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十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070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十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十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十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十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十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十六.docx

《高考历史十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十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十六.docx

高考历史十六

第11课21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1、表现:

经济——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地区分工初步显现

政治——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

2、形成的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列强依据实力来控制和瓜分世界。

(直接占领,划分“势力范围”,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等手段)

3、特点:

列强支配

各地区、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格局不稳定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

“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中的”外国”、“任何人”、”他人“指的应该是谁?

主要指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和法国

皮洛夫的演说反映了德国力图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政策:

侵略扩张,称霸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军事上:

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争夺的焦点

4.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2005全国卷

当时欧洲有关国家有哪些利益要求?

德国:

a维护欧陆霸主地位,压制法国,防止其崛起复仇。

b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殖民地

法国:

复仇,夺回欧洲霸权。

英国:

维护霸权殖民地,维持欧陆均势

俄国:

争夺巴尔干地区。

奥匈帝国:

视巴尔干地区为其势力范围。

巴尔干国家:

反对外来奴役,争取独立

A、英德——争夺世界殖民霸权、世界殖民地。

B、俄奥——争夺巴尔干

C、法德——争夺欧陆霸权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帕默斯顿(英国首相1784-1865)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和局部冲突

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2、局部冲突

两次摩洛哥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

两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1)地理位置重要;

2)奥斯曼的衰落;

3)民族关系复杂;

4)列强争夺和插手(主要)

英法俄等老牌列强与德美日等新列强控制了世界。

国际格局不稳定,新列强要重新分割世界。

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局部冲突不断,巴尔干成为“火药桶”。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进程

1、大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

二、大战进程

1、三条战线:

西线包括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在这里是英、法、比对德作战。

最关键、最

具有决定性意义

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国对德奥作战

南线为巴尔干战线,由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军队展开

第一阶段1914年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坦能堡战役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一阶段1915-1916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东方俄军夏季攻势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1918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1918年德国投降俄国退出大战奥奴投降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

A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但其兵员分散,装备差,有利于长期作战。

B同盟国则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

马恩河会战(1914.9)兵力:

一百五十万人;伤亡:

三十六万人;结果: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凡尔登战役(1916.2)兵力:

一百三十个师;伤亡:

七十余万人;结果: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成泡影。

索姆河战役(1916.7)兵力:

153个师;伤亡:

一百三十余万人;结果:

德国败局已定,形势有利于协约国。

日德兰海战(1916.5)投入战舰165艘;英国损失较重。

结果:

德国没有打破封锁,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

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一家芝加哥报纸说:

“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

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②怕德与俄媾和,协约国失败。

③交战双方筋疲力尽,参战时机成熟。

俄国退出一战的标志: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定

3、战争结束的因素

(1)美国参战;

(2)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3)交战各国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战运动高涨;

(4)奥地利投降;

(5)德国十革命爆发,推翻帝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参战国家多达30几个,卷入人口超过15亿,参战人员达7000多万,伤亡人员多达3000多万,另有1000多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经济损失达3400多亿美元。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战胜国召开的巴黎和会(1919年)

(1)目的:

分赃、反苏,建立国际新秩序

(2)操纵国:

“三巨头”――英首相劳合·乔治、法总理克里孟梭、美总统威尔逊

(3)“三巨头”的分歧

材料一 法国照会: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德国在1871年创造了先例,现在完全应照此办理。

材料二 英国照会:

“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

”  

材料三 美国照会:

“如果法国不采取更为明智的立场,我们将不得不提出我们的要求,那里法郎的地位将是不妙的。

各国的目的:

①英国:

保持大陆均衡,确保海上霸权

②法国:

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确保大陆霸权 

③美国:

建立国际联盟

凡尔赛和约的规定:

一、总览  凡尔赛和约签署地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

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二、疆界的决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

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

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

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约之一。

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郊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10日生效。

签字国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为沙特阿拉伯一省)、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暹罗(今泰国)、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等战胜国为一方,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

美国代表虽签了字,但因参议院未批准该和约,故签字无效。

  和约包括15部分、440条约文和1项议定书。

主要内容有:

  ①国际联盟盟约。

主要规定了国际联盟的组成、宗旨,会员国的权利、义务以及有关建立委任统治制度的规章。

  ②关于德国的疆界。

恢复1870年以前的德法边界,德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的所有权、开采权归法国所有;萨尔区的行政管理由国际联盟负责,为期15年,期满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德国在莱茵河以东50公里所划界线以西领土内,不准保留或建筑工事,不准留驻或集结军队;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施后15年内均应由协约和参战各国军队占领;如德国忠实遵守本和约的条款,协约国军应逐步缩小占领区,5年期满后从德国科隆地区撤军,10年期满后从科布伦茨地区撤军,15年期满后从美因茨地区撤军;奥伊彭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并承认比利时对莫雷内的主权;德国与丹麦的边界由石勒苏益格北部边境地区居民举行公民投票确定(1920年2月石勒苏益格北部划归丹麦);上西里西亚南部划归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获得上西里西亚一部分、波兹南全部、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各一部分;但泽(今格但斯克)作为国际自由城市交国际联盟管理,但在经济上划入波兰关税区,成为波兰的出海口;波兰政府负责但泽自由市的所有对外关系,并对在国外的但泽人提供外交上的保护;易北河、奥得河、涅曼河、多瑙河的指定河段为国际河道,基尔运河应永久开放,“所有与德国和好各国之军舰、商船一律平等、自由地出入”。

根据和约,德国领土共减少1/8。

  ③关于德国的境外权利和利益。

德国将海外属地的一切权利交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其前殖民地按国联委任统治制度被主要协约国瓜分:

德属东非大部(坦噶尼喀)让与英国,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瓜分,卢旺达和乌隆迪归比利时,西南非洲由英自治领南非联邦统治;德属太平洋岛屿之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归日本,新几内亚归英自治领澳大利亚,西萨摩亚归新西兰。

此外,和约还规定,取消德国在中国、埃及、利比里亚、暹罗、摩洛哥、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特权,但将它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利益转让给日本。

  ④关于德国的军事。

解散德国参谋部及其类似组织;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严格限制德国军备的数量,陆、海、空军总数分别不准超过10万人、1.5万人和1000人;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拥有飞机和潜艇;海军舰只最高限额为战列舰、轻型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鱼雷舰各12艘;成立协约国监督委员会以监督上述军事条款的实施。

  ⑤关于德国的经济和赔偿。

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入货物不受限制;战胜国成立的赔偿委员会须在1921年5月1日前确定德国在30年内应付清的赔偿总额;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德国应付清总值200亿金马克的赔偿,可用黄金、商品、船只、有价证券及其他物资支付;德国应负担其境内外国占领军的维持费用。

  ⑥关于德国的战争责任和审判。

组织特别军事法庭,审判犯有“侵害国际道德及条约尊严”罪行的前德皇威廉二世;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有权对被控违犯战争法规与惯例的行为者交军事法庭审判。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签订《凡尔赛和约》的巴黎和会,理应收回战前德国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和利益,但和约却规定将德国霸占中国山东省的铁路、矿山、电讯设备,胶州湾地区的租借地及其他权益转让给日本。

这一屈辱性规定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五四运动”,迫使当时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是在美、英、法、意、日等国操纵下缔结的,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掠夺性和约。

它的签订加剧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随着和约而建立的凡尔赛体系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但无法解决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

2、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背景:

战后亚太地区的严峻形势与激烈的海军竞争

格局变化:

由六强争夺到三家争霸。

主要矛盾:

日美矛盾。

争夺对象:

中国。

海军在一战中的巨大作用,显示了海上威力,保障战备物资供应,控制制海权。

从而在战后,各国为了新一轮的殖民地争夺而展开了海军军备竞赛。

(1)、1919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扩充海军的计划,到1924年美国的主力舰计划达到38艘,超过英国当时的32艘。

(2)、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困难,也实施扩大海军的计划,要把它的海军力量保持在美国海军的70%的水平上。

日本每8年内增加8艘主力舰和8艘新式巡洋舰。

——八八舰队计划

(3)、“英国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使海军优于美国或任何国家。

”——劳合乔治

2、美国提议召开九国会议(华盛顿1921——1922)

议题:

一是亚太问题二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三是中国问题

英日同盟问题。

原因:

英日同盟却有利于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对美、在远东利益构成威胁 

会议内容:

(1)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

美、英、日、法相约

“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

美扫除太平洋争霸的障碍;英与日矛盾激化;日获得与欧美平等的地位,权益得承认,扩张受遏制。

(2)订《五国海军协定》,提升 丧失 限制

美、英、日、法、意

5:

5:

3:

1.75:

1.75

(3)中国问题与《九国公约》

山东问题①1879德国强占胶州湾;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二十一条”;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解决: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材料一: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取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选集》

上述条约的规定对谁最有利?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九国公约》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

日本独霸——多国共管

影响:

①对美:

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条件,是美国外交的重要胜利。

②对日: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不利于日本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扩张。

③对中国:

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1、拆散英日同盟;

 2、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

 3、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4、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日本:

英日同盟被拆散;海军力量受遏制;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英国:

丧失海军优势

中国:

受到帝国主义的宰割

列宁: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日本代表:

“这哪里是什么谈判,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

隐含的矛盾:

美日矛盾、英日分歧、中国与列强

凡尔赛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

⑴都损害中国主权;⑵都是帝分赃会议;⑶都暂时调整帝之间的关系;⑷都构建战后帝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战后世界

1、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与欧洲(西)的中心地位遭到美国挑战;英联邦正式形成(1931)

2、欧洲大陆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德国缩小、奥匈帝国崩溃、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英法衰败、美日兴起

3、德国经济的恢复与欧洲和平秩序的出现

德国赔款问题——各国的争执

1923年鲁尔危机德国:

经济濒临崩溃政局动荡不安

法国:

得不偿失骑虎难下丧失主动权

(1)道威斯计划:

①给德国贷款 ②1924-1929年逐年赔款③赔款来源于税收等。

(2)杨格计划 赔款、战债不了了之

(3)《洛迦诺公约》(1925年)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的爆发

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在隆隆炮声中,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2、十月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1)十月革命的结果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标志: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决议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和平法令》:

退出“一战”

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

(2)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

诞生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不应该把苏联模式的失败和那场革命联系起来。

…时隔数十年之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更不应归咎于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开辟了新道路,但革命本身不可能同时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

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管理模式并非十月革命的必然结果,也不是惟一可能的选择。

“十月革命对苏联来说是一个开端、一个推动…,但是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怎么走下去,这决定于后来领导人的做法,这里面有一系列教训可以总结。

世界:

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一条崭新的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确定了苏联历史的开端,但这一历史并非如涅瓦大街一样平坦,其中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痛苦的悲剧。

…苏联模式的崩溃,并不意味着十月革命的理想是虚假的。

…十月革命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与我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拒绝它作为俄国史最为重要的部分。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最初成员:

乌克兰、外高加索、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联邦一起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斯大林创立)。

此后,又有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联盟。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材料1: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反革命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同一天乌里茨基和列宁先后遭到袭击,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2:

“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新生的政权所面临的局势

政治和军事上,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困难

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

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货币关系

产品分配:

实物配给制

劳动方面: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这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进入共产主义)。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内容:

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评价:

积极方面:

这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一、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1924-1953)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历史背景:

苏联国民经济恢复,但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迅速恢复和发展

2、目的:

改变苏联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3、经过:

“一五计划”1928-1932,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二五计划”1933-1937,工业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5、得失:

得:

①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②计划经济体制为发展中国家仿效

失:

工业结构不平衡;官僚体制深重

3、农业集体化

1、目的:

保证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进行

2、过程:

1929年,“全盘集体化”运动;1937年,以集体农庄为组织形式的农业集体化最终完成。

从上而下的集体化运动迅速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形态,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片面追求速度,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

4、肃反运动

大规模的政治清洗

第17课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1、“一战”前帝国陷于瓦解

2、“一战”败后帝国被迫签定屈辱协定,面临瓜分与生存危机 

2、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

1、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 

2、驱逐侵略军,终结奥斯曼王朝 

3、《洛桑条约》确认土耳其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个国家无论如何也要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

对我们来说,这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凯末尔

3、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1、土耳其建立共和制,凯末尔当选总统

2、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1)政治上废君主制,政教分离,法制化

2)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推行土地改革,实施“五年计划”,废除“什一税” 

3)社会文化上:

教育世俗化,文字改革,男女同校,倡导现代

生活方式

“我的微小的躯体总有一天要埋于地下,但土耳其共和国却要永远屹立于世。

”----凯末尔

3、凯末尔主义的六大原则:

共和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

第18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阿姆利则惨案:

印度,1919年4月,抗议殖民当局逮捕并驱逐良民民族运动政治家。

2、圣雄:

甘地,印度民族解放的精神领袖。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失败:

乔里乔拉村惨案

二、1、甘地倡导的恢复手工纺织是大力开展:

家庭纺织。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表现形式是:

食盐进军。

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领导:

甘地、国大党

原因:

(1)英国政府没有兑现一战期间的承诺,拒绝成立自治政府。

(2)英国政府加大了惩罚力度,镇压民族解放运动

(3)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不抱希望。

1、第一次:

(1)主张:

反对“以暴制暴”,用不合作运动团结民众。

(2)内容:

<1>放弃英国授予的头衔、名誉职位

<2>学生退出英国办的学校,印度人离开政府机构

<3>抵制英货,提倡恢复手工业纺织

<4>抗税

3、第二次:

(1)内容:

<1>食盐进军

<2>《德里协定》

影响:

民族主义思想和独立政治目标深入人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