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742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docx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建筑学报86

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FORUM

在全球化和消费时代这样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下,当代中国正处

在一个社会、经济、文化上全面的“中间”状态:

一方面在全球化

进程中逐渐失去自我传统,另一方面在探索中国特色过程中还没有

找到现代定位。

这种状态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

年来,中国城市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重视,景观行业呈现出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与此不协调的是,园林传统的断裂、地

域特色的弱化和文化内涵的缺失等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有不少设计

师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语汇,但是中国的现代景观

设计至今仍没有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为此,我们也许有必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仅将景观作为一

种设计对象和过程,而且将其当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观察景

观所反映的公众价值判断标准,反思社会文化与景观的相互影响,

研究当代中国景观内在的生成机制和社会文化成因,并寻求改善这

一状态的途径。

1城市景观的文化特征

城市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聚合体,而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首先,城市

景观是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结果,是结合了人工与自然的综合环

境;其次,城市景观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环境载体,它通过城市的建

筑、道路、公园、广场、绿地等各类空间来承载人们的活动,而人

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反过来塑造着城市景观;第三,城市景观是城市

文化的基因库,担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是后人理解前人文化

并予以继承和发扬的基础。

2当代中国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

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最初是伴随着美国的“建筑波普”文

化运动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是以迪斯尼主题乐园为代表的一种

新型“布景”景观模式。

随着60年代西方消费社会的来临,这种

景观逐渐向城市真实生活的街道、广场、公园、购物中心等各个层

面进行渗透,形成了布景化的城市景观。

典型的例子如拉斯维加

斯:

城市中充斥着仿造的巴黎、纽约、威尼斯等著名城市的场景和

片断,通过闪闪发亮的霓虹灯、广告牌、喷泉等商标式的造型,塑

造出奢靡的不夜城的景观形象[1]。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景观的范围和

内涵也在迅速地扩展,城市广场、主题公园、工业园区、校园、居

住区、历史保护街区、度假村等越来越强化景观的比重。

其景观建

设在带给城市越来越丰富的视觉变化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

的“迪斯尼化”特征。

从表面上来看,这些特征似乎仅仅表现在城

市外观,然而在这些外观背后,却反映出当代景观结构混乱、时空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周向频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收稿日期:

2008-12-18

摘要/将当前中国的城市景观所面临的一种特殊“中间”状态的

困境定义为“迪斯尼化”,并通过归纳几类具有代表性的“迪斯尼

化”城市景观现象,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其特征,研究这类景观

对于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影响,指出其可能导致中国景观设计行

业在世界范围内失语的危险,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景观“迪斯尼化”全球化消费社会

ABSTRACT/Theauthornamesthecurrentembarrassedsituation

"disneyesque",whichChineseurbanscapeisfacingupto.Fromangle

ofsocialculture,thispapersummarizesandanalyzesseveralkindsof

typical"disneyesque"urbanscapephenomena,theirfeaturesandinfluence

onurbanenvironmentandculture.SofarastheChineselandscape

designindustryisconcerned,itpointsoutthepossibledangerof

Chineseindiscreetremarkfacingthewholeworldcouldbehappened,

andmakessomecorrespondingproposals.

KEYWORDS/contemporarylandscape,"disneyesque",globalization,

consumersociety

87建筑学报

交错和虚拟幻象的内部特征。

这种景观正结合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

展急剧地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不仅融入到城市的视觉体系中,

而且逐渐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景观价值与判断标准。

下文具体将目

前中国城市中具有“迪斯尼化”特质的景观归纳为以下几类:

2.1主题公园(ThemePark)式景观

上世纪90年代初,主题公园被引入中国,深圳“锦绣中华”、

“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图1)的轰动效应和短期收回投资的神

话,引发了全国各地一轮又一轮的主题公园建设热潮。

早期的锦绣

中华和中华民俗文化村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它们

将中国历史上和各地灿烂的文化精粹荟集在一起,并加以提炼和再

创造,使游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有

一个概况性的了解。

然而,这样一种集中式的场景景观却也有其内

在的缺陷—缺乏文化脉络的串联和地域文化的支撑。

因为主题公

园采用的是一种集锦式的布局形式,空间安排更多地追求典型片断

的图像堆砌,无法传达场景背后真正的社会与文化内涵(图2)[2]。

其中的民俗表演也多流于形式,脱离了民俗与其产生环境的联系,

更因其表面化的诠释方式而难以表达民俗文化的精髓。

随着21世

纪后中国旅游业和大众休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到当地体验

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氛和民族风情,导致全国许多性质雷同的主题公

园纷纷倒闭。

近年来,主题公园呈现出新一轮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主题公园

的种类越来越多,包括了游乐园、民俗文化园、农业观光园、开放

式动物园、影视城、欢乐谷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开

始走主题化路线,强化文化、名人、风土、生态、现代技术等主题,

试图通过主题化营造凸显特色和地方性。

主题公园或主题化的公园创造了一个神奇的场所,它通过人类

的想像,将远古“克隆”给今天,将神话变成现实,将未来拉近到

现在,只要技术手段能达到,这个人造梦幻工厂可以浓缩时间和跨

越空间,制造出平常无法达到的体验。

它给人们提供光怪陆离的景

象和暂时逃避烦恼的地方。

而这种愉悦、轻松、刺激的视觉感受反

过来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景观欣赏习惯和价值观。

由于现代城市的

喧嚣繁杂,人的生存压力增大,导致图像战胜了历史,人们对城市

新奇形象与繁华表象的需求取代了对城市真实文化内涵的理解,在

居住区、商业街、娱乐中心纷纷开始图像化的过程中,“迪斯尼化”

的景观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内涵[3]。

2.2移植城镇(FakeCity)景观

移植城镇是指在中国一些城市建设中,模仿在中国历史文化中

不曾出现过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大多数情况下是欧洲古典时期的城

市)而建造的新城市或城市区域、居住区。

其源头要追溯到上世纪

90年代初兴起的“欧陆风”,一些住宅小区采取“欧式”建筑外观,

从立面、材料、色彩、细部模仿欧洲的传统建筑形式,景观则大量

采取几何式布局和修剪植物造型[4]。

紧接着这股风潮的是“欧式”

风情街、风情小镇的兴建。

到了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

推进,在某些历史上具有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出现了更大规模的

仿造活动,甚至将整个城市新区建造成完整的欧式城镇风格,其中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上海的“一城九镇”。

