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849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docx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

切实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

 

大家好: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农民工,这也是当今中国一个庞大的被受关注的群体。

其实,农民进城务工,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中铁四局现在的外部劳务用工绝多数是农民工,加强农民工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做好的工作。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学习体会,讲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加强农民工的管理?

二是管什么?

三是怎么管?

说到农民工管理,大家比我懂,我是班门弄斧。

有不对之处,多请大家批评。

一、为什么要加强农民工的管理?

简单的说,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民工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局。

二是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农民工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

我们说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农民工问题,是因为它具有深层的历史原因、复杂的时代背景。

大家知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农业起源,社会行业的分工是由农民开始。

城市与乡村的分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但是,中世纪后的西方文明在经历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采取的是城市化模式,即现代工业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社会,通过把城市居民的新文化不断“扩散”或“渗透”到农村,通过建立资本市场、互惠互利的商品流通,由工业经济点燃农村经济,从而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甚至有的国家农村比城市更美丽、更富饶、更环保,加上非常发达的道路交通,“城乡差距”不大。

只有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中国,“城乡差距”才是一个很沉重的词。

从感情上说,我们党的发展是由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工人阶级的成员基本源于农民,毛泽东同志本人就是农民出身。

夺取政权后,应该给农民和农村许许多多的好处,使其优先发展。

但是,我们党解放后却一直采用的是城乡二元体制,也就是说,通过产品流通的剪刀差和户籍制的严格实施,进一步扩大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结构的断层和分化,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文明、信息的不对称,使农村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全面落后于城市。

比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等等。

也就是说,在新中国的发展中,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在享受建设和发展的成果方面,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是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工业文明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极大地牺牲和贡献的。

为什么会这样?

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口众多,一穷二白,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还在于中国没有经过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地道道落后的、农业大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要巩固政权的稳定,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加快中国的进步,就只有实施城乡二元体制。

大家记得改革开放时,小平同志讲: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是改革开放才这样,新中国的前几十年也是这样。

这一部分人就是城里人,或者说,有城市户口的人。

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解放,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的建设,则是农村支援城市。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城乡二元体制并不是我们党的发明,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前也曾经经历过的、现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中国解放前也有城乡二元体制和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也有十分明显的“城乡差距”,包括中华民国,也包括元、明、清各朝代。

农民,在英语里有两个不同的词根,一个是(peasant),一个是(farmer),含义也不尽相同。

(peasant)的涵义是指农民的社会身份,相当于我们现在农村户口的村里人,就是进城当了工人还是说农民工。

(farmer)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职业涵义。

从词义上说,peasant一开始与“农业”、种田没有直接关系,是由古拉丁语pagus派生的,词意是“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

由于那时(peasant)大多是种田的,这个词后来就与农业有了关系。

咱们中国的古汉语中“农民”一词始见于战国,概念比西方的农民有更多的职业涵义,而身份卑贱之义却较为淡化。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比西方更进步、更文明。

遗憾的是到了上世纪中叶,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中计划经济与户籍制的相互作用,使农民在我国社会身份的色彩空前地增浓了。

直到改革开放时代,这种状况才逐渐在改变之中。

应该说,城乡二元体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然经历的社会体制结构。

但是,无论是什么社会形态,无论在哪个国家,城乡二元体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矛盾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大家对多年中央每年年初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定记忆深刻。

农业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文明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就在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民和农产品问题。

这些年,农业问题整来整去就是这两个字:

一个是人(农民)、一个是物(农产品)。

我曾经是下乡知青,知道农民艰难困苦的生活。

当时,我下乡所在的湖南省华容县农科所,一个农村劳动力,一天的工分值只有几分钱。

孩子多的家庭,两口子一年辛苦下来,还要欠生产队的钱。

好的农户,能吃上酱油就不错了。

那时候,我们当知青,之所以老老实实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并不完全是打心眼里响应毛主席号召,而是因为没有了城市户口,不能在城市立足了。

当时,有一句口号叫“扎根农村一辈子”。

实话说,我特别害怕的就是“扎根农村一辈子”。

积极劳动,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离开农村。

所以说,户籍制是很厉害的。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搞城乡二元体制还真不行。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负责“三工”建设,管理过企业的后勤。

对“人口多”带来的问题应该深有体会。

就说吃,几百号人的嘴合起来,那是多大一个口啊,一顿饭要吃掉多少?

