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117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docx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山水画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二课。

(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中国山水画欣赏。

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一“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中国山水画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发展过程: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隋唐时期才进入成熟阶段,在元代至明清两代,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1).高峰期是宋元山水,客观的描写为主2).南宋追求意境.3)元朝是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

风格:

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

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

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2作品分析

《雪景寒林图》范宽(宋),(今陕西)人。

北方的高山,积雪,重林,建筑,如身临其竟。

他常住山中,深入体验山水风神气骨,长在山中久坐,以大自然为师,他认为摹仿古人,不如反映现实;反映现实不如表现个人情思。

古人称范宽“得山之骨”,“画山传神”。

是说范宽能将山水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也就是把他自己的感受反映到画中,再去感动别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六君子图》倪瓒(元)

画家出身富裕,由于战乱隐居,一生只与笔墨纸砚为伴,作品画了六棵树;松,柏,樟楠,槐,榆。

以表达自己做人得志趣。

表达了画家的心声,同时也将中国画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特点诠释得很清楚。

《山水十二景图卷》夏圭(宋)

夏圭,浙江杭州人。

构图一变北宋人全景山水画法,多为近景或局部,后人称其为“夏半边”。

此图为山水十二景图卷之一。

卷指长卷,长度没有限制,有的连成一体,有的画面不衔接,但裱在一卷中。

是传统中国画装裱型式之一。

《松下高士》马远(宋)

马远,杭州人。

从曾祖开始,至马远均为画院待诏。

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有创造,构图险侧,人称“马一角”。

此图绢本团扇。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

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在古人看来把大自然融入笔墨之中这是山水画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

1工具材料不同

西画多用平头笔,油画笔,水粉笔,叫风景画;中国画用毛笔,水墨,颜料,宣纸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不同

西方画法风景多以焦点透视,对景物如实描绘,包括体积和光影,中国画多用散点透视,搜“尽奇峰打草稿”把要画的东西用心记下来再去画,表现起来收放自如,随心所欲。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

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

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早春图》、《山路松声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3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

西画多表物(客观地反映现实),国画多抒情(主观地表情达意)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

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

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

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小结(课件使用完毕)

四、布置作业:

课后鉴赏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写出约500字的评论,找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五、课外拓展借助网络了解张大千艺术经历。

 

2.本课难点在于中国画的创作方法与西画不同,是以生活中真山真水为原型,经画家内心,借笔墨技巧,艺术地创造出来的,不能只经认真的写生完成学习全过程,必须掌握独特的造型方法,融合自身感受方能完成。

二者之间有一个度很难把握,要靠多读画、多临画、多观景,认真揣磨才能逐渐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其间,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对于各种表现方法及其适宜表现的对象,引导学生多分析研究,最终达到比较准确地应用笔墨技巧的程度。

(一)作品分析

雪景寒林图范宽(宋)

范宽(约950—1027)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他常住终南、太华山中,深入体验山水风神气骨,他认为“师于人”不如“师诸物”;“师于物”不如“师诸心”。

即摹仿古人,不如反映现实;反映现实不如表现个人情思。

此图传为范宽之作,绢本水墨。

古人称范宽“得山之骨”,“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

是说范宽能将山水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也就是把他自己的感受反映到画中,再去感动别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六君子图倪瓒(元)

简介见前课,《六君子》表现的意境书中已详,此处不再重复。

 

山水十二景图卷夏圭(宋)

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南宋宁宗朝画院待诏,取法李唐、范宽,善用秃笔作大斧劈皴,及拖泥带水皴,构图一变北宋人全景山水画法,多为近景或局部,后人称其为“夏半边”。

此图为山水十二景图卷之一。

卷指长卷,长度没有限制,有的连成一体,有的画面不衔接,但裱在一卷中。

是传统中国画装裱型式之一。

松下高士马远(宋)

生卒年不详,字遥父,号钦山,杭州人。

从曾祖开始,至马远均为画院待诏。

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有创造,构图险侧,人称“马一角”。

此图绢本团扇,与另一幅立轴《对月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以高士为主角,坐于山水间,享受大自然之美。

 