2001年初,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

试点意见》,提出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的战略构

想,并将重点放在体现异国风情的“一城九镇”的建设上。

在规划

中的上海周边新镇中,松江镇建成英国风格的新城(图3);浦江镇

以意大利式建筑为特色,结合美国城镇风格;高桥镇建成荷兰式现

代化城镇,融入法国和澳大利亚风情;安亭新镇则被确立为德式风

格[5]。

“一城九镇”的想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

关注。

从城市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构筑梯度辐射的城镇体系显然

对改变上海中心城区蔓延扩张、郊区分散布点的格局有着积极的意

义。

但以所谓“拿来主义”精神建设“万国城镇”的想法却引起诸

多专业人士的争议。

有人认为,通过行政手段将建设主题公园的想

法在广大郊区数千平方公里的空间尺度上付诸实践,不过是方兴未

艾的“欧陆风”式复制活动的级数扩大化。

就景观而言,这种西方

城镇的彻底移植,一方面带来全新的城市景观语汇,丰富了城市视

觉感受。

但它也打破城市景观的基质和秩序,冲破了原有的均衡和

协调,如同一颗突变的果实,强加于历史的肌理之上,与城市文脉

无关。

因而在“一城九镇”的计划进行到大半的时候,人们却发现

那些德国风、意大利风、荷兰风的小镇仍然人烟稀少,而意想不到

的产业如婚庆业却在其中生长。

2.3绅士化(Gentrification)的历史景观

20世纪70至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郊区化的扩散高潮

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

收入相对富裕者对城市中心衰败的邻

里进行重构,他们的进入替换了原来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投资改

善了原来破旧的住宅。

许多学者将此现象称之为城市的绅士化。

些地区的另一个普遍特征是艺术产业和高级服务业的引入,它们给

绅士化街区赋予了美丽的外表和高尚的气质,从而重新激发了这些

旧城区的活力。

绅士化对复兴旧城中心起到了良好的效用,因而在世界范围内

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而中国的城市建设在近十几年一直处于高速发

展的状态,旧城区因其破旧的外貌和粗陋的设施条件而被急于塑造

城市形象的部门视为“瘤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绅士化作为一

1深圳世界之窗12深圳世界之窗23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

建筑学报88

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FORUM

种旧城改造方式被引入了中国。

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旧

城区的绅士化过程中,政府引导和企业投资的方式取代了西方单纯

由商业资本进行投资的方式,这使得中国城市的绅士化有其鲜明的

特征:

城市中心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块发挥其资源优势,带动周边房

地产价值升值,其结果是一部分历史地块的使用性质发生了变化,

居住用地减少,商业旅游功能增强,其景观失去了生活真实性,而

仅仅剩下历史的表皮和繁荣的表象。

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上海的新天地建设。

2001年建成的上海

新天地位于上海市政府确定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为近现代石库门里

弄住宅区。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新天地原有的传统里弄住宅基本被

拆除,保留下来的只是原来的里弄住宅之间的小巷弄,主要外部空

间是通过拆除老住宅而“掏空”形成的,另外刻意保留下来一些外

墙或外墙片断、弄堂门等景观要素(图4)。

这种改造方式上与当今

国际公认的历史街区原真性原则相去甚远,但新天地的改造模式给

地方政府和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其建成迅速提升了周边地

块的价值,使得项目运作企业在周边高层商务楼和高层住宅中获得

巨大利润。

新天地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其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明显作用使其

在中国名声大噪,随之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天

地”:

杭州的西湖天地、南京的1912、宁波的新外滩等。

从景观角

度,新天地给城市景观的发展探索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将传统空

间及构件转换为现代城市功能的新容器,通过对历史景观的重新诠

释营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公共空间。

但这种转换与诠释也造成了

某种误导,因其对城市历史的表现完全按照利益原则进行,用一种

资本利好的方式塑造一种虚假的幻象,并以这种幻象替代了植根于

城市历史的真实的城市景观[6]。

所以当这样一种改造模式盛行之时,

这些绅士化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就被篡改了。

2.4城市“形象工程”景观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还表现为“形象工程”

