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613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docx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研究者丰台区新发地小学张春连

内容摘要:

学前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儿童完成着对周围的适应,向社会化的人转化发展。

人们关注儿童身体的发育生长,关注儿童智慧的启迪和发展,此时更必须关注儿童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健康发展。

学前期的幼儿从家庭走进学校,幼儿的生活发生了转变,扩大了生活圈子,过上了集体生活,结交了伙伴,直接和间接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幼儿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幼儿行为的适应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养成行为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实践依据:

2004年9月,陈留小学和新发地小学合为一校,统称为新发地小学。

师生搬进了整洁漂亮的新楼房。

学前班的儿童因为刚刚入学,听不懂老师的话,管理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安全、学习、人际交往等到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

安全问题1、每天放学,学生都要排队走下楼前的6层台阶。

但是每天放学排队,学生总是安静不下来,而且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需要老师一个一个地排队,还有说话、打闹、推挤的现象,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很不安全。

以前的教室是平房,上课铃一响,学生可以在教室门口练习站队,站好再按顺序走进教室,这样强化记忆,两周后,学生就能顺利地排队了。

而现在是楼房,教室门口是狭窄的楼道,不能用以前的办法练习站队。

2、课间,学生只能在楼道和教室里活动,活动场地小了,孩子的活动受到了限制。

学习上1、学生不会听讲,上课有说话、搞小动做、下位子的现象。

2、有的学生不完成作业。

以前在平房,学生写完作业,可以到教室前的大树下看书、画画、做游戏,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有一个督促作用。

而现在,因教室离操场远,写完作业的学生不能到外边校园里玩,只能在教室内看书、画画,贪玩没写完作业的学生也跟着看书、画画,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是习惯问题,幼儿只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顺利健康地成长。

(二)理论依据

1、习惯的概念“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习惯不是一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

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

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例如孩子早晨刷牙,如果是家长提醒他才去刷,这种刷牙只能叫行为,不叫习惯;如果孩子起床后连想都没想,自动地拿起牙刷去刷牙,假如不刷他就感到嘴里特别别扭,这种刷牙就叫习惯了。

2、习惯的特征

(1)习惯的后天性。

习惯不是由遗传得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

从生理机制来讲,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

如果对习惯的这一特征缺乏认识,往往会把一个人的好习惯或坏习惯归为先天的、遗传得来的,这在实践中就会走入“误区”,从而忽视教育影响的作用。

了解了习惯的后天特征,可以使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良好习惯的训练,防止并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2)习惯的稳固性和可变性。

稳固性就是指某种习惯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

习惯经过多次反复,因得到强化而不断地趋于定型稳固,如果此时想改变它,则是较为困难的。

但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虽然难以改变但不是绝对不能改变,只要教育得法经过较长时间强化训练仍可改变。

(3)习惯的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

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习惯的这一特征,可以使人节省时间和精力。

(4)习惯的情境性。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映,因此有情境性。

习惯形成以后,它总是由一定的情境而启动的。

也就是说,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

特别是习惯还不完全巩固的情况下,如有的儿童,在幼儿园里初步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自己洗脸,自己穿衣服。

可是一回到家里,不爱洗脸,自己也不穿衣服,吃饭还得一勺一勺地喂,在幼儿园的好习惯全没有了。

这说明儿童的习惯受情境所制约,所以,要创造条件,使其行为习惯巩固和泛化,在各种场合实践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摆脱单一情境刺激的状况。

3、习惯的行为模式

研究人员发现,人的行为,从方向上可分为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定型性行为和非定型性行为。

良好的习惯

定型性行为良好的人格

不良的习惯

正确的行为

非定型性行为不良的人格

不正确的行为

非定型性行为指的是非习惯性动作,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采取什么行动,主要靠意识支配,这种意识不是简单的训练产生的,而是靠长期的培养,靠道德的积累。

定型性行为指的是习惯动作,要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的。

虽然看来是行为的习惯,但它却是完善人格不可缺少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

4、人的行为水平

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

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

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

这是因为此时孩子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

例如,老师在场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

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

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

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

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

例如,老师不在时也能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

知道上课时随便说话、玩东西是不对的,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

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说话,也想说,可又一想,好学生应该自觉守纪律,虽然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动。

这种行为虽然属于自觉行为,但还不是自动行为。

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

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人的行为层次:

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自动性行为

特点:

内力不足需要外力不靠外力既不靠外力

特别需要外力也需内力但需内力也不靠内力

5、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及意义

儿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陶行之先生说:

“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但等孩子长大了,就象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为习惯涉及人的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作用,也可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国家的安定团结、对社会的稳步发展起促进作用。

要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要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必须抓紧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十年后绝大多数都要走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们必须抓紧养成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目的:

通过规范幼儿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研究对象:

学前

(1)班全体学生。

三、采取的措施

(一)让幼儿理解习惯的概念

老师:

小朋友们!

你们已经是新发地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每位同学健康成长。

什么是习惯呢?

