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243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开滦二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单项选择题全部用铅笔按题号填涂在机读卡上。

双选题写在答题纸上。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

原诗是: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

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黄河达1000公里。

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

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

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

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

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

“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

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始人竺可桢指出:

“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

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

”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

“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

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

”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

“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上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

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

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

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3分)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C.“黄沙直上白云间”流传了1200多年,“黄河远上白云间”自清代开始流传,不到300年。

D.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可能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C.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是因为他们在研读诗作时,更多甚至完全考虑审美感受,即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有违作者初衷。

D.人们对《凉州词》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之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

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个人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演唱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作正误辨析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

D.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

二、古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每小题3分)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

“汝能饮酒否?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

“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曰:

“几何数?

”曰:

“子母②四百金。

”卖酒者曰:

“何忧为?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客多负,私怏怏曰:

“卖酒者乃不长者耶?

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雪霁,客偿博所负,行。

卖酒者笑曰:

“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

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

“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

价毋亏乎?

”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

又召诸子贷者曰:

“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

”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

“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

”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

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

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

或问之,曰:

“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

评议事情。

②子母:

利息和本金。

③责券:

求取借据。

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

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

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

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

订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⑥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新柳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8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说明。

(5分)

 9.3,4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2)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3)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蛾。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

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

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

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

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力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

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

“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

“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B.本文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

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愤激。

C.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

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D.有文艺评论家说:

“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

《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如许一支“枪”。

E.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

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这是潘雪娥迟来的表白。

作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于有情人的祝愿。

(2)联系全文,简要说明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归纳。

(6分)

(4)小说以“永恒的门”为标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

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

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

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

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

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

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

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

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

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教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

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

“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

”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

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

“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

”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

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不懂。

然而,后来的一堂教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

“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

”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

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

“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的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

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

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三段通过能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B.苏步青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的杨老师的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步青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6分)

(3)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

(6分)

(4)请从“求学”和“治学”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苏步青给你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

“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

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推波助澜,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调结构的关键在于启动内需,而启动内需的关键不仅是要让老百姓敢消费,更要老百姓有钱消费。

B.由于我国义务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在买单,国家应该在宏观层面出台相关法律与措施,比如按接受外来务工子弟给农民工接受地发放一定数量的义务教育费等。

C.外国友人突然到访我公司,亟需现场翻译,而在场的所有人当中,只有高启明跟陈璐学过德语,能不能完成任务,还真不好说。

D.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是中国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崭新尝试,提高了自主招生笔试环节的效率,但同时也使得自主招生的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存有不少争议。

15.依次填人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⑤④⑥C.⑤②④⑥①③D.⑤④②①③⑥

1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5分)

(1)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的过程。

(2)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3)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4)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答:

17仿照下面句子,另选两个概念,仿写一组句子。

(6分)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犹豫是心的绳索,让我们失去了多少难得的机会?

答:

18写作(60分)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僧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父辞行:

“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够了?

”师父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了。

”徒弟答。

师傅装来一大碗石子。

“满了吗?

”师父问。

“满了。

”徒弟十分自信。

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有溢出。

“满了吗?

”师父又问。

“这回满了。

”徒弟面有愧色。

师父又抓起一把石灰,轻轻撒下,还是没有溢出。

“满了吗?

”师父再问。

“这回真满了!

”徒弟似有所悟。

师父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

“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