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药剂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232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体药剂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液体药剂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液体药剂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液体药剂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液体药剂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液体药剂讲义.docx

《液体药剂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药剂讲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液体药剂讲义.docx

液体药剂讲义

李明很羽泉

2液体药剂

2.1概述

液体制剂:

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通常是将药物以不同的分散方法和不同的分散程度分散在适宜伪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分散体系,可供内服或外用。

液体制剂的理化性质、稳定性、药效甚至毒性等均与药物粒子分散度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所以研究液体制剂必须着眼于制剂中药物粒子分散的程度。

液体制剂的品种多,临床应用广泛,在药剂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1.1液体药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2.1.1.1液体药剂的特点

(1).液体制剂有以下优点

①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地发挥药效;

②给药途径多,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

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

④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如调整液体制剂浓度而减少刺激性,避免澳化物、碘化物等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胃肠道刺激作用;

⑤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液体制剂有以下不足

①药物分散度大,又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

②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

③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人防腐剂,

④非均匀性液体制剂,药物的分散度大,分散粒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2.1.1.2液体一剂的质量要求

均匀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

非均匀相液体制剂的药物分散均匀,浓度准确;口服的液体制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的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液体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不应发生霉变:

包装容器适宜,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

2.1.2液体制剂分类

2.1.2.1按分散体系分类

(1)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澄明溶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有以下两种

①低分子溶液剂:

由低分于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也称溶液剂。

②高分子溶液剂:

由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

(2)非均相液体制剂为不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系,包括以下几种:

①溶胶剂:

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②乳剂:

由不溶性液体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③混悬剂:

由不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2.1.2.2.按给药途径分类

(1).内服液体制剂如合剂、糖浆剂、乳剂、

(2).外用液体制剂.

①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等。

②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洗耳剂、滴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等。

③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

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2.2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液体制剂的溶剂,对溶液剂来说可称为溶剂。

对溶胶剂、混悬剂、乳剂来说药物并不溶解而是分散,因此称作分散介质。

溶剂对液体制剂的性质和质量影响很大。

2.2.1液体制剂的溶剂和分散介质

选择溶剂的条件是:

①对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

②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

③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含量测定;

④毒性小、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

2.2.1.1极性溶剂

(1).水最常用溶剂,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以任意比例混合,能溶解大多数的无机盐类和极性大的有机药物。

但有些药物在水中不稳定,容易产生霉变,故不宜长久储存。

配制水性液体制剂时无特别说明是指蒸馏水。

(2).甘油含甘油30%以上有防腐作用,可供内服或外用,其中外用制剂应用较多。

2.2.1.2半极性溶剂

(1)乙醇,无特别说明是指95%乙醇,20%以上有防腐作用,有易挥发、易燃烧等缺点。

(2)丙二醇

(3)聚乙二醇(PEG)分子量1000以下为液体。

对一些易水解的药物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

2.2.1.3半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常用非极性溶剂,如麻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等植物油。

脂肪油能溶解油溶性药物。

脂肪油容易酸败,也易受碱性药物的影响而发生皂化反应,影响制剂的质量。

脂肪油多为外用制剂的溶剂。

(2)液体石蜡是从石油产品中分离得到的液状烃的混合物,分为轻质和重质两种。

能溶解生物碱、挥发油及一些非极性药物等。

在肠管中不分解也不吸收,能使粪便变软,有润肠通便作用。

可作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的溶剂.

2.2.2液体制剂的附加剂

2.2.2.1增溶剂: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等。

2.2.2.2助溶剂:

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2.2.2.3潜溶剂:

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常使用两种或多种混合溶剂。

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这种溶剂称潜溶剂.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潜溶剂能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来溶剂的介电常数。

2.2.2.4防腐剂

(1)防腐的重要性液体制剂特别是以水为溶剂的液体制剂,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发霉变质,尤其是含有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制剂,更容易引起微生物的滋长和繁殖。

