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584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未来五年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镇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黄金时期。

根据省委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委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区委提出的“呼应大决策,融入大跨越,做出大贡献”的战略要求,按照《厦门市集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厦门市灌口镇委员会关于制定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制定《厦门市灌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发展回顾

随着厦门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过去的五年,灌口从一个以农为主的农业镇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业重镇。

在工业项目的带动下,灌口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跨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㈠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从2001年开始,伴随着厦工、三圈日化和厦门汽车城等项目的相继入驻,灌口逐步形成以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产业为主导的机械产业制造基地,原有的灌南工业区也整合升格为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

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0.58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其中产值超500万元的企业达51家,工业经济初具规模。

㈡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在工业化的强力带动下,灌口的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完成了工业集中区和四个生活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市政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五年来共修建市政道路8.5公里,镇区内交通的主体框架初步形成;商业形态不断升级,以凤泉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圈基本形成,为工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

㈢“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0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10元,年均增长8.57%。

五年来,共改建镇级公路25公里,新建村级道路46.5公里,95%的自然村接通自来水,改扩建4所农村小学,兴建115座农村卫生公厕和垃圾池,建设8片共13000亩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改造4000亩中低产田,组织962人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共转移富余劳力3504人。

为496名失地农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兑现区财政补助资金近500万元。

建成集体经济发展项目3个,建成厂房面积36000平方米,公寓面积7500平方米,年可增加收入370万元。

㈣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不断增加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新建了一批教育、文化、卫生设施:

投资650多万元,建成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镇文化中心,灌口中学通过省三级达标中学验收,中心小学成为省级农村示范学校。

结合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文化市场、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村容村貌大整治,城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低保、临时救助救济、老龄、双拥等工作扎实开展。

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5年参保率达83.37%。

计生工作常抓不懈,几年来平均政策生育率达99%以上。

针对外来人口增长较快的趋势,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做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

㈤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积极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目前全镇组建有包括协警队和巡逻队在内的39支群防队伍。

共建立4个规范执勤点和5个社区警务室。

技防力量不断增强,全镇已安装19个监控探头。

强化打防结合,坚决打击争抢地材、强包工程等妨碍重点工程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重点保证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大开发大建设的情况下,社会治安总体仍保持较好态势。

针对企业不断增加的特点,紧抓安全生产不放松,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取得了连续五年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成效。

二、发展形势

㈠有利的外部环境。

灌口镇地处厦门经济特区西北部,位于厦漳泉“金三角”的中心地段,陆路交通发达,辖区内有324、319国道、福厦漳高速公路、鹰厦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

与此同时,随着我镇作为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主战场,以及周边环马銮湾片区的开发、福厦高速铁路、杏林大桥、杏林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灌口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㈡发展后劲十足。

机械工业集中区第一批已建成投产的项目带动了我镇经济高速增长,正在加紧建设的汽车工业城各项目及后续将引进的相关配套发展项目,将强有力地拉动我镇工业经济飞速发展。

同时,随着工业企业的不断投产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和聚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外部条件更加成熟,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

㈢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几年来的征地开发主要集中在324国道以东,集灌路以南的区域,广大靠山村的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农民收入渠道比较狭窄,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模式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三产比重偏小,为工业发展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水平比较低,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的繁荣。

三是建设用地紧张。

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拓展空间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严重影响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做大,不利于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进一步放大。

四是社会治安压力日渐增大。

随着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外来人口急剧增加,治安形势日趋严峻。

由于征地引发的各类纠纷、群体性上访等事件不仅分散了政府的工作精力,也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实施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框架下,继续贯彻落实区委做出的“呼应大决策,融入大跨越,做出大贡献”的部署要求,坚持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做到“规划指导、基础先行、项目开路、配套跟进、联动发展”。

在开发次序上“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开发一片、完善一片,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㈡奋斗目标

力争用5年的时间,基本把灌口建设成为经济规模大、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生活配套齐全、社会稳定和谐的全国百强镇。

1.总体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规划范围内的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

汽车制造产业以金龙客车为龙头,壮大大中型客车的生产规模,建设全国重要的客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工程机械产业以厦工为龙头,加快相关配套产业链的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业区建成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年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机械工业生产和出口基地。

——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经济繁荣的中心城镇。

按照城市标准,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投入,大力发展为工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健全医疗、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领域的体系和运行机制。

地方文化繁荣,社会保持稳定,城镇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山地休闲旅游经济较好发展,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辐射周边的特区西大门。

按照厦漳泉城市联盟的发展战略,依托发达的交通网络和显著的地理位置,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扩张产业集聚形成的比较优势和流量经济的规模优势,不断增强辐射功能。

2.具体指标。

到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2亿元,镇级财政收入达2亿元,常住人口总数超过1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主要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

㈢发展思路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机械工业集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撑大经济总量,通过第二产业有力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实力;以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带动灌口片区的拓展,加快城镇核心片区的建设,大力发展为工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向前推进。

