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547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讲义.docx

《比较文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讲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讲义.docx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讲义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

  JohnTurner将“烟花三月下扬州”翻译成:

  MidAprilmistsandblossomsgo

  “扬州”一词略去未译。

译者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其实呢?

“扬州”是一个文化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它更代表了一个古代文人所向往的享乐去处,一个令他们销魂的所在。

  Cf:

JohnTurner,S.J.我怎样译中国诗?

  TheMilkyWay赵景深1922年的翻译和后来鲁迅的批判

  数字,龙,西风等文化意象

  唐朝诗人孟郊的《古别离》:

  欲去牵郎衣,

  郎今在何处?

  不恨归来迟,

  莫向临邛去!

  Fletcher的翻译如下:

  Youwishtogo,andyetyourrobeIhold.

  Whereareyougoing---tellme,dear---today?

  Yourlatereturningdoesnotangerme,

  Butthatanotherstealyourheartaway.

  

  Prof.XuYuanchong’sversion:

  Iholdyourrobelestyoushouldgo.

  Whereareyougoing,deartoday?

  Yourlatereturningbringsmelesswoe

  Thanyourheartbeingstolenaway.

  

  翻译中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误译可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

无意误译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因译者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译

  2.与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底有关

  3.第三种无意误译与源语国和译语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具有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价值。

  例如:

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既忠诚又守规矩)

  无意误译不仅表现在对原文的误解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原文的误释上。

  又如:

吴景荣先生曾举出翟理斯(HerbertAGiles)和庞德所译汉诗中的误译例。

   

  

  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翻译文学史的理论与方法/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2000/04

  翻译文学史应该是与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相并列的文学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翻译文学史,这三者构成了完整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

  翻译文学史的内容要素有六个:

  

  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翻译家-----译本-----读者

  

  翻译文学史应该回答和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译?

  译的是什么?

  译得怎么样?

译本有何反响?

  

  

  比较文学讲义提纲(五)中国文学英译与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

  

  一个多世纪来,随着西学东渐,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绍介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的翻译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中外学者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对来说,中国文学英译的研究(作为译事而非译作的研究),尚不多见。

中国对西方文学的接受以及对我们的文学发生影响是通过大量的作品译介,且有历史的原因。

那么如何使西方接受中国文学,以及使中国文学对西方的文学发生影响?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为何缓慢,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

是我们该澄清西方对中国的误解与误读的时候了,毕竟中国已不是清末民初当时现实文化的弱势状态了。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我们更要中国(文学)主动走向世界。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话语霸权地位逐渐确认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树立全球意识,发展民族文学?

如何获得高质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

如何使得我们东学西渐,创设较理想的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促进中外文化/文学交流?

笔者认为,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急需加强。

主张加强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尤其是高质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主张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并不是媚外,而是主动出击,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与文化,让西方接受中国文学;以宽容的心态与西方交流。

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成为歌德所倡导的“世界的文学”("dieWeltliteratur")一员。

当然,我们清清楚楚看到的“全球化”、“全球主义”,实际上是饱含着文化帝国主义话语权力及其意识优势的西方中心主义。

它同马克思、歌德所提倡并为我们所赞成的“世界文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孙景尧“全球主义、本土主义和民族主义”)如何加强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进一步推动网络时代的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

本文作者在回顾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历史、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分析了中国文学/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方法、途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比起近代文学来,现代文学在优秀作家作品的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鲁迅、郭沫若、茅质的创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们的名字足以与以下世界各国著名作家并列,如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印度的普列姆昌德、克里山·钱达尔,黎巴嫩的纪伯伦,埃及的塔哈·侯赛因,前苏联的高尔基、肖洛霍夫,法国的罗曼·罗兰、普鲁斯特,英国的艾略特、乔伊斯、贝克特,德语国家的卡夫卡、布莱希特,美国的海明威、奥尼尔、福克纳等。

不过,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现代文学无论是在文学理论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在现代世界文坛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和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国际影响远没有达到广泛和普遍的程度,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的比较少,介绍评论的比较少,获得各种国际文学奖金的比较少,中国现代作家向外国作家学习的东西比较多,而对外国作家的影响比较少。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底子薄。

所谓底子薄,主要是指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短,成就小。

近代文学的底子薄弱,直接影响现代文学的发展水平。

中国现代文学要想取得更加迅速的发展,既要吸收古代和中古文学的经验,又要吸收近代和现代文学的经验;而重点显然应当放在后者上面。

我们特别强调吸收外国近代文学的经验,是因为它们代表当时世界文学的方向和水平,而我们自己的近代文学却不够发达,所以只能从外国近代文学的丰硕成果中吸取营养,以补充自身之不足。

总起来说,在世界各国文学之林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当然都不乏像中国这样的文学大国,如东方的印度、希伯来、阿拉伯、伊朗、日本,西方的希腊、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不过,若从历史古老、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兴旺不衰的角度来说,能够与中国文学比肩而立的国家似乎是不多的

  

  形 象 学

  形象学概述

  形象学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第一节形象学研究史

  

  卡雷的观点:

形象研究就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基亚的观点:

形象学研究,“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卡雷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指出了研究的基本原则,所以一直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六十年代形象学遭到严厉批评,因为它接近历史或思想史,而非文学,或者是因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概念,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六十年代危机过后,形象学得到充足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形象学在当代发展与法国学者巴柔的贡献紧密相联。