全国十几亿人呢?

一张嘴一天就要吃掉多少?

不得了。

这么大一个国家,既要社会稳定,又要经济发展,还要国防强大,多少事情,多少矛盾?

因此,城乡二元体制、剪刀差、户籍制给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问题,但当时,我国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必要的,是明智的。

现在,经济全球化的雨点已经淋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城乡二元体制必然被“地球村”的浪潮所淹没。

世界如此,改革开放的中国更如此。

据统计,目前我国法人单位有500多万家,从业人员有2亿多人,其中农民工总数达1.2亿人,占60.8%,超过了公有制企业职工总数。

尤其是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或干不好的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

应该说,广大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农民在长期的牺牲和贡献中,不仅形成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无华、安分守己的民族传统特性,也造成农民:

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文明意识缺乏的偏低素质、自信不足的个性心理。

我们有些城里人的歧视性,农民进城在政策上不配套的滞后性,再加上农民严重的乡土观念、传统的生活习惯、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也出现了许多农民与城市难融洽的矛盾。

客观地说,民工潮的到来,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经济,仅仅把农民工作为廉价劳动力接受了,并没有用科学的发展观,从社会文明的深层次发展,把农民工当作社会人来接纳,来重新思考和谋划,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战略。

比如,城市是由街道社区来管理的,街道社区在很多方面以户口为框框,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把农民工当局外人;城市的中小学校,读书报名也要有户口,没有户口就要高价,农民工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子女没户口,更交不起高价的学费;城市医院看病更是高费用,城里人有医保还在为看病贵发牢骚,农民工根本就看不起病,只有小病硬扛,大病回乡。

如果说,城乡二元体制在改革开放前的矛盾是社会性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静态的,那么,现在农民进城后的矛盾则是直接性的、层面化的、情绪性的,动态的,矛盾很容易演化为具体冲突和事件。

还有一点,由于我国近90%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帮带等方式实现流动就业的,一般是同村、同乡扎堆的进城,要么是本县、本省的。

很少有单个农民出来打工的,明显呈群体性特征。

他们知道的法律知识很少,又有狭隘的义气观,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从众心理,有强烈的苦闷情绪,而且有很大的流动性,因而高伤亡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

尤其是流动性,包含的隐患就更大。

记得文革时期,一段时间搞批斗游街,给领导干部戴高帽子,闹得不轻。

但一般情况下是城里人在城里斗,农民在农村的乡镇斗。

有一次我回湖南南县老家,不知怎么就赶上,农民拿着扁担、锄头进城闹革命了。

城里人一看就吓怕了,商店、饭店纷纷关门。

闹了半天的农民过中午肚子就咕咕叫,顶不住饿,立马就打道回府。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民兄弟,多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早晚围着土地转。

在静态的生活圈子里,非常的安分守己、朴实无华、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就是到了城里来打工,仅仅是为了几个十分可怜的工钱,可我们一些城里人,剥尽人家的“剩余价值”不说,还要拖欠工钱。

由此可见,作为国家,不承认农民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从社会文明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面对和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矛盾,不仅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有可能酿成大的社会问题。

作为我们大量使用农民工的建筑企业,不了解农民工的特点,就无法有的放矢地做好农民工工作。

尤其是当前,我们党马上要召开十七大,还要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稳定工作的任务和责任重大,无论从长远的企业发展,还是从眼前的稳定工作看,都需要我们认真加强农民工工作。

再从中铁四局的发展来看,尽管我们跑山沟,走四方,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辛苦,由于我们是国有企业,有城市户口,也就算是城里人,但我们大多数的员工都来自或祖辈出身于农民。

现在,农民工使用数量,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多,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有这样一组数字:

1995年全局职工总数42594人,完成企业总产值28.5亿元;2006年全集团职工总数20615人,完成企业总产值达到200.68亿元。

可以说,职工人数减半,企业完成任务却翻了两番多。

这里,农民工群体的作用显而易见。

近几年,我们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高度,把调动外部劳务队伍积极性、维护农民工权益,作为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受到了来中铁四局视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铁道部也在我局召开了农民工管理的现场会,我们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们同样也深刻感受到了,外部劳务队伍管理和农民工特性所带来困惑。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外部劳务队伍造成的安全质量隐患、经济纠纷和新闻事件都有发生,教训也是深刻的。