㈣发展原则

⒈统一规划原则。

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要着眼于灌口在全市发展中的定位,根据我市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对接周边片区的功能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各种要素合理调配,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档次,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2.产业聚集原则。

要通过适度集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经济分工,获取较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产业竞争力。

不断发展壮大我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完善行业配套,形成规模效益。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严格进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发展高产出、低能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经济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⒋有效对接的原则。

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适应人口机械增长不断加快的需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效实现与工业配套的对接,使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联动起来。

四、发展布局

为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必须进行合理布局,为产业扩展和城市功能塑造预留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在布局上做好衔接。

我镇空间布局可分三个主要片区:

在城区建设方面,以国道324线以南,集灌路以西,灌前路以东,灌口中路以北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城镇核心,主要承担行政、居住、商贸功能。

近期要以风景湖片区综合开发建设为重点,对接凤泉小区、双桥小区,优化城区环境,完善区域功能,构建核心区域,建设灌口新城区。

在工业区建设方面,以厦门汽车城为中心,加快向灌北方向拓展,最终建成以灌新路和已规划的西青路所包围形成的区域和台资企业预留用地组成的工业集中区。

主要承担机械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研发等功能。

该产业区分三步实施建设,一期主要由厦工工业园及其配套企业和汽车工业城一期组成,面积约5.6平方公里,于2006年基本建成;二期包括汽车工业城二期项目用地2平方公里和台资企业预留发展用地,将重点引进与客车产业配套的一批企业入驻,发展与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的合资合作项目。

三期将努力争取把涌泉工业园至后溪工业组团之间的顶许、东辉村土地作为机械工业集中区后续发展空间。

将324国道以南,集灌路以东,向东延伸至后溪西客站的这一区域作为发展预留用地,该区域面积11.1平方公里,将来可规划作为承担工业集中区、杏北工业区产业工人及本地居民居住生活功能的片区。

五、发展举措

㈠扩规模,提效益,做大做强工业集中区

作为集美区“三个发展平台战略”之一的工业平台的主要载体,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一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市、区两级已确立了对灌口极其有利的财政分成体制及资金扶持措施。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市、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大好时机,坚持工业优先,工业为重的发展原则,继续以机械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机械工业集中区,为我区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大贡献。

1.加快机械产业的发展。

紧紧依托重点项目,发挥其核心作用,做大产业规模。

近期重点加快汽车工业城的建设,结合厦工集团以及新上配套项目的建设,迅速壮大机械制造和汽车制造两大支柱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形成科技含量高,专业化配套强,紧密协作的产业群和产业链,进一步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注重引进与现有主导产业配套的基础工艺零部件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客车及机械基础件等产品。

形成工程机械产业链:

从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叉车、矿区专用车等主机向变速箱、驱动桥、结构件等零部件以及模具、下料中心、铸造、热处理等基础工艺扩展。

汽车制造产业链:

从汽车零部件、底盘、车身向发动机等核心产品扩展。

努力完善产业内部功能,积极引进国家级机械检测中心,使之成为全国机电产品检测的标准化基地。

大力推动科技研发中心的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避免区域内部低层次恶性竞争。

逐步推动核心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发展外向型经济。

2.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衔接汽车城一期项目,实施汽车城二期的开发建设,重点引进和投资公交车、重卡及与客车产业配套的一批零部件企业入驻园区,发展与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的合资合作项目,以及汽车销售、汽车服务、汽车文化等产业链拓展项目,提升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

在汽车城二期实施成片开发的基础上,继续向周边拓展,在汽车城西侧规划建设台资企业增资扩产集中区。

按照规划的指导,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配套,为新一轮的成片开发做好准备。

3.实现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积极推动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产业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逐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㈡抓配套,促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培育房地产业。

以集聚人口,拓展规模为思路,积极培育房地产业的发展。

近期要以风景湖整治开发为重点,对接双桥小区和黄庄外口公寓的建设,配合深青溪、瑶山溪整治,合理布局房地产项目,适度提高人口密度,构建城镇核心区域;远期要利用许溪流域的优美环境,精心策划系列亲水性的房地产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经营性用地挂牌出让,通过房地产项目建设带动、拓展新城区规模。

高标准建成一批现代化居住社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配套功能。

房地产业要结合镇区的整体规划,进行成片开发、规模开发,突出房地产大盘项目和安置房项目建设,严格控制零散、单栋式开发。

同时要结合旧城改造和拆迁安置加快铁山、上塘等安置房建设,努力建设布局整体化、开发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的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2.适时发展物流产业。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产业的服务能力,扩展物流腹地。

通过招商,继续引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和货运公司,整合优化民间传统运输企业,扶持培育物流配送企业;依托交通和产业集聚优势,围绕前场货运站发挥铁路枢纽功能,建设为工业集中区服务的灌口机电配送中心。

3.加快发展商贸业。

通过引导,扶持培植新型商业生态,大力发展城镇商贸群体网络,在中心区划出一定区域建设2~3家星级酒店、1家大型会议展览中心等商务活动场所,满足日益增加的商务活动需求。

加快实施灌口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整合灌口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小吃,建设灌口美食街。