抗菌药的液体制剂也能生长微生物,因为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苗谱。

污染微生物的液体制剂会引起理化性质的变化,严重影响制剂质量,有时会产生细菌毒素有害于人体。

(2)防腐措施

防止污染,防止微生物污染是防腐的重要措施,包括加强生产环境的管理,清除周围环境的污染源,加强操作人员个人卫生管理等有利于防止污染。

液体制剂中添加防腐剂:

在液体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完全避免微生物污染是很困难的,有少量的微生物污染时可加人防腐剂,抑制其生长繁殖,以达到有效的防腐目的。

优良防腐剂的条件:

①在抑菌浓度范围内对人体无害、无刺激性、内服者应无特殊臭味,

②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能达到防腐需要的浓度;

③不影响制剂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

④防腐剂也不受制剂中药物的影响;

⑤对大多数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⑥防腐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抗微生物性质稳定,不易受热和pH值的影响,

⑦长期贮存应稳定,不与包装材料起作用。

(3)常用防腐剂

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亦称尼泊金类。

本类防腐剂混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浓度均为0.01%~0.25%。

化学性质稳定。

在酸性、中性溶液中均有效,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但在弱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

②苯甲酸及其盐:

在水中溶解度为0.29%,乙醇中为43%(20℃),通常配成20%醇溶液备用。

用量一般为0.03%~0.1%。

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最适pH值是4。

溶液pH值增高时解高度增大,防腐效果降低。

③山梨酸及其盐,溶解度:

水中为0.125%(30℃),丙二醇中5.5%(20℃),无水乙醇改甲醇中12.9%,甘油中0.13%。

本品的防腐作用是未解离的分子,在pH值4水溶液中效果较好。

山梨酸与其他抗菌剂联合使用产生协同作用。

需在酸性溶液中使用。

④苯扎澳铵:

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极易潮解,有特臭、味极苦。

无刺激性。

溶于水和乙醇,微溶于丙酮和乙醚。

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稳定,耐热压。

作防腐剂使用浓度为0.02%~0.2%。

⑤醋酸氧己定。

又称醋酸洗必泰,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中,为广谱杀菌剂,用量为0.02%~0.05%。

⑥其他防腐剂:

邻苯基苯酚微溶于水,0.05%;桂皮油为o.01%。

薄荷油为0.05%

4.2.2.5矫味剂

(1).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两大类。

天然的甜味剂蔗糖和单糖浆应用最广泛.甜菊苷甜度比蔗糖大约300倍。

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度为蔗糖的200~700倍,易溶于水,但水溶液不稳定,长期放置甜度降低。

常用量为o.03%。

常与单糖浆、蔗糖和甜菊苷合用,常作咸味的矫味剂。

(2).芳香剂在制剂中有时需要添加少量香料和香精以改善制剂的气味和香味。

这些香料与香精称为芳香剂.香料分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两大类。

天然香料有植物中提取的芳香性挥发油,如柠檬;薄荷挥发油等以及它们的制剂,如薄荷水、桂皮水等。

人造香料也称调和香料,是由人工香料添加一定量的溶剂调合而成的混合香料,如苹果香精、香蕉香精等.

(3).胶浆剂胶浆剂具有粘稠缓和的性质,可以干扰味蕾的味觉而能矫讳,如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明胶、甲基纤维素等的胶浆。

如在胶浆剂中加入适量糖精钠或甜菊苷等甜味剂,则增加其矫味作用。

(4).泡腾剂将有机酸与碳酸氢钠混合后,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味蕾而起矫味作用。

对盐类的苦味、涩味、咸味有所改善。

4.2.2.6着色剂

有些药物制剂本身无色,为子达到心理治疗或某些目的需加入到制剂中进行调色的物质称着色剂。

着色剂可用来识别制剂品种、区分应用方法和减少病人对服药的厌恶感.尤其是选用的颜色与矫味剂能够配合协调,更易为病人所接受。

(1).天然色素常用的有植物性和矿物性色素,可做食品和内服制剂的着色剂。

(2).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的特点是色泽鲜艳,价格低廉,大多数毒性比较大,用量不宜过多。

4.2.2.7其他附加剂

在液体制剂中为了增加稳定性,有时需要加入抗氧剂、pH谓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等。