的泛滥。

无论是新建的城市,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宽阔连

续的街道、几何形的广场、巨型喷泉或雕塑(图5)充斥着城市主要

入口和核心地段,其巨大体量和符号性表现,往往使得城市的景观

风貌和文化肌理交混、破碎,更使得城市原有文化发生结构性的破

坏,传统风貌丧失。

城市兴建“中心广场”、“景观大道”、“市民广场”工程(图6),

原意是为市民提供一些活动场所,然而,许多景观的设计往往不是

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而是把市民当作观众,以广场的铺装

或广场上的雕塑,或广场边的行政大楼为主体,整个广场成了舞台

布景,观众只有置身于广场之外,才能看见所谓优美的几何化图案

的景观。

这些城市“形象工程”景观犹如迪斯尼公园中一个个带着

不同主题面貌的娱乐装置拼凑在城市里,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和地

域文化则被淹没在拼贴景观的万花筒里。

3“迪斯尼化”景观的文化分析

从主题公园到移植城镇再到绅士化的历史地区,中国城市景观

正走向浅显、表面和商业化,这种“迪斯尼化”特征景观的大量出

现,从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归因于规划的失控、设计创意的缺失,

但更内在的原因却是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

景观的多样面貌其实是

社会文化变化的反映,因而从社会文化这一角度来寻找“迪斯尼

化”景观的形成原因则显得更为重要和有效。

在消费时代和全球化

的大背景下,造成城市景观“迪斯尼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归因

于消费社会资本意识的操纵、全球化进程中地方文化的失落和转型

期时代审美意识的局限性。

3.1消费社会资本意识的操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然而进入上个

世纪90年代后,随着开放政策的深入和全球化的拓展,中国开始

进入消费社会时代[7]。

在这个消费主导一切的时代里,人们的生存

状况有了新的特点,即詹姆森所说的文化无深度性。

具体表现为一

切文化的意义都被挟持进消费之中。

可以说,“迪斯尼化”的景观

正是由资本制造出的幻象,是经由资本对大众休闲的符号化处理而

丧失了内涵与定义的景观。

这些我们可以在今日中国铺天盖地的房产广告中找到无数印

证,诸如“欧洲浪漫水岸生活”,“采撷经典欧风气息,融合东方圆

润动线打造独具气质⋯⋯成就全面欧风生活”,“莱茵河流域五大经

典主题景观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异国风情休憩空间”等。

这些诱惑

性的话语成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和理解。

其背后正是资

本对于消费者心理的把玩,这种陈述方式虚拟了环境的使用者所向

往的异国空间,以异国情调的符号和修辞游戏柔化背后隐含的商业

诉求。

一些开发商显然是将精心包装的“异国文化”作为符号来传

达一种时尚的概念,使消费者接受广告投射的心理暗示—诸多堆

砌的符号背后的隐喻而非物质环境本身。

3.2全球化进程中地方文化的失落

如果说当今中国城市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是消费时代图像

消费和符号消费的必然后果,那么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

什么其图像与符号更多是源于欧美,而非中国的传统城市与园林形

式?

这就涉及到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

中国百年前经历的那段痛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

得中国人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一度非常矛盾,既有切肤之痛又

4上海新天地5西安大雁塔广场喷泉6南昌市八一广场

89建筑学报

夹杂着崇尚和向往的心情。

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建国后

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在社会上千年稳固

的地位,而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又让西方文化迅速涌

入国门,并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

20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全球化的推广,人们对城市景观

的价值判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某种意义上代表开放、先进、优雅

的西方式的景观得到了大力的吹捧和推崇,而中国传统的小桥流水

和亭台楼阁景观则不再被模仿,壶中天地、须弥芥子的幽深意境逐

渐被所谓欧陆景观的浮华表象所替代。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流行的“欧陆风”现象可以在某种意义上

理解为后殖民现象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事实上,“欧陆式”是一种

模糊的风格,它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

房产公

司的广告中经常出现的“罗马浪漫风情”、“北欧简约风情”、“德国

魏玛原墅”等口号,其实是一种标签和幌子,是推销西方的生活方

式与价值观的载体,它吸引的是那些关心自己的身价、住房的档次

超过关心景观风格的人[8]。

因此,这种景观反映的不是风格问题,

而是价值观问题。

许多售楼处广告牌上“尽显欧洲贵族气派”一类

的词语,正是一语道破了他们的价值观。

这样的价值观催生的景观

似乎有些让人隐隐觉得讽刺:

似乎100多年前让国人痛心疾首的殖

民事件在今日通过词汇和形象包装后又以一种近乎荒诞又令人欢愉

的方式被国人带回自己身边,并在中国更多的城市落地开花。

3.3转型时代的审美局限性

“迪斯尼化”的城市景观所表现出的追求形式、文化空洞的缺

陷并未被公众充分意识到。

其根本的原因还在普遍存在于开发商、

决策者,甚至于专业人员中的审美意识的局限性。

中国当代城市基

本上都处在一个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的主体主要是不太

专业的城市管理者和经济上富裕起来的地产开发商,其文化思维还

处在相对狭隘的意识状态下,其审美的眼光固然存在转型期的时代

局限性。

这种经济实力与文化品味的不相称,是城市景观“迪斯尼

化”的重要原因,也是现代中国处在转型时期的在城市建设上的时

代烙印。

4反思与对策

模仿和移植国外的城市景观,往往缺乏场所性和地域性特色,

实际上是对城市形象和地方文化精神的污染,特别在历史文化古城,

“迪斯尼化”的城市景观更加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应当深入认识

当今中国城市景观中的“迪斯尼化”现象的危害,并使之能摆脱“中

间”状态和时代转型期的局限,走上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4.1“中间”状态的多面性反思