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如:

赵佳钰早上见到老师就问:

“老师好!

”,她有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申增阳主动倒垃圾,他有爱劳动的好习惯。

尹大山拾到东西交公或归还失主,他有拾金不昧的好习惯。

习惯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请你判断下面的习惯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

1、赵佳钰早上见到老师问:

“老师好!

”()

2、尹大山拾到东西交公或归还失主。

()

3、陈良宇私自拿别人东西。

()

4、申增阳主动倒垃圾。

()

老师:

有好习惯的孩子走遍天下,有坏习惯的孩子寸步难行。

小朋友应努力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形式,让幼儿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故事一: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来应聘。

这些年青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

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青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

一见面,总经理说:

“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

”年青人说:

“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

”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

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那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

“面试已经结束。

”“没有啊?

我们还在等您啊。

”老板说:

“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

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

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青人一听啊,捶胸顿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

他们说:

“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提问:

1、这些年轻人没被录取是有一个坏习惯,什么坏习惯?

好习惯对人重要吗?

为什么?

老师小结:

陶西平同志说:

“好习惯受益终身,坏习惯贻害无穷。

思考判断:

1、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

()

2、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

()

故事二:

一个孩子去报考外企,主考官认为他知识上有些欠缺,告诉他另谋出路。

这个孩子临走时,一按椅子,被椅子上露出的钉子尖扎破了手。

他并没有说什么不好听的话,而是顺手用主考官桌子上的镇尺把钉子敲回去,然后礼貌地走了。

走不多远,主考官派人把他找回来说你被录取了。

录取的原因是他有好习惯,有“眼力架。

讨论:

1、这个年轻人被录取了,是因为他有什么好习惯?

(1、讲文明礼貌,不骂人。

2、有眼力架,勤劳。

故事三: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叫加加林。

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

“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

”就是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

他想:

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

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一个人的习惯重要吗?

为什么?

(好习惯能使人走向成功!

2、你要养成一个什么习惯?

你准备怎么做?

老师:

我们看看学前儿童应养成哪些习惯?

(三)、学习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1、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

2、爱自己的班,愿为集体做好事。

3、听老师的话,关心老师。

4、听家长的话,在家长面前不撒娇,不任性。

5、有了好吃的先让父母,不吃独食。

6、会使用“您好”、“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

等礼貌用语。

7、能礼貌地称呼自己所接近的人。

8、别人说话时不乱插嘴,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

当别人向自己问问题时,要有礼貌地回答。

9、不骂人,不给人起外号。

10、玩玩具时能谦让,能主动把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

11、不欺负小同学,不耍横,不讥笑别人的缺陷,团结同学。

12、遵守纪律,上课时不打闹,不随便说话,不搞小动作,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13、向好同学学习,不学不良行为。

14、诚实、不说谎,不骗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拾到东西要交还失主或交公。

15、犯了错误敢于承认,有错就改。

16、会穿、脱衣服,会整理自己的被褥,会洗袜子、手绢。

自己的事情力争自己做。

17、爱惜粮食、书、本、玩具、衣物,不浪费水电肥皂等。

18、爱护公共财物,爱护桌椅、花草树木。

19、做值日认真,不偷懒。

20、讲究卫生,搞好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不随地扔果皮、纸屑,不往地上吐痰、吐唾沫。

21、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

22、能勇敢地在大人面前讲话,能在全班面前发言、表演节目。

23、自己的东西摆放有秩序,办事有始有终。

会整理书包,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

24、集合站队要快、静、齐,听从口令。

25、不在教室和楼道内追逐喧哗。

26、上下课按顺序行走,不推不挤。

游戏时自觉遵守规则。

每天利用晨检时间学习5条,一周学完。

(四)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重点贯彻规范12、24、26条。

12、遵守纪律,上课时不打闹,不随便说话,不搞小动作,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1)消除影响学生专心听讲的因素。

在课堂上,有的孩子不专心听讲,有说话、搞小动作、下位子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1)手里的玩具或课外书吸引着他。

(2)学习疲劳。

(3)学习的速度。

对应的措施:

玩具或课外书影响了学生上课,老师应把东西没收,代为保管,放学后对其进行教育再还给学生。

另外,学前班的儿童年龄小,安排的学习内容不宜过多、过难,要适宜,课中学习一会儿后,老师带着学生听着音乐做做课中操,课后给学生留有活动的时间。

如:

画画、看书、喝水(孩子小,经常忘记喝水,要提醒孩子,并给一定的时间)。

这样可防止学生的学习疲劳。

再有,老师讲课的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太快了,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理解不深,

贪多嚼不烂,结果钻不进去,因而思想容易开小差。

太慢了,思维不紧张,容易涣散,也影响注意效果。

只有不快不慢最容易集中注意力来听讲。

(2)学习儿歌,提高孩子对听讲和正确写字姿势的意识。

孩子小,不知道怎样做才是专心听讲,写字姿势正确。

我们可以利用儿歌,来提高孩子的认识。

例如,有关听讲的儿歌:

“人人都有三件宝,眼睛耳朵和大脑。

老师讲课注意听,老师写字要看清,老师提问要思考,回答问题要动脑。

”关于写字姿势的儿歌:

“同学们,要记牢,写字姿势很重要,写字时,脚放平,头不歪来身坐正,手离笔尖两指头,胸离桌边一拳头,眼离书本一尺远,姿势端正字好看。

”学生记住了儿歌,在听讲的过程中,在写字时,就能有意识地约束自己,按正确的要求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养成了专心听讲、正确书写的好习惯。

(3)利用作业统计表,促使学生养成认真、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年龄小,刚进入学习的起始阶段,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认真、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这就需要老师严加督促。

因为教室离操场较远,写完作业的学生不能到外边去玩,我就发给他们一张纸,让他们在室内折纸或画画,为防止部分学生浑水摸鱼,不完成作业,我做了一张作业统计表,表格上写有姓名和日期。

完成作业的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经老师判阅合格后,在自己名子后画一个勾。

这样,老师一看作业统计表,谁没有完成作业一目了然,便于教师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督促,促使这部分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也便于一天的自我评价。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我教育是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去评价、去行动,是一种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孩子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启发和调动孩子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认识,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自我评价还不够,还要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即集体评价。

集体评价是一种舆论,这种舆论即是对正确的、良好的行为的赞扬,也是对错误的、不良的行为的谴责,它能督促孩子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为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我制做了一个评比表,把它吸贴在黑板左上角,在贯彻规范之前,我把本周重点要贯彻的规范写在黑板左上方,让学生读一读,提高认识,并让学生能时时看到规范,提醒自己照着去做。

我还在班里设了班日制,把班里的情况随时记录下来,第二天利用晨检时间进行总结,让学生分清是非,对谁有好的行为在班里进行鼓励、支持、欣赏,对谁有坏的行为在班里进行鄙视、反对,并帮助其改正。

对一天贯彻规范好的学生,每人发一颗红五星,让他自己贴到评比表中自己名子的后面。

一周下来表现好的奖给一面小红旗。

时间长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了。

24、集合站队要快静齐,听从口令。

(1)按学生的坐位顺序排队。

学生刚入学,因为互相都不熟悉,所以站队总也记不住自己的位置。

我想,学生的坐位由前到后是按小个到大个排的,全班48人共分为7组,在教室中,前3组的男女生各站1队,后4组的男女生各站1队,因为相邻组的学生挨得比较近,这样就容易记住自己的位置了。

想好后,我把前3组的男生点名按小个到大个排好,让他们看看前后是谁,记住自己站在哪儿然后回坐位坐好。

前3组的女生也按这种方法站队,后4组的男女生按前3组的方法训练,反复几次,学生基本能记住自己的位置了。

(2)“苦练”与“趣练”相结合。

孩子年龄小,不能完全像成人那样机械训练,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训练中强调“趣味”二字,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

学生在班里站好队后,老师给他们分为男生1队、男生2队,女生1队,女生2队,分别让各队学生按顺序报数,并记住自己是第几队第几号。

两队男生1号与1号拉手,2号与2号拉手……走出教室,在楼道站好。

两队女生也象男生这样同号的同学拉手,走出教室。

这样,学生感到很有趣,很愿意做。

经过两周多的训练,学生站队的速度快多了。

一个月后,学生可直接在楼道里站队了。

(3)利用班日制记录学生的行为,贯彻规范好的学生,每天奖给一颗小五星,一周表现好的奖一面小红旗。

26、上下课按顺序行走,不推不挤,课间游戏遵守规则。

(1)课间学生在楼道里追跑打闹,有的学生甚至爬楼梯玩儿,很不安全。

课上,我组织学生讨论:

(1)、课间哪些游戏不适合我们做?

为什么?

学生提出有:

追跑打闹、玩小刀、剪子,因为做这些游戏很不安全。

(2)、课间哪些游戏适合我们做?

学生提出:

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抖沙包,拍手游戏等。

第二天很多学生带来了这些体育用具。

但是他们小,不会玩,我就让他们向大同学学习,让哥哥姐姐教。

过了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在看课间,楼道里,跳皮筋的、丢沙包的、踢毽子的、抖沙包的,他们玩得可高兴了,追跑打闹的现象不见了。

(2)利用班日制记录学生的行为,贯彻规范好的每天奖一颗小五星,一周表现好的奖一面小红旗。

四、衡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指标

1、每天放学,学生站队快、静、齐,队列行走安静、整齐。

2、课间学生能开展正当活动,友好相处。

3、

上课专心听讲,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

 

五、收集、积累资料的项目方式

4、用观察法观察学生上课听讲、书写、课间游戏、放学排队等情况,并做班日制记录。

5、用测检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课上提问、读拼音、口算,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提高的情况。

六、参考文献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6月

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十二讲〉新世纪出版社

钟祖荣〈学习指导概论〉华文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李淑清陈银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手册〉龙门书局出版社199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