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007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

中医专长考试针灸学重点总结

五输原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

涌泉然骨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日月胆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

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

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十二经郄穴

大肠温溜肺孔最,膀胱京门肾水泉,

胃经梁丘脾地机,小肠养老心阴郄,

心包郄门焦会宗,肝经中都胆外丘。

阳维阳交阴筑宾,阳跷跗阳阴交信。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足三里,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央,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下合阳陵泉。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一、针灸发展史

1、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目前发掘的最早古本。

2、《内经》——奠定针灸学的基础理论。

收载160穴位。

3、《灵枢》——又称为《针经》。

4、《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专著。

5、《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收录349穴位。

(皇甫谧)

6、《肘后备急方》——灸法专著,收录针灸方109条,其中99条灸方。

(葛洪)

7、《明堂三人图》——孙思邈。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

载354穴位。

铸造铜人模型两具。

9、《十四经发挥》——滑寿,提出‘十四经’学说。

10、《标幽赋》——窦汉卿,提出‘八法流注’学说。

11、《针灸逢源》——李学川,载361穴位。

12、针灸学的三次总结——《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三、经络学说

1、经络的三大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保卫机体、抵御疾病。

2、《素问》“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指十二经筋主人体的运动功能。

十四、针灸治疗

1、针灸治疗的三大作用——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祛邪。

2、“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出自《灵枢?

九针十二原》

3、五输穴与五行的对应关系——‘阴井木’、‘阳井金’。

4、“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出自《难经?

六十八难》——治疗原则。

针灸学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晋代—皇甫谧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349个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王惟一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宋代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杨继州

7.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针灸大成》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滑伯仁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是:

李学川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

公元17世纪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太阴、厥阴、少阴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排列是厥阴、太阴、少阴

14.十二经脉的循形走向正确的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交接的部位在手足末端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头面部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胸中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手少阳—手少阴

19.奇经八脉循形的特点是:

除带脉横向循形外,其余均为纵向循形,纵横交错地循形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经与经之间无相互交接规律

20.十二经别是指:

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形部分

21.十二经筋的循形走向是:

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形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22.经络的作用A.运形气血B.濡养周身C.抗御外邪D.保卫机体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心中

24.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

胸中

25.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肺中

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肺经、心包经、心经

29.腧穴分为: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30.十四经穴总数为:

361个

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

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

33.五输穴中以所形为经

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输

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合

36.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38.下面的骨度分寸正确的是: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岐骨至脐中8寸,两乳头之间8寸,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39.本经的募穴是A.肺—中府B.大肠—天枢C.膀胱—中极D.肝—期门

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41.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

4寸

42.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

13寸

43.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9寸

45.心经的募穴是:

巨阙

46.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

尺泽

47.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

太渊

48.在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

太渊

49.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是商阳、迎香

5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

合谷

51.属大肠经的穴组是:

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

52.阳溪穴上3寸是:

偏历

53.曲池穴属:

大肠经

54.属胃经的穴组是:

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55.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开1横指是足三里

56.胸正中线旁开4寸是:

胃经

57.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

脾经

58.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是:

承泣、厉兑

59.穴位中相距3寸的是:

上巨虚—下巨虚

60.足三里穴归属:

胃经

61.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是:

隐白、大包

62.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三阴交

63.阴陵泉是五输穴中的:

合穴

64.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

3寸

65.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

公孙

66.脾经在腹正中线旁开:

4寸

67.手少阴心经起于:

心中

68.阴郄穴位于:

神门穴上0.5寸

69.心经的合穴是”少海

70.归属心经的穴组是:

通里、少冲

71.心经的起止穴是:

极泉、少冲

72.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小肠经

73.腕骨穴是小肠经的:

原穴

74.治疗腰痛的穴组是:

委中、后溪

75.治疗乳少的穴位是:

少泽

76.听宫穴归属:

小肠经

77.属于膀胱经的穴组是承扶、肺腧、心腧、大肠腧

78.肝腧穴位于: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9.足小趾外侧端,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是:

至阴

80.两肩胛下角平:

第7胸椎棘突

81.昆仑穴归:

膀胱经

83.肾腧穴旁开1.5寸是:

志室

84.腹正中线旁开0.5寸是:

肾经

85.脐旁0.5寸的穴位是:

肓腧

86.太溪穴归:

肾经

87.属足少阴,肾经的穴组是:

涌泉、肓腧

88.照海穴在特定穴中属:

八脉交会穴

89.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

膻中

90.下列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内关

91.治疗心、胸、胃之疾的八脉交会穴穴组是:

公孙—内关

92.心包经的五输穴中的合穴是:

曲泽

93.大陵穴归:

心包经

94.心包经的起止穴是:

天池、中冲

95.手少阳三焦经的穴组是外关、阳池、支沟、耳门

96.三焦经的下合穴是:

委阳

97.阳池穴与支沟穴相距为:

3寸

98.有通便作用的穴位是:

支沟

99.耳门穴归:

三焦经

100.足少阳胆经的募穴是:

日月

101.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

阳陵泉

102.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的前缘是:

绝骨

103.大腿外侧正中,膝中上7寸是:

风市

104.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穴位是:

瞳子髎、足窍阴

105.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的穴位是阳陵泉

106.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是:

期门

107.足背,第1、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

太冲

108.治疗目赤肿痛的穴组是:

太阳、合谷、太冲、风池

109.有“四关”穴之称的穴组是合谷、太冲

110.足厥阴肝经的起止穴是:

大敦、期门

111.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经脉是肺经

112.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功用的穴位是少泽

113.不是八脉交会穴的是中脘

114.是经脉的起止穴组为:

会阴、承浆;长强、龈交;隐白、大包;涌泉、输府

115.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是:

曲泽

116.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的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117.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118.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119.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120.平补平泻法用于不盛不虚证

121.直接灸法分为化脓灸、非化脓灸

122.散刺法为三棱针操作法

123.最早记载“角法”的是《五十二病方》

124.使用电针治疗时,通电时间一般为5~20分钟

125.操作皮肤针时使用的是腕力

126.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是点刺、挑刺、散刺、刺络

127.用输募配穴法治疗小儿遗尿选中极、膀胱输

128.针灸治疗肠痈时以:

足阳明经穴为主

129.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咽喉肿痛的首选穴位是:

少商

130.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

申脉、后溪

131.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列缺、照海

132.肺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

尺泽

133.肺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太渊

134.肝经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

形间

135.肝经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曲泉

136.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

137.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

138.治疗呕吐的基本穴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

139.不属于肝气犯胃之胃痛的临床症状是畏寒喜暖

140.治疗实证癃闭的穴组为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膀胱输

141.治疗眩晕之实证以胆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142.胃肠积热之风疹,治法为毫针泻法

143.扭伤的取穴原则,一般采用近部取穴法

144.月经不调,一般分:

经早、经迟、经乱

针灸 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一)、头痛

1、外感头痛外感:

选经:

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

百会 列缺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

风门

风热:

大椎 曲池

风湿:

阴陵泉

阳明经痛:

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太阳经痛:

天柱 后溪 申脉

少阳经痛:

率谷 外关 足临泣

厥阴经痛:

四神聪 太冲 内关

2、内伤头痛内伤:

 

(1)实证:

选经:

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阳亢:

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

阴陵泉 丰隆 太阳

瘀血:

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2)虚证:

选经:

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血虚:

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

肾俞太溪 悬钟

(二)落枕:

选经:

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

阿是穴 外劳宫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

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

内关 阿是穴

   肩痛:

肩髃 外关

   背痛:

肩外俞 天宗

(三)漏肩风

选经:

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

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配穴:

手阳明经证:

合谷

   手太阳经证:

后溪

   手少阳经证:

外关

   外邪:

合谷

   气滞血瘀:

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

足三里 气海

(四)腰痛

选经:

阿是穴

主穴:

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

寒湿:

腰阳关

   瘀血:

膈俞

   督脉病:

后溪

   足太阳经:

申脉

(五)痹证

选经:

局部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

膈俞 血海

   痛痹:

肾俞 关元

   着痹:

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

大椎 曲池

二、内科病

(一)中风

1、中经络

选经:

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2、中脏腑:

选经:

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

十二井穴 太冲 合谷

   脱证:

关元 气海 神阙

(二)眩晕

1、实证。

选经:

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

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

头维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2、虚证。

选经:

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虚:

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

太溪 悬钟 三阴交

(三)面瘫

选经:

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

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

风寒:

风池

   风热:

曲池

   恢复期:

足三里

(四)不寐

选经:

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

肝火扰心:

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

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

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胆气虚:

丘墟 心俞 内关

   心肾不交:

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

   脾胃不和:

太白 公孙 内关 足三里

(五)感冒

选经:

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

风门 肺俞

   风热:

曲池 尺泽 鱼际

(六)哮喘

1、实证:

选经:

手太阴 背俞穴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2、虚证:

选经:

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七)胃痛

选经:

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寒证:

胃俞

   饮停:

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

太冲

   气滞血瘀:

膈俞

   脾胃虚寒:

气涨 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

三阴交 内庭

(八)呕吐

选经:

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

主穴: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九)泄泻

选经:

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

急性: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慢性:

(任脉)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十)便秘

选经:

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

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

热秘:

合谷 内庭

   气秘:

太冲 中脘

   气虚秘:

脾俞 气海

   血虚:

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

神阙 关元

三、妇儿科病

(一)痛经

1、实证

选经:

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湿:

归来 地机

   气滞:

太冲

   腹胀:

天枢 气穴

   胁痛:

阳陵泉 光明

2、虚证

选经:

足太阴,足阳明经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虚:

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

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

悬钟

(二)崩漏

1、实证

选经:

任脉,足太阴经

主穴:

三阴交 关元 公孙 隐白

配穴:

血热:

血海

   湿热:

阴陵泉

血瘀:

地机

2、虚证

选经:

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三)缺乳

选经:

足阳明经,任脉

主穴:

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

失血过多:

肝俞 膈俞

   胸胁胀满:

期门

   气血不足:

足三里 脾俞 胃俞

(四)遗尿

选经:

任脉,足太阴经,背俞穴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脾肺气虚:

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

百会 神门

   肾阳虚:

肾俞

四、皮外骨伤、五官科病

(一)瘾疹

选经:

手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风邪:

外关 风池

   胃肠积热:

足三里 天枢

   湿邪重:

阴陵泉 三阴交

   血虚风燥:

足三里 三阴交

   呼吸困难:

天突

   恶心呕吐:

内关

(二)蛇串疮

选经:

局部穴,夹脊穴

配穴:

肝郁火盛:

行间 大敦 阳陵泉

   脾胃湿热:

血海 隐白 内庭

(三)扭伤

配穴:

腰: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

申脉 解溪 丘墟

   膝: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

阳溪 阳池 阳谷

   髋:

环跳 秩连 承扶

(四)目赤肿痛

选经:

手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

主穴:

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

风热:

少商 上星

   肝胆火盛:

行间 侠溪

(五)耳聋、耳鸣

1、实证

选经:

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

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

肝胆风火:

太冲 丘墟

   外感:

外关 合谷

2、虚证:

选经:

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

听宫 太溪 照海

(六)牙痛

选经:

手足阳明经

主穴:

合谷 颊车 地仓

配穴:

风火:

外关 风池

   胃火:

内庭 二间

   肾虚:

太溪 行间

(七)咽喉肿痛

1、实热证

选经:

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

少商 合谷 尺泽 内庭 关冲

配穴:

外感风热:

风池 外关

   肺胃实热:

厉兑 鱼际

2、虚热

选经:

足少阴经

主穴:

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

入夜发热:

三阴交 复溜

面痛:

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四、漏肩风:

治法:

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

配穴:

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九、痿证:

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

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

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

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

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十、痫证:

(1)发作期

治法:

醒脑开窍。

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

(2)间歇期

治法:

豁痰开窍,熄风定痫。

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十二、郁证:

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

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十三、心悸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十四、感冒

治法 祛风解表。

以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放血;全身酸楚者,加身柱;挟湿者,加阴陵泉;挟暑者,加委中放血。

十五、咳嗽

1)外感咳嗽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2)内伤咳嗽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渊 三阴交 肺俞配穴 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二十、痢疾:

清热化湿,通肠导滞。

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

配穴 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廿二、癃闭:

1)实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以足太阳、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秩边阴陵泉 三阴交 中极膀胱俞

配穴 湿热内蕴者,加委阳;邪热壅肺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髎、血海。

2)虚证温补脾肾,益气启闭。

以任脉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秩边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廿三、阳痿:

治法 补益肾气。

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三阴交肾俞

配穴 肾阳不足者,加命门;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湿热下注者,加会阴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廿四、消渴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廿五、经早

治法 清热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廿六、经后

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 寒实证者,加足三里;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廿七、不定期:

治法 调补肝肾。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归来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三十、绝经症:

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肝俞脾俞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三十一、带下病:

治法固摄带脉,利湿化浊。

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带脉中极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