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137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鲁尔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德国鲁尔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德国鲁尔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德国鲁尔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德国鲁尔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鲁尔区.docx

《德国鲁尔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鲁尔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鲁尔区.docx

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生态治理实践及启示

1.鲁尔工业区概况

鲁尔工业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河-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欧洲最大的经济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工业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工业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所属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

面积为4430平方千米,占北威州总面的1/10,人口约540万,占全国的6.6%。

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有多特蒙德、波鸿、埃森等。

鲁尔区工业区是《凡尔赛条约》的产物。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必须用富产煤炭和铁矿资源的鲁尔工业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

从下面这张剖面示意图上可以看出,鲁尔河区域煤层较浅,可以产生大露天煤矿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无尽的能源。

由此开始的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工业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工业区再度繁荣并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生产基地,其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德国战后经济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表1)。

 

区位条件

具体表现

发挥的作用

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储量丰富,有利于工业开采的约342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量计算,大约还可以开采450年

煤炭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区域内传统的五大部门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离铁矿区较近

离法国东北部的落林铁矿区较近

钢铁工业是鲁尔区主导工业部门

充沛的水源

区域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等多条河流

水源与煤炭资源的结合,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

便利的水利交通

内河交织成网,且与海洋相遇,水运便利,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公路也四通八达

区域内所需铁矿的发展主要通过内河运入,而工业产品的运输业也依赖如此。

方便的陆路交通把鲁尔区与德国及欧洲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

刺激生产的规模和技术的革新。

但是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退的全过程。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世界煤炭产量大增,加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被迫缩小煤矿开采规模。

70年代中期,全球爆发经济危机。

鲁尔区的钢铁大幅度减产。

这就是“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迫使传统产业转型,主要表现为:

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铸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1955年,鲁尔区有,40个煤矿基地,81座炼钢炉,数十万产业工人。

到了2003年,煤矿基地、炼钢厂各只剩下7座,产业工人只有几万人。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每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长期的阵痛,鲁尔工业区终于获得了转型的成功。

他们的经验有多个方面,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完善资源配置、完善交通运输等,其中在改替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由于历史原因,在采矿开发过程中,对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和大气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地质环境破坏诱发的各类问题日渐突出。

因此,一些矿区的环境修复已成为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首要任务。

2.鲁尔工业区生态恢复

以前的埃姆舍(Emscher)地区是沼泽便布、居民稀少的低地自然环境未受大的影响,当工业时代迅猛降临之际,由于受到的束缚相对较少,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此后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居民点、铁路、河道、工厂、矿区、钢铁厂等密集文织的网络成为钢铁和煤炭的生产中心。

当时鲁尔区有大量棕地,绿色土地远远少于周边地区而且已经被棕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经历了工业的辉煌之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成为最终让生产停止下来的重要原因。

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生产制造出来的财宫最终还要加倍还给大自然,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们在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后,方能醒悟到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要素于是大张旗鼓进行“生态修复”,鲁尔区的做法也因此成了范本。

为了根除危容,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决心花大力气修复环境。

鲁尔区提出了“在公园中就业”的理念,在每一季度的区域形势分析、区域市场分析和区域经济分析中,都会有生态化指标和数据分析,所有的生产活动必须符合该区域的各项生态指标。

2.1空气污染的治理

长期以来,鲁尔工业区企业对环境的危容非常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个地区。

鲁尔工业区上空的6600多个大烟囱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黄等约400万吨,其中60万吨滞留在本区域上空空气污染严重到汽车无法通行呼吸感觉肺疼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德国颁布了《洁净空气法案》。

80年代后期,鲁尔工业区向“生态城市”目标迈进。

首先,整个鲁尔工业区以分片组团式的城市规划从根源上改变大气环境。

各城区之间由间距几千米、几十千米的山水、森林、田园所分隔,按功能建立了科学园区、发展园区、服务园区、生活园区等小区,使生活区和各类工厂彻底隔离。

其次,鲁尔工业区治理企业污染的方法非常严厉,包括:

全部关闭重污染工厂把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技术/环保等12个产业作为开发的重点;成立大学企业合作的“技术转化中心”改进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这里的企业必须遵守“欧洲环境管理系统”,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在全区的烟囱建立自动报替系统、各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容气体及灰尘的装一,使大气污染褥到了有效的控制遮天蔽日的浓烟已经绝迹。

近年来,每尔区开始实施“10年气候保护行动计划”,区内很多企业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了传统能源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鲁尔区还推行了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要求两年一次排气检查,每年要淘汰1万多辆汽车,仅这一项,就减少了空气污染物8000多吨。

同时,鲁尔区要求给轿车和卡车安装更加清洁的发动机,减少汽油和柴油然料中的硫含量等。

此外,他们还用“税收鼓励”的方式要求居民用环保耍求高的汽车。

2.2污染水体的恢复与雨水的利用

矿区长期排放的生产废水、污水严重污染水质,使鱼类曾一度绝迹河流、地下水严重污染。

现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在长达100千米的河面上先后建立起4个蓄水库,108个澄清池,净化污水。

在埃姆舍河口设立生物净水站。

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物的内部清洁。

北杜伊斯堡境观公园中,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

高效率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修复的重要体现。

鲁尔地区大部分建筑都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景观用水。

据统计,光是这一项每年即可节约2000万升饮用水。

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用水被理性地触合于生态原则之中,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

2.3煤矸山的改造

鲁尔区的煤矿开采每年大约产生,770万立方米的煤矸石,其中70万立方米用于并下采空区的填充,出售或者再利用410万立方米,其余1430万立方米只能露天堆积,既占用大量耕地,也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于煤矸石的堆积后处理也是很重要的课题。

首先煤矸石山的选址要企业与地方矿山管理局协商,并获得批准方可实施。

堆积方案要依据矿山监察部门

对煤矸石山的堆积,绿化地表地下水的保护,堆积物的性质、安全性以及对周围气侯的影响等方面的规定来制定。

堆放施工中要制定煤矸石山的外形结构,工艺和安全技术描施,要使煤矸石山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并为进一步绿化打基础。

矸石实行分层堆积最底层的地表层要通过压路机碾压夯实,目的是减少矸石山内的氧气含量,防止矸石山自燃.使水不渗到地下,以保护地下水。

地方法规规定,被破坏的土地应立即恢复原貌,其过程包括地面勘察、确定补救措施以及复垦种植的可能性。

泥土与细矸石混合堆在矸石上,形成人工土层后对其施肥,保证养分齐全。

矸石山表土层形成以后,紧接着先种草,再进行植树。

草皮对矸石山起保护作用防止其表面被风蚀,并先形成腐殖质层。

为尽快见效,先种一些松树,然后种上三年成林的落叶树。

除了植草种树,还进一步把煤矸石山建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湖泊陆地,为动植物生存创造条件。

经过人工处理的煤矸石山变成了绿地、溪流、树林等可供人们游玩的自然风景保护区。

2.4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植被和群落生境

为了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在工业密集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其生态学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保留、开发和利用空闲地所采取各项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护动植物多样性,持续维护自然及景观的独特性和完美性。

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鲁尔区不仅考虑典型风景空间的保护,而且还考虑构成尽可能完善的共栖体。

因此,在考虑保护空间开发的可能性时,必须紧紧圈绕群落生境保护的概念,特别要注意物种保育和养护措施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定要严格明确保护的种类,以便满足物种生存空间或共栖关系的产生或恢复。

在鲁尔自然保护区内的很多动植物种类是本地品种,而它们在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却处于濒危状态,甚至到了即将灭绝的边缘。

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解决开发和利用的矛盾。

在盖巴尔特工业区集约经营的农业和休养压力要求一个全面规划和优美有序的自然环境。

建立或保留很多缓冲地带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通过自然保护区自身的作用把不利因素排除在外,这才是自然保护的目标。