大家在基层工作,体会比我更深刻,知道的也更多,尤其是安全质量和经济纠纷。

就宣传部来讲,整个宣传工作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新闻事件的应急处理。

这点,在座的许多同志也经历过。

去年,我们就处理应急新闻事件,提出了媒体区域负责制,但这是事后负面影响补救的应急办法,也是没有主动权的办法。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治本着眼,机制入手,在内部管理上下工夫。

今年,是咱们局的管理年,宣传部就此提出了,配合局加强农民工管理,开展企业与外部劳务队伍以“共铸诚信,共创和谐,共同发展”为主题的“三共”教育活动,并编写了《教育读本》。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的企业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干部深刻地明白:

农民工管理,的的确确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实实在在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

我们不仅要思想重视,强化管理,而且要认真研究,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创新办法,真正实现我们与外部劳务队、与农民工“共铸诚信,共创和谐,共同发展”的目标。

由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农民工是通过民工头组织的群体,而且民工头都通过各种方式有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因此,我们把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定位为:

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

二、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管什么?

今年的2月10日,咱们局发布了中铁四人〔2007〕128号文件,公布了《中铁四局集团外部劳务队伍管理办法》,里面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的基本内容,这个文件大家可能都看过了。

这个办法的制定,虽然有的规定是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制定的,但是,都认真总结了我们企业多年来与外部劳务队伍协作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近几年来与农民工打交道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管什么,概括起来十二个字:

把好六个节点,坚持四个原则。

把好六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准入。

实行准入制,按规定选用劳务队伍。

准入的“规定”主要有三条:

一是具备劳务分包资格(四证一照要齐全)。

二是具有劳务分包能力(资本金、施工机械、技术管理人员、技能工人)。

三是要有相应的劳务分包业绩和良好的信誉。

有了这三条,就可以办理准入手续,成为中铁四局的合作伙伴。

第二个节点是竞标。

为了保证所选单位的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在对劳务队伍的选取上,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由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小组,遵循“严格标准、公开公正、择优录用、互惠双赢”的原则,采用优中选优的方法,选用满意的劳务队伍。

各子(分)公司的项目经理部在外部劳务队伍的选用上,均实行竞标评审制,成建制的劳务分包队伍,实行两级评审,即项目经理部竞标评审合格后,报子分公司评审同意后,才能给予使用。

第三个节点是合同。

严格合同管理。

实行合同评审制度,禁止与自然人(包工头)、分公司、无资质的建筑队签订施工分包合同,严禁外部劳务队伍再次分包、层层分包、肢解合同。

必须使用统一制式的合同文本,必须经过评审,报公司审批。

合同价款根据局、子分公司指导价与当地市场价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对劳务企业自带的机械设备,采取同时签订《机械租赁合同》的做法。

既规避工程分包的风险,又保证劳务队伍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规避管理的风险。

第四个节点是结算。

做到“三统一”(统一合同、统一单价、统一台帐),“四不结算”(没有合同不结算、超出合同及补充条款数量不结算、超出合同单价不结算、不符合劳务管理办法规定不结算),“五不付款”(领导签批的白条不付款、结算签认手续不完备不付款、结算依据不明确不付款、不使用统一规定的格式不付款、不符合财务规定的签字不付款),这些都是规定动作,政策性很强。

劳务费用结算实行业务部门把关制度:

三总师(项目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负责复核各期结算单;工程部门负责复核施工项目和数量;安质部门出具质量安全评价证明;物资机械部门提供应扣款资料;劳务结算部门按照劳务分包合同签订的项目、单价进行结算,由指挥长或项目经理签认出具最终结算单,财务部门方可支付结算款。

第五个节点是考评。

加强考核评价,是确保外部队伍质量的关键。

严格过程考评,项目部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情况(包括技术、安全质量、进度控制、物资设备、文明施工、教育培训、社会保险缴纳、工资支付)等方面的检查考核,进行记录,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对施工能力不足、管理水平差、合同不规范、不服从管理、严重影响工期和质量的,要及时进行清退更换。