春山瑞松图米芾(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湖北襄阳人,长住润州(今江苏镇江)。

著名书法家和鉴赏家。

他的画“信笔由之”,“不取工细,意思便已”,创造了“米点山水”或称“米氏墨戏”,用横点错落排列,连点成线,以点代皴,表现云雨苍茫的景色。

此图纸本设色,传为米芾所作。

画中用周边景物挤出大面积云雾,对景物不作细致描绘,而着重在表现春天湿润空气中的景色。

 

草地一角丢勒(1471—1528)(德国纽伦堡)

选择此幅作品主要是了解一下西画中采用焦点透视、忠实于自然光线、准确描绘物象空间关系的写实画法。

从画中可以看到杂草丛生的土地,植物前后关系及真切的质感。

相对比之下可看出中国山水画物从心出,重视表情写意,不一味追求真实,但求传神的创作模式。

德国索林根油画《约塞米蒂山谷》与荷兰雷斯达尔油画《埃克河边的磨坊》

两图虽然不是一个场面,但是可以看出西方油画在定点透视下的写真方法和客观地反映现实。

构图是平视的,光线自然,色彩逼真,透视严谨。

大面积的天空中云层密布,由近及远,空间的描写深远,层次丰富,充满浓浓的荷兰乡间风情

 

早春图郭熙(宋)

郭熙(1023—1085,另说约1020—1109)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

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山水大家。

他和儿子郭思著有《林泉高致》一书,提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法,主张向真山水学习。

此图绢本,“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态万状”。

尤其在远近层次的表现上极为精妙。

他发展了李成画法,善用乱云皴画石,树似鹰爪,名鹰爪树。

课本8页“知识窗”内为郭熙描写四时山景之佳句。

山路松声图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等,苏州人。

孝宗弘治戊午中应天府第一名解(读jiè)元。

工诗文书画。

他的画学周臣,擅山水、人物、花鸟。

此图绢本,高远构图,松枝繁茂,小桥流水,有高士携书童在山路上观瀑,静听松风。

上有唐寅题诗,后二句“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见景生情,能有所悟。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字咸熙,陕西人,唐朝宗室。

因避战乱移家营丘(山东临淄),后人尊称“李营丘”。

他博通经史,擅画山水,时逢乱世遂寄情诗酒。

其画享有极高声誉,被称为“古今第一”,乃北方山水画派主将。

此图表现北方冬季荒野中,一骑骡人观看古碑,景物气氛肃穆。

此画因将观碑人的心境与悲凉的气氛描写得相融相济,令人观之更觉十分感动。

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

宋以前多不题字,有人将名字写到山石树干上。

元以后,文人画兴起,几乎无画不题。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青藤等,绍兴人。

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尤以水墨意笔花卉为著。

此图意笔山水,用米家法,水墨淋漓,颇具文人画意味。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宋)

王希孟(1096—约1114),因其英年早逝画史没有记载,只留下这一件传世杰作。

此图绢本,大青绿设色,画卷长三丈,景物丰富,布局严谨,天和水亦有色。

卷后有蔡京跋文,曰: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

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文中的“上”指宋徽宗赵佶,亲自教其画法,仅半年,就画成如此高水平的长卷,且色彩明丽厚重,虽工细而毫无矫饰之气,大气磅礴,浑然一体,观之令人屏息静气,叹为观止,这在中国画史上堪称罕见之作。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作业内容:

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

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作品来把握它们的艺术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伟大成就和艺术特点,掌握赏析我国古代雕塑的方法,并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产生和发展,分析秦汉时期雕塑群的艺术特色,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方法。

分组探究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艺术的特点及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已了解了中外古代的绘画艺术,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

提问:

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哪些雕塑,能说出一些吗?

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陵墓雕塑。

(展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陵墓雕塑?

中国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

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继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在墓中放置大量精美的陪葬俑,以显示威严和富贵。

这些都属于陵墓雕塑。

它们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

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图片

提出问题:

什么是俑?

