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6440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docx

服装结构制图第一章doc

第一章服装制图基础知识

第一节服装与人体

服装是人体的外包装,因人体而产生并服务于人体,服装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服装与人体体表形态之间。

人体是结构制图的基础和依据,要研究服装,首先应了解人体构成。

一、人体体表的主要形态特征

人体的外形分为头、躯干、上肢、下肢四个部分,它们是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构成,根据人体外形特征和关节活动的特点,可将人体具体划分为头部、颈部、肩部、胸部、腹部、大腿部、膝部、小腿部、踝部、脚部等部位。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使人体运动的枢纽,肌肉附于骨骼和关节之上,某些骨骼部位是人体测量的基准点。

由于受到骨骼和肌肉的作用,及各部位皮下脂肪的影响,人体表面起伏变化非常复杂,很不规则。

从几何角度来看,人体体表可视为有许多不规则的球面(凸面)和不规则的双曲面(凹面)所组成(见图1-1)。

服装制图的基本结构线及其分片、分缝都是以此为依据设计的。

因此,研究人体体表的构成特征将有助于对服装结构的理解。

图1-1

二、人体构成与服装

人体外形与服装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研究这一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服装组大限度的满足人体卫星的需要。

头部呈椭圆形,帽子及含有帽子的服装款式的设计要以此为基础,人体头部的头长、头围等尺寸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帽子的外形和大小。

躯干部是由颈、肩、胸、腹、背、腰等组成,对于人体的总体外形有决定性影响,它是服装设计的重点。

颈部将人体的头部和肩部连接起来,基本形状呈上细下粗的圆台状,且前低后高,颈椎点是结构制图中前后身中线的顶点,这和衣身、衣领的结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见图1-2)

图1-2图1-3

肩部是前后衣片的分界线,是服装的主要支撑点。

人体肩端部呈球面状,前肩部呈双曲面状,肩头前倾,整个后肩呈弓形。

肩部的特征决定了服装结构的肩部形状,前肩倾斜度大于后肩,后肩斜线略长于前肩斜线。

男性肩部一般宽而平,女性的肩部窄而斜。

胸部、腹部、背部、肩部是躯干的主体部分,他的形态特征比较复杂,且成年男女外形有很大的差异。

男性胸廓发达,背部凹凸变化明显,腰围与臀围差距小,臀部收缩体积小;女性胸部隆起,背部凹凸变化不明显,腰部纤细凹陷,骨盘宽厚臀部外凸明显。

从侧面看,人体由于脊柱的弯曲,其整体形成背部凸起腰部凹陷的“S”形;从正面看,以腰节为界是上大下小的两个梯形(见图1-3),上、下梯形的重叠线是设计服装腰节线高低的依据,而男女背部的特征决定了男性后腰节长于前腰节,女性正好相反(见图1-4),同时,女性隆起的胸部,可以通过省、褶、裥及分割达到合体的目的。

肩胛骨的凸起,决定了合体女装的结构要有肩背省。

胸围和腰围相差的量,是构成衣身前后总省量的依据,男女腰部宽窄的差异,决定了女装的吸腰量大于男吸腰量。

图1-4

上肢与人体躯干部的肩部相连,分为上臂、下臂和手三部分。

上臂与肩相连形成肩关节,他和肩部三角肌的圆浑外形形成了袖山弧线,当上肢自然下垂时,上臂和下臂呈一定角度,反映在衣袖上是前袖缝内凹,后袖缝外凸(见图1-5)。

图-5

人体的下肢由胯部、腿部和足部组成,由于臀部的外凸,决定了裤子的后裆宽大于前裆宽。

臀部的球面状使裤子的后裆缝长于前裆缝。

臀围和腰围的差量,是下装需要收省和褶裥的原因(见图1-6)。

图1-6

三、人体的比例和不同年龄的人体体形特征

人体各部位的长度比例是人体体形特征的重要内容。

服装设计者必须对人体各部位的比例了解清楚。

服装结构制图的主要依据是按正常人的体形。

正常的人体比例不等于某个具体人的比例,而它却能适用于每一个人。

人体的比例是以由头的长度为单位进行计算的。

且因种族、性别、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我国成年男性、女性身高的比例约为7~7.5个头长(见图1-7)

图1-7

人生长的不同时期,体形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体由于年龄、性别不同而存在的体形差异。

从年龄段上分,1~2岁的身高约为4个头长,5~6岁的身高约为5个头长,这一时期的体形特征是:

