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444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docx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

美学概论(大二上)

题型:

1、填空题10题(14分)

2、名词解释5/6题选4题(20分)

3、简答题4/5题选3题(36分)

4、论述题3选1(30分)

1、填空题

1、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的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英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2、《判断力批判》作者:

康德

3、王国维:

引进西方美学术语分析《红楼梦》和中国古典诗词;《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中国第一个提议设立“美学”课程的人

4、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口号

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力倡导美育,并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5、康德、黑格尔是德国人

康德《判断力批判》(讨论审美心理哲学):

审美判断批判,目的论判断批判

黑格尔《美学》→讨论艺术哲学

6、中国:

刘勰《文心雕龙》、王国维《人间词话》、蔡元培《美育的宗教》(美育代替宗教)、朱光潜《诗论》

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8、陆机《文赋》

9、第一个翻译美学:

中江兆民

被称为东方卢梭的日本人中江兆民1883年将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王国维1902年将日文美学引入中国

10、美学是一门感受学

11、朗吉努斯:

最早提出“崇高”

1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育之父”

13、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

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在理论上论述了丑作为特殊的审美类型的意义。

14、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

15、宗白华美学论文集:

《美学散步》

16、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17、《考工记》是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2、名词解释

1、审美距离:

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审美活动中的心理距离,既不是指客观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也不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时间上的距离,而是指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从心理上与对象保持适度距离感,超越实用功利态度,实现审美态度,强化审美效果。

2、审美移情

移情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一种心理反映活动。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当客体因为某种关系引发了主体的某种联想,主体恰好处在特定的心境中,把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客体当作有生命和情感的对象来看待,从而体验到对象的生命和情感的价值,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这就是审美移情活动。

(拟人)

3、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一个支柱性理论。

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使意与境结合,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它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

4、优美:

优美一般是指优雅的美,安静的美,静态的美。

它表现在形态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和谐。

它不表现现实世界对立和抗争,而是表现对立双方矛盾的解决,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5、崇高: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作为审美形态,它是指在矛盾双方的冲突对立中显现出来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美。

在感性形态上,崇高的事物大多具有巨大的体积,粗犷不羁的形势和强大的威力;在审美心理上,崇高首先让人产生痛感、紧张感、压抑感和不自由感,然后转化为令人愉悦的自豪感、敬佩感、所以感觉崇高时心情是复杂而充满变化的。

6、悲剧:

悲剧作为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反思,在情感激荡中力图抗争或掌握不可把握的力量。

即为悲剧性的审美对象。

7、喜剧: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8、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

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

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

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3、简答题

1、美学学科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美学探究审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也需要结合社会科学有关的知识,运用体验和概念推理分析方式。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学一点都不神秘,一点都不晦涩,每个人都是美学家,而且必须是美学家。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美学包含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是一门终身的学问与修养。

2、为什么要学美学?

一、从求知的角度来看:

1、学习美学可以给我们系统的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知识,形成与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2、学习美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磨练我们的敏感力,为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打好基础。

伽达默尔说过,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

出于最深刻的理由,可以说,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进行这种纯理论的思考,并不是出于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出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人当然要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否则人类社会生活就不能维持。

但人又往往要从物质生产活动中跳出来,对于人生、历史、宇宙进行纯理论的、形而上的思考。

一个当代大学生,就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来说,不能只有具体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应该有纯理论的兴趣和知识,其中包括哲学的兴趣和知识,也包括美学的兴趣和知识,不能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更要具备人生的智慧。

2、从做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达到人生修养的获得与提升:

1、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不仅遵守规范,而且激发、陶冶情感,获得越来越丰盛、境界愈来愈高的快乐。

2、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性质和气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为一件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三、从致用的角度来看:

1、学习美学有助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等具体的艺术实践。

2、随着审美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美学策略已经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美学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

3、怎样学好美学?

