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125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docx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全世界都在学孔子,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向孔子学些什么呢?

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突然豁然开朗,感触很大。

学到了很多-----

教学理念:

孔子的教学理念是“学”第一,“教”第二。

孔子最喜欢的事是“学”,而不是“教”,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

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

所以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

“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

我们现在的好多老师,一旦站在教师的位置上,便停止了学习,不再向当学生时候那样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有了这样的思想,整个人便停滞不前,教育思想也不能随时更新,没有新鲜血液充实自己的头脑,当然传输给学生的也不会是新鲜的,久而久之,很难跟上教育的新形势,再去教育学生,学生学到的都是陈旧的知识,还怎么去适应新形势?

我们该学习孔子,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位,只有好学的老师,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教育学生才有力度。

教师学什么?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该首先学习的,知道教育改革的形式,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努力实践。

教育学心理学也是我们同时需要学习的,会教育方式,掌握教育心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

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随时提醒我们要做个合法的教师,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学生的权利,尽自己应该尽的义务,教育好学生。

教学方式:

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不因为学生的一次不完成作业或者迟到而责罚学生,少批评,多用鼓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进步。

增加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

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

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

孔子深谙教育之道,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互助教育。

他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

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感谢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孔子的世界,让人豁然开朗,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

让我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到了营养,丰厚了自我。

做个老师容易,做个好老师很难,让我们行动起来,以孔子为榜样,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结合现在的教育要求,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中,做个合格的教师。

岳萍

吴村镇柳庄小学

2014年12月2日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套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自序的题目“我想做这样的老师”,在阅读了这本闫学著的书籍之后,我一直在思考:

我想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

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一切是那么真实,而又令人向往。

不可质疑,作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是幸福、快乐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们”。

作为教师的我们同样也是幸福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就象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使我们明白在传统教学思想和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抗争中,解放思想,转变意识,提升自身内涵。

以下使我的一些真实的感受,这也是即将为“我想做这样的老师”所迈出的第一步:

1、学且乐学  

教师的智慧就是“给孩子们指明学习的方向”、“传授一定的知识,启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

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

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

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

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

有句话说得好: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有一桶水。

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认为不对。

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相信老师们或多或少都会有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的经历。

毕竟,人脑不是电脑,总会有知识漏洞。

“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

因此,开凿一眼泉,是当务之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

教学的艺术在于变化,也就是说教师不应从预先的教学设计出发。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上课并不象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

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脆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

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

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

”的确,它简直像真理一样触动着我的灵魂深处,细细品读,耐人寻味。

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这节,里面就描述到:

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差异而丰富的生长背景,教育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点,真正把人看做生气勃勃的具体的人,使教育活动向个别化迈进。

2、爱且被爱

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

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

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

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姐姐,像个大朋友。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

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

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

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

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

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

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

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番话:

“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我不禁想起我们班的几个调皮的孩子。

这几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的调皮捣蛋,凡是打架呀,上课违反课堂纪律等总是这几个孩子,尤其是x,一个长得胖胖的但很好动的孩子,家中的经济条件不错,父母日常特别的忙,并且有些溺爱孩子。

平时上课时不是自己坐着玩,就是不断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常常引得其他的孩子也不能正常的学习,课后作业总是不能完成,是各科老师最为头疼的,起初我对他也很排斥,觉得这个孩子怎么一点优点也找不到,但一件平常的小事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那是刚下课后,我和一往一样在教室中等孩子们把下节课的课前准备做好再离开,和平时一样有很多的孩子总是围在我的身边告诉我发生在他们身边有趣的事,我也微笑着听着孩子们的诉说,这时不经意间我看到坐在第一排的他,用非常谢幕的眼光看着我和其他的孩子,眼睛里充满了向往,在那一刹那间,我好像读懂了他,虽然物质上很优越,但在精神上并不快乐。

在他心里不知如去和老师同学相处,所以只好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长期以往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我决定要多多去关注她、关爱他,给予他母亲般的温暖。

我时常关注着他,总找机会与他聊聊天,让他真切地感觉到老师是关心爱护他的,还鼓励同学们积极与他交往做游戏。

一段日子以后,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情绪明显有了好转,不再那么调皮,也乐意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骚扰其他的同学的时间没有像以前那样过度的频繁。

对于他的变化我及时与家长联系。

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真诚地希望家长多关心孩子,配合和支持我们的教育工作。

他的父母完全出乎意料,十分惊诧,由于平时太忙了,只要孩子需要任何东西都满足他,在家里他就是小霸王,家长表示一定重视这个问题。

此后,他的父母积极的配合老师,调整家庭教育方法,给予她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让他明白自己应怀着感恩的心来报答父母及社会,在教学中,我继续加强对他的关注,给予他关心和爱护,并且有意识地引导他感知父母对他的爱,他对我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有什么心事总第一个向我倾诉。

现在孩子变得非常的开朗,和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告诉我怎样的老师才是一名好老师,并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

它像是我教师生涯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成为一名好老师!

