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67606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docx

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

瞒天过海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迷惑对方,最终来实现自己的目地。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

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

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

老臣高颎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颎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

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

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

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

陈军慌忙再度备战。

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

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

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

他夸赞高颎道:

“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

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

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

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

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

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

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

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

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

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

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

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

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

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

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

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

他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

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

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

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

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从。

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

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

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逃难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格外礼遇,他把齐姜许配给重耳,让重耳享受大夫待遇。

重耳在齐国六年,享尽荣华富贵,悠然自得,根本忘记了复国为君的理想。

其时,齐桓公含恨去世,众公子争权夺位,使得齐国陷入一场内乱中。

跟随重耳身边的大臣狐堰、赵衰等,眼看齐国自身不保,没有能力帮助重耳复国,不由心急如焚。

一天早晨,大家相约来到郊外的桑树下,商讨把重耳骗出城外,迫使他出走别国。

不料,他们的谈话被正在桑树里摘桑叶的齐姜的女仆们听见,她们回来把这件事告诉给齐姜。

其实,齐姜也十分赞成重耳出走,她担心此事泄露,就把仆女们全杀了。

后来,狐堰们的计谋不成,齐姜给他们献计:

晚上,她用酒把重耳灌醉,再让大臣们趁机把他抬到车里,离开齐国。

果然,重耳不知情由,被齐姜酒醉,又被稀里糊涂地抬进车中,远离齐国而去。

当重耳酒醒时,才发觉上当,虽然气愤十分,却也无奈,只得步入周游列国的境地。

齐姜以酒巧妙地瞒过了固执、心安的重耳,使他终于迈向了复国、复仇的为君之路,是又一例成功的“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前,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清政府盘查得很严。

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弹药了!

黄兴不由急中生智:

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二个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以为是违禁物品,赶忙追上去,打开箱子一看,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

黄兴赶上,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

事后,去酒馆请稽查饱餐了一顿。

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

黄兴以“虚”化“实”的计谋,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从而化险为夷。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

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

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

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

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

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

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

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

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西汉末年也是天下大乱之时,汉室王朝内部分崩窝析。

在混乱中刘秀曾以招晦之计,渡过难关。

也用借刀杀人之智,除去心头之患,又不落坏名声。

刘秀与他的哥哥在昆阳一战之后名声大噪。

刘秀告诉哥哥,可能要出现预测不到的坏事。

当时诸位将领都想独占鳖头而得不到,必然对刘秀兄弟不满。

而刘兄不以为然。

果不出刘秀所料,不久,昏君刘玄就在朱缩和李铁的策划下杀了刘秀的哥哥。

当时驻守在文城的刘秀一听哥哥被害,犹如万箭穿心,然而自己力量单弱,无法与皇帝刘玄抗争,只用韧晦之计,也不为兄长披麻带孝,竞被刘玄封为萧王。

但不久就与刘玄决裂,领兵向长安进军。

当时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要地,刘玄派李铁去防守,以抵挡刘秀西进。

刘秀手下有一名将军叫冯异,劝李铁归降刘秀。

李铁很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却也因参与杀害刘秀的哥哥,怕刘秀不容他,即给冯异回信,意思是让冯异保证他归顺后有生命保证,有高宫厚禄。

尔后,冯异在攻打洛阳各县时,李铁果然是按兵不动,不与冯异交战。

冯异把李铁的情况如实地向刘秀作了汇报,请刘秀接受李铁归顺。

刘秀十分了解李铁的为人,知道他反复无常,不能使用,但如果拒之门外,对于自己也不利,因想出一条借刀杀人之计。

给冯异回信中,只是提醒冯异:

“李铁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辨识,大家还是坚守阵地为好,提防李铁搞阴谋诡计。

”事后,刘秀将此信内容故意公开,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知了信的内容,知道李铁心怀二意,就派人将李铁杀了。

洛阳驻军失去了主将,军心大乱,许多人投降了刘秀。

后来,大家才知道刘秀的用意,他借刘玄之手,除去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死降将的恶名。

以逸待劳

逸:

安闲;劳:

疲劳。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

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

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

冯异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

”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

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

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

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

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

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趁火打劫之计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趁火打劫之计的特点,就是利用时机,果断地打击对方。