2.3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包括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酊剂、醑剂、甘油剂、涂剂等。

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根据需要可加入助溶抗氧剂、矫味剂,着色剂等附加剂。

2.3.1溶液剂的制备方法

2.3.1.1.溶解法

药物的称量-溶解-过滤-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例:

复方碘溶液

取碘、碘化钾,加蒸馏水lOOmI溶解后,加蒸馏水至1000ml即得。

碘化钾为助溶剂。

2.3.1.2.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再用溶剂稀释至所需浓度即得。

制备溶液剂应注意的问题

有些药物虽然易溶,但溶解缓慢,此种药物在溶解过程中应采用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

易氧化的药物溶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应加适量抗氧剂,以减少药物氧化损失;对易挥发性药物应在最后加入,以免在制备过程中损失;处方中如有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应先将其溶解后再加入其他药物;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宜的助溶剂或增溶剂使其溶解。

2.3.2芳香水剂

系指芳香捧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制成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为浓芳香水剂。

芳香挥发性药物多数为挥发油。

芳香,水剂应澄明,必须具有与原有药物相同的气味,不得有异臭、沉淀和杂质。

芳香水剂浓度一般都很低,可矫味、矫臭和作分散剂使用。

芳香水剂的制备方法:

以挥发油和化学药物作原料时多用溶解法和稀释法,以药材作原料时多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劳眷水剂多数易分解、变质甚至霉变,所以不宜大量配制和

2.3.3糖浆剂

系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

糖浆剂中的药物可以是化学药物也可以是药材的提取物。

糖浆剂的质量要求:

糖浆剂含糖量应不低于65%(g/ml);糖浆剂应澄清,在贮存期间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

含药材提取物的糖浆剂,允许含少量轻摇即散的沉淀。

糖浆剂中必要时可添加适量的乙醇、甘油和其他多元醇作稳定剂,如需加入防腐剂,尼泊金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苯甲酸的用量不得超过0.3%,必要时可加入色素。

2.3.3.1.溶解法

(1)热溶法:

热溶法是将蔗糖溶于沸蒸馏水中,继续加热使其全溶,降温后加入其他药物,搅拌溶解、过滤,再通过滤器加蒸馏水至全量,分装,即得。

(2)冷溶法:

将蔗糖溶于冷蒸馏水或含药的溶液中制备糖浆剂助方法。

2.3.3.2.混合法系将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制备糖浆剂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制备含药糖浆剂。

本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灵活,可大量配制,也可小量配制。

2.3.4醑剂

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可供内服或外用。

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醑剂可用溶解法和蒸馏法制备。

2.3.5甘油剂

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喉科疾病。

甘油吸湿性较大,应密闭保存,甘油剂的制备可用溶解法。

2.3.5酊剂

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漫出或溶解而制膏稀释制成。

可供内服或外用。

酊剂的浓度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剧药品(药材)的酊剂每lOOml相当于原药物10g,他酊剂每lOOml相当于原药物20g

酊剂的制备

(1)溶解法或稀释法取药材的粉末或流浸膏必要时过滤,即得。

(2)浸渍法取适当粉碎的药材,置有盖容器中,加溶剂适量,密盖,规定时间,倾取上清液,再加入溶剂适量,依法浸渍至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剂至规定量后,静置24h,过滤,即得。

(3)渗漉法用适量溶剂渗漉,至流出液达规定量后,静置,过滤,即得。

2.4高分子溶液

制备高分子溶液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

溶胀是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这一过程称有限溶胀。

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于降低了高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溶胀过程继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称为无限溶胀.无限溶胀常需搅拌或加热等过程才能完成。

形成高分子溶液的这一过程称为胶溶。

胶溶过程的快慢取决于高分子的性质以及工艺条件。

制备明胶溶液时,先将明胶碎成小块,放于水中泡浸3—4h,使其吸水膨胀,这是有限溶胀过程,然后加热并搅拌使其形成明胶溶液,这是无限溶胀过程。

 