 

 

读教育名著——做“六常”老师

读了《学习孔子怎样当老师》《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这两本教育名著,我对这两位教育家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对他们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这两部名著的精神,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感觉做老师首先要做好“六常”。

哪六常呢?

“常清洁”,“常整理”,“常规范”,“常分类”,“常沟通”,“常学习”。

一、“常清洁”:

一个整洁干净的办公室,一个整洁干净的教室;另一个是桌面凌乱,地面狼藉的办公室,教室里也是纸质满地,学生的课桌歪三扭四,墙面黑漆漆的。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去哪个环境办公教学?

毋庸置疑,你肯定会选择那个干净的环境。

干净的环境怎样得来的?

就要靠常清洁,让自己的双手动起来,地脏了随时扫,校园里有了果皮纸屑随时拾起来,教室里的文化墙有缺的破的随时修补,随时可以弯下自己的腰,低下自己的头,干净了环境,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也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身教胜于言传,“老师都可以亲自打扫卫生,我们也可以做---”让孩子们默默感受那份责任,愿意去做。

就像我们老师,有个亲自去清洁校园环境的校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们清洁校园环境呢。

生活环境清洁了、干净了、我们的心灵也随之干净了、清澈了-----

二、“常整理”,“常规范”,“常分类”:

对于我们农村老师来说,一个人往往身兼数职,像我,教着二年级数学,教着一、二年级的美术,负责学校里的社团活动.有很多作业需要批改,有很多文件需要处理,堆在桌面上,放在电脑里,满满载载的.怎样做到桌面整洁有序,文件清晰有条理,可以随时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呢?

这就需要做到“常整理”,“常规范”,“常分类”.这三个环节联系紧密,互相结合起来运用更好.先整理,把需要的东西整理出来,不需要的东西要么另外放置,要么丢弃。

整理出来的东西都是需要的,怎样做到随时可以清晰地找到需要的文件呢?

这就需要分类放置了.怎样分类?

这就要看各人的喜好了,我喜欢先按照科目分类,比如所有的数学文件放在一起,所有的美术文件放在一起,社团活动的文件放在一起,然后再按照文件性质分类,分为计划、记录、总结;完成这些,再按照常用不常用分类,常用的放在上面,不常用的放在下面,需要随时补充的放在上面,计划类的、总结类的放在下面,随时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一目了然----我们的工作不是停滞的,随时在变化,随时需要补充新鲜的内容,删除老旧过时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常规范,规范整理,随时更新换代,我们的文件内容才更合理、更有效果,使用起来也更方便快捷。

同样,这三常也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往往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今天没带语文课本,明天忘记带数学作业,老师讲授完新课了,让学生把同步练习册拿出来,有的学生要找很长时间才找到,令家长和老师都头疼,对学生贯穿这三常效果就很好,发完新书,先让学生数数有几本,看看这些书都是什么书,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方法对这些书分类,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按照科目分类比较利于他们自己管理。

可以分三类放置在书包和课桌里面:

所有的语文用书、所有的数学用书、小科目的用书.上课一般先用教科书、练习本、所以把教科书和练习本放在最上面,下面再放同步训练和口算题卡。

这样分类放置,训练几天,学生闭着眼睛都可以拿到需要的用书,再不用老师催促快拿快拿;做完家庭作业,也不用家长一本一本的帮忙检查,学生已经学会整理的方法了,推之他也会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再让他学会随时清理用完的作业本,随时清理生活垃圾,慢慢就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不再用老师和家长操心。

三、“常沟通”: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来自他的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松下幸之助也说“伟大的事业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与人沟通”。

可见沟通的重要性。

教师这份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更要沟通。

(一)同事之间要常沟通,交流文件精神和指导意见,交流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少出差错,争取团体最优化。

同科目老师要常沟通,交流教学中的经验,交流教学中出现的疑问和困惑,我们学校就经常组织这样的交流活动,就像这次刚开学,我们学校组织老师们互相交流,每个老师都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其中李海平老师谈到她的做法,怎样利用好中午的时间有效学习:

让组长负责出题,每天出10道,抄错题、改错题、及时改正、及时纠正,把做错的题目再强化训练,及时改正,就不会有堆积。

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措施很好,会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合理利用。

许刚老师说的更实际,关键就是看学生会不会。

会?

