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6013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福建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指(  )

A.耧车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

【答案】C

【解析】根据“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故C正确;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翻车是三国时期发明的依靠人力灌溉的工具,不符合“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排除B;风力水车是依靠风力灌溉的工具,不符合“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结合所学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分析解答。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水排不是用于灌溉、制瓷、和耕种的工具,排除AB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水排的作用

3.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

可见,桑弘羊的措施(  )

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

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笼盐铁”政策,限制了私营作坊的发展,使得对地方诸侯的收入减少,这有利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盐铁官营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准确解读与分析。

4.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

A.规模大,分工极细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D.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足以说明分工极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细致的制作。

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这依然没有脱离原有的模式,不能说发生质的变化;C选项错误,机器生产并没有出现;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的内容。

5.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出现,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帮

6.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

A.外商企业B.洋务派兴办的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船坞等,是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故A正确;洋务派兴办的企业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BCD时间均不符合“最早”,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最早”,结合所学我国近代企业的重要类型出现的时间分析解答。

7.观察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  )

A.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命脉

C.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答案】C

【解析】由图表看出,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南京条约》通过协定关税和五口通商的条款,使外国商品进口关税降低并大量倾销到中国,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正确;A项错在“完全解体”,应该是开始解体,排除A;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8.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B.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

C.近代工业企业体系的完备D.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工业受到“旧法”和旧观念的阻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故D正确;AB材料未体现,故排除;近代工业企业体系并不完备,以轻工业为主,故C项错误。

9.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

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状况。

由图表核心信息“矿产品的最大比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D两项属于无关项;C项具有片面性,没有依据。

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状况

10.“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军霸占、或被战争所毁。

”这一状况发生于(  )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军霸占、或被战争所毁。

”等信息说明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史实,故选择D项。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发展·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

11.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题干中剪辫子的实时不符;C项错误,长辫子不是传统精华;D项中“共和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习俗的变迁·断发

12.下列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B.西装是流行的服饰

C.公历在民国成立后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D.列宁装受青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时间信息是“中国近代”,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的入侵,西方的服饰、饮食等传入中国,A、B符合史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宣布改用公历,以民国纪元,C项正确;列宁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比较流行,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D项。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

【名师点睛】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

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时代背景),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3.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中国,从四合院到花园洋房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清政府的政策

C.中国人自己的主动改造D.科技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民居,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西方人到中国定居,西式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立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故选A项;B项政府的政策影响不大;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

1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是在辛亥革命,A项排除;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做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C项“已经”说法错误;D项“已经确立”说法错误。

考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丧习俗的变迁

1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叹的是(  )

A.航空运输业B.铁路运输业C.电报电话业D.轮船运输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关键语“电气能收夺天工”和“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强调的是通讯工具,是电报电话业,故C正确;材料中的“音书万里一时通”显然不是说明航空的,故A错误;题干材料“音书万里一时通”反映的是通讯业,与铁路运输业、轮船运输业无关,排除BD。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电气能收夺天工”“音书万里一时通”,结合所学近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分析解答。

16.1888年《申报》记载: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

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

”上述材料反映出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C.近代工业兴起,出现了招聘女工风气D.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9世纪晚期,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开始招聘女工,妇女“人争趋之,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竞相应聘,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17.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工业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交通通讯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受到诱导而产生;清朝末年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故A正确;大众传媒的变迁并不符合材料所述特点,故B错误;交通通讯的变化也没有以上阶段性特点,故C错误;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8.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宣传画。

下列选项与宣传主题相符的是(  )

A.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B.实施“五年计划”

C.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学习苏联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一五计划,故B项正确;中国没有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故A项错误;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与苏联经验没有关系,故C、D两项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19.1956年1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

毛泽东发表这一看法的背景是(  )

A.三大改造的进行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三大改造意义的认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的时间“1956年1月”、“社会主义的高潮”、“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发表这一看法的背景是三大改造的进行,B项是1957年,C项是1958年,D项是1949年10月,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20.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规律B.国家经济政策

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可分析出,资金流入重工业部门的比重最大,建国后我国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投入的重工业资金比重相对较高,而投入到轻工业和农业中的相对较少,故B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排除A;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国际形势严峻,这是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

21.下表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连续四年工业、农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

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

A.1949—1952年B.1953—1956年

C.1957—1960年D.1979—1982年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四年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重工业增长到三倍,这是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突出体现,而国家的轻工业发展并不是很快,农业发展,受到打击,由此可知是1957—1960年,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业发展滞后,故C正确;1949年-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是三大改造时期,1979—1982年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都得到较快发展,排除ABD。

22.《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分别指(  )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指个体经营;“社会主义原则”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故B正确;“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原则”不符,排除A;中国传统农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因此“协作经营”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不符,排除C;“共同劳动”不属于“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

23.1979年3月15日,瑞士雷达表首次在中国电视上播放了一条长达1分钟的广告。

同一天,上海《文汇报》上也登载了瑞士雷达表手绘插图的通栏广告。

这说明了(  )

A.中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B.中国企业开始面向国际市场

C.中国已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之前不允许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中国市场,电视和报纸登载瑞士雷达表广告,说明中国当时已经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内改革,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是1984年全面开始,故B项错误;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故D项错误。

24.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

“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项。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对内改革,不属于引进外资,排除D项,故为C项。

25.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A.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由图片中的信息可知:

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于1985年,此时农村已全面展开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起步,故选A项;B项发生于21世纪初,、C、D两项均晚于1985年,故排除。

26.以下关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步骤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内地

B.开放内地——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经济特区

C.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内地——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D.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

【答案】D

【解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4年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90年代后,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选D。

27.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B.火车的发明

C.内燃机的出现D.发电机的发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观察本题,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000万吨增加到6000万吨,结合所学知识煤产量的变化是因为蒸汽机达到广泛应用才促使其发生巨大变化,故A项正确;火车属于交通工具的革新,故B项错误;内燃机和电力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故C和D错误。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正确区分工业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28.有学者断言:

“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

”其主要观点是 (  )

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B.“欧洲奇迹”成就“工业化革命”

C.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D.“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强调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对工业化革命的重要性,即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因此C正确;A表述不合史实,排除;C表述不合材料信息,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29.有人说,“电从一诞生开始,就在现代社会扮演了‘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角色”。

有助于成功扮演这两个角色的重要发明分别是 (  )

A.发电机电影B.电动机电话

C.电灯电报D.电车无线电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电动机解决了机器推广的动力问题,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普及,电话有利于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选B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世界的整体·电的发明

30.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

上述评论应用了(  )

A.文明史观B.现代化史观

C.社会史观D.整体史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需要理解清楚这几个新史观的含义,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代化有时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基于上述理解,所以选C

考点:

史学理论·新史观·社会史观

31.1493年教皇为协调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矛盾而裁定了一条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如下图)。

此举

A.揭开了新航路开辟的序幕B.确立了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

C.划定了西葡两国的殖民范围D.规避了殖民扩张和殖民争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是“线以东为葡萄牙,线以西为西班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时,西班牙沿非洲西海岸向西航行殖民扩张,而葡萄牙主要是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殖民扩张的,所以此线主要是划定两国的殖民范围,C项正确。

航海家的航线才是揭开新航路开辟的序幕,A项排除。

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32.美国学者威廉·卡顿在《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

“到1929年,美国……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轨,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

这种情形,也加深了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再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

”由此可知,威廉·卡顿从哪一方面揭示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

A.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

B.垄断资本破坏市场规则,经济正常运行受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