在鲁尔自然保护区,人们尝试将“绿岛”相互连接起来并构成生态网络(自然保护区群)。

例如,让公路两旁、渠道和铁路两边坡面保持近自然状态而且必要时最大限度保持其近自然状态,从而减少斜坡的管护工作。

在沟渠、排水沟和小溪旁保留流水带,而且在尽量避免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予以保留,其目的是产生群落生境相互关联系统。

这样的自然保护区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郊游和集会场所。

到2000年为止共建立了27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9亿平方米。

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这些自然保护区由以前的点状分布逐渐连成了片,昔日荒凉的废矿山披上了绿装,塌陷了的矿井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

目前区内共有绿地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平均每个居民130平方米。

大小公园3000多个,整个矿区绿荫环抱,一派田园风光.往日浓烟满天黑尘迫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实现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鲁尔河上空蔚蓝色的天空”的口号。

现在,鲁尔工业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2.5制定相关法律和标准

鲁尔工业区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或管理标准,以管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和企业关闭后的生态修复问题。

而当一个企业关闭后,政府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关闭后的企业进行科学的环境评估,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规划,科学地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并在企业原址上建设居民住宅小区、娱乐中心公园绿地等。

州政府制定了风景区规划的标准,全力支持自然保护项目如湿草地保护项目、文化风景项目。

2000年自然项目和埃姆舍——利伯生态项目。

此项目位于埃姆舍河——利伯河地区,仍然是鲁尔区的老工业区。

在地区农业局和林业局的直接领导下,鲁尔区自然保护协会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地方土地管理手册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对其管辖的区域实行义务性自然保护。

现在鲁尔区62%的土地是绿地和休闲地,而且绿地面积还有可能继续扩大。

3结合城市生态学的甚本原理分析

3.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涵

城市生态学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并试图用整体、综合、有机、协同等观点去研究城市生态系统。

由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复的网络系统,因而城市体系的综合形态,从生态学角度又可称为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它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观点去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演替动力、空间组合规律,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人工控制对策。

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结构、功能、行为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等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演替。

3.2城市生态学的甚本康理

3.2.1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城市生态系统产业的多样性,部门行业的复杂性,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将是城市生态系统努力发展的方向。

但系统的发展决不是大而全,小而全,应当充分发挥系统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建立投资少、效益高、污染轻的主导产业。

3.2.2“食物”网(链)原理

广义的食物网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企业中时,是指以产品或废料,下脚料为轴线,以利润为动力相互联系在一起。

因而可以根据一定目的进行食物网“加链”和“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程度高的链环,即“减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即“加链”。

3.2.3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让位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或相生相克。

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

3.2.4一般平衡原理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要素在城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虽不同与纯自然生态系统,但仍存在着一种生态平衡机秘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则可能会导致自然要素生态功能的失调,从而影响到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并可能导致系统的紊乱(如地下水连续多年过度开采的结果使城市的地面下降等)。

因此,对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要素的利用与改造,应遵从自然生态平衡的一般原理。

3.2.5最小因子原理

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行为的因子很多,但往往处于临界量(最大或最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的改善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这也符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原理。

3.2.6系统嫡值最小原理

城市生态系统进化和发展的方向是系规模的加大,结构有序的复杂化,功能的增强和完善。

在未充分利用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之前(未达到顶级生态系统前,生态位尚有空余),这种趋势是不可扭转的,是为客观规律。

城市达到一种顶级或亚顶级生态系统时,物流、能流及强大的信息流,使系统构成一个复杂而缤密的网络,生产的多样性、功能的多目标化、信息的高密度性,使城市生态系统中能量更充分地得到利用,并通过减少每一级的能量耗损,使整个系统的能量沿着食物网、产品网、信息网、生活圈定向转移时达到最小。