教师怎样处理;不会?

教师要清楚怎么不会的:

上课没听课?

没听明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处理。

根据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效率会更高。

老师们也受益匪浅。

这样的常沟通,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有很大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二)要和学生常沟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要看了解的学生的情况怎样,越深入了解学生,越能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越能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因素。

课上沟通,随时了解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情况,和学优生沟通,看他们代表的这些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和中等生沟通,了解他们代表的这些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否还有学生没有完全理解知识点,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困难,及时指导,让这类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堆积困难,他们的学习就会越来越进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和学困生沟通,了解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还是学习能力出现了问题。

一般的学困生会有这样的两种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这样的学生就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课下也要和学生常沟通,为新课的学习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看学生的学具准备情况、学生对学具的操作是否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课外时间,教师也要和学生常沟通。

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对于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孩子,要特殊照顾,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我们班是个比较特殊的班级,有1个母亲去世的、有3个父母离异的、有1个母亲常年在外地不回家的,有2个母亲是换亲的,老来子,这些孩子的思想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母亲去世的孩子对我说的话:

“老师,人家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

”我听了心里很难过,“可怜的孩子”我把他拉在身边,告诉他:

“有老师和同学们呢。

我们会关心你、帮助你”他信任的使劲点点头。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更要常沟通。

(三)和学生家长常沟通:

一个学生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说:

“老师,谢谢你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孩子学习的哪个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回到家我会让他巩固一下,不因为这个知识点影响明天的学习—”另一个学生的家长给我打电话:

“老师,你能及时告诉我孩子今天拿了家里的钱,我们很感激你,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孩子的行为问题,我们以后会随时关注孩子的思想,不让他出现偏差--”还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对我说:

“老师,今天家长会你表扬我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因为孩子的进步缓慢而放弃对孩子的辅导,我从心里谢谢你理解我,涵涵这孩子反应有些慢,并且注意力非常短,根本不会听课,就连对着他的眼睛说话,他的眼神都会转移,根本不知道你说的什么话。

我都想放弃了,不想管他了,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你告诉我,老师不放弃孩子的点滴进步,会尽力帮助孩子,让我也要帮助孩子改变,一点一点进步,孩子现在改变很大,我费了多少劲啊,有时候我都让孩子气哭,有了你的鼓励,有了你的帮助,我没放弃,现在涵涵会听课了,会专注一件事情了,我从心里高兴啊,没有你的帮助和鼓励,涵涵不会有这样的进步,我也可能舍弃了孩子,该表扬的是你—”“老师,琰琰说你们调位置了,她往后了两个位置,她本身就不专心听课,位置往后了,更不专心了,她妈妈常年不回家,我没时间照顾她,你这样安排她她会更退步的。

”这是琰琰的爸爸给我打的电话。

我告诉他:

“我是想借助小组的力量帮助她,督促她,给她榜样,请你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没改变我会给你个交代。

”一个月后,琰琰爸爸给我回电话:

“老师,我误会你了,没想到孩子这一个月改变这么多,”“是啊,孩子最近表现特别棒,作业能及时完成,上课能认真听课了,最大的改变就是字写的特别工整美观了,她说是学的小组长的字体,”两个家长跟我说:

“老师,这次我们两个家长监考,有两个小女孩偷看语文书了—我们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好,该让孩子学会诚信考试---”多么诚恳的建议,老师和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理念:

一切为了孩子!

和家长常沟通、多沟通,倾听家长的心声,也表达老师的心声,相信,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常学习”孔子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在践行“做个终身学习型的教师”。

不但我们的教育名人,任何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终身学习的人。

作为一线老师,更要求我们常学习。

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向老教师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措施和管理经验。

我们要从书中学习,像《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这样的好书,读之使人振奋,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教育理论方式方法,就像在和名人当面对话。

我们收获了,学生幸福了。

做个学习型的教师,常学习,多读书,只要是有利于我们教学的书,都可以读,都可以学。

我要继续拜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这两本书,更深刻的领会其中的精髓。

也将拜读更多的书,实践书中的理论新知。

做好“六常”,慢慢升华自己,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