2.5溶胶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

2.5.1溶胶的结构和性质

2.5.1.1溶胶的双电层构造图示

粒子本身的解离或吸附溶液中某种离子而带有电荷,带电的微粒表面必然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反离子。

吸附的带电离子和反离于构成了吸附层。

少部分反离子扩散到溶液中,形成扩散层。

吸附层和扩散层分别是带相反电荷的带电层称为双电层,也称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之间的电位差称为ζ电位。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向与其自身电荷相反方向移动。

ζ电位的高低决定于反离子在吸附层和溶液中分布量的多少,吸附层中反离子愈多则溶液中的反离子愈少,电位就愈低。

相反,进入吸附层的反离于愈少,ζ电位就愈高。

由于胶粒电荷之间排斥作用和在胶粒周围形成的水化膜,可防止胶粒碰撞时发生聚结。

ζ电位愈高斥力愈大,溶胶也就愈稳定。

ζ电位降至25mV以下时,溶胶产生聚结不稳定性.

2.5.1.2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

(2)电学性质界面动电现象,溶胶的电泳现象就是界面动电现象所引起的。

(3)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4)稳定性溶胶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溶胶剂对带相反电荷的溶胶以及电解质极其敏感,将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或电解质加入到溶胶剂中,由于电荷被中和使C电位降低,同时又减少了水化层,使溶胶剂产生聚结进而产生沉降。

向溶胶剂中加入天然的或合成的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而增加稳定性,这种胶体称为保护胶体。

2.5.1.1分散法

(1)机械分散法常采用胶体磨进行制备。

分散药物、分散介质以及稳定剂从加料口处加入胶体磨中,胶体磨以10000r/min转速高速旋转将药物粉碎成胶体粒子范围。

可以制成质量很好的溶胶剂。

(2)胶溶法亦称解胶法,它不是使脆的粗粒分散成溶液,而是使刚刚聚集起来的分散相

又重新分散的方法,

(3)超声分散法

2.5.1.2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2)化学凝聚法

用20000Hz以上超声波所产生的能量使分散粒子分散成溶胶剂的方法。

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聚成为溶胶。

2.6混悬剂

混悬剂(suspensi。

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2.6.1概述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1凡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

2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3两种溶液棍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4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等条件下,都可以考虑制成混悬剂。

但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简介

2.6.2.混悬剂的稳定性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建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2.6.2.1混悬剂中的微粒沉降

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

结合公式和生活实际讲解清楚

2.6.2.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由于微粒表面荷电,水分子可在微粒周围形成水化膜,这种水化作用的强弱随双电层厚度而改变。

微粒荷电使微粒间产生排斥作用,加之有水化膜的存在,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聚结,

使混悬剂稳定。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可以改变双电层的构造和厚度,会影响混悬剂的聚结稳定性并产生絮凝。

疏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微粒水化作用很弱,对电解质更敏感。

亲水性药物混悬剂微粒除荷电外,本身具有水化作用,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2.6.2.3絮凝与反絮凝

混悬剂中的微粒ζ电势降低一定程度后,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

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

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与絮凝剂相同。

2.6.2.4结晶增长与转型

混悬剂在放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与数量在不断变化,即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的微粒不断增大,使微粒的沉降速度加快,结果必然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

2.6.2.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在同一分散介质中分散相的浓度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

温度对混悬剂的影响更大,温度变化不仅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还能改变微粒的沉降速度、絮凝速度、沉降容积,从而改变混悬剂的稳定性。

冷冻可破坏混悬剂的网状结构,也使稳定性降低。

2.6.3混悬剂的稳定剂

2.6.3.1助悬剂

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常用的助悬剂有:

1.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在外用混悬剂中常加入甘油。

2.高分子助悬剂

(1)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

(2)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

(3)硅皂土:

(4)触变胶

2.6.3.2润湿剂

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湿润的附加剂。

2.6.3.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使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的附加剂称为絮凝剂,而产生反絮凝作用的附加剂称为反絮凝剂。

2.6.4混悬剂制备

2.6.4.1分散法简介

2.6.4.1凝聚法简介

2.6.5质量评价自习

 

