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docx
《新课程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函授2014级小学管理)
【内容摘要】: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是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生改变。
为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科计划的统筹安排安排、认真备课,而且要在阅读及作文教学中狠下功夫,并适时运用多媒体,进而使课堂精彩不断生成,凸现课堂的时效性,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是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课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定能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所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
注意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
”也就是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
新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教育战线轰轰烈烈开展几个轮回了,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教育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有的地方,有的学科效果并不是十分的乐观。
比如: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多数还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新的实践体系和结构尚未成形.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尽快地解决。
语文教学中“垃圾知识”泛滥,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却教的太多。
语文教学的无效劳动、效率低下;语文教学疲于赶进度、苦于应付考试,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求改进,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下面我就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七个方面谈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要加强学科计划的统筹安排安排。
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之下,更应该注意合理调配时间,统筹安排,多方兼顾。
既要有效地完成语文教材的教学,又要留有教师自选教材和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
在新课程教学中,如果学期初仅仅是看看教材、教参,根据目录,随便地把多少课文多少学时去除,那样学科计划形同虚设,课改就不会落到实处。
我们语文的课堂教学要适应新的形式的需要,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期乃至小学三年的统筹安排。
例如:
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小学四年级着重训练对别人文章主题的准确把握,无论是读或者听,都要能一下子抓住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再如:
小学五年级能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话,它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小学六年级就要能够对名篇名著进行较为深入的赏析。
这些都要有个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又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在制定学科计划时,将语文教学纲要的目标分解,使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对某个阅读知识点的体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紧扣计划,心中有重点,步步求突破。
几年下来各个击破,就会一步步达到阅读教学的总要求。
其他如写作也是如此,有通盘考虑,还要有具体安排、设想,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就会减少简单无效的重复劳动,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关键在认真备课。
强调备课,是说备课要充分,准备要认真。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尤为重要。
我们只有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才有精力。
用时间去调空学生学习的动态。
课前教师备课准备的越充分,课堂课堂生成就越精彩灵动,就越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就越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有用知识。
1.备课也要统筹考虑,根据不同的类型课文教学特点,根据它在语文教学计划中的安排来精心准备。
把一篇作品编入哪一册哪一单元,编者都赋予了它特定的任务,使它成为某些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
教师必须努力实现编者的意图,着力引导学生落实某一两方面的目标。
精讲课,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重点课文,教师备课中要从达到三个维度目标方面认真思考和准备,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学生综合实践课,备课时教师要创设情景,设计学生活动体验的步骤、方式,设想学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备适时指导、帮助。
对学生课内自读课,教师也要根据课文特点,思考学生在自读学习中,在迁移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文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准备恰当的提示和解决的办法。
例如:
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作为自读课,在教学中就要做到:
1、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魏格纳刻苦钻研的故事,体会其勤于动脑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2.备课时,我们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
教师的知识要是储备不足,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正如庄子所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文本的探索者,而非文本的传声筒。
真正的语文教学,做教师的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对文章的领悟评判、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之中接受语文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果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只是对教参的图解,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讲解使自己茅塞顿开,有收获,学生当然就会对语文课采取冷淡的态度。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深厚的专业素养,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洞析观察,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审视判断。
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总结;要求我们要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
也即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具体工作,当然就包括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备课。
3.教师反复诵读课文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我们不少好的语文教师,在备课中把朗读放在第一位.王尚文教授说:
“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
”钱理群教授也曾经说过:
“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
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有个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反复诵读课文就是他备课的关键环节,他备课往往是反复诵读课文,力求读出自己的兴奋来,对有的文章他要一直读到自己热泪盈眶方才罢休.他说如果你读课文连自己都不能打动自己,又怎么去打动学生呢?
就拿我本学期参加的全县“师徒结对”竞赛来说,我所授的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搭石》。
在备课时,在认真地解读了教材之后,我就在家里大声的反复朗读课文,直到背会。
而当我的师傅牛冬琳老师听了我的读文后,她连连摇头,说:
“这样的美文没有通过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后她给我范读了两遍,师傅不愧为师傅,她的朗读打动了我,于是,我按照师傅指点的方法,反复朗读。
第二天课上,我的配乐朗读打动了学生,课上“以读促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诵读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展课文之内蕴。
诵读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我们通过,“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相融的审美境界。
4.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备课有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对课文贴标签,而应让学生自己感悟出一些东西,强调学生对文本独立的感悟。
拓展思维。
多元解读,这样语文课堂上学生如何感悟、思维、解读,都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这除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专业修养以外,对一些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也应该在备课时深入思考和研究.课堂上要能放能收,对课堂临时升成的东西能很好地处理和调空,我们才能不至于窘态百出,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容自如。
比如:
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范仲淹的故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等5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而且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所作为!
