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274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

一、单项选择题

1.汽车在京广高速公路正常行驶速率为120km/h,汽车刹车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8m/s2,某天有雾,能见度约为24m,为安全行驶,避免追尾相撞,汽车行驶速度的最大值约(设司机反应时间为0.5s)______。

A.16m/sB.24m/s

C.

m/sD.40m/s

答案:

A

[解答]汽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设汽车行驶速度的最大值为v,以前车为参照物,根据位移关系得:

代入数值得v=-24m/s(舍去),v=16m/s。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布朗运动反映了同体微粒中的分子运动的不规则性

B.对不同种类的物体,只要温度相同,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相同

C.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增大而斥力减小

D.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一定增大

答案:

B

[解答]布朗运动反映了固体微粒所在液体的分子运动的不规则性,A错;根据温度的微观含义,只要温度相同,任何物质的分子平均动能都相同,B对;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均减小,C错;如果体积不变,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一定不变,D错。

3.2011年9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

11月初,神舟八号飞船也发射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关于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先让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同一轨道上,然后让飞船加速,即可实现对接

B.先让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同一轨道上,然后让飞船减速,即可实现对接

C.先让飞船进入较低的轨道,然后再对其进行加速,即可实现对接

D.先让飞船进入较高的轨道,然后再对其进行加速,即可实现对接

答案:

C

[解答]根据航天知识可知,对接必须从低轨道加速进入高轨道来实现对接。

故选C。

4.如图所示,质量为m,带+q电量的滑块,沿绝缘斜面匀速下滑,当滑至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区时,滑块的运动状态为______。

A.继续匀速下滑

B.将加速下滑

C.将减速下滑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答案:

A

[解答]物块带正电,受到竖直向下的电场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原来匀速下滑,所以后来物体将继续匀速下滑。

故选A。

5.如图所示的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电阻为R、半径为L、圆心角为45°的扇形闭合导线框绕垂直于纸面的O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O轴位于磁场边界)。

则线框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有效值为______。

A.

B.

C.

D.

答案:

D

[解答]交流电流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得出的,线框转动周期为T,而线框转动一周只有

的时间内有感应电流,则有

,所以I=

6.根据爱因斯坦光子说,光子能量E等于(h为普朗克常量,c、λ为真空中的光速和波长)______。

A.

B.

C.hλD.

答案:

A

[解答]光的频率

在任何介质中不变,在真空中有

=c/λ,则E=hc/λ。

7.下列现象中能证明光是横波的是______。

A.光的色散

B.光的干涉

C.光的衍射

D.光的偏振

答案:

D

[解答]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复色光,且同一种介质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干涉与衍射是波的特性,说明光具有波动性,但不能证明光是横波;而偏振是横波的特性,是区别横波和纵波的依据,所以D选项正确。

8.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体现了______。

A.评价应注重学生评价的多重价值,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B.评价应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C.评价应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D.评价要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

答案:

C

二、简答题

一位老师在讲“来自地球的力”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但评课老师认为该教师把作业评价局限于做习题,而且多数的习题脱离生活和社会实际,枯燥乏味。

例如,该教师只布置了课本上的几道计算习题作为课后作业,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以“来自地球的力”内容为例,写出1个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课后作业。

答案:

大家知道,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几乎是漂浮状态,那大家有思考过这是什么原因吗?

2.结合这个教学问题,简述初中物理实施作业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作业一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作业评价应当让学生展示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作业看到自己的成果和不足。

合理运用作业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很有帮助。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评价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传统的解答习题之外,还可以包括观察、小实验、小制作、调查、探索信息等。

这些作业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3.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

答案:

一般地说教材的重点都是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和物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要突出重点,首先是教学时间上要有保证,应该能够从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上非常清楚地看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什么地方;其次,教学过程应该以重点为中心展开,所有的教学环节应该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

最后,对教学重点应慎重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重点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三、案例分析题

1.阅读《探究水的沸腾》教学实例片段,回答问题。

1.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学生A:

用煤炉加热水壶中的水,沸腾时观察、研究现象。

学生B: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研究水的沸腾现象。

学生C:

煤炉加热不锈钢锅中的水,沸腾时观察现象,用温度计测水温。

学生D:

酒精灯加热烧杯中适量的水,温度计测水温,沸腾时观察研究现象。

师:

以上几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都可以观察到部分或全部的沸腾现象,为了保证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建议同学们采用学生D的方案进行实验。

2.分工明确,人人参与

师:

实验台上准备了学生D的方案的器材,大家先不要动手。

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具体、责任到人;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现象、记录、交流发言等要明确。

分工完毕的小组。

组长到黑板上写出组号,再开始实验。

实验时间为20分钟。

完成实验的小组里负责交流发言的同学,在本组号后面简要写出观察现象。

实验中要注意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幻灯片投影)。

3.分组实验

全班学生分为20个小组,按照教师的建议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检查落实了10个小组的分工情况,指导了5个小组的实验,并对其他小组进行巡视。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有的小组采用250ml的小烧杯。

有的娆杯中倒入适量的水,使水面稍高于温度计液泡。

有的采用温水加热,有的在烧杯口盖上一块硬纸板。

15分钟后,第二组在黑板上写道:

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剧烈汽化。

水蒸气,白气。

第六组写道:

沸腾前加热、温升,沸腾时,加热温度保持98℃不变(并附图说明)。

第一组写道:

同六组,沸腾吸热,加热温度不变。

部分小组写道:

同一组、同六组或同二组。

部分小组写道:

同一、六组。

20分钟实验时间到,还有两组仍在进行。

4.汇报交流

师:

时间到。

绝大多数实验组已经结束,建议没有完成的两组也听一听完成实验的同学的交流,再继续完成实验。

各组代表交流发言,第六组展示了绘制的图。

师:

根据刚才的交流结果可以看出,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特征是:

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都保持不变。

第六组绘制的图像非常形象直观。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大家看(用幻灯片给出)几种液体的沸点表。

请找出水、亚麻仁油、液态氧三种液体的沸点,并思考为什么油条是黄色的,而水饺煮不黄?

为什么自然界氧以气态存在?

学生E:

油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水饺不黄,油条黄。

学生F:

液态氧沸点是-183℃,所以自然界常温下氧以气态存在。

学生G:

水的沸点是100℃。

我们测量为98℃,表上的数值应修改。

师:

很好!

E、F两同学用沸点知识解释了生活和自然界的两个现象,G同学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对沸点表提出了质疑,精神可嘉。

请同学们注意沸点表所注的条件:

在标准大气压下。

我们今天实验时大气压可能不是标准大气压,所以数据不同。

有关大气压知识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学习。

5.实验评估

师:

现在我们还回到本次实验上,请大家帮助继续进行实验的两个小组查找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H:

可能是实验用水温度低。

学生I:

可能是没利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中的水。

学生J:

可能是烧杯中被加热的水过多。

继续实验的第三组组长发言:

“谢谢同学们,我们组开始时确实忽略了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后来发觉,进行了调整,现在水已沸腾,看到了和同学们说的一样的现象。

另一个继续实验的第十六组组长说:

“我们早已发现同学们说的各种现象。

我们在研究资料上看到,水沸腾时,迅速提起水壶,短时间内壶底是凉的。

通过刚才实验证明,当水沸腾时,迅速移去酒精灯,烧杯底6秒内是凉的”。

超出教师的意料,师生都感到惊奇,反响强烈。

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急着要尝试。

师:

大家不要着急,请十六组组长把话讲完。

第十六组组长:

“当时我们还百思不解。

经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明白了!

刚移去酒精灯时,杯内水仍在沸腾,沸腾吸热,吸去杯底的热,所以杯底是凉的。

教师带头鼓起掌来。

[问题]

(1)指出以上材料中的实验属于学生分组实验中的哪一种。

(2)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答案:

探究性实验。

(2)在这节科学探究实验课中,我们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

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

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

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

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

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

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仑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

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

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

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

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

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

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

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

基本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

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