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647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同步练习.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同步练习

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一、正字音

①故垒()②公瑾()

③纶巾()④樯橹()

⑤还酹()⑥舞榭歌台()

⑦巷陌()⑧居胥()

⑨佛狸祠()⑩戚戚()

二、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故

①故垒西边__________

②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__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______

2.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

3.曾

①人道寄奴曾住__________

②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

4.过

①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

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多情应笑我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2.人道寄奴曾住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尚能饭否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大江东去_______

②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

③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

六、成语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的正误。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喜看今朝,江山如画,河清海晏,好一派繁荣景象。

()

2.庄子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是啊,三年初中时光不经意间就灰飞烟灭了,但我们的师生情、同学谊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

()

3.往事似风,人生如梦!

缘来聚合,缘尽离散。

何须强求?

顺其自然。

()

4.花木兰在金戈铁马的生涯中,隐瞒自己的性别,克服种种困难,立下了汗马功劳,表现出过人的机智、勇敢和坚强。

()

七、文化常识: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羽扇纶巾是古时儒者的装束。

()

2.樽,一种盛酒器,一般是敞口,高颈,圈足,其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

3.封狼居胥,东汉大将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后用“封狼居胥”指建立显赫战功。

()

4.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秦初开始使用,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5.黄花,即菊花。

重阳赏菊,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

()

破疑典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是如何体现辛词豪放的特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辛苦吟

于渍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注]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嫫母:

黄帝的妃子,为人贤德而面目丑陋。

这首诗揭示了什么主题?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慰问消防官兵的节目现场,主持人动情地说:

“面对大火,人,本能地往外逃出火海,因为人的生命重于一切;而我们的消防官兵,则本职地往里冲进火海,因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主持人的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几年前,一个由7位探险家组成的野外探险小组在经过一座地势险要的石山时,遇到山体崩裂,无数巨石从山上轰然而下……

等一切沉寂下来,7位探险家中有6位已经被乱石砸死,而幸存的那位探险家却只受了一点轻伤。

闻讯而至的记者采访这位幸存的探险家:

“你是侥幸没有被石头砸中吗?

”“不是。

”探险家淡淡地说:

“只是因为我面对危险抬起了头,从而得以避开巨石。

面对危险抬起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危急时刻,只有抬起头勇敢面对,才有可能逃离危险。

面对危险,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请用对比的手法对上述语段进行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照要求,把“雨后”“小草”“大山”等三个词语扩写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

要求:

语意连贯,语言生动;不少于7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陵:

与下文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

宋有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的习俗,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这首词的首句三个“深”字连用,试分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简要分析“三全凌汤圆——团团圆圆”这一广告语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

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40回,林黛玉对贾宝玉说: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他们两人都写菊花的清高寂寞,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李商隐的抒情是内向的,认为菊花在寂寞中有悲苦和怨恨,迫切地想改变这种处境;林黛玉的抒情是舒张大气的,认为菊花以寂寞为代价得到的

高洁是可贵的,她对这种寂寞始终持肯定和欣赏的态度。

你如何看待菊花的寂寞?

请简要阐述个人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一、①lěi②jǐn③guān④qiáng⑤lèi

⑥xiè⑦mò⑧xū⑨bì⑩qī

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三、1.①旧时的②原因、缘故③所以、因此

2.①回头看②拜访

3.①曾经②同“增”,增加

4.①经过②过分、过于③犯错误

四、1.多愁善感

2.人们说

3.光景,状况

五、1.吃饭

2.①向东②像灰一样/像烟一样③向北

六、1.√江山如画:

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像画一样美丽。

2.×灰飞烟灭:

像灰和烟一样消逝,比喻人或事物完全消失。

不符合语境。

3.√人生如梦:

世事无定,人生短一促,像一场梦。

4.√金戈铁马:

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

七、1.√

2.√

3.×霍去病是西汉大将。

4.ד秦初开始使用”错,“年号”由汉武帝首创。

5.√

破疑典例

1.“鹏”“风”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豪迈之感;“北海”“朝阳”给人以壮美之感;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这些均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2.这首诗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生活奢侈糜烂,劳动者生活饥寒交迫的不合理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层的无情批判和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3.“人,本能地往外逃出火海”与“我们的消防官兵,则本职地往里冲进火海”形成对比,突出了消防官兵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

4.面对危险,一种是把眼一闭,把头一缩,想逃避危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另一种是抬起头,勇敢面对危险,结果可能会逃离危险。

5.《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讽刺。

《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6.雨后湿漉漉的小草散发着清香,清新湿润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

我们从大山脚下径直向山上走去,路边草叶上的水珠晶莹透亮,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在草叶上滚来滚去,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惬意。

7.三个“深”字,前两个为形容词,状庭之幽深曲折;最后一个为动词,协助疑问。

三个“深”字叠加,不仅渲染出庭院的幽冷深邃,而且收到了跌宕回环的效果。

8.这则广告从家庭美满的角度入手,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和富有韵律的叠词,形象地表现了三全凌汤圆质量好、寓意好的特点。

9.①触景生情,借景抒情——首联从听觉角度写边塞凄凉之景,触发伤感之情;颔联借助“白露”“明月”等意象,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②直接抒情,因事抒情——标题中的“忆”字和颈联中的“问死生”、尾联中的“寄书”等,直接抒发思念亲人之情,同时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皆分散”“未休兵”的事实叙写,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社会安定的心情。

10.观点一:

我喜欢菊花是因为菊花在寂寞中含有悲苦和怨恨。

如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瑟瑟西风中,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此时的“销魂'”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帘内的少妇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憔悴。

菊花本是自然景物,但诗人们将自我情感融入其中,让我们看到了被情化了的菊花。

情感与菊花交融无间,情感因菊花而怨、而伤;菊花因情感而愁、而痛,菊花与情感达到完美契合。

观点二:

我喜欢菊花是因为菊花以寂寞为代价得到的高洁是可贵的。

菊花象征着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品质。

菊花在众芳凋谢、万木摇落之时,香气依然,自开至谢,花朵抱枝不落,这恰恰象征了儒家文化中执着追求、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丈人在对菊花的歌咏中,寄托了他们高尚的情怀,也为菊花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不屈的精神和慨然自守的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