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6350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docx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欣赏课教案

——比较阅读欣赏《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

教学目的:

1、比较学习两首诗,了解伟大领袖政治家马泽东的博大胸襟和卓著的文采;

2、欣赏诗词创作中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

比较法导读法

教学过程:

导读:

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理论著作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法宝,同时,他行有余力的诗词创作,艺术性很高,充满革命豪情,响誉海内外。

一个外国人曾说: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这样的评价实不为过。

插入介绍毛泽东生平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开篇:

从这节课起,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走进毛诗词,领略雄奇扩大的艺术魅力,感受他老人家作为一代伟人的才情韬略。

一、比较《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领会其诗歌魅力:

范读、朗读、默读《沁园春·长沙》,

二者比较,寻找规律:

·沁园春——词牌规定了:

全诗分上下两阕,上阕四句十三行,下阕五句十二行;整首诗押同一韵,且一韵到底,如《长沙》中的“头、流、由、浮(属同一韵部)游、稠、侯、遒、舟”·皆将叙述、描写、抒情结合的手法问:

我们能否将一首词改写成一篇融合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的散文呢?

分析《沁园春·长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首先采用叙述方法,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寒秋”、地点“湘江”边橘子洲头、人物——作者。

此句可否这样解释?

我独自伫立在湘江边的橘子洲头,任深秋的寒风吹打着我,滔滔不绝的江水从脚下流过。

诗词一开头便把我们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镜界中。

这不正象我们写记叙文的开头?

与此相似的还有《琵琶行》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夜荻花秋瑟瑟。

很快,作者转入对周围环境的具体描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其中‘看’是领字,引领以下内容。

远看:

作者看到眼前的岳麓山,枫林经霜后,嫣红一片。

同是他还联想到了祖国无数山岳的景象。

“万山”意镜高远,雄阔。

近观:

脚下的湘江,秋水澄澈,碧波万倾。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仰视:

雄鹰在长空奋翅振羽,自由飞翔。

俯瞰:

清澈的江水中,鱼群摆尾,任意遨游,他们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潜入水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加以总括。

万事万物,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那么自由自在,生气蓬勃,催人奋进!

作者一短短几行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江南秋景,这不正如那些画家笔下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吗?

而我们在写散文时不也常常采用这种按空间顺序细致描写的方法吗?

(试写一段文字,要求采用此法,描写春晨或秋天的丰收景象)

面对此景,作者浮想联翩。

(简介时代背景)文学作品的鉴赏,只有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境况、创作动机,进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氛围中,调动联想与想象,读者才能真正领悟作者借以抒发的思想和情意。

作品写于己于人1925年秋,毛泽东将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

临行前,他又来到湘江边。

驻足江边,他想了很多。

他想及近年来的社会巨变:

从表面上看1911——1925年,国内、国际,局势动荡。

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而中国怎样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

中国人民何时才能摆脱帝国列强的欺凌获的自由呢?

革命局势又由谁来主宰呢?

作者感慨惆怅之余,发出了由衷的质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还忆起当年在长沙读书时,与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在湘江边游玩的情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自由奔放)方遒(正当旺盛有力)”。

他们才华横溢、立志救国。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他们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传革命,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反动军阀。

这一时期,毛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此时此刻,作者心潮激荡,尽情倾吐,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代革命青年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凌云壮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结尾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基动人心的画:

革命青年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波浪甚至阻住了飞速前行的船这里才用象征手法,抒发了诗人炽热昂扬的革命情怀,和奋发前进的坚定信念。

欣赏点:

全诗立意高远,联想丰富,气势磅礴,催人奋发。

诗人巧妙地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充分地抒写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广阔的革命襟怀。

现在读来,仍令人钦敬、振奋、激动不已。

二、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

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

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

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品注释

⑴北国:

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

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

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

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

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

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

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⑼风骚:

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⑽一代天骄:

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

汉时匈奴自称。

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⑾俱往矣:

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⑿数:

数得着、称得上。

作品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

江山如此多娇;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词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

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5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年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

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

1936年2月,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

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

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

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

一时间重庆的骚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据说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

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国内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无出其右者。

由此可看出此词真可谓冠绝千古。

[4]

欣赏点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

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

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

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

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

“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

“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词的意境。

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4]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

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

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四布置作业:

1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诗作一比较。

(抄写两诗)(为下节课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