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410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docx

高中地理疑难知识分析

地理疑难知识分析

1、从低纬度流向中纬度的索马里洋流是寒流

通常情况下,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应该属于暖流,但索马里洋流却打破了这一常规,为寒流。

索马里洋流属季风洋流,性质随盛行风--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是暖流,夏季是寒流。

在夏季,北印度洋盛行强大的西南季风,这里的西南季风较东北季风稳定且风速强,风力经常达4-6级,表层海水的流速一般为130-160厘米/秒,有时可达250厘米/秒。

正因为如此,夏季风驱使表层海水向东北流去的速度快,表层暖水流走后,从邻近半岛的深水盆地中升起较为冷的、含盐量较低的水团来补偿表层水,成为上升补偿流导致索马里沿岸水温较附近海域水温低2℃-3℃。

因此为寒流。

另外,在这一时期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附近,阿拉伯海及其两岸地区太阳辐射增强,成为全球炎热地区之一,陆地上气温常达30℃以上,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使阿拉伯海表层水温高达28℃以上,高出索马里半岛东部沿岸海域水温5℃左右。

这也是索马里洋流具有寒流性质的原因之一。

2、北半球的河流不一定是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读下面某河道示意图回答:

某港务局在A、B两处河段准备建一港口,其位置应选在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

按照高中地理内容中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北半球的河水在流动过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应该是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依照常理,应选B处,但正确答案却是选A处。

这是因为图中A、B两处所在位置为河道的弯曲河段,这里的水流受离心力的作用,凸岸的水流从水面向凹岸形成汇聚流,又从凹岸的河底流向凸岸,形成分散流。

这样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水流向前移动。

弯道水流的流速是不一致的,从表层流向凹岸的水流流速大,从河底返回凸岸的水流流速小,因此在凹岸对岸坡加强侵蚀,从水下向凸岸的回流因流速减小而加强堆积。

因此,选A的原因就是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而B处位于凸岸,流水的堆积作用使河床变浅。

3、什么是水循环?

绘图说明水循环过程,并说明其重要意义

解析: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作用下,不断地进行转化、输送、交换的连续运动过程。

水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的转移和交替,沿着复杂的循环路径不断运动和变化,来完成水的循环过程。

由于水汽来源不同,降水归宿有别,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一般分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间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其意义非常重大。

(1)水循环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起来,以水作为纽带,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它不但改造了各个圈层,促进各圈层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自然界的发展。

(2)水循环把三种形态的水和不同类型的水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运动系统,水在这个系统中挟带、溶解物质和泥沙,使物质进行迁移。

(3)水循环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据研究,全球河水平均每16天更新一次,大气中的水每8天更新一次。

(4)水循环调节着海陆之间、地区之间水分和能量分布的不均,使它们之间的干湿差异、冷热差异大大减小。

就全球而论,海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陆地上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通过水循环把海洋上空大气中多余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形成降水,实现了全球的水量平衡。

学习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使我们对自然界各种水体运动变化规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的水资源,正确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发挥水的最大效益。

4.自然界的水循环都发生在哪些领域?

什么是海陆间水循环?

它与内陆水循环有什么区别?

解析: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海陆间水循环,也称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

它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凝结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形成地下径流,两种径流经过江河汇集,流入海洋,就形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陆地上的水,通过海陆间水循环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海陆间水循环与内陆水循环的区别见下页表。

5.陆地上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水量是怎样平衡的?

解析:

陆地上的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水量是不平衡的,但多年平均的储水变量的值等于零,水量是平衡的。

陆地外流区域的水量,在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万立方公里,多年平均的蒸发量为6.3万立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万立方公里,多年平均的储水变量为零,多年的水量收入和支出是平衡的。

陆地外流区域的水量平衡公式是:

(1)ΔS(储水变量)=P(降水量)110000立方公里-E(蒸发量)  63000立方公里-R(径流量)  47000立方公里=0。

(2)P(降水量)110000立方公里=E(蒸发量)63000立方公里+R(径流量)47000立方公里。

外流区域的水量,多年平均收入的降水总量,通过多年平均的蒸发量和多年平均的径流量,支出了和降水总量相等水量,使水量达到了平衡。

陆地内流区域的水量,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水循环过程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00立方公里,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000立方公里,收入的降水量通过蒸发支出了和降水量相等的水量,使水量达到了平衡。

综上所述,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可用图3-2说明(单位:

万立方公里)。

6.为什么赤道地区海水的盐度低于副热带地区海水的盐度?

