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371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

《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五首完美版.docx

古诗五首完美版

第20课古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寺己亥杂诗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语言,了解作者。

2.能基本赏析诗五首。

教学重难点

能基本赏析诗五首。

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陈子昂、杜甫。

2.背诵《登幽州台歌》《望岳》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登幽州台歌》

情景激趣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第二次落第,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

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

“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

”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

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

“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

”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的确有才,而且有个性。

这样一个有才有个性的人虽然曾受到重用,但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此诗以独特的形式和高超的表达技巧受到了高度评价。

黄周星在《唐诗快》卷二中评价说:

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今天我们学习此诗,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千古之叹: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前:

过去。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

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bg)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

古时指眼泪。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

抽学生叙述诗意: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小结: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

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第三步、背诵《登幽州台歌》并加以鉴赏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有对时世的感伤,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以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衬托作者的孤独感伤,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助的情绪。

4.你对本诗有怎样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学习《望岳》

情景激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

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

尢读“fU: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

怎么样。

造化:

大自然。

钟:

聚集。

阴阳:

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决眦(z1)眦:

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

裂开。

会当:

终当,定要。

凌:

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

抽学生叙述诗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第三步、背诵《望岳》并加以鉴赏

1.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请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来写望的?

明确: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或俯视)。

小结: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岱宗”两句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仰慕之情,写出泰山之高与地里位置。

3.“造化”两句中的“钟”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4.“荡胸”两句中的“决眦”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也蕴含了作者对泰山的极度喜爱之情。

5.“会当”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6.你对本诗有怎样与众不同的见解?

7.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作者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练习。

2.背诵《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基本理解大意,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安石、龚自珍,积累语言。

2.背诵《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登飞来峰》

情景激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卒谥文。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今天我们学习此诗,一起来感受作者的宽阔情怀,以及诗中表达的哲理: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

听说。

浮云:

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

视线。

缘:

因为。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老师评点强化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千寻”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诗的第二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态,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3.“浮云”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

比喻奸邪小人。

小结: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

“故邪

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4.诗的第四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有画龙点睛之妙,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5.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学习《己亥杂诗》

情景激趣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

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宜南诗社”,

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他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气势挺拔,颇有特色。

他是晚清重要的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龚自珍所作诗文,共315首。

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

课文选自第5首。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

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浩荡: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

无限。

吟鞭:

诗人的马鞭。

东指:

东方故里。

天涯:

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

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化作春泥:

变成春天的泥土。

二、整体理解一、二句:

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

三、四句:

写诗人愿像春泥般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意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老师评点强化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

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作者以“白日斜”“天涯”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心情的痛苦。

另一方面,在作者看来,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景理交融,被视为名句而广为流传.从这句诗中你会联想到什么?

明确:

这两句诗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

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

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

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

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3.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4.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

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布置作业:

背诵《游山西寺》,列出不懂之处。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积累语言

2.诵读《游山西寺》与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陆游的律诗成就尤其高。

陈訏评价说:

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

袁宗道评价说:

(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在人们的心中,陆游是爱国诗人,忧国忧民,而今天我们所学的《游山西寺》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情怀,让我们一起学习《游山西寺》,体会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致,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又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豚(tun):

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

足够,丰盛。

山重水复: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

吹箫打鼓。

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叩(kou)门:

敲门。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意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

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2.老师评点强化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诗的首联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也写出了待客情谊的深厚,以及作

—t-Z厶厶*牛,st/、/、、八

者的赞赏之意。

小结: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次联写出了怎样的内容?

含有怎样的哲理?

明确:

内容:

写出了作者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看到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喜悦的情感。

哲理:

看似无路可走的境地,坚持走过去,会是一番前途光明的天地。

3.第三联作者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明确:

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小结: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

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到宋代还很盛行。

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乡土乡民之爱。

4.第四联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写出了作者游了一整天依然游兴不减;写出了月夜静谧的景色;写出了诗人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

小结:

无时,随时。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5.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预习《伟大的悲剧》,要求基本读懂,列出不懂之处。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

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

(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陈子昂的故事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两次落第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

落第后还乡。

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

经史百家,罔不赅览。

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得到重用

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

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

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为奸人所害。

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

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

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

垂拱二年(686),万岁通天元年(696)两次从军北征。

受谗被诬

陈子昂北征,积极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的分裂战争,多次直言进谏,不但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陈子昂的轶事典故

子昂毁琴

陈子昂第二次落第,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

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

“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

”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

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

“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

”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狱中卜命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

“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

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20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

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

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

”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对陈子昂的评价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时人和后人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

“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杜甫: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萧颖士:

“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

“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杜甫一诗趣事多

龙在堂张国宣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广为流传的要数诗宴、诗画菜和诗厨。

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

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

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