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文化旅游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韩城文化旅游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城文化旅游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韩城文化旅游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逐渐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对文化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无论是在媒体传播,文化馆等相关文化场所的普及还是文化投资公司在影视以及人文景观的巨笔投资上,都无一现了这一点。
正因如此,我国文化旅游业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韩城,就这样走近了人们的视线。
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
旅游是旅游者经历文化、感悟文化、欣赏文化进而学习文化的过程,因而文化因素则渗透在旅游活动的各个层面。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
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
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11处(司马迁祠墓、梁带村遗址、党家村古民居、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普照寺、城隍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北营庙)。
近年来,韩城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优势,扩大了韩城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但同时,我们也需看清在韩城市文化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景点开发利用、旅游项目设计、旅游经营参与程度、文物保护、景点宣传、配套设施及服务、环境卫生等诸多亟须解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韩城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矛盾危机日益显现并且加重的情况下,对韩城文化旅游业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就变得十分急切和必要了。
本文通过对韩城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指出韩城文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为韩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做出微薄的贡献。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
罗素和简凡登鲍格(2007)在《城市文化旅游业》中提出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会损害城市文化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因此规划者需要对旅游发展的趋势有预见性,并在社会的、空间的和环境等诸多层次上将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瓦勒、贾法里(2007)在《文化旅游吸引力》中提出文化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休闲旅游者的选择。
文化的弘扬、保护和启示性等问题一直是文化旅游探索的重点问题。
因此对于那些文化旅游资源部丰富的城市来说,文化的弘扬或展示也可能使得原来不是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会吸引来大量的文化旅游者,这也为此类旅游目的地开辟了问号旅游的新途径。
罗素、博尼法斯和修瓦尔(2008)在《城市文化旅游管理》中提出文化旅游业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并且这种角色的扮演是长期而非短期的。
城市想要保护期遗产不受文化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不应该再局限于文华遗产本身和保护的技术,而更多的是着重于控制变量的管理过程。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旅游管理之间本质上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即通过城市旅游开发促进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协调城市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旅游管理之间的关系。
科恩(2008)在《文化旅游和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提出城市必须在自身的发展与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寻找平衡,必须在保存城市的历史及其建筑价值、形象、中心性的同时也能促进其合理成长与发展。
马丁和尤萨尔(2009)在《文化旅游的研究》中对意大利的文化遗产投入和产出经过全面系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国家每年对文化性参观文化旅游业征收的增值税收入是保护费用的27.5倍,并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
由此提出”文化遗产是该国最丰富宝藏,内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财政来源,应视为战略资源和国家基本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开始实行全国”文化经济”新战略,以达到保护文化、宣传自己、经济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1.2.2国内相关研究
2008年,李氲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中提出,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经验日渐丰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日趋改变,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与物质满足的结合,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文化旅游适应这一需求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上的新动向,成为文化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2009年,林煜在《区域文化旅游主题筛选评价及其实证研究》中提出,在21世纪,旅游市场对于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增强,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
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文化旅游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在旅游经济的促使下,各旅游地相继开展文化旅游。
但由于没有把握好区域文化开发的整体方向,不少旅游地对文化旅游的开发仅仅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评价与开发,忽视了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旅游的开发手段和文化的表达方式非常单调,旅游者很难从中获得高品位的文化体验。
加上区域文化旅游开发往往缺乏主题,导致区域文化特征不明显,文化旅游主题形象模糊,甚至不少旅游地进行雷同开发,不仅达不到旅游经济效益,而且破坏了地方的文化资源。
2009年,颜军、李荃辉、庞甲光、张亚峰在《论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提出,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当前文化旅游业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1年王清华,张瑞等在《中国文化旅游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中提出,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必须以观念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按照全面创新的战略要求,用新的思维认识、开发和管理文化旅游产品。
2011年,胡春丽在《论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中提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由资源的多样性、文化的深厚底蕴、科技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决定的。
所以深入的挖掘资游资源的作用。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和旅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以挖掘旅游地文化内涵为主的”深度旅游”已成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1.3本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第一部分:
绪论。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明确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建立论文框架。
(2)第二部分:
写出韩城市文化旅游业现状。
本章主要从历史名人文化效应,韩城区位优势,借与民间资金发展,政府对此的重视,物质基础丰富几个方面来陈述韩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指出韩城文化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第三部分:
写出韩城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本章主要从韩城文化旅游业的景点周边环境,旅游经营参与程度,旅游项目设计,文物保护,景点宣传,开发利用几个方面来分析现在韩城文化旅游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4)第四部分:
提出韩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前一章的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发展措施。
(5)第五部分:
结论。