解析:

赤道地区,降水量丰富,除南太平洋秘鲁寒流北部的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外,大部海区年降水量在2019毫米左右,特别是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太平洋海区,其中大部分海区年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

年平均蒸发量为1050毫米左右。

平均盐度为32~35‰左右。

因赤道地区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较低,盐度低于世界大洋平均盐度(35‰)。

副热带海区,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海区为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150毫米左右,平均盐度为35.5‰左右。

副热带海区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盐度较高,盐度高于世界大洋平均盐度。

赤道地区主要是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副热带海区主要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赤道地区海水的盐度低于副热带地区海水的盐度。

因此,一个地区海水盐度的高低决定于该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7.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

解析:

海洋表面盐度最主要决定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

赤道附近海区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

亚热带海区空气下沉,风大,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盐度大。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越弱,温度越低,蒸发越弱,因此平均盐度也就越低。

8.动态曲线图的判读

解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常借助图示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借以揭示要素的分布、发展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建立确切的空间概念。

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距,常对表示某地理要素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几何曲线的判读是粗枝大叶,观察多注重表面现象,造成不少失误。

特别是对动态曲线图象相似情况下的判读,就更有迷惑性。

这就需教师教会学生用图、读图,使学生能够具有判断的能力。

现以河水补给中的几幅曲线图为例。

浮光掠影地粗粗一看,图3-5、6两图象的几何曲线似乎差不多,实际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河水补给形式。

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读图,方法上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首先让学生明白图形所表现的地理要素的关系:

一般以横轴表示时间顺序(各个月份),纵轴表示河流流量,曲线表示该河流多年各月河水平均流量的变化。

读图时针对性的目标是曲线的水量变化和汛期高峰表示的月份与流量的大小。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就可判读出河水的主要补给形式,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假如再通过列上表比较,记忆就更为深刻了。

同样的道理,可以对双峰的几何曲线图象进行判读(如图3-7),第一个汛峰在3~4月份,正是春暖融雪的季节,第二个汛峰在7~8月份,正是我国普遍高温多雨的夏季,从“融雪”和“雨季”二个因素上可以判断是东北地区的河流。

同时在二个汛峰高低所表示的水量,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河流应以雨水补给为主。

但学生往往会有个错觉,认为凡有二个汛峰曲线所表示的河流都在东北地区。

为了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增加了图3-8图象的判读。

根据其曲线变化所表示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可以知道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第一个汛期发生在6月,正值夏季风北进、形成江淮之间的梅雨季节,7月雨带北移而进入伏旱天气,所以水位降低,8~9月正是台风季节和锋面在南方的活跃时间,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造成第二个汛期,可见这是长江流域的河流。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把曲线图与有因果关系的图示重叠起来进行直观教学,通过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认识有关地理事物的成因。

这种复杂的重叠关系图,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成因,明显比用文字描述更方便,更清楚。

如“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曲线图”与“地球上气压带的气流运动与天气的示意图”叠加起来,通过读图把温度和降水二个气候因素有机结合,分析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规律就一目了然。

如果能对课文做好预习的话,再通过这叠加图上几个观察点有目的的判读,列表写出其观察结果,然后总结各纬度盐度分布规律就顺理顺章了。

海水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9.为什么南北纬60°附近洋面平均水温北半球高于南半球,而平均盐度北半球却低于南半球?

解析:

从高中地理关于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和平均盐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在南北纬60°附近洋面平均水温,北半球比南半球高;平均盐度南半球比北半球高,这都是为什么?

首先,决定海洋表面水温的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

由于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的公转,使得一年中南北纬60°附近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北半球大于南半球。

原因是:

宇宙空间除各种天体外,没有任何物质,因而太阳光在到达地球前,能量没有损失,所以不管地球在近日点还是远日点,若不考虑其它因素,在同纬度、同太阳高度角的条件下,太阳辐射强度是相同的。

但是,据开普勒三定律中的第二定律:

“同一行星的面积速度保持不变即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可知地球在近日点附近的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大于远日点附近的速度,因而一年中相同纬度受太阳照射的时间北半球比南半球多。

北半球60°附近年日照时数为1000~1800小时,南半球60°附近的年日照时数为1000小时,所以南北纬60°附近年获得太阳辐射量,北半球为每平方厘米80千卡,有的地方高达每平方厘米100千卡;南半球为每平方厘米60千卡。

其次,北半球有强大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暖流汇入,增加了北纬60°附近海水的温度,而南纬60°附近海域无暖流汇入。

再次,南纬60°附近海域有广泛的极地寒流汇入。

而北纬60°附近海域只有千岛寒流和东格陵兰寒流汇入。

由以上三个原因造成南北纬60°附近海洋表面平均水温北半球比南半球高。

既然北纬60°附近水面平均水温高于南纬60°附近水面平均水温,那么为什么北纬60°附近洋面海水的平均盐度却低于南纬60°附近洋面海水的平均盐度呢?