根据耗散结构原理,此时的系统有序度最大,嫡值最小。

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即是城市生态系统“有序度最大、嫡值最小”原理。

4借鉴经验

鲁尔工业区对煤钢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成功,但更重要的是没有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区域性政策,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就不会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就不会吸引大量高知识、高技术人员的入住,就不会吸引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者前往,最终区域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先生产,后生活”、“先污染,后治理”指导思想下,我国老工业区长期的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是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更加严重。

在产业结构整和产业转型过程中进行生态修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避免我们重蹈扭辙,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必要措施将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本降到最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今天追求的目标。

4.1政府引导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是政府。

政府可以利用资源组织起大规模的生产建设,为社会进步提供足够的收益并且分配给社会各阶层。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能够提前引导社会生产从高耗能的资源型生产到高附加值的技术型生产,就能极大减少日后的修复工作。

即使未来中国社会沿着这条路走到了必须要修复的地步,德国鲁尔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在生态修复工作中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也能为我们提供范例。

如成立主管部门、协会来引导对于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组织环保和规划部门进行棕地再利用规划;确定修复后场地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修复场地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方法;解决因修复而可能产生的失业问题等。

所以,政府在这些方面具有绝对的主导力和推动力。

近年来中央提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引导我国社会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积极和有效的措施。

4.2公众意识

中国社会各阶层目前都能够意识到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遇到与经济发展相矛盾时,人们普迫将天平倾向于后者。

这是由于人们还没有足够富裕,对物质的追求会对经济发展施加很大压力。

在生产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放在后面对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意识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甚至将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上的环境保护问题抛在脑后,采取各种手段规避法律的制裁。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后果已经大量显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查阅到触目惊心的现实,就是我们的发展不要说给后人留下什么.连我们自己的生存都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了。

所以,这就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将建立起来环境生态意识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决策者都应该如此,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生态问题。

4.3制度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新兴产业、创造就业、改善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尤其是对与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生产活动的约束则更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

我国在1989年就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1993年,全国人大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环资委)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立法日趋完善。

但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却没有因为法律完善的缘故而有可容的进步、改善,相反却在持续恶化。

这对国家的大的政策方针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具体在执行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层面上。

所以我们还应该在推进循环经济的立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立法,制定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素质教育的立法,协调推进区域环境保护立法,进一步加强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等很多,要的环节上加强制度建设工作。

然而,制度建设只是一方面,制度的执行更是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改替的重要因紊。

我们只有通过强化法律的作用、强化相关法律的建设、强化执法力度、提高破坏生态者的成本,才能使、生态环境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4.4产业调整和社会转型

产业调整和社会转型需要巨大的勇气,从物质产品为特征的自然资源消耗外生型的第二产业生产,向以内容为特征的精神文化消费内生型的第三产业生产进行转化,在转型的初期很可能会出现政府税收减少、失业人口增加等不利因素。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会逐渐形成产业转型的社会基础。

我国在2005年出台了产业调整的目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鼓励绿色、高附加值、高科技、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

而具体到棕地的规划和再利用上北京、上海等地利用旧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从自发的、小规模的,作坊式的产业,逐渐发展到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规模产业,而这些产业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同样,旅游业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和社会转型的新兴产业,产业调整和社会转型是实现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可以利用我国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经济成就的大好时机,全力引导社会向第三产业转型。

总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社会走向更高程度的发展,人与自然必须要实现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济社会转型,对于棕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重要步骤,这对我国的后工业时代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我国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环境,将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同样也是众多需要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时不我待,我们应立即着手,对于长期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时进行修复这是迫在眉捷,需要尽快解决的大事。

参考资料:

1王如松,城市生态学及其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生态学一发展研究战略》(马世狡主编),445~447.中国经济出版1991

2蓝雅义城市生态研究的某些进属生态学杂志,.44~47.

3王如梅高效和谐一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志湖南

教育出版

4马世狡等,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

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