1、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2、要立足于中国文化;

3、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

4、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尽可能丰富而且宽广地积累经验。

美学是体验性最强的知识,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

5、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精赏经典,包括理论经典与艺术经典;

6、要有开放的心态,善于反思与反省。

4、关于自然美本质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

客观派。

即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色彩、形状、体积、对称、和谐等),与人无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代表人物: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黄金分割率的发现者。

他们认为美在于数的和谐。

观点二:

主观派。

认为自然美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灵或主观态度。

代表人物:

黑格尔,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观点三:

①主客观统一。

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既离不开人的主观作用,又离不开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是人的主观作用和事物本身的某些自然属性相结合的结果。

代表人物:

车尔尼雪夫斯基。

“自然界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②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自然人化”的结果。

认为自然美不在于自然本身,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加上去的,而是一种客观社会性存在,是在自然人化过程中形成的。

代表人物:

李泽厚。

观点四:

反“自然人化”的肯定美学。

肯定美学要求我们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以纯粹的眼光接近自然,将自然纯粹地看作自然。

追求一种纯粹的审美。

5、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是产生和存在于自然中的美,指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自然美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一类是经过人类改造后的自然美。

这类自然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刻下人类智慧、才能的印记,具有显著的特征:

一、自然性。

自然性:

指自然美依赖于自然事物天造地设、自然而然生成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特点,是真正第一自然的美的特征。

包括两个方面:

1、自然性是指自然美对自然的依赖性。

2、与艺术美、社会美相比较,自然美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自然。

二、多面性。

所谓多面性,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所显示出的自然美的形态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特征。

包括三个方面:

1、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和感性形式特点是多方面的。

同一个自然物,从不同角度看,美就不同。

2、自然事物多方面的属性和特征与人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3、指自然事物具有变易性或多变性,这也是自然美的多面性的重要表现。

三、形式性。

自然事物的本身属性和感性形式特征的多面性及它与社会生活存在着多种不确定的联系,使自然美在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方面表现得比较模糊笼统,往往成为净化了的形式美。

四、象征性。

所谓象征性,是指自然物往往与人及社会生活异质同构,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某些特征,可经人的意识形态(思想感情)的作用,即通过联想和想象,使人想起人或人的生活,从而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人及人的生活的比拟或象征的特征。

6、优美的特征

1、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

它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处于矛盾统一状态时的表现。

和谐主要包括矛盾双方的平衡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即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和谐;个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和谐。

2、形式上体现为静止的、安静的、协调的、秀雅的、柔媚的。

3、美感上,给人以宁静微笑、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情感感受。

优美的东西具有形象可感性、符合事物的一般尺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审美主体的一致性等。

7、优美与崇高的异同对比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

他们之间彼此矛盾又互相依存,构成了美的两种基本形态。

优美与崇高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形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的三千尺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均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

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

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

优美和崇高的共同点:

 

1、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符合了人类的目的,在成为自然主宰者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比强烈的崇高感;被征服了的自然,被改造了的客观世界由于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从而在客观上肯定了人类的实践,自然也就具有了美的意义。

2、优美和崇高的美感的获得都是感知、想象、理智、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共同活动的结合。

3、优美和崇高,就其美的认识过程而言,都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是认识和情感的统一。

4、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是由具体的审美客体所引起的,不管什么样的美的对象和事物,在“美”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优美的崇高在总体上都能引起精神的愉快。

8、对崇高的界定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有其限定的内涵,也可称为悲或悲剧性。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

如溺水、触电、车祸、地震等,因其没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偶然”)而不能说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必然”);不同于戏剧小说中的悲剧(悲剧、喜剧、正剧)(“狭义”)。

虽然审美形态的悲剧存在于艺术的戏剧和小说的表现之中,但它要比戏剧和小说中的悲剧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广义”)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既存在于戏剧、小说、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之中,更多的还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美学的悲剧范畴强调悲剧的必然性、内在性;日常意义的悲剧强调结局的不幸。

三、作为审美范畴之悲剧的涵义:

作为审美范畴或美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亦可称为悲、悲剧性或悲剧美。

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

△9、崇高的特征

1、崇高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处于矛盾激化状态的表现。

此时主体处于被战胜的状态。

2、崇高的形式特征是无形式,带有粗犷、豪放的特征,它表现为运动、变化、力量、速度等等。

3、崇高的美感特征是痛并快乐着,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愉快。

△10、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1、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

2、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对立的状态。

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者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美。

3、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扬、振奋。

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痛苦。

4、论述题

1、运用艺术美的知识分析文学作品。

(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

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

1、艺术作品的语言层。

艺术活动的每一个种类选择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材料,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进行排列组合而构成的表现手段或表现方式。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活动的每一个种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2、艺术作品的形象层。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从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与内部主观世界中高度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既包括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包括具体、生动、完整的各种生活画面;既包括情与景融汇互化的各种境界,也包括由纯粹的物质媒介材料构成的各种形式结构。