由于海水盐类物质中食盐(NaCl)为主,占70%多,且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极微小,或者说基本不变,因而决定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及陆地淡水注入量。

地球海洋各纬度带的水量平衡(降水量减去蒸发量)图(如图3-11)。

从图中可以看出:

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值,北纬60°附近大于南纬60°附近(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值,北纬60°约为500毫米,而南纬60°约为300毫米),而北纬60°附近海洋表面的蒸发量大于南纬60°附近的蒸发量(如图3-12海洋表面蒸发量随纬度的分布),显然,北纬60°附近海域雨水的年补给量大于南纬60°附近海域雨水的年补给量,从而使得北纬60°附近海水得到较大的稀释。

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陆地广阔,海陆对比显著,锋面雨较多,并且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暖流对西风有增温增湿的作用,西风受陆地阻挡抬升,形成降雨;而南半球陆地较少,南纬60°附近几乎为广阔的海洋,降水性质较单一。

因而北纬60°附近水域年降水量大于南纬60°附近水域的年降水量。

其次,南纬60°附近水域远大于北纬60°附近水域,且没有陆地淡水的注入;而北纬60°附近水域较小,并有大量的陆地水(河流水)注入,从而使得北纬60°附近水域得到更大的稀释。

由以上原因,使得北纬60°附近洋面平均盐度小于南纬60°附近洋面的平均盐度。

10.解释下列有关盐度的现象:

(1)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巴西近海区盐度小于30‰,大西洋中部盐度为35.5‰,几内亚湾沿岸海区盐度为34‰。

(2)在180°经线附近的太平洋上,赤道海区盐度为35‰,北纬25°附近海区盐度为36‰,北纬50°海区盐度为33‰,南纬25°附近海区盐度为35.9‰,南纬50°海区盐度为33.5‰。

(3)日本南部海区盐度冬季为35.6‰,夏季为33.5‰;而美国旧金山附近海区的盐度冬季为33‰,夏季为34.3‰。

解析:

(1)巴西近海区和几内亚湾沿海区,因有陆地淡水径流注入,使盐度低于大西洋中部海区;又因亚马孙河流水量大,使巴西附近海区盐度比几内亚湾沿岸盐度更低。

(2)主要决定于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随纬度的变化。

赤道地区为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较被副高控制的南北纬25°海区盐度低。

南北纬50°海区为副极地低压带控制,降水丰富,加之此地热量较赤道地区小,则蒸发量较赤道地区亦小,故这里的盐度较赤道海区和25°海区均小。

(3)日本南部属东南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所以盐度夏季较冬季小。

而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所以,冬季盐度较低。

11.印度洋表面水温为什么低于太平洋?

解析:

大洋水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洋流运行、海上气象及径流入海水温等因素。

海洋表面平均温度的最高区不在赤道区,而是在北纬10°附近(即热赤道)。

这是因为赤道附近蒸发量大,散热快,同时水汽上升至空中成云,云量大又削弱了太阳辐射的缘故。

加之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大陆相对集中。

因此,在相同纬度的海域,北半球的海水表层温度比南半球偏高。

太平洋洋面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区的面积广大,表面年均温高于20℃的面积约占整个洋面的80%以上,且北太平洋水域也大于南太平洋。

印度洋北部水域狭窄,广大水域在南半球。

因此,从整个洋而言,太平洋面年平均温要高于印度洋。

此外,北太平洋为陆地环抱,仅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冷水团影响较小;而南印度洋向南极洲敞开,受南极洲酷寒气候影响大,冷却特别显著,这也是印度洋洋面年均温低于太平洋的一个原因。

12.为什么说海洋水对大气温度有调节作用?