新课改中语文考试的变革,开放性试题的增加,也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依托教材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也是我们语文备课中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有效调控教学时间,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
语文课堂怎样提高教学效率,对语文教材怎样运用,与有效调空课堂教学时间关系重大。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强调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个性阅读,独特感悟等等,都很花时间。
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时间的安排,与考试成绩的提高这些矛盾怎样解决,我们语文课堂怎样处理教材,都要求我们要合理地调空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能较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又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
这些都要求我们以减轻学生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语文课该如何教,是我们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国学者杨启亮对此作过分析。
他说:
“在基础教师的教育中,懂得如何教总比懂得教什么更重要,而且越是在教什么的问题发生了重大变革或重大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教的问题就会意味着百倍的艰辛……”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
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
《狱中联欢》是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课文,节选自《红岩》。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玩弄“停战”之把戏,想骗取喘息的机会,以便聚集力量反扑。
在这样的背景下,渣滓洞的特务也在表面上对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姿态。
我们的革命前辈就利用这个机会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庆祝全国范围内的革命胜利。
通过反复阅读,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
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注重实践“长文短教”。
我们有不少语文教学的同行,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出了一些好办法。
语文课的长文短教,教师的课堂精讲,(有的还规定每课教师讲解不得超过25分钟)是新课改中人们对语文如何教的有益探索,也都不失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之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
是整个教学过程以文章教学为主。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假如我们不对讲课的内容进行调空,那么在稍纵即逝的40分钟里,什么都面面俱到,那是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比如:
精心安排授课内容,做到把握要点,化解难点;强化基础,适时点拨;温故知新,深入拓展.还有我们说的“长文短教”就是要改革我们语文教学中习惯的字、词、句、篇,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一统的形式。
语文教学要能够打破常规,由文章的内容、特点决定教学策略、步骤.即使就是精读课的教学,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教学中也要各有侧重、灵活处理。
重点课文要精讲,其他课文可以只着重讲其文章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整体把握文章。
这样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时间不强求整齐划一,彰显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这样就可以避免语文教学中篇章分析的重复劳动。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师上课,相当多的是对知识的低层次的重复,可以说浪费了我们不少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当然,“长文短教”不能不说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有效办法。
“长文短教”最关键的是要善于从课文中选准切入口。
如何有效地进行“长文短教”,下面我就以六年级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为例,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教学的:
1.着眼课题,研读整体。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少年闰土》这一课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围绕“闰土对生活的热爱”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课文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三个部分,学生很容易就梳理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几个方面,从而就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中心,统领全篇。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抓住中心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3.提炼线索,一线串珠。
以人物线索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能引起学生在学习上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此类课文时,一般可以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情节的精彩处对全篇质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就是在学生感知了故事情节后,引导学生从“闰土的变化”这个精彩情节入手,进而全面把握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从而很好突破了本文的重点“阅读理解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以闰土为代表的人物形象。
”
4.互助学习,探究延伸。
在长文短教中,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助讨论学习,教师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这一点在长文短教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学习小组要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对于学生阅读来讲,互助、合作、探究是架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桥梁。
因此,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将学习小组活动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少年闰土》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
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
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
新课标也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
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让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大胆取舍,重在训练。
一篇文章中要关注的语言训练点很多:
理解词语的意思,领会遣词造句的精当,学习描写的生动传伸,感悟语言的特色,梳理谋篇布局的顺序,不胜枚举。
如果我们每篇文章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浅尝辄止,学生就不能得文章之要领。
再说,有许多语言训练点原本就为学生所掌握,也没必要再浪费时间了。
所以,我们应该大刀阔斧,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取舍,抓好每一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
《少年闰土》这一课只要抓住黑暗的旧中国对人民的迫害这一艺术手法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就已经足够了。
五、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注重阅读教学中学法的指导
一直以来,在教学每一课的第二课时时,总是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虽然有较多的孩子能结合实际,联系上下文或多或少地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但“点睛之句”却很少,还需老师引导点拨后学生似乎有所悟,但是这一环节却浪费了很多时间。
而不能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原因在哪?