2.7乳剂

2.7.1概述

乳剂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

形成液滴的液体称为分散相、内相或非连续相,另一液体则称为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

(1)乳剂的基本组成乳剂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乳化剂的种类、性质及相体积比(形成水包油(O/W)或油包水(W/O)型。

也可制备复乳,如W/O/W或O/W/O型。

(2)乳剂的类型根据乳滴的大小,将乳剂分类为普通乳、亚微乳、纳米乳。

(3)乳剂的特点

2.7.2乳化剂

乳化剂应具备:

①应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并能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②应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乳化剂都不应对机体产生近期的和远期的毒副作用,也不应该有局部的刺激性,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④稳定性好。

2.7.2.1乳化剂的种类

详细内容在第十章详解。

此处简介类型和基本性质及应用。

2.7.3乳剂的形成理论

乳剂是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经乳化制成,但要制成符合要求的稳定的乳剂,首先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分散相能够分散成微小的乳滴,其次是提供使乳剂稳定的必要条件。

乳剂的成型与表面活剂(乳化剂)有什么关系?

在处方设计时怎么选择乳化剂?

通过下面乳剂形成的理论的讲解将解决这个问题。

界面表面张力学说:

乳化剂是既有亲水性又有亲油性的两种亲物质即其分子单具有极性亲水基团和非极性亲渍基团,其亲水性与亲油性强弱不同当乳化剂与油水混合时,乳化剂被吸附在油----水界面上,乳化剂分子定向排列起来,亲水基团转向水层,亲油基团转向油层,形成易吸附薄膜,在薄膜两侧的界面张力,由于乳化剂具有较大的亲水性时,强强烈地降低水的界面张力,而对油的;界面张力则降低不多,此时油呈球形,因而得水包油型乳浊液。

反之,如果乳化剂有较大的亲油性时,可强烈地降低油的界面张力,而对水的界面张力则降低得不多,此时水呈球形,因而得油包水型乳剂。

O/WW/O

2.7.4乳剂的稳定性

2.7.4.1分层乳剂的分层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又称乳析.分层的乳剂经振播后仍能恢复成均匀的乳剂。

2.7.4.2絮凝乳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

但由于乳滴荷电以及乳化膜的存在,阻止了絮凝时乳滴的合并。

2.7.4.3转相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的类型称为转相。

由O/W型转变为W/O型或由W/O型转变为O/W型.转相主要是由于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

2.7.4.4合并与破裂乳剂中的乳滴周围有乳化膜存在,但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合并进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

2.7.4.5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

所以乳剂中通常须加入抗氧剂和防腐剂,防止氧化或酸败。

2.7.5乳剂的制备

2.7.5.1油中乳化剂法又称干胶法.本法的特点是先将乳化剂(胶)分散于油相中研匀后加水相制备成初乳,然后稀释至全量。

2.7.5.2水中乳化剂法又称湿胶法。

研匀,再将油加入,用力搅拌使成初乳,加水将初乳稀释至全量,的比例与上法相同。

2.7.5.3新生皂法将油水两相混合时,两相界面上生成的新生皂类产生乳化的方法。

2.7.5.4两相交替加入法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边加边搅拌,即可形成乳剂。

2.7.5.5机械法将油相、水相、乳化剂混合后用乳化机械制备乳剂的方法。

机械法制备乳剂时可不用考虑混合顺序,借助于机械提供的强大能量,很容易制成乳剂。

2.7.5.6纳米乳的制备后述章节讲述

2.7.5.7复合乳剂的制备采用二步乳化法制备,第一步先将水、油、乳化剂制成一级乳,再以一级乳为分散相与含有乳化剂的水或油再乳化制成二级乳。

●乳剂是药物加入方法

药物溶解于油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若药物溶于水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水后再制成乳剂;若药物不溶于油相也不溶于水相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磨药物,再将其制成乳剂,也可将药物先用已制成的少量乳剂研磨至细再与乳剂混合均匀。

2.7.6乳剂质量评定简介

2.8不同给药途径液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