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549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docx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1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

一、选择题

1.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2.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境及已有知识填空,这里所运用的知觉特征是(C)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选择性

4.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C)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形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5.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10遍,这属于(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6.根据耶基斯一的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使学生紧张一些

B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愤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D不论学生任务难易都应保持同样的动机水平

7.学生背诵课文时常常是开头,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出错,这主要是由于(D)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缺乏提取中介

D既有前摄抑制也有倒摄抑制

8.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A)

A.应激

B.激情

C.心境

D.情操

9.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B)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11.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

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

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12.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1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是感觉的()现象。

A疲劳

B适应

C融合

D对比

14.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丛中的青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刺激物的()产生的作用。

A强度

B对比

C运动与变化

D新颖性

15.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希望自己得到别人赏识是()

A爱的需要

B审美需要

C尊重需要

D求知需要

二、名词解释。

16.原型启发

17.发散思维

18.钢化效应

19.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三、简答题:

(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

共4题。

20.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

21.如何提高学生的原认知能力?

22.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23.怎样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四、论述题。

24.结合个体发展理论论述如何看待个体的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

25.社会心理学家阿希于1951年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材料是18对卡片,每对左边的一张画有一条线段,右边画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其中有一条左边卡片上的等长,被试坐在一群人当中,辨认哪两条线段一样长。

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错误概率小于1﹪。

但是,当其他人纷纷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时(这是实验者的安排),被试就显得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样连续实验了几组,统计结果表明,有37﹪的被试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正确判断而顺从了群体的错误判断。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现象,如何定义这种现象?

(2)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26.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

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答案:

1—5CABBD6—10BCABA11—15CCBBC

16.原型启发:

是指在解决问题中,通过了解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凭借联想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

17.发散思维:

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18.钢化效应:

是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付。

19.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20.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

1.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较慢;(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2.增进记忆的方法:

(1)直观形象法;

(2)图表法;(3)谐音记忆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21.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1)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

(2)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4)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5)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2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

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

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

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23.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首先,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作风。

其次,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

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

其次,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等,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4.目前心理学界对个体发展的观点大致有四种:

成熟论、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及相互作用论。

⑴成熟论的代表人物格塞尔,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和变化。

在成熟论看来,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⑵行为主义观的代表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

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共同基本要旨是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⑶精神分析论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精神分析论强调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试图从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找到人类认识发展规律。

在他看来。

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影响:

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最后一个是决定性因素。

纵观这几代的心理发展观,我们认为成熟论与行为主义分别强调了心理发展的某一重要方面,但否认另一一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的理论观有失偏颇;精神分析论强调应重视潜意识、早期经验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缺乏对个体认知等领域发展的科学解释;相互作用论明确了主客体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了解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25.答案要点:

(1)阿希1951年所做的经典实验说明了从众现象的存在。

从众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影响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倾向。

(2)从众的表现形式①真从众。

即外显行为和内心看法上都与群体保持一致。

②权益从众。

即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

③假不丛中。

是指个人的观点、意见虽然与群体一致,但出于地位、身份、自尊或某种特殊的需要的考虑,行动不能与群体保持一致。

(3)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①群体因素:

群体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等。

②个体因素:

人格特征、性别、个体在群众中的地位。

③情境因素:

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26.

(1)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其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共15题,每题1分)

1.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做出判断和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制性评价

D正式评价

2.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了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场独立性占优势

B场依存性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性

3.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ⅹⅹ级干部,以求得到心理满足。

这是采用了()

A升华

B补偿

C转移

D退行

4.根据颜色混合规律,白色—红色=()

A青色

B黄色

C紫色

D绿色

5.弹钢琴的人可以演奏电子琴是因为()

A负迁移

B正迁移

C原型启发

D定势

6.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来。

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刻板印象

D晕轮效应

8.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记忆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11.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负强化

D替代强化

12.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型

C粘液质

D抑郁质

13.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

A活动的物体更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型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1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5.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二、名词解释。

16.学习策略

17.元认知监控

18.动机

19.团体辅导

三、简答题:

(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

共4题。

20.简述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

21.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2.如何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23.简述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

24.试分析评价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五、案例分析题。

25.李晓林是一个高中生,期中考试成绩下降后就持续郁郁寡欢,心理闭锁。

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任凭家人怎么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

经初步诊断患轻微少年抑郁症。

请阅读案例,分析抑郁情绪的控制方法。

26.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一家族的八代人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

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你认为对吗?

应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

1—5ABBAB

6—10CDACC

11—15DACBB

16.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17.元认知监控:

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18.动机:

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9.团体辅导:

也称小组辅导,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围绕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讨论训练等一定活动形式,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共识与共同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20.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冷漠态度,行为的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的效率降低。

只有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打击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完成难度示众的任务,在中等强度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

这一规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多斯—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因此被称为耶多斯—多德森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质量有关。

因为动机必须以行为为中介对行为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行为质量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行为又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

只有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看出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也是很重要的。

21.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主要有:

一是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二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是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的激发途径有: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是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是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四是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科学领域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①详细分析并讨论例题;②指导学生正确表征问题;③指导学生选择问题的有效方法;④训练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⑤通过“大声思维”,提供专家示范。

23.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

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1)成熟:

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2)自然经验:

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二是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的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社会经验:

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4)平衡化。

24.⑴遗传因素:

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

遗传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⑵环境因素:

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另一类指人类的社会环境,环境和教育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是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水平,而且取决于它和其他环境、活动影响之间的协调,它至少不是对任何人、在个体发展的任何方面和任何阶段都起主导作用。

斯卡尔等提出了一种解释遗传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个体遗传类型将影响其对环境的选择和经验,即虽然环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要由个体的遗传特征来决决定。

“遗传—环境—遗传表现”的关系随着个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并具体体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为被动式影响,是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

第二种为唤起式影响,是指由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

第三种为主动式影响,指主体在其他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

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

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

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

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

这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和教育条件。

25.答案:

抑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也是一种极端情绪的表现,它与其他许多不良的情绪相关,并受许多情绪如焦虑等的影响而加重。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综合症。

它包括三方面的心理障碍:

①心境障碍;②思维障碍;③躯体功能障碍。

对抑郁情绪的控制可采用的方法较多,但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较少。

我们认为,当人处于抑郁状态时,不妨大哭一场。

因为哭能释放积蓄已久的能量,并调整机体的平衡。

刻意安排愉快的事件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处于抑郁状态时,语言暗示法、请人疏导法、环境调节法、自我表达法都是比较好的疏导方法,那种以独处反思来化解抑郁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会加重抑郁状态,使人在一语种更加消沉。

本案例中,李晓林因为成绩下降而过分自责,看到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

对此,家长与学校老师应及时对该同学进行疏导,如以“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后一厥不振”等激励的话语来安慰他,并在行动上给予真诚的帮助,引导他走出困境。

26.

(1)上述看法是错误的。

(2)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3)能否成为音乐家的现实,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重点)。

(4)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