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府14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958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府14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府14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府14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府14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府14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府143.docx

《苏府14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府14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府143.docx

苏府143

 

 

苏府〔2007〕143号

 

市政府关于批转苏州市旅游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苏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批转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苏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苏州市旅游业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苏州市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旅游生产力全面增长,旅游产业规模、产出水平和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苏州市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主要成就

1.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十五”目标全面提前完成。

“十五”期间,苏州市旅游业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发展机遇,克服“非典”以及国内消费需求不旺等困难,实现了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到2005年底,各项主要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确立的目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入境旅游人数居第七位、旅游创汇居第七位、国内旅游人数居第六位、国内旅游收入居第六位,旅游总收入居第六位。

在江苏省,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

旅游业对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2001年到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由171.49亿元增长到432.1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4.95%。

2005年全市实现旅游增加值194.45亿元,占GDP4.83%,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5.48%,已成为苏州市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2.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化程度全省领先。

“十五”期间,苏州市加快推进旅游企业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发挥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调节作用,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格局。

截止2005年底,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共116家,位居江苏省第二位。

国际饭店著名品牌喜来登、假日、万豪、香格里拉、速8等已落户苏州,自主饭店品牌城堡、书香门第等加速成长。

全市各类旅行社共147家,位居江苏省第二位,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3家,中外合资旅行社1家,全市共有持证(IC卡)导游人员3336个。

世界文化遗产一项9个景区,国家A级旅游区(点)24家,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17家。

此外,全市有国家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家,国际旅游推荐商店12家。

省际旅游车1050辆,游船73艘,座位2206个。

旅游从业队伍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末全市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7.5万人。

3.旅游规划不断完善,空间布局基本确立。

“十五”期间,按照“规划先行、布局调整”的理念,建立并完善了全市旅游四级规划体系。

继2001年修订完成《苏州市旅游总体规划》之后,相继启动了苏州水上旅游、沿江旅游、阳澄湖旅游、古城旅游等5个跨区域旅游专项规划,各市(县)完成了市域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各主要旅游景区也先后编制了旅游规划,基本形成了由中心城区、环太湖旅游区、阳澄湖旅游区、常熟旅游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区和沿长江风光带构成的旅游发展格局。

旅游产品的开发视野不断拓宽,从关注物质景观向关注非物质要素、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全方位旅游开发模式过渡,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产品为主的与休闲和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产品体系。

4.城市旅游品牌初步树立,市场促销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旅游品牌初步树立,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寒山寺听钟声、苏州国际旅游节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旅游节庆指南,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城市旅游品牌市场促销力度不断加大,在国际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旅游合作,与新加坡等国家,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的全面发展。

欧美市场、东南亚市场增势强劲,国内客源近程市场稳定增长,远程市场不断开拓。

5.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旅游环境和功能优化明显。

“十五”期间,苏州市及其所辖的县级市均已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形成了优秀旅游城市群,促进了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环境和功能的优化提升,城市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旅游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制订了新的旅游管理条例,设立旅游投诉的绿色通道,依法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不断延伸管理和服务领域。

创建文明行业,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服务,积极推进旅游业服务标准化建设。

加快现代公共服务载体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咨询架等从无到有,不断完善。

大交通环境的改善,使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交通标识工作得到重视。

旅游培训中心的专业功能得到强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6.综合效应充分显现,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乡联动发展、区域共同发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旅游空间由城市向乡村拓展,古镇旅游、古村落旅游、农家乐旅游、农业生态休闲游等现代旅游项目,不仅促进了乡村的城市化过程,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区域的发展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旅游业社会投资项目126个,总投资214亿元,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服务业的比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旅游业优化了对外贸易结构,入境游赚取了非贸易外汇,出境游则加深了苏州与国际的交流。

旅游业的发展,为苏州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了苏州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进程。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苏州目前仍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度假型、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正处在开发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夜间娱乐产品较少,吸引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及未来旅游市场需求。

观光型产品为主的单一结构,造成游客在苏逗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对其它产业拉动效应有限。

2.旅游目的地功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相对于优质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城市的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尚未形成凝聚人气、提升品牌的城市活动体系,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交通标识有待进一步规范,亲旅友善的社会氛围尚须进一步提升。

3.旅游形象市场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苏州精心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旅游城市新形象,城市品牌日益鲜明,但是新的形象在游客心中仍难以留下强烈的感知印象,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对有损苏州形象的旅游欺诈现象还存在薄弱环节。