想一想,应该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那就以“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方法”的方法为例来具体说明。
“老师,‘喘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赵志永话刚说完,班里学生哄堂大笑。
继而有些同学举起了手,李涵怡说“本文指雨不停地下,没有停过。
”是啊,全班同学笑的原因是每个同学都经历过“喘气”,他们已经能意会其含义了,接着,我又请两名学生用“喘气”进行了口头造句,这样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
通过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已经理解了“喘气”的意义。
但“喘气”一词在句子(“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连续下了五天五夜 ……小村庄就这样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中的含义,在文中的作用学生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怎样抓关键词。
关于关键词语,应该是一个难点。
如果一篇文章的中心找不到,就无法体会到哪些词语是关键的,重点在这里。
不能盲目地要求学生,如老实说“请同学们读XX段,画出重点词语体会”等,这样就不知道什么是关键词。
一头雾水,可想而知,很难找出。
因此,教师应该以重点段为例做一个很好的示范与引领点拨,使学生能够通过某个词语,能够分析出词语在语句语境中的作用。
如:
我在教学《翠鸟》一课,引导学生体会翠鸟捕鱼时快的特点时,出示了句子“ ……但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它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一眨眼向远处飞去,只见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同时我给段落中的重点词加了“•”。
这时我问“通过加‘•’的词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或说明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几个动词说明翠鸟飞得快,抓鱼很准;有的说,一个比喻句形象地说明翠鸟捕鱼快,……最后我小结,文段中加“•”符号就是本段的关键、重点词。
这样以文中的重点段为例,多点拨、多引导、多归纳,举一反三,学生就容易从文段中找到找准关键词.
感到欣喜的是大部分学生找重点段找的比较准,这应该是找出重点词语理解文章的基础。
在教学《燕子专列》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学生找出了文中的重点段,找出了文中的关键词,但是在理解其含义、体会词语在句子、文中的作用时还不够以具体、到位。
但这一段时间学生能够找到重点段了,抓关键词也比较准确,这已经很不错了。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
在理解重点词时耐心点,以文段特点,教给学生方法,学生会慢慢地消化并掌握。
我深知关键词是能体现文章中心意思的词语,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很好很准地理解关键词可以省掉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在这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六、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突破难点,优化课堂,突出实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中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往往要多动一番脑筋,但对于文中较难理解的、学生从没有见过的或者抽象的事物,即使老师精心设计了,也是徒劳。
而多媒体的运用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节省了时间,优化了课堂,突出了时效性.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赵州桥》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重点句“这样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大大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缓解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这样的设计”指怎样的设计?
“这样的设计”又有什么好处?
这也恰恰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单凭语言文字是很难理解的。
这时我适时播放了流水通过四个小桥洞的动态课件,这样学生再结合课文内容不仅在脑海里浮现出了赵州桥独特的设计,而且也知道了“这种设计”的优点,多媒体的运用着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讲方法,重积累,增强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许多学生怕写作业,不少老师怕改作文。
作文教学怎么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呢?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实际,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新意,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千篇一律。
老师读起来味如嚼蜡,干涩无味,苦不堪言 。
对语文老师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我认为要增强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是不能仅仅靠每周两节的作文课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从语文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反复挑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很多作品都是名家名篇。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方式方法。
比如说,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描绘景物,借景抒情,情随境迁,睹物释怀的写作方法。
通过反复读,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描写桂林山水的?
不难看出,作者“总分总”行文结构,大量的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值得一鉴!
再如教短文两篇《蝉》和《贝壳》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中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
课文学完之后,就可以小练笔,模仿这种写作方法。
这是作文教学最实效的方法之一。
2、从名著阅读中汲取营养
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是不能靠那每周的两节作文课来提高的。
课外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博览群书,是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是睡觉之前,至少阅读六百字!
坚持写150字--200字的随笔。
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日记。
作文,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行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也是从来不分家、相辅相成的。
我的做法:
首先,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
第一是阅读。
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平时还要多开展读书活动。
在阅读的时候,向学生指导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和心得、体会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并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
第二是生活。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习作就会妙笔生花。
3、从生活经历中体验感情感悟生活
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用随笔的方式写下自己对生活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感受。
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文字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
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会用笔表达出来。
这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增强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方法来自于课内,功夫来自于课外。
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多读书,读好书,坚持多读、多看、多思、多写,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能提高写作能力!
只有合理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想;师生对话、文本对话、拓展思维;为学生减负、不布置或者少布置课外作业, 而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 语文教学的“时空有限”与“需求多样”的矛盾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我们现在只有进行大胆的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地探索语文课堂的教改之路,我们才能走出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迷津。
这些都涉及到教时的合理安排,对语文教材的合理运用。
只是还有待我们不断的摸索和认真地探讨。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多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给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领域。
我们有困惑,同时也有机遇;我们有责任,当然也会有喜悦。
我们只有一往直前,努力奋进。
我们坚信语文教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语文教学的新篇章一定会在我们的手下书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