头颅大、颈短、躯干长、四肢短、肩狭而薄、腹围大于胸围和臀围、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大体相等,呈圆柱形;14~15岁的身高约为6个头长;16岁接近成年人;25岁达到成年人的身高,不再增长,这一时期的体形特征是:

各部位骨骼肌肉已基本定型,胸廓前后径小于左右径,呈扁圆形;中老年时期,因各部位关节软骨萎缩,脊柱弯曲,身高较壮年略短,胸廓变得扁平,由正常体过渡到非正常题。

第二节人体测量的部位与方法

人体的体形特征是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和依据,严格的说,每个人的体形特征各不相同,要设计出合体的服装,必须进行人体测量,得出人体有关部位的长度、宽度和围度的具体尺寸,这是服装结构制图的主要依据。

一、人体测量的基准点与基准线

为了方便测量人体,一般将基准点与基准线选在骨骼的端点、凸起点以及有代表性的部位上,它们都具备明显、易定、易测的特点(见图1-8)。

图1-8

(1)基准点:

1.头顶点:

头顶部最高点,位于人体中心线上,是测量人体身高的起点。

2.颈窝点:

位于人体前中央颈、胸交界处,是服装领窝定位点。

3.颈椎点:

位于颈后第七颈椎骨,是测量背长的起点。

4.颈肩点:

位于人体侧面颈根部宽度的中心点偏后的位置,是颈根与肩骨相连的一点,是测量前衣长、前后腰节长的起点。

5.肩端点:

肩胛骨外缘最向外突出的点,是测量人体肩宽的基准点,也是测量臂长或袖长的起始点以及服装袖肩点定位的参考依据。

6.胸高点:

胸部最高点,是确定胸省省尖方向和胸围线的参考点,也是女上衣收省、折裥的参考点。

7.前腰节点:

位于人体前腰部正中央处,是确定前腰节线的参考点。

8.后腰节点:

位于人体后腰部正中央处,是确定后腰节线的参考点。

9.手腕点:

小拇指一侧的手腕有一明显凸点,即尺骨茎突点,是测量袖长的参考点。

10.臀高点:

位于人体后臀左右两侧最高处,是确定下装后腰省省尖方向和臀围线的参考点。

11.外踝点:

踝关节向外突出的点,是测量裤长的参考点。

(2)基准线

1.颈根围线:

人体躯干与颈部的分界线,是测量人体颈根围长度的基准线,也是服装领围线定位的参考依据。

2.胸围线:

经胸高点的水平围线,是测量人体胸围的基准线,也是服装胸围定位的参考依据。

3.腰围线:

腰围最细处的水平围线,是测量人体腰围的基准线,也是测量前后腰节终止线的参考依据。

4.臀围线:

人体臀部最丰满处的水平围线,是测量人体臀围的基准线。

5.膝围线:

经膝盖中点的水平围线,是裤子中档线定位的参考依据。

二、人体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人体测量是指测量人体有关部位的长度、宽度和围度,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是服装结构制图的主要依据。

(1)人体测量的工具

1.软尺:

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工具,要求质地柔软,不伸缩,刻度准确、清晰。

2.腰节带:

为测量腰节所用(也可用软尺或绳子代替),测量时围绕腰部最细处。

3.角度器:

测量肩斜度、胸坡角等身体各部位角度的仪器。

4.人体测高仪:

用于测量人体身高、坐姿高等各种纵向长度的工具。

5.可变式人体截面测量仪:

用于测量人体水平横截面和垂直截面的工具。

6.人体轮廓线摄像机:

从人体前面、侧面摄下1/10缩鼻的轮廓线的图像,可从各个侧面的照片中观察体形。

(2)人体测量的方法

1.测量的数据应尽可能准确无误,不要漏量。

若被测者特殊体征,则应做好记录,以作相应的调整。

2.要求被测者穿质地软而薄的贴身内衣,一般采取站立姿势,被测者自然放松、姿势端正、呼吸平稳。

3.人体测量一般从前到后,从左到右,自上而下按顺序进行,分为高度测量、长度测量、围度测量、宽度测量等四个方面。

4.人体测量项目是由测量目的确定的,测量目的不同,所需要测量的项目也有所不同。

根据服装结构设计的需要,进行人体测量的主要项目大体有以下几项:

身高:

立姿赤足,头顶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颈椎点高:

立姿赤足,第七颈椎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坐姿颈椎点高:

坐姿,第七颈椎点至凳面的垂直距离。

手臂长:

肩端点至手腕点的距离。

总肩宽:

沿后背表面量左右肩端点间的水平弧长。

颈围:

过第七颈椎点绕颈一周的围长。

胸围:

过胸高点的胸部水平围长。

腰围:

过腰部最细处的水平围长。

腰围高:

立姿赤足,从体侧测量腰围线到底面的垂直距离。

臀围:

过臀部最丰满处的水平围长。

前胸宽:

从一侧腋窝过胸高点量至另一侧腋窝的水平弧长。

后背宽:

从一侧腋窝沿后背量至另一侧腋窝的水平弧长。

前腰节长:

由颈肩点经胸高点量至腰围线的长度。

后腰节长:

由颈肩点经后背量至腰围线的长度。

三、成品服装的放松量

为了使服装适合于人体的呼吸和各部位活动机能的需要,必须在量体所得尺寸的基础上,根据服装品种、式样和穿着用途,加放一定的余量,即放松量。

对于具体一件服装来说,各部位放松量大小的确定,与很多因数有关,主要有:

(1)外套内衣服的总厚度;

(2)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3)款式特点的要求;(4)衣料的性能和厚薄;(5)工作性质及其活动量;(6)个人爱好与穿着要求等。

第三节服装制图的内容

一、服装制图主要部位代号

服装结构制图中的部位代号常用相应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表示(见表1-1)。

表1-1服装制图主要部位代号

序号

部位名称

代号

序号

部位名称

代号

序号

部位名称

代号

1

长度

L

12

腰围线

WL

23

袖肥

BC

2

头围

HS

13

臀围线

HL

24

脚口

SB

3

领围

N

14

肘线

EL

25

底领高

BH

4

胸围

B

15

膝盖线

KL

26

翻领宽

TCW

5

腰围

W

16

胸高点

BP

27

前胸宽

FBW

6

臀围

H

17

颈肩点

SNP

28

后背宽

BBW

7

总肩宽

S

18

肩端点

SP

29

上裆长

CD

8

领围线

NL

19

袖窿弧长

AH

30

前腰节长

FWL

9

前中心线

FCL

20

袖长

SL

31

后腰节长

BWL

10

后中心线

BCL

21

袖口

CF

32

前裆宽

FR

11

胸围线

BL

22

袖山

AT

33

后裆宽

BR

二、服装制图术语

(1)基础线:

结构制图时首先画出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线。

(2)轮廓线:

表示服装裁片及零部件外部轮廓的制图线条。

(3)结构线:

表示服装各部位之间关系的制图线条。

(4)毛样:

服装裁片的尺寸已包括缝份、贴边等。

(5)净样:

服装裁片的实际尺寸,不包括缝份、贴边等。

(6)画顺:

制图时的直线与弧线、弧线和弧线之间连接时,线条圆顺流畅,没有棱角。

(7)劈势:

根据规格尺寸,直线部位的偏进量。

(8)困势:

根据规格尺寸,直线部位需偏出的量。

(9)凹势:

根据规格尺寸,制图时需要凹进的部分。

(10)翘势:

轮廓线与水平线之间抬高(上翘)的量。

(11)省:

为了使服装适合人体体形曲线,在衣片上缝去的部分。

(12)裥:

也称褶裥,为了使服装适合人体体形曲线,在衣片上折叠的部分。

(13)抽褶:

根据体形或款式的需要,在衣片某些部位抽紧,使面料起皱。

(14)搭门:

门襟和里襟相重叠的部分。

(15)挂面:

上衣门里襟反面的贴边。

(15)登闩:

夹克衫下摆收紧的部分。

(17)串口:

领面与驳头面缝合处。

(18)过肩:

也称复势,男女上衣肩背部分割拼接的部位。

(19)纱向:

纺织原料的经向和纬向,有横、直、斜之分。

(20)门幅:

指纺织原料纬向的宽度。

三、服装制图图线

服装制图图线的形式及用途见表1-2。

表1–2服装制图图线的形式及用途

图线名称

图线名称

图线用途

细实线

1.图样结构的基础线

2.尺寸线、尺寸界线和引出线

粗实线

1.服装裁片和零部件轮廓线

2.结构部位轮廓线

虚线

1.裁片重叠时轮廓的影示线

2.缝纫明辑线

点划线

对称部位的对折线,表示整体连折,不剪断

双点划线

不对称部位的对折线,表示整体连折,不剪断

同一图纸中同类图线的宽度应一致。

虚线、点划线及和双点划线的线段长短和间隔应各自相同,且首尾两端应是线段而不是点。

三、服装制图符号

服装除款式变化外,还需进行收省、褶裥、归拔等结构或工艺处理,这些在进行结构制图时,都是用符号表示。

制图符号是指表达一定制图内容的,具有一定形式、名称和用途的特定记号(见表1-3)。

表1-3服装制图常用符号及用途

符号

名称

用途

顺序符号

制图的先后顺序

等分符号

将某部分划分成若干相等距离的几份

褶裥符号

衣片中需折叠的部分

省道符号

衣片中需缝去的部分

省略符号

常用于长度较长而结构图无法画出的部件

直角符号

两条线相互垂直

连接符号

裁片中两个部分应连在一起

间距符号

表示某部位两点间的距离

重叠符号

两块裁片相互重叠的部分和大小

等量符号

表示裁片两个部分的尺寸相等

经向符号

服装材料布纹方向的标志,通常表示为布纹的经向

顺向符号

服装材料毛绒方向的标志,通常表示为顺向

扣眼符号

扣眼的位置

纽扣符号

纽扣的位置

缝缩符号

裁片中需收缩或抽褶的部位

归缩符号

熨烫时,裁片需归缩的部位

拔伸符号

熨烫时,裁片需拔伸的部位

四、服装制图的标注

(一)、必须标明制图比例。

制图比例是指图中所画的尺寸大小与服装实际尺寸之比,图纸上所标的尺寸数据,是服装各部位的实际尺寸,一律以厘米为单位。

(二)、每个部位尺寸在图纸上只标注一次,并应标在该结构最清晰的图形上,标注细小部位的局部结构时,可引出图外标注。

(三)、必须标明纸样使用时摆放的方向与面料经纬向的关系,图中各个定位点也要标注清楚。

(四)、图纸中文字、数字、字母都必须做到:

字体端正,笔画清晰,排列整齐,间隔均匀,大小一致,字体统一。

五、服装制图的常用工具

直尺:

绘制及测量较短直线距离的尺子,是服装制图的基本工具。

软尺:

又称皮尺,常用于测量人体及制图中测量曲线部位的长度。

规格多为150cm。

(见图1-9)

图1-9图1-10

三角尺:

一般其中一角为直角,其余为锐角,主要用来度量和作出大小不同的角,以及绘制垂直相交的线段。

(见图1-10)

T形尺:

也称丁字尺,长度为1m,一般用于测量结构制图中的长线条和绘制长直线。

(见图1-11)

图1-11图1-12

比例尺:

用来度量长度的工具,其刻度系按长度单位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常见的有三棱比例尺,其三个侧面刻有六行不同比例的刻度系。

(见图1-12)

曲线板、弯尺:

绘制服装制图中各部位弧线的工具。

(见图1-13)

图1-13

铅笔:

绘图铅笔笔芯有软硬之分,标号HB为中等硬度;标号H~6H笔芯渐硬,笔色细淡;标号B~6B笔芯渐软,笔色粗黑。

在服装结构图中常用的是H、HB、B三种铅笔,根据结构图对线条的不同要求来选择使用。

第四节服装号型标准

一、我国服装号型标准的发展状况

服装规格和获得尺码齐全的参考尺寸在结构制图中是不可缺少的,对品质检验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按照人体发展的规律,制定好服装号型标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974年~1975年我国首次以制定服装号型为目的,在全国按不同地区、阶层、年龄、性别,根据正常人体的体形特征和使用需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了人体测量,并对所掌握的大量数据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计算,经合理归并而制定出第一部服装号型标准GB1335—81,有国家标准总局正式发布,从198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它不仅适用性广,而且有利于服装结构设计的规范统一,是服装规格设计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际标准(ISO)并借鉴有关国家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原有服装标准作了修改,于1991年7月7日颁布了GB1335—91服装号型标准,1992年4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消费者的需要,并且有利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有利于国内企业经营生产,有利于服装产品的监督,有利于服装销售,有利于消费者选购适体的服装,在对1991年标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1997年11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又颁布了GB1335—97服装号型,并从1998年6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二、国家号型标准的主要内容

现行GB1335—97服装号型标准分为:

GB/T1335·1—97男子标准、GB/T1335·2—97女子标准、GB/T1335·3—97儿童标准三部分。

(一)、人体体形分类

根据我国人体体形,为了使号型更适合变化了的人体体形,国家标准根据人体胸围和腰围差量的大小,将人体划分为Y、A、B、C四种体形,Y:

胸围大,腰围细;A:

一般体形;B:

腰围较粗,属微胖题;C:

腰围很粗,属于胖体。

其具体胸腰差值见表1-4。

表1-4我国人体体形分类cm

体形分类代号

男子胸腰差值

女子胸腰差值

Y

22~17

24~19

A

16~22

18~14

B

11~7

13~9

C

6~2

8~4

(二)、服装号型系列

“号”指人体的身高,以厘米为单位表示,是设计和选购服装长短的依据。

“型”指人体的胸围或腰围,以厘米为单位表示,是设计和选购服装肥瘦的依据。

成品服装上通常都表明号型,号和型之间用斜线隔开,后面接体型分类代号,如160/84A,其中160表示身高是160cm,84表示净胸围是84cm,A表示胸腰之差。

儿童不分体型,因此号型标志不带体型分类代号。

把人体号和型进行有规律的排列极为号型系列。

在号型标准中规定成人身高以5cm分档,胸围4cm和3cm分档,腰围以4cm、3cm和2cm分档,分别组成5·4系列、5·3系列和5·2系列(见表1-5)。

表1-5成人号型系列分档范围和分档档差cm

分档范围

体型

档差

155~185

145~175

5

胸围

Y

76~100

72~96

4和3

A

72~100

72~96

4和3

B

72~108

68~104

4和3

C

76~112

68~108

4和3

腰围

Y

56~82

50~76

2、3和4

A

58~88

54~84

2、3和4

B

62~100

56~94

2、3和4

C

70~108

60~102

2、3和4

儿童服装号型把身高划分成三段编制,组成系列。

分档范围和系列见表1-6。

表1-6儿童号型系列分档范围和分档档差cm

婴儿

儿童

少年

分档范围

档差

分档范围

档差

分档范围

档差

身高

52~80

7

80~130

10

135~160

5

135~155

胸围

40~48

4

48~64

4

60~80

4

56~76

腰围

41~47

3

47~59

3

54~69

3

49~64

系列

上装:

7·4系列

下装:

7·3系列

上装:

10·4系列

下装:

10·3系列

上装:

5·4系列

下装:

5·3系列

(三)、中间体

根据大量实测的我国成人的身高、胸围、腰围的平均值构成的体型为中间体。

(见表1-7)。

中间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有相对的稳定性。

以中间体为中心,按规定的分档档差,向左右推排而形成系列。

成品服装的规格是按此系列为基础,同时,按需要加上放松量进行设计。

表1-7男子和女子各体型的中间体cm

体型

Y

A

B

C

男子

身高

170

170

170

170

胸围

88

88

92

96

腰围

70

74

84

92

女子

身高

160

160

160

160

胸围

84

84

88

88

腰围

64

68

78

82

(四)、号型与规格

服装号型标准包括不同体型人体的长度、宽度和围度方面的尺寸,这些尺寸是人体的实际尺寸(净体尺寸),不包括服装的放松量,是制定服装规格的重要依据。

设计服装规格时必须依据主要部位即控制部位的尺寸(见表1-8、表1-9),根据服装款式、风格造型等,确定加放量。

人体的控制部位除了身高、胸围、腰围这三个基本部位外,还有颈椎点高、坐姿颈椎点高、全臂长、腰围高、颈围、总肩宽、臀围。

服装规格中的衣长、领围、胸围、腰围、臀围、总肩宽、袖长、裤长等,就是根据服装的款式、风格造型等,用控制部位的尺寸加上不同放松量而制定的。

表1-85·4A、5·2A号型系列控制部位数值(男)cm

数值

 

表1-95·4A、5·2A号型系列控制部位数值(女)cm

控制

数值

身高

145

150

155

160

165

170

175

颈椎点高

124.0

128.0

132.0

136.0

140.0

144.0

148.0

坐姿颈椎点高

56.5

58.5

60.5

62.5

64.5

66.5

68.5

全臂长

46.0

47.5

49.0

50.5

52.0

53.5

55.0

腰围高

89.0

92.0

95.0

98.0

101.0

104.0

107.0

胸围

72

76

80

84

88

92

96

颈围

31.2

32.0

32.8

33.6

34.4

35.2

36.0

总肩宽

36.4

37.4

38.4

39.4

40.4

41.4

42.4

腰围

54

56

58

58

60

62

62

64

66

66

68

70

70

72

74

74

76

78

78

80

82

臀围

77.4

19.2

81.0

81.0

82.8

84.6

84.6

86.4

88.2

88.2

90.0

91.8

91.8

93.6

95.4

95.4

97.2

99.0

99.0

100.8

10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