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6483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docx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

【篇一: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每空1分,共15分)

1、从____顾炎武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段玉裁--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29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王先谦__的《庄子集解》和__郭庆藩_____的《庄子集释》。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

___流水对___和__借对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精清从心邪___,舌上音是指_____知彻澄娘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仄仄平平平仄仄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颔联___、__颈联____两联必须对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韵目

答:

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1分)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分

2、之为言

答:

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1分)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1分)

3、粘、对

答:

所谓“粘”,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

(1分)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

(1分)

4、疏

答: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1分)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1分)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题1分,共25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给?

饭吃

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获罪

4、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送饭

5、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用如名词,硬度

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的样子

7、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禀告

8、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2、(佗)复与两钱散。

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

“卿今强健,我欲死,何

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

成与之。

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五、简答(每题3分,共15分)

1、简述《诗经》韵例的特色。

答:

(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常见的形式。

(1分)

(2)从一章中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1分)

(3)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

(1分)

2、介词“于”有哪几种用法,各举一例说明。

(1)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1分)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1分)

(3)介绍比较的对象。

(1分)

(4)介绍主动者。

(1分):

3、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答:

(1)解释词义

(2)阐述语法

(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

(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

4、近体诗有哪些特点?

答:

(1)讲究平仄,一般只押平声韵。

(1分)

(2)用韵要求严格,一韵到底,不许临韵通压。

(2分)

5、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答:

《周易》: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1分)

《尚书》: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礼记》: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1分)

《春秋左转》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尔雅》: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分)

六、为下列一首诗划出平仄,说明该诗是否是律诗,为什麽?

如果是律诗,有拗救要指出。

(共10分)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答: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4分)

是律诗。

(1分)原因:

讲究平仄,押平声韵;共八句,56字,每两句一联,讲究粘对,中间两联对仗。

(2分)

说明:

分号前后各给1分,或所答意思能指出律诗特点的酌情给分。

有拗救,颈联出句第五字“竹”应平而仄,拗;对句第三字“自”应平而仄,拗,第五字“沙”应仄而平,既救本句第三字,又救出句第五字。

七、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共16分)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分)哪些话是郑笺?

(2分)

(2)哪些话是孔疏?

(2分)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2分)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2分)

(3)“如字”是什麽意思?

(2分)

(4)文中“夭夭”释为:

(2分)

(5)翻译“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分)

答:

(1)“蓁蓁?

?

形体至盛也”、“一家之人尽以为宜”为毛亨的传。

(2分)说明:

指出1句给一分。

“家人犹室家”为郑玄的笺。

(2分)

(2)“正义曰”至篇尾,为孔颖达等人的疏。

(2分)孔疏是解释郑笺的。

(2分)

“蓁侧巾反”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语。

(2分)

(3)“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2分)

【篇二: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

然明谓子产曰:

“何不毁乡校?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辊辑讹之也。

”然明曰:

“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辊讹可事辊讹也。

小人辊讹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

郑国人在乡校里走动,议论着当前执政的人管理好坏。

郑大夫然明告诉子产说:

“干吗不把乡校取消呢?

”子产说:

“为什么要这样?

乡人们白天(上午)工作,傍晚(下午)工作完毕到乡校走走,谈论谈论执政者的好坏。

他们提到我办得对的地方,我就继续执行;他们提到我办得不对的地方,我就加以改进。

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呀!

如果情况正是这样,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

我听说过忠善可以减少民怨,却没有听说过压制可以堵住民怨,(采取忠善)岂不是很快就能消除怨恨吗?

