩子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经过我们家校的及时沟通,一个学期后,小颖的学习和性格有了可喜的变化,她的各科成绩有所提高,开始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活动了。

3.尊重学生,增强自信。

小学生常常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心理感知世界。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给学生宽容、理解和期待,才能使学生天生具有的自信,不会被受到压抑和打击,学生才能积极地面对世界,充满自信,通向成功。

在学校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时,我事先与小颖进行沟通交流,问问她自己的想法,如果她愿意,就让她参加,不愿意,就暂时让他当观众,用热情和温暖的话鼓励她,给她打气,让她对活动充满信心,等她有把握了再参加。

渐渐地,小颖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她的想法赢得了老师的尊重,自卑感慢慢消除,对于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了兴趣,在各项能力发展中增了自信,取得了进步。

五、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携手努力,小颖有了很大的变化。

她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上课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多,课后能主动与同学交往。

她心中拥有了自信,所以愿意尝试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活动,能够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六、结论: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科学地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学生心灵一个自信的窗口。

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孙海霞

  一、学生简介

  赵刚(化名),13岁,男生,似乎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

起初,这名看上去和其他同学相差无几的学生并没有引起我的格外注意,可是入学不到两周,我班的语文科任教师向我反映赵刚在课上读小说,不听老师劝告,还故意顶撞老师。

作为班主任的我对他进行了初步了解:

脾气大,做事易出格。

随后几周发生的事,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硬要和邻桌换座位,人家不愿换,就动手打同学。

另一次是家人给的学习资料费明明自己用来买了Mp3,却硬说丢了。

该生平常喜欢说谎,习惯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觉得万事皆对,无错可改。

  二、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学生赵刚从心理成因上来说,主要是他的偏激心理在作怪。

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也是使人走上歧途的可怕诱因。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知识上的极端贫乏,思维上的主观独断,等等。

  三、常见的偏激主要的特性

  1.情绪冲动。

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为人、去做事,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

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会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认为是对的、是好的。

  2.行为莽撞。

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

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知识经验不足,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点概面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3.认识片面。

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以偏概全、固执己见,对人家善意的奉劝和平等交流一概不听不理。

偏激的人看不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只问别人给自己提供了什么,不问自己为别人贡献了什么。

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

而其总是以为自己要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不能和颜悦色,明明无理也要争个上游。

我想,这样的人没有几个人愿与其打交道。

学生赵刚不管是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

  四、究其不良习惯的根源

  1.家庭方面因素。

学生赵刚是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家中只有爷爷和奶奶照顾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弥补对孩子的关爱。

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导致学生常年思念父母,孤单,从而迷恋玩Mp3、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

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因此他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

久而久之,他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地将这一切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

缺失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赵刚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个人方面因素。

由于学生赵刚还尚未成年,自我反省能力较弱,因此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再加上自己的偏激,导致人际关系比较差,进而使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个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3.他人方面的因素。

由于赵刚的偏激行为,使其他同学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他气量特别小,他们不愿意和赵刚交朋友,因此赵刚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使他的偏激心理进一步发展。

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地“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

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辅导策略

  1.用一颗关爱之心,与其沟通交流。

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让他明白:

他是老师的好学生,是同学们的好同学,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分子,只要他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自己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得到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和表扬,他也是父母的好孩子。

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关爱。

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本笔记本,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矫正。

  2.让其培养和增强自制力,塑造健全人格。

让学生赵刚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泥潭中越陷滑越深,最终不能自拔。

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健康人格。

  3.师生共同努力帮扶。

我与任课老师沟通,让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赵刚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管教,减少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使他获得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他拥有一个正常心理。

  4.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时常通过电话与赵刚家长取得联系,给他们说明学生情况,让他们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孩子。

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

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健康心理,为孩子的美好前程搭桥铺路。

  六、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半个多学期的细心辅导,学生赵刚已经能和老师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过去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已离他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