俑最初是替代奴隶殉葬的模拟品,后来俑的形象发展为替代被役使的卫士、奴仆和舞乐的偶人以及附属的器物、鞍马、车辆、家畜等。

俑在秦汉至隋唐盛行,多为陶、木俑,也有瓷、砖、石、金属俑。

至宋代因流行纸冥器渐衰。

俑大多真实地类比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是研究各时代的重要资料。

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1、结合图片教师简介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出土的基本情况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也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第一人。

其陵墓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的骊山脚下,远远望去象一座山丘。

兵马俑坑约建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至公元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而中断,不久即被项羽所焚毁。

1974年春天,一些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

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博物馆被挖掘出来。

至今,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已发掘出三个坑,面积共达2万多平方米。

兵马俑已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

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样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军阵;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三个俑坑是秦代军队编组的缩影,也是古代军事阵形的一种图解,是一部活的古代兵书。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展示一号坑的整体和局部图片

教师简介一号坑

一号坑为三个坑中最大者,东西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

坑中战车与步兵相间,步兵为主,排列成向东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有三列面向东的武士俑270个,似为军阵前锋。

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

左右两侧和西端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俑,似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

武士俑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

组织严密,队伍整肃。

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

整个军队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1:

秦兵马俑在整体上产生什么效果?

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提问2:

这些秦俑是属于圆雕还是浮雕?

刚才同学们在看图片时注意到这些兵马俑是一样的吗?

3、展示几组不同形象的秦俑图片

提示学生分析这些秦俑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

你能说说所展示的几组秦俑在造型上有哪些不同吗?

展示几组不同秦俑面部等图片让学生加深印象。

秦俑以头部的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秦军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

4、师生共同鉴赏几组秦兵马俑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秦俑的制作工艺。

①《将军俑》

《跪射武士俑》

《陶鞍马》

②展示留有色彩的秦俑头部图片和兵俑复原图片,简介秦俑的烧制。

兵马俑多用模制和捏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粗泥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成型。

俑的头、手、躯干均是分开制作,然后套合。

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烧制好后施以彩绘,彩绘的颜色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其中颜面、手足均施朱色,加以黑白色绘出眉目、须发。

由于经过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可以想象俑坑初建成时,绚丽多彩的陶俑整齐的站立军姿,那个场面是何等灿烂和壮观。

③《秦始皇陵铜车马》

1980年在秦陵西侧出土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

这组彩绘铜车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两个车共重2吨多,零件7000多,焊接口近8000个,带纹紧缩接口近500个,用金银达30斤。

用于制作这两辆马上铜辇的工艺包括了现代技术中的铸造,焊接,镶嵌,抛光,冲凿等。

5、你能说说秦陵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吗?

总体布局上,把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众多兵马俑,列阵于庄严静穆的场景中,造成雄强宏大的气势和敬畏感。

再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威武壮观、宏伟气派的军阵场面。

个体塑造上,类型众多,手法严谨,崇尚写实;个体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显示出秦国“士勇兵利,车坚马良”的强盛局面,体现了秦军豪迈勇敢的战斗精神。

(三)、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

1、展示图片,简介霍去病墓石刻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兴平县茂陵(汉武帝墓)东侧,是茂陵的陪葬墓之一。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战功卓著,封骠骑大将军,24岁因病而亡。

死后在茂陵边起冢,墓形状象匈奴居地祁连山。

霍去病墓石雕群是霍去病墓的组成部分,至今尚存有立马、卧虎、野猪、卧象、野人搏熊等16件。

初发现时,除立马等置于墓前,其余则隐杂在山形墓的树丛之间,可能象征霍去病与匈奴战斗的恶劣自然环境,用此种方式纪念墓主人生前抗击外敌的伟绩。

石刻材质多为坚硬的花岗岩,以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略加雕凿,尽力保持石材的原型,突出体量感,既似动物,又似石块之自然形态,风格质朴自然,气魄深沉雄大,是中国古代大型纪念性雕刻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2、师生共同赏析两件代表性作品,了解其风格