对旅游市场的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

4.旅游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五”期间,苏州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较大,但产业优势地位尚未形成;各级政府、各类型的组织对旅游开发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旅游开发未能形成联动优势,同质竞争激烈;旅游产业的核心企业如住宿业和旅行社业空间集聚与产业集聚不理想,产业资本投入少,规模经济不足,旅游企业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缺少创新激励机制;旅游人才储备不足,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因此,旅游产业虽已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但须进一步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总的来看,“十五”期间,苏州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从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水平看,与旅游发达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

由此可见,苏州市“十一五”期间须着力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二、“十一五”期间苏州旅游业的发展环境

(一)政策环境

1.和谐社会构建,促进旅游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

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理解,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地区,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将面临极佳的政策环境。

2.“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政策支持。

2006-2010年,是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苏州市巩固全面小康成果,逐步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

在市政府富民强市政策的强力推进下,居民旅游需求将持续增长,旅游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苏州旅游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与资金投入规模不断加大,旅游业产业地位得到提升,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了旅游业内部生产要素市场化整合的优化与加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为“十一五”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二)市场环境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

在目前全球局部地区并不太平的形势下,中国保持了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中国旅游市场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1.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

作为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游客来华人数将持续增长,但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将产生新的变化:

团队旅游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散客比重不断增长;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个性化、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受到欢迎;旅游者开始由观光客开始向观光、度假、商务、修学、探险等类型发展;新颖的特色旅游越来越受入境旅游者的青睐。

2.国内市场的需求转型。

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国旅游需求日趋旺盛,旅游需求将持续释放,并带来旅游需求的逐步转型。

经济发达区域旅游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的消费结构在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休闲度假的需求将持续上升;人们对城郊休闲旅游、康体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放松身心、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旅游方式发生改变,散客旅游增长速度加快,以家庭或亲朋好友为主的自助旅游,特别是自驾车旅游兴起,市场份额将日渐增加。

同时,城乡经济差距、个体收入水平差异,使旅游市场呈现需求多元化状况,产生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需求。

3.区域旅游需求旺盛。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5年底,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苏州人均GDP达到了近7000美元。

在区域内人均可支配性收入持续增长、休闲时间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居民的出游能力将大大提高,出游动机也将发生变化,休闲度假需求持续上升,区域内中短距离的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苏州旅游业因此面临潜力巨大的休闲旅游市场需求。

(三)产业环境

1.旅游产业要素优化组合进程加速。

“十五”期间,苏州市着力推进旅游企业的市场化步伐,通过企业改制,旅游市场投资主体初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处于进行过程中。

企业积极性得到释放,成长速度加快,连锁、加盟等新的经营理念与方式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如旅游网络企业、会展、汽车俱乐部、旅游装备等加快成长,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与拉长,旅游经济的影响力日趋加大,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2.旅游产业技术手段不断进步。

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技术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旅游决策、旅游运营发生巨大变化。

虚拟网络将旅游企业联为一体,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形成旅游产品供应链。

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各种信息服务渠道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自助及个性旅游日渐增多。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与便捷的工具。

(四)重大机遇

2006杭州休闲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相继举办,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市场知名度,带来巨大的客流、资金流、信息流。

作为紧邻上海、杭州的中国著名旅游城市苏州,将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分享这一可观的市场份额,并将促进苏州旅游产业和旅游基础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加快苏州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增长。

(五)制约因素

1.旅游发展理念。

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管理与服务,要在面向旅游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筹划。

旅游是经营城市的具体手段和目标,要将旅游看作城市的共同事业,将整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加大旅游公共投入力度,有效整合城市各项资源,尤其是管理与服务资源,系统全面地安排城市各项生产生活要素,实现建设舒适、健康、安全的优质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2.旅游目的地竞争。

近年来全国大多数省市将旅游业作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苏州客源市场被周边旅游目的地分流的态势明显,苏州旅游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大有不进则退的危险。

苏州要树立竞合观念,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强化特色,做优环境,提高品位,提升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区域合作,尤其是与上海的合作,提升区域号召力。

3.旅游发展机制。

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发展合力机制尚未有效确立,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有待进一步加强:

构建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三大利益方的良性互动;构建旅游产业链,推进三大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市、县级市、村镇三级旅游单元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苏州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实施旅游个性化、精品化、国际化战略,扩大细分国际、国内旅游目标市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实施优质旅游工程,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多方联动的大旅游局格局,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生态一流、环境怡人、产品丰实、服务上乘、亲旅友善的国际知名优质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旅游业发展总体态势,结合苏州市资源条件、生产力条件和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和背景,遵循“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目标为:

1.实现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以上,成为苏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旅游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第一。

2.保持适度的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年均增长率10%;实现较快的旅游收入增长,年均增长率18%,国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率10%,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8%,实现旅游产业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3.实现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特色旅游为补充的转变,建设多元复合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4.全面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旅游新形象,强化水城特色,浓郁江南风情,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优美环境,将苏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优质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战略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实施个性化战略、精品化战略、国际化战略,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竞争力。

1.个性化战略。

旅游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是竞争成败的关键。

苏州旅游发展要大力推进旅游创新,充分挖掘城市社会资源,打造具有苏州文化个性的旅游产品,着力发展水上旅游,积极开发太湖旅游,发挥差异性竞争的优势,突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旅游个性品牌形象,提升苏州旅游竞争力。

2.精品化战略。

整合提升传统观光产品,优先开发休闲度假类产品。

建设一批优质旅游项目,重点打造古典园林遗产游、东方水城水上游、太湖休闲度假游、水乡古镇体验游、苏州古城文化游等精品工程。

着重在产品的可看性、参与性、舒适性、休闲性、体验性、特色性上做文章,增强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吸引力和知名度,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3.国际化战略。

从国际优质旅游目的地的角度规划苏州旅游:

一是旅游产品国际化,在园林产品国际化的基础上,推进水乡古镇成为国际著名旅游产品,特色水上旅游、太湖休闲度假游成为国际知名产品。

二是旅游营销国际化,创新营销机制,树立“品牌营销”理念,扩大品牌覆盖面,切实树立“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旅游形象。

三是旅游服务国际化,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

四、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苏州旅游业要实现“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实现旅游发展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增长的产业转型,实现旅游发展由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特色旅游为补充的转变,就必须强化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一)政府引导

“十一五”期间,继续强化政府引导地位,推进科学管理。

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将整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与经营,促进旅游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包括系统运转能力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良等。

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建立市域旅游发展协调与决策机构,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机制,积极探索具有苏州特点的区域旅游资源、配套要素一体化、属地化综合管理模式;

注重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保护规划等接轨融合,提高旅游规划的指导性,重视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

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旅游项目引导资金,加大投资规模,促进旅游发展;

大力塑造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卓有成效的城市营销工作;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支持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保证旅游业有序发展;

推进旅游企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市域内旅游企业合作,鼓励大型旅游集团兼并重组,鼓励旅游企业与非旅游企业的合作,增强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

(二)投资促进

加大政府资金引导,广泛吸引民资以独资、参股、合作等方式投资旅游项目,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参股、兼并等方式,推进旅游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

使旅游投资增长速度快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年均增速达20%左右。

确定投资重点,促进投资优化,鼓励资金投向有助于提高苏州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优质旅游项目。

“十一五”期间主要旅游投资领域有:

古城古镇古村保护与开发,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类景区与设施,金鸡湖、阳澄湖、尚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旅游河道景观保护与开发,饭店、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讯等公共服务设施。

切实改善旅游业投融资环境,建立公平、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政府资金、民间资金、个人资金以及国外资金共同参与苏州旅游业开发。

(三)智力支持

1.大力推进苏州旅游信息化。

“十一五”期间,苏州旅游信息化工作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原则,以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为导向,在缜密调研的基础上,建设苏州旅游信息资源库;完善旅游DMS网络营销系统,开展各项功能性服务;完善已经建立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苏州旅游集散中心的服务功能与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全市旅游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全面推广酒店预订系统、线路管理发布系统、散客中心系统、旅游人才管理系统、旅游区点管理系统、电子门票系统、旅游结算系统、酒店管理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游消费银行卡系统、旅游企业移动平台解决系统等各类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针对各类各级旅游企业,制定相应的信息化达标标准,提升全市旅游企业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

2.重点做好人才培育与智库建设。

建立苏州旅游与在苏高校、中专职高和旅游培训中心的定期联络和长期合作机制,研究与在苏高校共建苏州旅游学院的可行性,与国外著名旅游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以多种方式培育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和旅游策划、产品开发等高级专业人才。

建设终身学习型旅游人才培训机制,建立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持证上岗制度,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须与一定的学历教育挂钩,操作人员的职业资格与每年一定时间的岗位培训挂钩。