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孙子·始计篇》云:

“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

”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

顺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

多尔兖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

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

可是,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

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们渐渐腐化堕落。

明朝名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

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

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

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

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

多尔兖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

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兖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

多尔兖志得意满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基础。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

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

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

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

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

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

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

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

生活淫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

越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

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声东击西

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

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

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

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

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

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

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

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

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

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

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

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

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

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

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

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

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

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项羽亲率大军东征彭越,刘邦趁机派郦食其前往齐国劝降。

与此同时,韩信也按照刘邦之命率兵东进,准备攻打齐国。

当韩信到达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时,齐王田广听从郦食其的劝说,背楚降汉,于是韩信就想停止前进。

时值齐国说客蒯通来投,对韩信说:

“将军奉汉王之命去攻齐,今汉王又暗中派人去劝降,既无汉王命令,将军怎能按兵不动呢?

再说郦食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说降了齐国70多座城池,而将军数万人马征战一年,才攻下赵国50多座城池。

你一个堂堂大将军,尚不及一白面书生吗?

”一席话终于使韩信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下令大军渡河,继续向齐地迸发。

齐王田广听从郦食其劝降之后,对韩信的行动毫无戒备,天天同郦食其饮酒作乐。

汉四年十月,韩信率大军突袭齐国在历下(今山东济南西)的守军,直逼齐国都城临淄 (今山东淄博)。

齐王以为受了骗,一怒之下将郦食其烹死在油锅里。

之后,勿忙领兵逃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同时派人向项羽求援。

项羽立即派大将尤且率军20万,与齐王会合,齐、楚联军准备迎战韩信。

尤且手下谋士献计说:

“汉军长途奔袭,远斗穷战,锐不可挡;齐军在本土作战,牵挂家室,容易溃散。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令军士挖沟筑垒,让那些已丢失了城邑的人知道齐王还在,楚王发了救兵,这样他们就会纷纷起兵反攻韩信。

汉军处处受敌,断绝给养,定会不战自退。

”尤且不以为然,他有自己的算盘。

此番率军前来,名为救齐,实则是想趁机夺占齐地。

他对其心腹说:

“我军此番前来是为了救齐,如汉军不战而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呢?

现在我战而胜之,齐国大半疆土岂不垂手可得?

”但是,尤且做梦也没有想到,韩信正连夜为这位骄傲的将军准备墓地。

几天以后,两军在潍河两岸摆开阵势,尤且在河东,韩信在河西,准备交战。

韩信仔细观察战场地形,决定再用水战破敌。

他连夜秘密派人装满1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

次日上午,韩信率军过河进攻尤且。

尤且见状,毫不示弱。

亲率大军迎敌。

双方未战几合,韩信佯败退兵。

尤且不知是计,以为汉军无能,得意地说:

“我早知道韩信胆小。

”于是,传令全军渡河追赶,想一举消灭韩信。

当齐、楚联军刚刚冲到河心,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奔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

韩信回兵掩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齐王逃跑,尤且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

就这样,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

韩信平定齐国,楚汉之间已势均力敌,谁胜谁负,韩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邦为争取韩信,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

项羽也派说客武涉往见韩信,劝韩信绝汉和楚,三分天下,为一方之主。

韩信义正辞严地说:

“臣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执戟侍卫),言不听,画(谋划)不用,故背楚而归汉。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

”使者回禀项羽,项羽叹口气道:

“想不到韩信这个跨下小儿,居然如此忠信,悔当初未能重用他!