解析:

大气是从地表的热辐射中获得温度的,地表是辐射热能的储存器,而占地表面积71%的海洋自然就成为大气热量的主要提供者。

据计算,若把全球海洋100米厚的水层湿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将使大气温度升高60℃。

可见,海洋水温度的变化对大气温度起着极深刻的影响。

由于地面和大气全年从太阳辐射中所获得的热量很不均衡,春、夏两季获得的热量多于失去的热量,春季平均多为0.052卡/厘米2·分,夏季平均多为0.072卡/厘米2·分;而秋、冬两季获得的热量又少于失去的热量,秋季平均亏损0.044卡/厘米2·分,冬季平均亏损0.085卡/厘米2·分。

这样,海洋水就可以把春夏两季储存的热量用于补尝秋冬两季的亏损,它在季节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使海水温度变化比较平缓。

而辽阔的海洋水面,庞大的海洋水体,其热容量又比土壤大2~3倍,比岩石大5~7倍,比空气大3000多倍,加之海水温度的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要小得多,使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也缓慢得多。

因此,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明显的调节作用。

13.地中海与大西洋间下层洋流成因。

解析:

在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

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而下层则相反,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表层属于密度流,那么下层属于什么洋流呢?

回答是:

也为密度流。

地中海位于亚热带,蒸发旺盛,因此其海面比大西洋低。

这样,表层同一水平面上,大西洋的压强便高于地中海,即水平压强梯度力的方向从大西洋指向地中海。

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水便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实际情况略为复杂),这是表层。

而在下层则正相反,水平压强梯度力的方向却从地中海指向大西洋。

这是因为:

在深层,地中海海水的密度比大西洋大得多(因盐分比大西洋高)。

这样,下层海水便从地中海流入大西洋。

固然,地中海表层的盐度和密度也略高于大西洋,但表层某一水平面上的压强主要受水位影响而密度因相差小不起主导作用。

可见,无论是表层还是下层,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洋流都是因同一水平面上压强不同而引起,都属于密度流。

在地中海与大西洋内,还分别有下降流和上升流,以分别补偿地中海下层和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减少。

13.地中海为何比大西洋表层水温低?

解析:

(1)地中海的热量收入小于大西洋。

两地虽然纬度位置相当,太阳常数是相同的,但地面状况却不一样,地中海被亚、欧、非三洲所包围,受陆地性质影响显著,由于海洋和陆地对太阳辐射的不同,所以才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

首先是海洋和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陆面的反射率远比洋面的大,所以洋面获得的热量就比陆面要多。

另外,水的热容量远较土壤和岩石为大,海水的热容量大约为陆地表面热容量的2倍。

同时,洋和陆的传热方式也不同。

陆面为固体物质,其传热方式大部分依靠吸收和辐射。

水是流体,由于波浪、洋流和对流、乱流等作用,水体能发生经常性的混合,不仅有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且在垂直方向可达很大深度,从而热量也沿此方向迅速传播。

据计算,在水中,热量借乱流交换传播的强度较之土壤中以分子传导的方式输送的强度要大几千倍。

还有,水、陆透射力不同,也导致获得热量的多寡。

水有一定的透明度,部分太阳辐射可透射到某一深度。

太阳辐射对陆地仅及于地表,虽有部分热量可以向下传导,但比水中透射方式所传送的热量要少得多。

根据计算,三大洋平均表温为17.4℃,比近地面平均气温14.4℃高出3℃。

因为地中海是一个陆间海,和大西洋相比,广度深度都很小,四周陆地包围,表温比大西洋低2℃,这也和洋陆总体温度的差异是相一致的。

(2)地中海的热量支出大于大西洋。

海洋热量的支出项是蒸发占51%,其它如海面的有效回辐射占42%,涡动和对流失去占7%。

由于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东北信风的作用和北非、西亚沙漠的影响,海水蒸发强烈,消耗的热量要比同纬度的大西洋海域多。

在两地太阳常数几乎是相等的条件下,那末地中海区域耗热多所余热量就少,所以水温就低。

(3)大西洋的热容量大于地中海。

一般情况,海洋面积大,海水量大,热容量就大。

大西洋水体的深度和广度远比地中海大得多,大西洋的热容量就比地中海大,热容量大者蓄热就多,自然水温就要高些。

(4)大西洋中的暖流提高了水温。

大西洋西部的墨西哥湾暖流,规模特别强大,它从热带海面带来巨大热量,对流经地区起了增温加湿的作用。

它流经北美洲东面的海洋,浩浩荡荡地向东北方向流去,延续成为北大西洋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大部向东北流入挪威海甚至北冰洋,小部分在接近伊比利亚半岛时,向南沿欧非海岸南下,形成微弱的加那利寒流,到佛得角群岛附近,与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

从整体上看,大西洋中的洋流,暖流影响是主要的,特别是强大的湾流影响,虽有加那利寒流,由于特别微弱,所以大西洋海水表温还是高的。

地中海区虽有密度流进行海水交换,只是大西洋从表层流入地中海的海水流量达175万立方米/秒,地中海从深层流入大西洋的海水流量达168万立方米/秒,多余的仅有7万立方米/秒,这个流量根本影响不了地中海的表温,所以地中海的表温也不会因此而升高。

14.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系统中,大洋东西两侧的洋流是怎样形成的?