对摩托车、水暖、五金建材等自发形成的专业市场逐步进行规范经营管理,扩大各专业市场的经济规模和集聚效应。

4.逐步搞活旅游业。

在对文化古迹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深度开发深青古驿站、东辉山口庙和灌口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包装推出越尾山、大坂山、塔山边水库等山地观光旅游项目。

加强与杏林湾片区、马銮湾片区、东孚镇、后溪镇以及漳州长泰县等周边旅游景区的对接,结合特色街区建设,鼓励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做好“食、住、行、游、乐、购”等文章,构建都市休闲旅游带。

依托天竺山森林公园建设,发展旅游配套服务行业。

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结合工业区商务活动不断增多这一趋势,注重商旅结合,适时发展工业旅游。

㈢聚人气,扩规模,加快打造灌口新城

1.以科学规划统揽建设全局。

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提高规划水平,加快灌口生活区各项规划编制的完善,重点做好环风景湖区域的灌口新城的规划。

制定旅游、商贸、物流产业及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业专项规划。

注重城镇标志性建筑和核心区域的设计和建设,结合工业重镇的特点,展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健全规划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

2.加强城区载体功能建设。

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通过加大投资强度,建成比较完善的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污染治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城市骨干网络的形成,全力推进灌口中路、金龙中路等城区主干道的建设,配合做好福厦快速铁路,马銮湾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辟公交线路,建设公交停车场,构建畅通便捷、配套完善的交通体系。

配合做好燃气管道的规划和建设。

按照完善城市功能的要求,在强化市政设施配套的同时,整合优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资源,进一步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

3.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按照建管并重的思想,完善城区综合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管理服务中心,完善对企业的服务机制,强化对工业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加强以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为重点的城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整治违建抢建行为,重点加强居民社区、外口集中区、农贸市场、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治理,打造“整洁、优美、安全、有序”的城区形象。

加强城市景观的建设,着力提高房地产开发的档次,策划开发大盘房地产项目,使房地产建设和镇区的整体建设相融合。

㈣抓统筹,提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着力推进农村城市化。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坚持城乡同步规划的原则,结合城镇拓展和产业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较快地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

结合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优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的布局,整合优化公共资源,使农村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把工业区的建设、新城区的拓展与征地安置、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近期要依托灌北工业片区的开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按照农民“居住社区化、从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福利社保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城市化工作机制,切实搞好村集体资产的改制,加快推进“村改居”。

2.切实做好农民的生活保障,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切实管好、用好农村征地补偿款,维护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结合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重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鼓励农民入股参与生活服务区配套建设,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股份化、管理市场化、收益稳定化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全镇每个村居都拥有自己的集体项目,同时加强项目运营管理,确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益。

继续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为被征地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解决后顾之忧。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3.着力优化第一产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抓好几个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重视仙景芋等品牌的培育,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引导农民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增收渠道;继续强化农业生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花卉、果蔬种植的产业化,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㈤增投入,强基础,全面加快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对接城镇的快速发展,努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巩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加大示范学校创建力度,继续对灌口中心小学进行优化升级,争取把中心小学建设成市级城镇示范学校,把上塘小学、李林小学、灌南小学等学校建成省市级农村示范学校。

重点改变我镇高中教育的落后面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灌口中学合作,大幅提高办学水平。

争取创办1~2所上档次的优质幼儿园,尽快完成中心幼儿园的迁建工作。

根据工业重镇的实际,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导向上的优势,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推动本地就业问题的较好解决。

搞好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事业,鼓励、支持、规范民办学校的发展。

⒉大力发展文体事业。

加大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合理布局文化体育场所,构建城乡公共文体服务网络,活跃村镇文化,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充分发挥镇文化中心的载体功能,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使之成为服务全镇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基地。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民体质。

以各类创建活动为着力点,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推进军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交流,重点要突出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发挥闽南文化研究会等社团作用,挖掘灌口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提升灌口的知名度,为经济产业发展服务。

⒊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推进卫生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布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

支持灌口医院的扩建和升级,力争拥3年时间将其建成二级医院。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水平的特色专科医院,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做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

应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㈥重民生,保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强化社会治安工作。

深化“平安灌口”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创建质量,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加强群防群治和技防监控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治安打防控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水平;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预防和控制各类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拓展群众信访渠道,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努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主导作用,推进和谐村居建设。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防止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做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健全以生活困难救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教育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切实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全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切实做好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不断激发群众建设灌口的热情。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巩固和拓展对外宣传阵地,扩大我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切实加强文明教育的基础工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全民参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军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人文环境。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开展工作,更好地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宗教、侨务、妇女儿童和人民武装工作。

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加快依法治镇进程,强化依法行政,搞好“五五”普法教育,建设法治文化和培育法治意识,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六、保障措施

㈠凝聚力量加快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合力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干实效的工作作风,坚持勇于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狠抓工作落实。

坚持用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工作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上下形成奋发有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我镇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㈡深化机制创新。

不断创新好的机制来巩固和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认真贯彻上级关于机制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