《卧虎》

长2米,用整块石头雕成。

它伏卧休憩,目光机警,强劲的前肢支撑着硕大的头,并充满着随时一跃而起的力量。

虎的身躯是利用石块本来的起伏变化,略加雕琢,产生浑似天成的意趣。

虎身卷曲的毛皮则是顺着石料天然的纹理,佐以阴刻线的斑纹加以表现,丰富而简洁,让人感觉虎皮松软似可触摸。

整体造型有大气磅礴之感,堪称霍去病墓石刻群中的佳作。

《立马》

高1.68米,长1.9米,原是霍去病墓前一件纪念碑式的独立雕刻。

它以一人一马来构成一个抗衡场面,揭示出主题。

马的形象刻画得姿态威武,气宇轩昂,似乎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

马腹下是一匈奴人,仰卧地上,手持握弓箭,双腿拳屈,作狼狈挣扎状,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

这显然是用以歌颂霍去病将军的业绩,昭示来犯者的下场。

题材处理得相当巧妙,有高度的概括性。

提问:

作品为了利用整块石材因式造型,运用了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等综合表现技法,你能在作品中具体指出一些吗?

3、比较《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作品

提问:

比较两件作品,从表现手法上看哪件是具象的,哪件是意象的?

它们有何异同?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鉴赏了两种风格不同的陵墓雕塑,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的精华。

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许多优秀的陵墓雕塑,如南朝陵墓雕塑、唐代陵墓雕塑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希望同学们在课后有时间能在网络上查找相关图片,并根据所学的鉴赏方法进行赏析。

人间生活——中国世俗绘画

作业内容:

教学内容:

人间生活--中国世俗绘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图表归纳、比较鉴赏法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理解世俗绘画形成—发展—成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这些作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教学难点:

美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背景的密切联系

教学分法及教具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教学;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术作品题材的变化(隋唐)

大家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到,美术作品主要到是在为宗教信仰服务,比如:

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墩煌艺术等。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减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宗教性题材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比较真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即描绘人间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人间生活》这课中国部分。

欣赏现实照片与美术作品,对比感受。

加深对世俗绘画的认识。

踢足球与磁州窑瓷枕孩儿蹴鞠图(宋);耕作与狩猎图。

二、世俗绘画怎样出现的?

其社会条件、形式、题材等方面特点?

1、贵族生活记载贵族生活,写实、记录的功能。

赏析《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捣练图》张萱

反映了贵妇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体现了唐朝人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作品属什么风格?

《韩熙载夜宴图》南唐顾闳中

同学们自学P32,请同学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典故。

课件展示5个场景,配乐感受。

(同学说说唐朝贵族的生活状态,社会特点,对美术的影响)

大家通过探讨、合作、交流对这幅画有了比较真实细致的了解——五代“失意大臣”的社会生活,是画家深入生活的观察,使作品在当时满足了南唐后主李煜想了解到另一个人的私密空间的要求,同时对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史料。

2、百姓生活(北宋时期的都城汴梁会是什么样子的都市呢?

市民是怎么样生活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风俗画神品--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画面高潮部分的三个片段,请学生讲解其内容,教师补充。

借助古代画家的美术作品,大家对中国古代人间生活有了详细了解。

三、思考与交流

为什么画家能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如此生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

你是如何理解艺术与生活关系的?

小组讨论、探究,代表上台讲解。

四、总结回顾本课内容(表格形式)

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

时代作者南唐顾闳中北宋张择端

题材内容贵族夜生活京城百姓的世俗生活

作品风格工笔重彩工笔淡彩

构图形式分段式构图全景式构图

审美趣味采用分段式构图方法,画面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造型工整、色彩华丽;特别注重人物神情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达到“形神兼备”的至高境界

采用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场面宏大、组织有序,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节表现引人入胜;造型严谨、色彩淡雅,体现了宋代风俗画的典型特点

五、知识拓展,加深巩固(民族自豪感)

当我们的画家在画《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表现人间生活的时候,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

他们正受封建神学思想的统治,在画基督,在画圣母玛利亚,直到元末明初欧洲开始文艺复兴,欧洲的画家才开始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瓷器风韵

作业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陶瓷实物等

学具准备:

收集相关的陶瓷资料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巧用身边材料,学会了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装饰物,用它们来点缀我们美好的生活。

在讲课之前,我们先做个游戏。

二:

引入新课:

(3分钟)请同学们猜个谜语。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段文字“白如雪,青如玉,薄如纸,明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