他明确提出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巴柔《比较文学概论》一书发表意味着形象学研究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第二节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根据巴柔的《比较文学概论》,形象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巴柔在《比较文学概论》对形象学所下的定义是:

“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此后,他又对该定义作了补充,指出: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

因此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1.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

  

  一切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言说、书写而制作、描述出来的。

但这种描述并不遵循写真实的原则,即:

并不忠实地描绘出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那个“他者”。

事实上,形象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

制作(或宣传)了某一形象的个人或群体,通过对异国的描述,显示或表达出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的空间,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各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在审视和想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形象学就是研究了解想象在多大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情感、意识形态等)产生出了什么样的偏离。

  

  2.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

  

  我在言说他者的时候传递出了我自身的形象。

  

  形象的制作者可以是个人(作家)、集体(社团、民族)或半集体(思想流派、观点)。

但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被制作出的“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出对“他者”的某种否定,对“我”及其空间的某种补充和延长。

“我”出于种种原因言说“他者”,但在言说的同时,“我”却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否定了“他者”,从而言说了自我。

  

  形象制作者就用“他者”形象说出了一种跨种族、跨文化的关系。

但由于这种关系仅是注视者一方说出的,所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它“主要具有反思性、理想性,而较少具有确实性”。

  

  3.套话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称的词组。

如欧洲人用“鹰钩鼻”指犹太人,中国人用“老毛子”指西方人。

  

  套话研究在当前的形象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一、形象

  当代形象学所关心的是创造出一个形象的文化,于是形象学就被纳入了关于想象的哲学讨乱中。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由于一个作家(读者)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象密不可分,因而就有必要对社会总体想象物进行研究。

所谓社会总体想象物,就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的阐释。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的主要目的,是使制作了异国形象的社会群体显现出来。

  

  作品(或作者)与集体想象物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1.作者把神话强加给公众舆论

  2.作者传播已存在的舆论神话

  3.作者与集体描述背道而驰

  

  利科关于异国形象类型的理论:

  1.意识形态2.乌托邦

  异国形象处于这两级之间。

  总结:

  意识形态形象的特定是对群众(社会、文化)起整合作用的,它按照群体对自身起源、特性及其在历史中所占地位的主导性阐释将异国置于舞台上。

这些形象将群体基本的价值观投射到“他者”身上,通过调节现实以适应群体中通行的象征性模式的方法,取消或改造了“他者”,从而消解了“他者”。

  而乌托邦形象则具有颠覆群体价值观的功能。

它从向往异国根本不同的“他者”社会而对异国进行描写,这是对群体象征性模式所作的离心描写。

  不过,这两种现象不是逆反的,二十辨证地互相包容的。

一个最不规则的乌托邦也具有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反模式层面,在此意义上,它可以归并在群体文化中;而重复最多的意识形态形象,可使相异性就在颂扬群体普遍接受的观念时凸现出来。

  《血痕花》中卢梭形象为例。

  

  三、文本分析方法

  只有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才能搞清形象本身究竟是怎么样的。

就总体而言,形象都有三个组成成分:

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

  

  第四节当代形象学的特点及其前景

  一、当代形象学对传统的更新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3.注重总体分析

  

  

  

  

  

  

  

  --------------------------------------------------------------------------------

  

  

  [相关信息]

  

  哲学爱好者请进:

“芝麻开门”后的异类世界一瞥(2007-1-917:

44:

55)[21]

  本体在阴影中立起(2007-1-812:

25:

49)[32]

  《论语》注疏(2007-1-722:

46:

53)[48]

  小议西学中源说(2007-1-722:

11:

17)[19]

  《山海经》音释(完整)(2007-1-41:

39:

45)[63]

  阿尔都塞:

马基雅维利的孤独(2007-1-41:

17:

34)[42]

  TheArtofPoetry(2007-1-318:

37:

15)[32]

  TheArtofPoetry(2007-1-316:

25:

47)[19]

  漫谈当前中国网络思想界现状(2007-1-33:

54:

07)[74]

  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2007-1-212:

27:

48)[64]

  [更多...]

  

  --------------------------------------------------------------------------------

  

  

  [相关评论]

  

  

  发表人:

2

  发表人邮件:

2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

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全球地方化:

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

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

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

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

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

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

包括《史记•大宛列传》、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

内容十分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

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第四节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21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是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所以,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必然。

  2、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态势有关。

一方面要努力从他种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尽量将自己的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

因此,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热点(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3、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第五节第五节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1、文化研究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知识传统。

文化研究提倡跨学科、超学科、反科学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

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并加以批判地使用。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研究:

基于生产、文本、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具体如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区域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它关注边缘性的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

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是,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

对文化研究一直毁誉参半:

一种充满活力、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和一种寄生现象。

  3、定位与发展: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伯恩海默报告及其支持者主张比较文学转向文化研究,但反对者认为不能放弃比较文学一向所秉持的对文学的独特关注和其精英立场,而且文化研究也应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特别是经典文学的解读上。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等。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的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些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

比较文学借鉴文化研究,意味着放弃文学研究的自主性,但需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

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可借用。

  最后,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也不会被文化研究吞没。

  第二章第二章本体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比较:

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

症结之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症结之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

对文学比较。

  (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

名称与实质》:

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产生误读:

“文学的比较”

  2、文学:

  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