在日常检查、阶段考核的基础上,咱们局每年11月份对劳务队伍进行一次综合检查,考核评定,并以中铁四局的名义公布,对考核优秀的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劳务队伍,吊销准入资格。

第六个节点是奖惩。

局将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的好坏,纳入子分公司“四好班子”评比、工程项目劳动竞赛、评先和项目经理业绩的,综合考核内容之一。

建立外部劳务队伍管理奖励基金,对使用无资质的外部劳务队伍的用工单位,责令清退并处以罚款,对办证率达不到60%的子分公司,取消委托办理《外部劳务队伍准入证》的资格。

为规避履约风险,实行劳务企业“违约金”或履约保证金制度,合同履行后,按有关规定分期返还。

这六个节点,前五个是大家必须做的内容,后一个是局对这一工作的强化措施,有鞭策之意。

把握六个节点,管理办法的文件已经非常具体了,操作性很强,我就不多说了。

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长期合作的原则。

这实际上是个理念问题,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做大做强企业,在主业的施工生产中,已经离不开外部劳务队伍的合作。

从表面上看,是他们给我们打工,一个项目完了合作就结束了。

但从企业发展的整体上说,企业的项目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他们的合作,也就是说,目前我们只有“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路可走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要用“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理念来思考,用长期合作的原则来管理,用深厚的企业文化来培训、提高和同化,真正形成企业与合作队伍的共同体。

坚持长期合作的理念和原则,我们就要考虑他们在工程施工中有钱赚,看到他们管理上的漏洞就要当自己的事情一样真诚地去提醒,看到他们有困难,就要真心地去帮助,他们的技术素质不高,我们就要花力气去培训,去提高。

最关键的,就是要用中铁四局的企业文化,从思想、行为和素质上去同化他们。

让他们感觉中铁四局人的真诚,中铁四局企业的可靠,中铁四局是值得长期信赖和效劳的。

真正团结他们一起走向光明的未来。

二是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

这里讲的法,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家在建筑施工、合同管理、安全质量、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二是咱们局的《管理办法》,即128号管理文件。

法律法规,方方面面很多,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劳务合同。

劳务合同是约束双方的法律依据,是确保双方利益的保证。

前不久,宣传部去合武、合宁就农民工问题进行调研。

应该说,这是目前我们出问题最多、底气最不足的一点。

尽管局里,当地建管部门,都有标准的合同文本,但是,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多数情况下必须增加合同附本,可以说,一百个工程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合同,且大多数都有部分条款拿不到桌面上来。

尤其是标价的合理性,要避免劳务纠纷,达到双赢目标,就要标价合理。

说透了,农民工就是赚钱来了,有钱好说话,没钱赚问题就来了。

和外部劳务队伍、尤其是民工头打交道,绝不是哥俩好那么简单,也不能因为有甲方、或者领导打招呼,就万事大吉。

关键的时候,还是凭合同说话,走法律程序。

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绷紧依法管理这根弦。

比如,在劳务合同上,必须使用局统一制订的合同版本,按照分包内容,分别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各子分公司、指挥部、项目经理部,必须成立合同评审小组,各级合同评审小组,应有劳务管理人员参加。

合同签订前,要坚持集体研究决定,进行合同评审,并填写合同评审表后,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及权限签订合同;用工单位,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劳务指导价、责任成本单价,并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经过集体研究,确定分包单价;劳务分包合同,应由外部劳务队伍的法人代表,或其委托人逐页签署,加盖印章,写明签订时间,不得漏项;劳务分包合同的事项、条款发生变化,应经双方协商后及时变更,订立补充合同;劳务分包合同,必须在劳务队伍进场前签订,严禁先进场后签合同。

如因合同签订滞后给我方造成损失的,由分包责任人赔偿;在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同时,必须签订《廉政责任协议》、《安全协议》、《环保协议》和《治安包保责任书》;各子分公司、指挥部、项目经理部,必须建立本单位或本辖区,劳务分包合同管理台帐,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看看,一个合同就有这么多必须,非常严格。

三是坚持机制运作的原则。

近年来,咱们局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准入年审机制、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动态考评机制、奖罚机制。

所谓机制运作,就是按规定动作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执行。

我们机制运作中的规定动作,都是实践检验过的,有些经验教训是付出过代价的。

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执行力,确保劳务队伍和农民工使用管理的,整个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在机制运作提高执行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全局性、过程性、整体性。

