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377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1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练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滨州模拟)《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

“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

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

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

”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故A项正确;B项不是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C项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是为了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而不是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故D项错误。

答案:

A

2.“1945年春,美国和苏联军队在欧洲大陆遭到战争摧残最严重的地区会合。

比德国战败马上就要成为事实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而言,这具有某种程度上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指(  )

A.欧洲即将结束纷争实现合作走向统一

B.欧洲被非正式划分成美国和苏联的范围

C.正式将德国分割成两个单独的政治实体

D.世界将在美苏主宰下重建和平安全体系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欧洲被非正式划分成美国与苏联的范围,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德国战败马上就要成为事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3.(2018·武汉市调研)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

材料“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盟国主要目的在于“冷战”的需要,故A项错误;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结合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4.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

这一现象(  )

时间

1946年

1947年

美国顺差

77.79亿美元

59.22亿美元

A.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  

B.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

解析:

材料反映出美国经常项目顺差由1946年到1947年有所下降,可知美国顺差下降的原因是欧洲实力衰弱,缺少购买力,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美国制定了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恢复与发展欧洲市场,提升购买能力,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8·成都诊断)二战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先后开始了可乐瓶装业务,瓶装可乐在很多欧洲国家市场上已非鲜见。

1950~1954年,在联邦德国的销售数量就达到1.4亿瓶,创造了可乐销售历史上的奇迹。

这反映出(  )

A.马歇尔计划初显成效

B.联邦德国发展速度最快

C.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    

D.欧洲大众文化的衰退

解析:

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复兴,且强化了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实力,材料正是其体现,故A项正确;可乐在联邦德国的销量奇迹不能反映其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欧洲一体化,故C项错误;可乐在欧洲生产和畅销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而非欧洲大众文化的衰退,故D项错误。

答案:

A

6.二战后,西欧各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创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有资格为其他国家恢复经济而分担成本,他们在某些贸易上存在互补,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互补性贸易。

此现象可以解释西欧(  )

A.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   

B.接受美国援助有必要性

C.不愿接受马歇尔计划   

D.经济发展必须重新起步

解析:

根据“战争中遭受严重创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有资格为其他国家恢复经济而分担成本,他们在某些贸易上存在互补,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互补性贸易”,内部无法承担起恢复的重任,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外来的援助上,马歇尔计划适应了这种经济的要求,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8·济宁模拟)马歇尔的接班人——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将马歇尔计划描述成“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机构的私利”。

苏联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在认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动机时戏剧性地诠释了私利和统治的不同含义。

这种现象表明历史解释(  )

A.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B.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运用

C.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D.受解释者立场及所处环境制约

解析:

据材料“马歇尔的接班人——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将马歇尔计划描述成‘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机构的私利’。

苏联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在认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动机时戏剧性地诠释了私利和统治的不同含义”可以得出历史解释受解释者立场及所处环境制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8.1946年2月,斯大林发表演说,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包含着危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

这场演说(  )

A.加剧了美苏争霸 B.扩大了对峙范围

C.推动了冷战兴起D.分析了二战根源

解析:

在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格局还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有关对峙范围的问题,材料并没有相关的提及,故B项错误;为了回应斯大林的演讲,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一个月之后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这些都对冷战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斯大林对二战爆发根源的分析并不准确,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才是促使二战爆发的根源,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8·深圳调研)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

这条热线(  )

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解析:

苏联的霸权政策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与材料中“1963年”不符,故C项错误;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与材料中“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8·西安模拟)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说明当时美国(  )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解析:

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政府要扩大“福利国家”规模,故B项错误;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可以看出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美国政府重视与苏联对抗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这体现了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1962年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中说:

“美国已公开走上了粗暴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和采取反对古巴与苏联的侵略行动的道路……无疑,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谨慎从事,放弃你们正在采取的可能给世界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行动。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当时美国已经侵略古巴与苏联

B.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

C.苏联军事力量已经超过美国

D.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最终妥协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国并没有侵略古巴与苏联,故A项错误;“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说明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故B项正确;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优势,苏联之所以在古巴部署导弹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地位,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苏联最终妥协,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谈”,美苏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协议。

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10倍。

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美苏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衰落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解析:

题干中只涉及美苏间的贸易,并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不能反映世界格局的变化,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信息可知,虽处于冷战格局下,但美苏有合作而且经济交流频繁,这说明美苏对抗形势出现缓和,故B项正确;从题干无法反映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的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在冷战结束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1~1983年,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西欧公众舆论为此掀起极大争论,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形成所谓“中导危机”。

1983年,苏联发起强大政治宣传攻势,试图分裂北约,阻止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

事实证明,苏联用中程核导弹对西欧进行威胁和恫吓,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SPD等手段,都难以达到使西德中立化的目的。

西德国内政治几十年来在防卫问题上已经形成一套模式,1953年在重新武装问题上、1957年在核分享问题上,保守派都在面对相当多国人反对下,赢得了选举胜利,推行了自己的政策。

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历经30多次激烈辩论后,做出决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

次日,苏联代表退出了日内瓦中导裁军谈判。

美国中程核导弹在西欧尤其是西德实现了部署,中导危机结束了。

——田少颖《冷战末期的核常裁军、西欧一体化进程与英德摩擦的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导危机”出现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上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13分)

解析:

(1)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苏联经济状况、苏联的全球战略、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世界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等方面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可以得出一是允许美国部署核导弹,二是督促美苏两国谈判。

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德国二战后没有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安全依赖;德国经济实力上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时缓和美苏矛盾,把美苏争霸给联邦德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背景:

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苏联经济持续下滑,实行全面战略收缩;西方国家在经济“滞胀”后,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加快;世界和平运动不断高涨。