阐述论文得出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局限,指出今后研究方向。
1.3.2研究思路
(1)明确该论文研究内容,分析本文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现实,确定研究对象。
(2)大量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通过对材料科学全面地分析,找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4)借鉴相关文献材料综合分析,取长补短,从而得出自己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1.4研究方法
1.4.1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通过查阅韩城文化旅游业历年的文献、资料,分析现存的问题,对其中存在的不合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改进方法。
(2)综合比较分析:
通过与其他省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横向比较找出我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方案。
(3)拟定采取调研访谈:
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收集并对旅游景点附近居民进行家访,寻找韩城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吸取好的意见和建议。
(4)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相关资料,找出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查阅相关文化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从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措施。
1.5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1.5.1相关概念界定
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文化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1.5.2理论综述
(1)密度依赖理论。
密度依赖理论(DensityDependence)是组织生态学的一支分支,组织生态学是通过研究生命个体的生存竞争活动用其与所处环境的相应关系来解释社会经济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的一支理论,目前在管理学和组织学方面运用得最为广泛。
该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中的种群大小受环境中未耗竭资源数量的限制,环境内的资源丰富程度及相应的供给是决定组织内竞争者数量和竞争者程度的首要因素。
在研究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问题时,把文化旅游开发地视为某一组织,那么就可以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对资源整合进行分析。
根据“密度依赖”理论可以发现,当某一旅游地的游客总量减少,资金投入总量降低,也就是说旅游地这一组织内的未耗竭资源数量受到限制,环境内资源丰富程度受到影响,那么,对于旅游地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言,其面临的文化旅游张到一定程度,未耗竭资源数量到达临界时,该文化旅游地就会最终放弃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或经营活动。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从外部引入资源,二是转变组织内的不可使用资源为可使用资源,从而改善组织内种群的资源环境,缓解竞争关系。
对于旅游地而言,这就意味着提升该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客源和资金,这也正是旅游地内资源整合的最根本动力。
(2)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共生”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的,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
在现代生物学著作中,“共生”被认为是一种相互性的活体营养性联系。
从理论上讲,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
共生的结果,往往使双方更能适宜环境,从而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共生”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模式。
“共生的内涵就是两者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组织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能使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是促进组织内部创新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互补效应和整体效应的作用下,地域在整体利益的驱动下,地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包括整合的内容、领域、范围、形式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共生共赢,最终实现地域旅游地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共进多赢。
(3)生物地理学的竞争排斥理论。
竞争排斥理论(competitiveexclusion)认为,没有两个共享同一资源需要的物种可以在同一环境内持续共同生存。
具体地说,两个物种如果依赖相似的环境,便会占据许多相同的生态位,而生态位重叠的必然结局便是物种对资源的高度竞争,并且当物种所依赖的资源相似性越高,相互间的竞争越激烈,以至于造成一种或更多种物种的灭亡。
如果把旅游地内的旅游资源看作是某一生物物种,那么当两个旅游地进行整合时,这些生物物种所处的环境会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地的承载量在上升,另一方面,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将面临新旅游资源的移入以及由此而加剧的竞争关系。
尤其在原有旅游资源所占据的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原来的目标客源市场)和新移入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重叠时,竞争更加激烈,并会威胁它们的共存。
所以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要完成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并让它们能够和谐共存,关键是尽量减少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重叠,也就是说不同地域要根据自身的旅游开发状况和资源特点,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给以不同的定位,优势互补、互为依托,让它们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需求,减少它们间的竞争而加强合作。
这也是大旅游原则的集中体现。
(4)产业布局在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上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空间内的配置和分布。
实践中,产业布系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纵向来看,产业布局是同一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与关联;横向来看,是集聚于同一地域空间的各产业的关联与结合;静态来看,产业布局是产业生产力在一定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动态来看,产业布局是产业生产力诸要素在空间上的安排部署和调整,是政府对产业在空间上的规划、部署、协调和组织。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指以某一特定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聚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
产业集群思想由来已久。
早在1890年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就提出产业集聚有利于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韦伯的集群经济理论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德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1990年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全球经济下的产业集群理论,从竞争力这个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现象,将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高峰。
此后的新产业空间理论将空间或地理上的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网络式合作中不断产生的创新动力。
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创新研究,他们从数量分析角度、管理学角度等不同视角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竞争优势。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难看出产业的集群力来源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外部性、市场需求、产品差异化、集体学习等因素。
2韩城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1产业持续发展
韩城市是国内闻名的文化名城,特别是现有的可以说是精品和极品的文化资源,都是韩城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文化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
韩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产业又是韩城市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韩城市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共200多个,旅游从业人员3万,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在韩城省“十一五”规划中,文化旅游业被列为4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1年,韩城旅游总收入实现2.9亿元,相当于韩城GDP的10.2%。