”韩信连克魏、代、赵、燕、齐五国,占领了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取得了北面战场的全部胜利,完成了对成皋楚军的战略包围,有力地支持了刘邦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为刘汉政权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魏、赵、齐的作战中,韩信因宜用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了声东击西、背水列阵和断水塞流的战法,显示了这位历史名将善于先计后战和出奇制胜的作战特点。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的意思很明确,基本意思还是虚虚实实。

孙子兵法说过有则示其无,无则是其有。

用假想欺骗敌人,但并不是完全弄虚作假,而是要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各种假想掩盖真象,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少阴、太阴、太阳互相转化的道理。

曹操率军南下,想灭刘备,趁机夺取东吴。

刘备刚被曹操打败,只得联合东吴来抗曹。

于是派孔明来见周瑜。

周瑜这时候牛起来了,毕竟有人来求我了,应该摆出大恩公的模样。

然后当着孔明的面,说曹军不可抵挡,如何如何。

鲁肃是主战的,不想投降,于是和周瑜争了起来。

孔明已经看清了,(其实周瑜也想抗曹,只不过想让孔明低声下气的相求,才有面子)可就是不吱声,只是冷笑。

周瑜觉得自已占了上风,得意了,转过来问孔明问何发笑。

孔明说:

“我不笑别人,笑子敬(鲁肃的字)不识时务。

”鲁肃不干了,孔明先生你来不就是要联合抗曹的吗,怎么说我不识时务呢。

孔明说:

“周公瑾决心降曹,甚为合理呀。

”老实忠厚的鲁肃急坏了,对孔明说:

“先生,你为何也这样说呀?

”孔明又说:

“曹操很会用兵,天下无敌。

吕布、袁绍、刘表等人不都叫他灭了吗?

只有刘备不识时务,楞要与曹操相抗,现在生死不保了。

周公瑜要降曹,可以保全妻子,保全富贵,国家的存亡就不算什么了。

”周瑜抬举曹操是想让孔明低声下气求自己,孔明抬举曹操是刺激周瑜年轻气盛的心。

但周瑜这时候忍住了(挺能忍的),楞是没吱声。

鲁肃(没看出两人的诡计)又来气了:

“你竟敢让我主投降曹贼,岂有此理”。

这时气氛紧张了。

孔明说:

“我有一计,不用送礼,也不用投降,也不用亲自过江去谈判,只派一个使者,用一个小船,送两个人到江北,曹操得到这两人,嗷嗷地往回撤。

”周瑜对这事挺感兴趣,忙问:

“是什么样的两个人?

竟能退曹兵?

”孔明又说这两个人微不足道,可是国家得救了,如何如何。

周瑜忍不住还得问哪,到底谁这样厉害?

孔明这时侯发挥了:

说是听说曹操怎样怎样地好色,又建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置于铜雀台中。

又说曹操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分别叫大乔和小乔。

那真是沉鱼什么、闭月什么的。

又说曹操有两大愿望,一是扫平四海,二是得到二乔以安度晚年。

如今曹操来江南,其实就是为了二乔啊!

孔明再加上一句,说范蠡把西施送给夫差,结果为国立功了。

东吴难道还吝惜民间二女吗?

其实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孔明特意装作不知,好气一气周瑜,也就是激将法,省得周瑜老装。

这时候周瑜还真沉住气了,他想要证据,不能凭孔明一面之词就发怒啊。

急忙问孔明有什么证据。

孔明便背诵了曹植奉曹操命令作《铜雀台赋》。

也赶上诗句中有“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曹操本意是建二桥,可听起来也是“乔”啊。

周瑜终于忍不住了,勃然大怒,大骂曹操老贼,并誓死抗战到底(不用孔明相求了)。

孔明还在说两个民女不足惜云云(恶毒)。

周瑜说出了真象,孔明连称死罪(目的已达到)。

这一段说的是孔明借用了曹植奉曹操命令作的一篇赋,巧妙地把“二桥”换成“二乔”。

达到了激将的目的。

此计无中生有也就是编织谎言,以达到目的。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

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

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

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

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仅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

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

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

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

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

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

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

秦王回信说:

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

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

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五,说:

“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

”逢侯丑说:

“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

”张仪却说:

“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央定。

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

”逢侯丑说:

“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

”张仪故作惊讶:

“哪里的话!

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

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

怀王大怒,发兵攻秦。

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

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

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

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地“楚汉战争”。

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

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

与刘邦地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

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

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

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多栈道。

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

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

殊不知韩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

汗腺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

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由来。

本计的特定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的背后,将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规的、非习惯的行动隐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规的、习惯的行动背后,迂回进攻,出奇制胜。

“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渡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

春秋末期,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将领是吴起。

吴起十分爱抚士兵,与士兵同吃同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