这如同预防水患,大的堤坝溃决,伤人必多,我也一时抢救不过来。

不如小的堤坝坍塌可以开渠疏通池涝。

正如犯了小的毛病,我听到了还可以用药物治疗(意即不要等到病入膏肓)。

”然明说:

“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确是能办成大事的,我实在是往薄能鲜。

你能这样干下去,郑国便有了强有力的依靠,岂止我们这些官吏呀!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

“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的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

“毁乡校则止。

“曰:

”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

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

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卫侯贞卜,

正卜梦之吉凶。

其繇曰:

“如鱼尾,

,赤也,鱼劳则尾赤。

○繇,直又反。

,敕呈反。

衡流而方羊裔焉。

横流方羊,不能自安。

裔,水边。

言卫侯将若此鱼。

○衡,华肓反,又如字。

方,蒲郎反,注同。

裔,以制反。

大国灭之,将亡。

阖门塞窦,乃自后逾。

此皆繇辞。

○阖,户腊反。

窦音豆。

[疏]“其繇”至“后逾”。

○正义曰:

杜以鱼劳则尾赤。

方羊,不能自安。

裔焉谓鱼至水边。

以喻卫侯将如此。

是贾逵之说,杜用之也。

郑众以为鱼劳则尾赤。

方羊,游戏。

喻卫侯淫纵。

杜不然者,以此鱼喻卫侯。

《诗》云“鲂鱼尾,王室如”。

鱼劳则尾赤,以劳苦之鱼比喻卫侯,则方羊为劳苦之状。

若其方羊是纵恣之状,何得比劳苦之鱼也。

刘炫以为

卜繇之辞文句相韵,以“裔焉”二字宜向下读之。

知不然者,诗之为体,文皆韵句,其语助之辞,皆在韵句之下,即齐《诗》云:

“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

”其王《诗》云:

“君子阳阳,左执簧。

其乐只且。

”之类是也。

此之“方羊”与下句“将亡”自相为韵。

“裔焉”二字为助句之辞。

且繇辞之例,未必皆韵。

此云“阖门塞窦,乃自后逾”,不与“将亡”为韵。

又“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不与“攘公之为韵。

是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

刘以为“裔焉大国”谓土地远焉之大国,近不辞矣。

又以方羊为纵恣之状而规杜过,非也。

一、给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1.相:

a.视,观察b.辅助c.貌相,状貌d.扶着瞎子走路的人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将伐颛臾》)

(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

2.过:

a.过错b.超过c.太甚d.责备

(1)求!

无乃尔是过与?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国:

a.国家b.诸侯的封地c.都城d.一个地域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

二、解释下列括号内词的意思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带颜色的词,并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加以比较

1.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5.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五、给下列括号内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

1.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a.多少b.小桌子c.接近、接近d.数量少

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a.房屋的统称b.宗庙c.古代刑罚之一d.古代五声音阶之一

3.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

a.知道b.知识,见识c.记住d.标志,记号

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a.劝告b.劝诫c.勉励d.提倡

六、选出下列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

a.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b.当其取于心儿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c.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d.志乎古,必遗乎近,吾诚乐而悲之。

七、选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

a.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b.李深源、元克己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c.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d.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答案:

一1.1.d2.b2.1.c2.a3.1.a2.c

二加:

变得更或:

有的人直:

只,仅仅第四题你没标出来

三距,通据,盘踞倍,通背,违反蚤,通早,指时间上早

四山东,旧指崤山之东,后指太行之东,今指山东省

谢,旧指道歉,今指道谢

非常,旧指非常规时期,多为混乱时期,现做形容词,强调程度之严重细,旧指小人、奸细,细说谓谗言,今与“粗”相对

去,旧指距离,今为动词,或表方向

五1,c2,b3.a4.c六b七c

【篇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s=txt>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

(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

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如《诗经》

c、交韵。

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

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

《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

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

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

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

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等于―…的样子‖。

d、犹。

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等于―等于说‖。

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

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

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

一般用来注音。

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

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

《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

句终在字的旁边。

错误因为三种情况:

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

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

篇幅短小,用韵。

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

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

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

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

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

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

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

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

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

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

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

如―丝竹‖。

e、以地代人。

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

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

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

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

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

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

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

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8226;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

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

北曲有杂剧和散曲。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

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

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

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

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

说法不一。

f、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

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

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

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

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