2008年韩城文化旅游业总收入的增幅在持续三年10%以上增长幅度。
韩城市现在拥有有各类旅行社20家。
表2.1韩城近几年旅游相关收入及增加值[1]
年度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收入(亿元)
1.8
2
2.3
2.9
增长率
20%
11%
15%
26%
图2.1韩城近几年旅游相关收入及增加值图[2]
2.2旅游资源丰富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
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
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11处(司马迁祠墓、梁带村遗址、党家村古民居、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普照寺、城隍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北营庙)。
表2.2韩城市旅游景点[1]
司马祠
烈士陵园
党家村
韩城市博物馆
清真寺
普照寺
基督教会
老爷庙
文庙
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馆
金塔公园
毓秀园
韩城老城
毓秀桥
吕祖坛
韩城城隍庙
韩城市象山森林公园
红军横渡黄河纪念碑
黄龙山
禹门洞穴遗址
魏长城遗址
圆觉寺
西猴山
清水温泉
七佛洞石窟
庙后村遗址
龙门风景区
龙门古渡
朝阳洞石窟
梁代村博物馆
庆善寺
古城石牌楼
万字院
临德巷明宰相薛国观故居
父子御史故居
五营庙
九郎庙
闯王行宫
新时期时代遗址(24处)
周文化遗址(24处)
春秋至元代墓葬(22座)
明墓葬(24座)
清墓遗址(8座)
韩长城
梁长城
韩原大战遗址
汉苏武墓
西周古芮国遗址
少梁古城
夏阳古渡
象山脚下紫云观
三清观
薛村三圣庙
孝义村关帝庙
北营庙
昝村禹王庙
西原玉皇后土庙
关帝庙
法王庙
龙门口
玉皇庙
娘娘庙
巍山
香山
牛心峡瀑布
猴山
韩城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
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梁带村两周古墓群位于韩城市昝村镇,距市区7公里。
已发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极其奢华,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大批金、玉、铜、漆、石、铁器等罕见文物出土,许多都是国内首次发现。
梁带
村两周遗址已于今年5月被评为“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将梁带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
近年来,韩城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
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优势,扩大了韩城旅游的影响力。
2.3品牌效应凸显
多年的发展,文化旅游业渐渐成熟,游客的素质不断的提高。
于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即文化竞争。
景点是否蕴含着独特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名人名事因被开发而丰富了景点景区的文化历史内涵,景点景区因名人名事所产生的“名人效应”而更具吸引力。
一说起韩城,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悠久历史。
近年来,韩城主打司马迁品牌,利用司马迁在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大肆在外宣传。
从2000年起韩城政府已经很重视这方面,通过大型祭祀活动“风追司马”的举行,凤凰台的直播,与新浪网的合作,企图唤起人们对这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记忆,追随。
至今已有了很大的效果。
韩城内部政府以“史圣故里,黄河古城”为形象定位,使韩城成为深度展现东方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文化观光、体验和休闲目的地,逐步形成了“拜华夏史圣,游千年古城,看民居瑰宝,赏黄河风情”的旅游大格局。
2.4旅游交通设施完善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中部,西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宜川县接壤,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万荣县相望,南连渭南地区的合阳县。
韩城市距离西部中心城市西安240公里,高速公路交通便捷,而且它地处东西部交通要道,联结秦、晋、豫黄河大拐弯旅游协作区。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有108国道、304省道、沿黄公路和阎禹高速公路。
西(安)太(原)以及正在建设施工中的黄(龙)韩(城)侯(马)铁路穿境而过,开通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市直通北京的列车。
近年来,韩城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使本市的文化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
2.5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第十四届西洽会上,韩城市政府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总投资50亿元的韩城旅游景区开发项目,该项目的签订,为韩城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使得韩城一批热爱家乡、回报建设家乡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希望投资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情日益浓厚。
依法通过公司章程决议使得企业家们对韩城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充满信心。
陕西黄河矿业公司董事长李保平、陕西海燕公司董事长王文选、三立矿业公司董事长程立庚、陕西大丰置业公司董事长郭景仙、陕西绿通园艺公司董事长丁沛生等七位韩城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各出资1亿元人民币,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公司出资3亿元,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韩城市人民政府下属韩城旅游总公司出资1亿元,共同出资13亿元正式组建了陕西文化产业(韩城)投资有限公司,制定了完整规范的公司章程。
这些民营资本的投入,加快了韩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旅游项目建设,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始终是韩城市统领工作的主线。
近三年,韩城市多元筹集社会资金,实施和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
先后完成了普照寺、东营庙、文庙等一批文物保护开发工程。
实施了司马迁祠、城隍庙、北营庙三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为韩城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6产业发展经济基础坚实
经济的良好为韩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靠山。
同时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文化旅游业的整合,系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的基础,解决了一部分后顾之忧。
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加快城市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的不断健全完善,都为韩城市往文化旅游城市发展做出了铺垫。
近几年来韩城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
另外被一些国内国际权威机构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韩城市不仅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而且农业也同样发达。
工业与农业的同步发展使韩城市的经济一直处于陕西省前列。
韩城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形成了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等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
原煤年产量800万吨,发电量27亿度,焦炭400万吨、水泥50万吨,钢铁600万吨。
境内有年产原煤400万吨的韩城矿务局、总装机容量38万千瓦的韩城发电厂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6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单台机组发电量居西北第一、总投资130亿元、还有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二电厂。
民有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黄河矿业开发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一大批民有企业。
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高粱等,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总产量1.66亿斤。
经过多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椒、果、菜、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其中“大红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鲜、味浓而驰名中外,已形成百里三千万株生产规模,总产达1900万公斤,产量占全国的1/6,年产值近8亿元,占到农民收入的60.6%,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
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花椒之乡”,2001年成功注册“韩城大红袍花椒”证明商标。
苹果面积稳定在10.2万亩,总产达6.7万吨,产值7770万元,以韩城中鲁果汁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