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6146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甘谷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卷

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有学者指出: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3.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

西晋前期10州,南7北12。

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

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

A.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调整B.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

C.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调整D.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

4.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5.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

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

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D.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6.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

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

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

据此可知,万民法

A.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C.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D.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7.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

据此可知英国

1624—1641

1660—1685

1689—1713

1714—1760

1760—1800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天以上

100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议会主权得到凸显B.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法律体系日臻完备

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众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之外,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员都间接选举产生:

参议员通过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出的选举人选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需经参议院批准。

美国的建国精英作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

A.避免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出现部门勾结B.巩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体制

C.限制议员、总统和大法官的权力范围D.保证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独立性

9.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

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A.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10.1701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些规定

A.结束了君主制政体B.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C.巩固了民主政治D.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11.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

“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

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

这表明清政府

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12.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

“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

”这段材料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13.“他们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于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

马克思评价的是

A.巴黎公社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反洋教斗争

14.在学术界,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使得颐和园的建设经费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根源于

A.政治斗争的需要B.民主思想的传播

C.近代海军的发展D.甲午战争的失败

15.有人曾对《东方杂志》1915—1921年开设的“法令”栏目公布的法规统计如下: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计

公布法令、条例数目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B.军阀统治出现政治认同危机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D.参加一战降低了人民参政的兴趣

16.林毓生在《五四:

多元的反思》中认为:

“‘五四’个性解放思潮所向往的自由说到底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家所标榜的‘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

”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未能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B.标榜民主却忽略民族危机

C.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D.政治主张理想化而忽略实际

17.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

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B.中共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C.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D.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18.1935年9月,党中央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保卫陕北苏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这次会议

A.表明党中央探索到正确革命道路B.说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矛盾

C.反映出党坚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人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实践B.是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真实反映

C.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体现D.是对国民党最后垂死挣扎有力打击

20.如下图,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成熟B.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

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加剧矛盾D.此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21.《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

这表明奈斯比特

A.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2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3.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

“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24.2005年11月《中国多边外交显著加强,更深入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一文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相继成功组织了四次朝核六方会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大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

这反映了中国

A.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B.极力打造国内外建设环境

C.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致力于建立多边外交机制

25.有历史学家说:

“尼克松、基辛格的两人组合与北京的秘密联系,不但台北一无所知,包括罗杰斯在内的美国国务院系统也无人知悉。

”其原因是

A.尼克松反共立场变化B.中国的地位不断提高

C.中美建交符合双方利益D.美国曾长期敌视中国

26.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

百万美元)表。

这一现象表明二战后初期

A.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B.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

C.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D.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

27.美国在19世纪末提出了“海洋自由”原则,与欧洲“海洋霸权”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又提出“海洋控制”战略和“陆海空一体战”理论,相继赢得了太平洋战争和美苏军备竞赛的胜利。

材料表明近代以来

A.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美国的崛起B.海洋是美国与他国争夺的出发点

C.欧洲在理论创新上落后于美国D.美国对外战略务实且具有前瞻性

28.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演说中强调:

“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这说明

A.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占支配地位B.美国强大得益于欧洲统一市场形成

C.西欧联合有利于美国的冷战政策D.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格局影响大

29.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

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

这表明当时

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30.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

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

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A.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B.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C.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D.一超多强下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局面

31.当代国际关系里正在悄然兴起政治世界和经济法则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即所谓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精英、各种跨国公司、环保运动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际格局的多极化B.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世界经济的体系化D.国际局势的复杂化

32.有学者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划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均势因素主导”、“共同利益主导”三个时期。

其中,第三个时期反映的国际背景是

A.美苏冷战政策B.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C.中美建交D.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33题18分,34题12分,35题22分,共计52分。

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坏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

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

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

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世纪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

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歧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オ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対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摘编自《新世界主义:

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

材料二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华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

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

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问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

(8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改革和解放是两项往往互相矛盾的任务,不过都必须加以完成。

为了摆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枷锁,中国首先需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自身“西方化”。

中国花很长时间,历经了许多磨难,经过许多犹豫和实验,才终于弄清楚奋斗的含义。

它要学做的两件事都非常困难。

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5.(22分)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请回答:

(1)美国宪法“将……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结合史实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说明。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这种“特殊的民主”?

(4分)

 

高三级第二次检测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A2.B3.D4.B5.A6.B7.A8.A9.C10.C

11.A12.B13.B14.A15.B16.C17.A18.C19.C20.B

21.D22.D23.B24.D25.D26.A27.D28.C29.B30.A

31.B32.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33题18分,34题12分,35题22分,共计52分。

33.

(1)不同:

中国古代世界主义是华夏优越前提下强调协和万邦的对外关系实践(或:

华夏文明优越、中国地处世界中心);中国近代世界主义则是民族贫弱基础上追求民族平等、世界和平的中外关系理想(或:

强调民族平等,反抗侵略压迫)。

(4分)

原因:

古代,农耕经济繁荣,专制集权统治日益强化,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若考生回答大一统王朝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天朝上国观念或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可酌情赋分)。

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峻,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使命;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对历次侵略、一战暴露出的西方民族主义暴力性的反思。

(6分)

(2)共同内涵:

强调民族平等与和平合作;强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矛盾;强调个人或国家对世界发展的责任。

(3分)

意义:

有利于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任答三点给5分)

34.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

单靠学习西方科技是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

(2分)

阐述: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和民用工业,建成了三支海军,还创办了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再如:

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

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始终没能发展壮大,也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

(10分)

示例二:

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

(2分)

阐述: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0分)

示例三:

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单靠实现现代化也无法救中国。

(2分)

阐述:

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不断地追求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

例如:

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为目标的辛亥革命,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等。

但由于没能贏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10分)。

35.

(1)说明:

宪法规定,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同时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4分)

(2)制度:

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

(3分)。

如: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度等。

(3分)

(3)思想:

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2分)。

说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6分)

(4)认识:

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任答两点给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