因为,机制运作是一个过程,有许多的环节,就象一根链子,一个链节坏了,整个链条都没用了。

比如,劳务分包合同,从内容的审查、文本的签订、过程的履行、内容的变更、合同的解除和中止,哪一样都要符合法律规范,一个出问题,整个合同就行同虚设,整体工作就可能出问题。

我们要把握的六个节点,个个都有自己的机制运作过程,都是一个有许多环节的链条,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也可以说,坚持机制运作的原则,看起来是一个追求细致的工作方法,实际上是检验我们工作作风的试金石。

我们说:

加强作风建设,“细节决定成败”,坚持机制运作的原则,就是要注重细节,注重整个工作环节的整体性、程序性。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也就是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人本管理,构建企业与外部劳务队伍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形式上看,企业是用工,农民工是打工,但从本质上说双方是合作关系。

我们有的管理人员,总有居高临下的味道,有的农民工,尤其是民工头,最怕你摆架子,看不起他。

以人为本,首先是树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荣辱与共、双胜共赢”的思想,变管理为服务;既要把握管理的主动权,又要提高劳务队伍对企业的认同感;既要不断改善农民工的施工、生活环境,又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不断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劳务队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坚持源头维护,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对农民工的工资,要实行全过程控制发放和个人签收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以及建立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障、意外伤害保险。

我们还要站在,加快农民工工人阶级化进程的,政治高度,通过规章制度、施工技术、安全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来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技术文化素质,引导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从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

要真心关心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企业形成,尊重农民工、保护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怎么管?

人力资源部专门负责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的徐部长,曾经就怎么管,提出过:

“一、二、三、四、五”的管理思路,也是对咱们局128号文件的最好概括。

“一、二、三、四、五”,即:

坚持统一领导、实行二级管理、建立三个中心,完善四个机制,处理好五个关系。

这里,我稍微介绍一下徐部的“一、二、三、四”,重点讲讲我思考的处理好五个关系。

1、统一领导、归口管理。

局本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助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分别成立了局、子分公司含指挥部、项目经理部三级外部劳务队伍的领导小组,局把劳务队伍管理工作划由人力资源部(党委干部部)管理,确定人力资源部为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的主责部门。

在人力资源部增设了一名专事此项工作的副部长,并增设了有三个定员的劳务管理科;各子分公司、各指挥部、项目经理部,也确定了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的主责部门和专兼职人员,对外部劳务队伍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

2、两级管理、分工协作。

局负责政策的出台、修订,劳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大队伍的劳务调配,负责资质审查核实,予以注册登记,核发《外部劳务队伍准入证》;对外部劳务队伍的综合实力、诚信、施工能力、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评价;负责外部劳务队伍的年审工作,定期发布合格和不合格劳务队伍名录;负责劳务基地、劳务资源信息中心和劳务公司的指导、检查;组织对集团外部劳务队伍管理工作及外部劳务队伍的定期检查、指导、评比。

子分公司负责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项目经理部负责贯彻落实。

各单位、各部门分工协作、逐级负责。

对外部劳务队伍管理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价,对优秀外部劳务队伍实行优质优价。

建立健全外部劳务队伍的档案、名册、台帐,及时掌握劳务队伍的资金外欠情况。

3、建立三个中心。

一是劳务信息中心。

即把所有进入中铁四局的外部劳务队伍的资质、信誉、实力、评价、业绩(包括自然状况、技术状况)等信息进行专业汇集、分类,建立数据库,搭建信息平台,能够随时了解劳务队伍的状况,达到有序调配,资源共享。

二是劳动力调配中心。

局及子分公司为了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择和使用外部劳务队伍,通过实行劳务招投标制的评审、评价,对规模较大、有实力、有信誉的劳务队伍进行掌握调配,把优秀的劳务队伍选择进来,并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用足用好社会资源。

三是劳务基地指导中心。

以各子分公司为主,建立劳务基地,局负责指导、协调,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调配劳力,最终实现订单式服务。

子分公司一级建立劳务基地,保证生产劳动力的需求。

4、完善四个机制。

一是准入年审制。

即进入局施工必须经资质审查,办理准入证后方可进场,每年对准入证进行年审。

针对目前有的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