3、艺术作品的意蕴层。

艺术形象与它的高级形态意境与典型,具有深邃的启示性,启示着人们透过作品的多元的形象形态,去联想,去追索,去领悟隐匿在艺术形象之外的艺术意蕴。

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

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上述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紧扣,缺一不可。

文学的艺术作品结构层次(英伽登)

“文学的艺术作品”既不是实在的客体,也不是观念的客体,而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文学的艺术作品”在审美上由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实际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只有当这些构成要素在阅读中被读者“具体化”时,“文学的艺术作品”才成其为审美对象。

罗曼·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为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

罗曼·英伽登在《论文学作品》首先批判了流行的几个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

其一,

认为文学作品是“观念客体”;其二,认为文学作品是物质实体;其三,文学作品的心理主义观点,即把文学作品的存在等同于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体验或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感受。

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存在领域,它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观念的客体,而是一种“意向性客体”,其存在要依靠作者意识的意向性创造和读者意识的意向性重构。

他进而详细地描述了“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一、语音层

语音层,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与其他层次不同,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所谓“语音”,指字音和以字音为基础的更高级的语音构造,如节奏、节拍、语调、音律等。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由语词、语句和句群这三种语言成分构成,其中的语音素材(语调、音的力度等)在每一次语音活动中都是不同的。

语词就是被赋予意义的和具体化的字音,字音是稳定不变的语音形式。

罗曼·英伽登强调,既不能将语词发音与某种实在的东西等量齐观,也不能与如数学那样独立存在的观念客体划等号。

不过,语词还不是独立的语言构造,在言语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它们很少单独出现,它必须放在语句里才能确定其意义。

真正具有独立性的语音构成是语句。

语句和句群由前后相连的语词发音组成,自然就产生了各种节奏、节拍、韵律等语音现象,而且前后相连的语词发音还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心境”、“情绪”、“状态”的属性,如“忧伤的”、“悲哀的”、“快乐的”、“心平气和的”等等。

朱光潜先生所言:

“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

比如,形容马跑时宜多用铿锵疾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

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阴暗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

”作家老舍也说:

“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

”他们都发现语言的声音组合对于情感表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构成。

在声、韵、调的关系中,声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六朝时,沈约、王融等人通过佛经的“转读”,发现汉字有四声之分,即平、上、去、入,四声不但含有节奏性,还能区分调质(音质)、区别意义。

僧人真空编写了一首《玉钥匙歌》,用以解释四声发音的特征: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人们认识到汉字读音有轻、重、清、浊之分,并自觉地运用于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创造。

自近体诗开始,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形成了严整的格律。

此外,词有词律,曲有曲律,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语言之美。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童庆炳指出,如果用客家方言来读这四句诗,那么“折”和“雪”都应该读急促的摩擦的入声,而“来”和“开”则是流畅浩荡的平声。

在这首诗里,由入声转入平声,象征着由封闭到开放,由寒冷局促的冬天到百花盛开的春天的转换。

语音层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以一种特殊形成的材料和特殊的审美价值质丰富了作品的整体内涵”,语音方面的属性和审美性质(韵律、诗体、音律等)有特殊的美学价值质,是构成整个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

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绝好的例证。

无论翻译如何“最最忠实于”原著,都很难臻于妙肖原作的境地,每一个语词发音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别的语音构造和特性,而有别于原文中所带有的韵味。

如,俄国著名诗人丘特切夫的一首诗,陈先元与飞白分别以《别声响》和《沉默》为题翻译,内容如下:

别声响!

要好好地藏起沉默吧,隐匿你的感情

自己的感情,还有愿望。

让你的梦想深深地藏躲!

任凭着它们在心灵深处就让它们在心灵深处

升起、降落、不断回荡。

冉冉升起,又徐徐降落,

你应该默默地看着它们,默默无言如夜空的星座。

就象欣赏夜空中的星光。

别声响!