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形式的景观成为世界的主流,迅速扩展的

全球化更是营造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

而目前,中国的景观行业在理论研究和知识技能培养上的倦怠和落

后,在景观形式上拿来主义的流行和对传统造园手法的忽视,使得

中国的景观行业越来越失去自己的位置。

虽然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景

观建设的中心,但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景观以及中国景观师在国际景

观领域中的边缘化状态。

这并不是中国现代景观应该呈现的状态,我们看到许多发展中

的国家都能在继承传统和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创造有特色的景观作

品,西方发达国家也极力强调景观文化的多元性。

因此,对“迪斯

尼化”的抗拒与辩证吸收正是摆脱这种“中间”状态的出路之一。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必须走融合世界和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精华之

路,而这种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力量不应是由西方设计师之手产生

的,而是本土设计师责无旁贷的工作,因而我们既不能通过模仿和

借用外来的理论和形式,也不能满足于从传统中套用文化符号来给

现代的城市景观提高身价,而是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充分理解前人

的积累和外人创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来对待传统与创新,达

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4.2提高城市景观保护意识

历史景观保护倡导保留城市建筑、肌理和各种要素,提倡“慢”

的建设理念,在现在大拆大建、快速化、“迪斯尼化”的城市进程

中,景观保护的策略无疑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做法。

但是,保护的意

识和观念需要不断的加强和提高,否则又将产生如同绅士化景观的

后果。

历史景观保护应从城市文脉的延续为出发点,以城市文化的整

体性特征保护和景观文化风貌的统一性特征保护为根本,吸收全球

化带来的技术文明,防止同质性、侵蚀性较强的“迪斯尼化”景观

对城市文化的侵入。

通过保护延承中国传统城市的线索,发展自身

的城市景观形式和表现方式。

4.3重构设计传统和文化信心

要改善当代中国的景观面貌,除了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增长景观

科学和技术知识之外,还应当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多元对话来提高自

己的认识,通过切实的体验来培养自己的观察与认知,并以一种有

创造力的方式来实践与行动。

一方面要警惕消费文化对城市景观和

景观设计行业的影响,改变当前惟消费导向的价值判断标准,树立

自身文化的信心和健康积极的景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应当批判性地

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消除后殖民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侵蚀,保护

并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色,创立适合中国当代状况的景观理

论,设计出具有批评意义的景观,探索一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

现代景观的发展之路,并奠定中国当代景观在世界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米歇尔·迪尔.后现代都市状况[M].李小科译.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保继刚.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反思及国际主题公园进入中国的透视[J].风景

园林,2005

(2):

26-30.

[3]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张为城.后殖民主义情势下的后现代主义─评上海建筑的“欧陆风情”风

[J].时代建筑,2000

(1):

23-26.

[5]卢山.中国制造的德式小镇—安亭新镇[J].新建筑.2005(4):

83-85.

[6]陈嘉明.消费社会、拟象世界与后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6(3):

1-6.

[7]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8]王又佳.消费时代人居文化解读[J].现代城市研究.2006(4):

11-15.

图片来源

图1:

http:

//

图2:

http:

//travele/2007-01-23/407.html

图3:

http:

//www.ht/blog/article.asp?

id=185

图4:

http:

//www.ead.php?

tid=2649

图5:

http:

//photos.nphoto.net/photos/2006-05/04/

ff8080810afbbce3010aff6f80b412cb.shtml

图6:

http:

//www.ncol.cn/Article/lscy/nctu/200612/369.html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