解析: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系统中的大陆东岸(大洋西部)的暖流和大陆西岸(大洋东部)的寒流,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陆地的阻挡及其形态,使由于风力作用形成的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转向为南北方向;其次,地偏力的作用使这种转向更为明显;第三,在接近西风漂流(赤道暖流)的海区对西风漂流(赤道暖流)有明显的补偿作用,终于导致形成了这支洋流。

因此,它不是单一因素作用形成的。

其中的墨西哥湾暖流则由于不仅有北赤道暖流,还有因南美东部三角形陆地形状造成的南赤道暖流分来的一部分加入,因而形成世界上势力强、规模最大的洋流。

15.什么是补偿流?

哪些洋流属补偿流?

解析:

高中地理“洋流”一节中对补偿流下了这样的定义: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也形成洋流,叫补偿流。

”根据这一定义,在世界大洋洋流中,哪些是补偿流呢?

(1)赤道逆流是一种补偿流。

由于信风作用,在南北半球低纬地区形成了自东向西的赤道暖流,赤道暖流自东向西在赤道两侧流去,相邻的赤道海区的海水必然要去补充,结果就形成了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显然它是一种水平的补偿流。

(2)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系统中,位在环流东南(南半球则为东北)的寒流和位在环流西北部(南半球则为西南)的暖流,也是补偿流。

位在东南部的寒流如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南段,正处在北赤道暖流的相邻海区,为补偿北赤道暖流而形成;如位在西北部的如日本暖流的北部,处于北太平洋暖流的相邻海区,对由西风吹送形成的北太平洋暖流补充形成补偿流。

(3)秘鲁寒流中位于秘鲁附近海区的是补偿流中的上升流。

这里的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影响被吹走,造成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间的密度差异,底层海水因此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

同样道理,直布罗陀海峡口西侧大西洋中,表层海水由于密度差异从西向东进入地中海,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补偿流。

而峡口东侧地中海中,由于表层海水温度低、盐度大,海水密度大,而底层相对密度小,致使海水下沉形成下降密度流。

(4)从北冰洋经白令海峡、格陵兰岛东西两侧向南流入太平洋、大西洋的洋流也是补偿流。

北冰洋四周被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环绕,陆上众多的河流注入北冰洋,提高了北冰洋的水位,并形成了和太平洋、大西洋的水位差,致使北冰洋中的海水借道白令海峡等水道向外流去,形成了北冰洋特有的洋流。

16.三大洋东西部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

解析:

根据全球大洋洋流分布的规律,可以看出三大洋东西部洋流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

这就是,在中低纬度,大洋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在中高纬度(仅北半球),大洋西部为寒流,大洋东部为暖流。

用海水等温线表示最为明确。

当然,应该明确的是,中低纬度的大洋东西部的洋流是属于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系统的;中高纬度大洋东西部的洋流是属于气旋型的大洋环流系统的。

17.印度洋北部的季风洋流是单向流动的吗?

解析:

印度洋北部冬季在东北季风的吹送下,海水由东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夏季由于风向的转变,在西南季风影响下海水从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

那么是否由于季风关系洋流转向,洋流的流向是单向的呢?

所以有的同学指出,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流到哪儿去了?

其实,印度洋北部的季风洋流和世界其他洋流系统一样,都是循环的环流系统,完全遵循物质循环运动的原理,如西风漂流是全球性的循环环流。

那么季风洋流是怎样构成环流的呢?

读世界洋流分布图不难看出,冬季洋流在沿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自东向西流,在非洲东北索马里半岛沿海流动的过程中,汇入由补偿作用形成的赤道逆流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逆时针方向环流系统;夏季洋流,在东部受到中南半岛、苏门答腊岛陆地形状的阻挡影响,向南流,越过赤道后,由南半球地偏力的作用,汇入由信风影响而形成的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去,这样构成了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系统。

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