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750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1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能力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综合能力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综合能力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综合能力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综合能力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能力笔记.docx

《综合能力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能力笔记.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能力笔记.docx

综合能力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P3~4

1.解救危难(维护基本生存、寻求资源、提供物质支持、心理支持);

2.缓解困难(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活);

3.激发潜能(发现与激发);

4.促进发展(挖掘个人潜力、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

●2、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和谐;3.推动社会进步.

●3、文化层面的目标。

P5

1.弘扬人道主义;2、促进社会团结。

●4、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P7

1.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2.恢复弱化的功能;3.促进人的发展;4.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5、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P8~9

1.维持社会秩序;2.建构社会资本;3.促进社会和谐;4.推动社会进步。

●6、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

P15

1.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模式;

表达需要并回应对方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理解帮助与协助服务对象

考虑到对方角色与需要的服务

2.社会工作是协同达到目标的过程。

●7、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

P19

1.在我国,还有一种概念需要澄清,即简称的“社工”包含了过多内容。

自从政府加强社区工作

以来,不同部门在城市社区设置了一些专门岗位,比如“社区工作者”“社区矫正工作者”

都被简称为“社工”。

实际上他们与专业社会工作者是不同的。

●8、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P20

 

●9、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

P21

1.服务提供者;2.治疗者;3.支持者;4.使能者;5.倡导者;6.关系协调者。

●10、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P22~25

1.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

①人类共同意识;②帮助社会弱者;③乐观看待变迁;④追求社会公正。

2.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素养

①学科知识;②文化知识;③心理素质;④政策知识;⑤技术知识。

3.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①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②促进和使能的能力;③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④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⑤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⑥发展专业的能力。

●11、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

P25~29

1.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2.老年社会工作;3.妇女社会工作;4.残疾人社会工作;

5.矫正社会工作;6.优抚安置社会工作;7.社会救助社会工作;8.家庭社会工作;

9.学校社会工作;10.社区社会工作;11.医务社会工作;12.企业社会工作。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1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P35~36

1.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2.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3.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4.维护社会正义。

●1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相关论述。

P36~37

1.巴特利关于社会工作基本价值的概括;

2.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会议课程方针声明》关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价值的总结;

3.戈登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

4.比斯台克关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归纳;

5.泰彻的价值体系;

6.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守则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的概括。

●14、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P39~40

1.基本信念:

①尊重;②独特性;③相信人能改变。

2.实践原则:

①接纳;②非评判;③个别化;④保密;⑤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15、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

P40~42

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接纳和尊重;3.个别化和非评判;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5.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6.权利与责任并重;7.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16、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P42~43

1.评判专业服务是否适当;2.保障服务对象的权利;3.减轻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上的压力及两难;

4.帮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及价值澄清;5.奠定社会对社会工作信任的基础。

●17、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P43

1.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利益;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约束和鼓励并重;4.系统性和权威性。

●18、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P43~45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19、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伦理难题的含义)。

P45

社会工作者经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矛盾,不仅包括资源本身的缺乏,也包括体制和政策的限制,还涉及伦理原则自身的相互制约,这就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

●20、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

P45~46

1.保密问题;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5.自我决定问题。

●21、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

P46~48

1.保护生命原则;2.差别平等原则;3.自由自主原则;4.最小伤害原则;

5.生命质量原则;6.隐私保密原则;7.真诚原则。

●22、处理伦理难题的一般步骤。

P48

1.认识个案中的伦理问题,包括分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

2.清楚识别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影响伦理决定的境况;

3.正确认识伦理行动的各个过程以及参与其中的人,分析可能存在的利益和风险;

4.深入了解支持或反对作出有关伦理决定的理由;5.向同事和适当的专家进行咨询;6.作出伦理决定并记录决定过程;7.监督和评估伦理决定。

●23、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基本内容。

P49~50

1.服务;2.社会正义;3.人的尊严和价值;4.人类关系的重要性;5.正直;6.能力。

●24、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国际惯例。

P50~51

1.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伦理责任:

①对服务对象的承诺/负责;②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③使服务对象知情同意;

④相信服务对象的能力;⑤具有文化敏感性;⑥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保密性。

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①尊重;②保密性;③合作;④利益冲突与争议的处置;⑤咨询;⑥教育与培训;⑦服务转介。

4.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伦理责任:

①注重专业的品性;②加强专业评估与研究。

5.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伦理责任:

①有责任维护机构的政策与立场;②对机构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保密;③妥善使用和保存机构的文件、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④有责任促进机构与政府及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⑤有责任协调服务对象与机构的关系。

6.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①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②促进公共参与;③在公共危机情形下提供介入与救助措施;

④通过社会与政治行动减少不平等,反对歧视,促进社会正义。

●25、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

P51~53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制定的原则:

①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②本土社会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工作专业迎伦理规则相结合;③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

2.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的主要内容:

①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服务;②信任支持同事,促进共同成长;③践行专业使命,促进机构发展;

④提升专业能力,维护专业形象;⑤勇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2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类将需要分为: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27、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将需要分为:

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某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28、莱思·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P55~56