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外学习,建立制度化的出国学习机制。

成立苏州市旅游专家咨询组,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和苏州本地专家共同组成,为苏州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鼓励在苏旅游高校、科研单位、旅游企业建立相关旅游研究、咨询机构。

建立苏州旅游人才专业市场,面向国内外招聘高素质、智力型、专业化旅游人才,重点对象是规划、会展、产品开发、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中高级小语种导游等,充实苏州旅游人才队伍。

建设旅游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

(四)区域合作

大力拓宽国际合作途径。

与欧美主要客源地国家以及苏州“友好城市”的官方机构,合作举办系列苏州旅游大型展示推介活动,与其实力强、信誉好的旅行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全面推介苏州旅游产品。

通过政府主导,推动苏州与港澳合作。

借助国际经验,使苏州旅游业发展质量迅速提升。

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借助上海世博会和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机遇,加强与上海和杭州合作,全面实现沪苏杭核心金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实现市场互通、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联,形成苏州与上海、杭州共同发展格局,增强区域竞争力。

加强与南京、无锡、常州等城市在旅游产品开发、线路组合、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协调开发太湖旅游,实现旅游产品互补、精品线路整合、客源互动与市场共享等目标,打造苏锡常太湖城市群。

在国内区域合作中,做好五个对接。

一是政策对接。

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努力消除政策壁垒,促成旅游政策的统一和优惠政策的共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

二是市场对接。

建立客源共享机制,通过区域合作,共享国际国内客流。

三是产品对接。

实现旅游资源互补,合作进行产品设计包装,形成互为促进、内容丰富的产品体系。

四是服务对接。

加强公共服务系统的合作共建,旅游服务体系图形、标识保持一致;推进公共信息系统合作,实现旅游网站互相衔接,信息咨询系统互相开通;旅游集散中心密切合作,形成与合作方直通的旅游服务支持网络。

五是企业对接。

积极促进合作方的旅游企业来苏投资创业,鼓励苏州企业与合作方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五、旅游市场

(一)旅游市场发展目标

根据旅游市场变化趋势,苏州旅游市场发展指导思想是: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努力扩大入境旅游人数;适度发展国内旅游,注重提高旅游效益;努力培育出游市场,积极发展出境旅游。

1.入境旅游市场

(1)入境旅游市场目标。

“十一五”期间,实现入境旅游市场的大幅度增长。

2010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50万人次,年均增长10%。

(2)入境旅游市场定位。

根据苏州国际客源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特征,“十一五”期间,苏州入境旅游目标客源市场定位为:

核心目标市场: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美国以及港澳台地区。

基本目标市场:

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

机会目标市场:

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欧洲的俄罗斯和大洋洲的新西兰。

2.国内旅游市场

(1)国内旅游市场目标。

“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市场的重点目标:

一是适度扩大市场规模,优化旅游市场结构,重点开发旅游消费能力较强的细分市场。

二是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比重。

三是改善旅游消费结构,增加人均逗留天数,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6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

(2)国内旅游市场定位。

从地域上分,核心目标市场:

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基本目标市场:

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是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以及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省;机会目标市场:

以重庆、云南、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以及东北、西北地区。

从消费者需求特征分,重点细分市场是有房、有车、有休养需求的“三有”人群,以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次重点细分市场要重视商务客源市场的开发;一般细分市场要大力开发多日游观光游览客源市场。

3.出游市场

出游市场是指出境旅游、国内出游和在本市近郊出游的本市旅游者。

出境旅游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正确引导,积极开发,引导本市居民到成熟、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切实保护旅游者出游利益。

2010年,全市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0万人次,年均递增20%。

鼓励市民区域内的中短距离旅游,加大力度开发本市范围内的近郊游市场,通过口碑效应,提升苏州作为健康、安全、舒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到2010年,全市居民年均出游达2次以上。

(二)营销任务与对象

“十一五”期间,苏州旅游市场开发应该在充分把握当今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下,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实行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管理组合,重点开发消费能力较强的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细分旅游市场,树立城市营销观念,综合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把城市商品和服务整体地销售给消费者。

1.主要任务。

政府承担城市营销的主要职责,要成立相应的专业营销机构,以提升“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旅游形象为目标,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增强苏州旅游新形象在旅游者心中的感知和意识。

建立城市营销反馈与评估机制,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

(1)营销城市旅游形象。

围绕“天堂苏州、东方水城”主题,完成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确定城市标志,以之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