观赏它们吧,爱抚,而沉默。

这两段译文语义上“意思”相近,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韵律上,陈先元选用的是音调响亮的上声,而飞白选用的是声音短促的去声;语言上,陈先元选用的多是音色比较明亮的语词,飞白选用的多是音色比较黯淡的语词。

因此,尽管这两种译文“意思”差别不大,但给人的“意味”大相径庭。

飞白的译作营造了悲哀与压抑之声,表现出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与痛苦的体验;陈先元的译作由于音调旋律的流畅与舒缓,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这种感觉。

不同的韵律创造了不同的情调,难怪宋代学者郑樵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

其次,语音层为其他层次特别是意义层提供质料基础,是形成意义从而也是整个作品的外在支点或外在表现。

没有语词的发音,意义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文学作品其他的层次也不可能存在。

涉及作品呈现时语音层对心理主体所起的作用在于显示意义层次。

罗曼·英伽登指出:

“读者或者说话的人掌握了一个语词特定的发音,就会直接采取一个意向性的行动,想到某种特定意义的内容,这个意义和这个发音正好是有联系的。

……这个意向性的动作包含着有关某个客体的意义的意向,它使得意义也进入了活动的状态。

‘意义进入活动’会使意义所确认的客体也就是属于意义的客体成为想象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作品其他的层次在读者面前也就显示出来了。

再次,语音层的存在还构成再现对象层的重要补充。

有生命力的语词如诗的语言不但传达一种含义,而且还呈现说话者的经验,给予对象以“直观的丰富性”。

罗曼·英伽登说:

“有些语词用在文学作品所再现的一些环境中,能够‘直接反映’说话者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再现的环境和(再现的)说话的人的心理状态,就好像也成了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

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印象,这就是我们在直接和现实打交道,而忘了它只是我们的读物中的客体。

汉斯·昆指出,音乐之所以如此美妙,就在于“乐音、声响能够说话,而且最终可以言说不可表述者、不可言说者”。

不同于依赖声音的物质运动而呈现的音乐旋律对感官的依赖,诗的音响主要是“我们自己默读时内心里的声音”,诗歌的韵律属于一种“只能被心而不能被耳所感悟”的超感官的“内在旋律”。

比如,芭蕉最著名的这首俳句《古池塘》:

寂寞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铃木大拙指出,俳句的意图在于创造出最适当的表象,去唤醒他人心中本有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停驻在生命意识的边缘;对于那些“不懂如何体味俳句的人,看到的只能是古池、

入水之蛙、水声等人人皆知的事象排列”;其实,在这首俳句里,重点所在并非是“古池的寂静”,而是“入水的声响”本身,以及诗人由此表达出的那种独特的生命直觉。

二、意义层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罗曼·英伽登将“意义”定义为“所有和语词发音有联系并且和它一起创造了‘语词’的东西”,它存在于语词、语句和句群之中。

罗曼·英伽登认为,每一个语词都含有意义,“这个意义能够意向性地确认一个客体,不是在物质和形式上确认它,就是它对已经意向性地创造了的一个客体(或者对只是和它有关系的客体)发挥某种特定的意向的功能”。

比如,“路边有一块石头”,这是个句子,不是一种客观情况。

这个句子创造的事态,是意向性事态的表达,有别于客观存在于实体世界的事态。

罗曼·英伽登指出,语句和句群在作品整体中起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语句的意思能够详细地构建文学作品其他的层次,或者至少促成这种构建。

第二个作用是构建文学作品的各种不同的材料中的意思单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材料。

它们的特殊的属性和其中包含的审美质参与作品复调的构建,能够丰富它,影响到那些基于这个复调中的整体或者形式的特性的形成。

这些特性也会表现在作品的整体中,有时候还能代表作品的价值。

”[5]195语句结构、语句排列顺序、意义质料等等,都有助于形成作品的特殊情调和风格特征,给作品注入了一种特殊的美学价值。

威廉·洪堡所指出的,语言艺术的优越性无非在于,“诗歌能够激发起心灵的任何一种情调”。

英国美学家柯林伍德说:

“作家只有在对词汇有所选择并具有一定语调的情况下,才会发表自己的思想。

这种选择和语调表现了他对这种字音思想的感受”;“如果你不知道用什么语调来说话,你就根本不能说那些话,它们并不是一些词汇,甚至也不是声音。

”在“语调”中,体现着明确的价值立场和充实的情感内涵,“通过变换语调,我们能够完全改变

一个句子的含义”,因为“发音本身能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