1.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两个方面。

)2.中介需要。

(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

●29、人类需要的类型。

P56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

●30、人类行为的类型P57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常用标准①统计学标准;②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③行为适应性标准;④个人主观体验。

●31、人类行为的特点。

P58

1.适应性;2.多样性;3.发展性;4.可控性;5.整合性。

●32、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P58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33、家庭的类型。

P60

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单亲家庭;5.丁克家庭。

●34、家庭教养模式。

P60~61

1.娇纵型;2.支配型;3.专制型;4.放任型;5.冲突型;6.民主型。

●35、家庭的功能。

P61

1.情感支持;2.性爱满足;3.繁衍后代;4.社会化;5.经济功能。

●36、家庭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P61

1.一个人的家庭是核心家庭还是主干家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好还是差,都会影响其行为;

2.家庭内互动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影响主要来自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对当今

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横向影响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良好的教养模式可以使儿童、青少年向着积极主

动的方向发展,不良的教养模式会导致他们向着攻击性、反抗性等消极的方向发展。

●36、同辈群体的特点。

P62

1.平等性;2.开放性;3.认同性:

4.独特性。

●37、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P62

1.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

2.同辈群体往往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会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起消极影响;

3.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同辈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多样化对群体成员来说具有多种意义。

●38、学校的类型。

P62

1.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将学校划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2.根据教育的层次不同,学校还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39、学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P62~63

1.校园文化;2.班级规模;3.教学模式;4.师生关系。

●40、工作单位及其类型。

P63

1.工作单位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正式社会组织;

2.工作单位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分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3.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

●41、工作单位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P63

1.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2.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

3.工作单位对于社会成员来讲尤其重要,个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等几乎都和工作单位相联系;

4.一些问题如下岗失业、人际关系不睦、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也都和工作单位密不可分。

●42、社区含义及其类型。

P64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地域性社区和功能(精神)性社区;2.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3.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

●43、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P64

1.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2.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彼此发生影响;3.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本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4.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也会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

●44、文化含义及其类型。

P64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1.主流文化和亚文化;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3.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45、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P65

1.文化对人类的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确立行为标准,从而达到规范、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2.人类在深受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创造着文化,人类在接受文化的影响时也进行着选择。

●46、大众传媒含义及其类型。

P65

大众传媒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包括复制、传递信息的设备、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根据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卫星等通信技术)的含量,传媒可分为旧传媒和新传媒;

1.印刷传媒(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传媒(广播、电影、电视)被称为旧传媒;2.有线电视、电脑报刊、互联网、卫星电视等被称为新传媒。

●47、大众传媒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P65

1.可以为受众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有关情况,从而增强受众的固有观念和行为;

2.在争议不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只要重复传播内容,就能直接改变受众的行为;

3.大众传媒可以使受众改变其原有的立场;4.可以提供信息引导人们的行为;5.为受众提供行为规范,供他们选择;

积极的影响包括提供信息帮助个人和群体了解情况、作出判断、满足要求或实现目标;

消极的影响包括通过信息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对受众进行误导。

●48、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P67

1.生物进化理论与进化心理学:

①生物进化理论是解释生物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

②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主要理论观点有:

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钥匙;功能分解是探究心理机制的重要途径;心理就是一系列的适应器;心理机制具有模块性;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基因理论:

①基因的特点;遗传基因是指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个体生命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②四种遗传异常:

单一基因遗传;多重因素遗传;染色体错乱;环境引起的遗传异常。

●49、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P68

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青春)期、生殖(成年)期。

佛洛伊德对意识的论述及重视是其主要贡献,但其理论缺乏实验的支持和客观的验证,他坚持把人类行为发展归结于性本能受到众多学者批评、反对。

●50、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P68八个阶段

●5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P69

感知运动期(2岁前)、前运算期(2-7)、具体运算期(7-12)、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感觉和动作语言和示意推论抽象、表征材料逻辑运算

●5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P70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0-9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习俗水平(9-15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后习俗水平(15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

●53、行为主义理论。

P71~72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①斯金纳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机能中用以作用于外界或与外界打交道的那个部分。

他对行为的界定包含了感知、记忆、思维等有机体内部发生的事件;

②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反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反应性行为是由明确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在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下,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是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③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本能或情感,而在于外界的环境条件。

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

这样,在操作行为中,通过强化作用便可塑造人的行为。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强调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②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学来的,特别强调模式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

③注意到了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

●54、依恋理论

①婴儿依恋关系的形成阶段:

A.前依恋关系阶段;B.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C.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D.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②依恋的类型

A.安全型依恋;B.回避型依恋;C.反抗型依恋。

●5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P72~73

1.符号互动论:

①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他将自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A.模仿阶段,大约处于婴幼儿时期;B.游戏阶段,大约处于儿童时期;C.概化他人阶段,大约处于青少年时期。

②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2.标签理论:

①埃德温·勒默特和霍华德·贝克尔是标签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②标签理论的代表作是《社会病理学》(1951);;③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该理论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

它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并不是因为行动本身,而是因为他人对这种行为的反应。

●56、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P75~75

1.哺乳问题,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主要有:

①观念问题,一些年轻的母亲认为母乳喂养会伤害外在的形体美,因而过早使用代乳品喂养婴儿;②工作原因,现代社会女性外出工作的比率大,而工作单位很少能够为女性提供方便的哺乳时间和场所;③剖腹产手术的大量使用,采用剖腹产手术的妇女由于身体虚弱、伤口疼痛以及临床抗生素、镇痛剂的使用等,开始喂奶的时间推迟,泌乳也较晚。

2.母爱剥夺:

①母亲照顾婴儿的时间较少,母亲外出工作或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相处;②父母关系紧张导致的母爱的缺失,如离婚或分居造成的母亲与孩子的分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较大;③婴儿被母亲遗弃或母亲去世等原因,使孩子成为弃儿或孤儿,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毁灭性的创伤。

3.弃婴问題:

①问题的原因:

A.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家庭无力承担残疾、患病儿童昂贵的医疗和康复费用,从而使得贫困家庭把患病或残疾的儿童遗弃;B.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限于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想要男孩的家庭遗弃女婴;C.由于婚外生育和未婚生育,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养育孩子而造成的遗弃。

②预防弃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A.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B.完善弃婴救助制度;C.建立困难家庭医疗救助体系;D.积极发挥慈善部门、基金会和其他民办机构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救助;E.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媒体进行相关报道,提升社会对于弃婴这一社会极弱群体的关注程度。

●57、学龄前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P76~77

1.挑食偏食:

①造成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的原因主要包括:

A.家长方面的原因,包括忽视了对学龄前儿童正常饮食习惯的培养,对其过于迁就与放任,经常强迫孩子进食某些营养食品;B.食物的种类、制作方法单一,引不起孩子的食欲;C.学龄前儿童平时吃零食比较多,造成对饭菜不感兴趣。

②预防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问题:

A.要做到科学喂养,做到饮食多样化,在饮食制作上变换花样;B.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和家人一起就餐,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和就餐气氛;C.注意正确选择零食,为孩子选择一些有营养的零食;D.家长以身作则,带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就餐榜样。

2.攻击行为:

①儿童攻击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

A.生理方面的原因。

孩子的某些生理特征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B.家庭方面的原因。

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幼儿,表现出攻击行为;C.社会环境因素。

电影、电视中经常有暴力、攻击的内容,学龄前儿童观看后会产生模仿行为。

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干预:

A.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家庭环境,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拒绝暴力攻击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B.教会孩子正确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在愤怒等消极情绪的激发下容易出现攻击行为;C.要净化社会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为学龄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3.电视依赖:

①防止学龄前儿童对电视产生依赖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A.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加以限制,5岁的儿童一般每天看电视时间应控制在40分钟以内,家长要选择适合孩子的节目,让孩子定时观看;B.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提高他对其他娱乐活动的兴趣,从而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力;C.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以身作则,少看电视。

4.自闭症:

①自闭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社会交流障碍明显;B.言语障碍十分突出;C.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D.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E.多数患儿存在感觉异常的问题。

②社会工作者在自闭症的预防、康复和治疗过程中,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干预:

A.开展自闭症幼儿成长小组;B.对家长提供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服务;C.为自闭症患者争取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58、学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P78~79

1.儿童意外伤害:

①导致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因素有:

A.儿童自身的因素;B.外在的环境因素。

②社会工作者在预防学龄期儿童意外伤害方面可以针对儿童和环境开展工作:

A.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安全教育;B.针对学校开展工作;C.针对社区开展工作。

2.校园欺负:

①校园欺负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

欺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

②社会工作者针对校园欺负问题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干预工作:

A.对学校进行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应联络学校各有关部门,分别就学校中各子系统的干预对象制订特定的干预方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成立包括学校、学生及家长在内的委员会,及时发现欺负行为并实施干预;B.针对受欺负者、负者和旁观者开展的个体干预,应对欺负的原因、特点和后果进行评估与诊断,制订可行性的干预方案;C.对家庭开展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对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家庭进行访视,评估家庭在欺负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对父母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父母的认识水平,要求父母对儿童的欺负行为进行监督,配合学校和社会工作者开展活动等。

3.儿童性伤害:

①儿童遭受性伤害的主要原因有:

A.儿童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辨别力、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B.性安全教育的缺失;C.法律法规不健全。

②社会工作者在预防儿童性伤害中可以开展的工作有:

A.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不断健全儿童保护体系;B.开展社会教育,提高防范意识;C.对受侵犯儿童及家庭开展系统干预。

●59、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P79~80

1.网络成瘾:

①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上:

A.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等肌体性的障碍;B.网络对青少年心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性格孤僻,缺乏与人的情感交往,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逃避的心态;C.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青少年容易在虚拟的空间内建立交往关系,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②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干预可以从预防与治疗等两个层面进行:

A.预防层面,成人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协助青少年有效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防止青少年因为无法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而沉溺于网络;B.治疗层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以及优势视角的理论,有效帮助。

2.青少年犯罪:

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

A.青少年自身的因素;B.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