(12分)

(2)态度:

一是允许美国部署核导弹,二是督促美苏两国谈判。

(5分)

原因:

德国二战后没有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安全依赖;德国经济实力上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时缓和美苏矛盾,把美苏争霸给联邦德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8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

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

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

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据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可提炼观点为“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论述可从苏联角度去答,苏联在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国家利益上去论述;还可据材料“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提炼出另一种观点“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然后围绕观点论述,要从美国角度,从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野心、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等角度去论证;还可以提炼第三种观点“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论述可结合第一观点和第二观点的论述去回答。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2分)

二战后,苏联建立了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

(3分)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矛盾,导致苏联领导层对西方国家不信任。

(3分)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战后苏联在德国问题以及希腊、土耳其危机中的态度加深了西方对苏联的怀疑,恶化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迫使西方国家最终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

(4分)

示例二

观点:

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2分)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成为美国实现这一政策的重大障碍。

(4分)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

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与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相矛盾,导致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4分)二战的经验使美国决策者相信,对高度集权主义者是不能软弱的,必须采取强硬的对苏政策。

(2分)

示例三

观点:

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

具体答案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

刷题加餐练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对苏联的影响。

由漫画中“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及漫画名称《又是斯大林格勒》,可知苏联在“冷战”期间的经济发展令西方反苏势力惊讶,本质上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从漫画信息可判断时间为二战后,A、B、C三项时间上与之不符,排除。

答案:

D

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

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符合题意。

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不可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联合而非对峙,C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国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D项错误。

答案:

A

3.1945年11月4日,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

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  )

A.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

B.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未完成

C.允许民众表达和平民主诉求

D.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解析:

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手段,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手段,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可推断出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实质相同,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D项错误。

答案:

B

4.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的原因。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另一场战争”指的是“冷战”,即美苏之间的对抗,由于美苏之间的对抗,“世界不得不重建”。

“二战”后美苏由战时联合走向对抗的根本原因是,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故选D项。

答案:

D

5.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中说:

“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他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

”材料表明美国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战后的日本和欧洲殖民势力

B.稳定远东局势建立世界霸权

C.实施“冷战”对抗社会主义苏联的扩张

D.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远东政策。

由题干信息可知B项正确。

根据题干时间判断,二战尚未结束,A、C两项错误;D项不是根本目的。

答案:

B

6.1945年9月22日,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美国特使鲍莱强调,赔偿之后日本拥有的生产水平应维持在1926~1930年的水平,这意味着日本经济能力将不能高于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

这反映了美国(  )

A.用冷战思维处理问题

B.帮助亚洲国家制裁日本

C.基本控制了日本经济

D.试图消除日本经济竞争实力

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限制日本的经济,使之不具有高于亚洲被其侵略过的国家的经济能力、竞争能力,根本目的是打击法西斯势力、维护美国的利益,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7.(2018·山西太原一模)1947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作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及其他贸易管制。

这些承诺(  )

A.加速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有助于市场化机制的运转

C.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腾飞

D.便利了西国控制西欧

解析: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

材料中“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承诺,是对美国的承诺,故A项错误;这些承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但更突出对美国的承诺,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欧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放松价格管制”“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及其他贸易管制”,有利于美国商品、货币顺利进入欧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欧国家的主权,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8.1949年11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

“我决心要以德法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

……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薄弱环节。

”这反映(  )

A.阿登纳呼吁法德和解以维护欧洲安全

B.德法的合作帮助其战胜了法西斯势力

C.欧洲走向联合是德法外交合作的根源

D.德法关系一直是两国外交的薄弱环节

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

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阿登纳呼吁法德和解以维护欧洲安全,故A项正确;材料与战胜法西斯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德法走向联合的根源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德法关系一直是两国外交的薄弱环节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8·湖南六校联考)1950年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中说:

“只有在实践上重申我们的基本价值,国内、国外皆然,我们方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与正直,而这正是挫败克里姆林宫真正的根本。

”这表明美国冷战的目的是(  )

A.传播美国价值观彻底改变苏联制度

B.公开干涉世界各国内政以称霸全球

C.武力颠覆苏联政权以遏制共产主义

D.以道德方式确保在欧洲的经济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

根据“只有在实践上重申我们的基本价值”“而这正是挫败克里姆林宫真正的根本”,可见美国想通过价值观的传播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

答案:

A

10.(2018·山东淄博联考)20世纪50年代初,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共同之处是(  )

A.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B.打开受援国的国内市场

C.促进受援国经济体制调整

D.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特征

解析:

无论是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还是苏联对中国援助,都带有极为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都试图将受援国纳入己方阵营,从而进行两极对峙,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在杜鲁门政府的主持下,美国对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施全面深入地动员和统筹,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以及意识形态和知识资源的体制。

材料反映出(  )

A.战后美国总统行政权力加强

B.冷战使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确立

C.美国希望全国人民对抗苏联

D.二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冷战政策

解析: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片面解读材料;材料中杜鲁门政府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机制是积极推行冷战政策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8·天津模拟)英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在其著作《柏林墙》中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柏林墙阻止了“冷战”的发生

B.德国成为美苏的殖民地

C.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重要力量

D.柏林是“冷战”的最前线

解析:

柏林墙是美苏都最看重的棋子,表明柏林处于美苏“冷战”的最前线,D项正确;柏林墙是“冷战”的重要表现,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德国是个分裂国家,C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13.“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同盟力量的差距 B.意识形态的对立

C.军事力量的失衡D.经济水平的差距

解析:

苏联是一个军事政治大国,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经济没有得到持续、均衡的发展,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这造成了两国之间的“不对称性”。

答案:

D

14.有学者指出:

“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

”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

A.主要体现了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