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5876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docx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

  摘要:

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从原子论出发来探讨人的生死问题,针对当时宗教的灵魂不灭的观点,伊壁鸠鲁提出了死亡的必然性,从而摆脱了宗教对个人内在生活的束缚,并由此提出了他的关于现世生活的最重要的思想:

快乐主义。

但伊壁鸠鲁强调快乐的生活并非指的是物质或肉体的享受,而是心灵的安宁和平静,他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现世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即宽容,另一方面即是做到对物质生活的自足和对欲望的节制。

和其他哲学家不同,伊壁鸠鲁是通过阐述自己对于生与死的观点来治疗他所认为的个人内在生活的疾病,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关键词:

伊壁鸠鲁;死亡;快乐主义;自由

  古希腊哲学有两条路线,一是柏拉图的路线,一是自然哲学的路线。

古希腊晚期以来,前者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后者则走向了没落。

但伊壁鸠鲁学派的出现却似乎重振了自然哲学,并且它还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以往哲学的新的见解:

哲学不应是“为了思辩而思辩”,而是应该对人有益的,也就是能够治疗人类的思想疾病。

97很显然,这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运动是不同的,伊壁鸠鲁学派认为那样的原子互不接触的运动解释不了事物产生的原因。

而且,这样的偏斜运动在伊壁鸠鲁学派这儿还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始基也不通过偏斜而开始新的运动以打破这一命运的铁律,使原因不在无穷的跟着另一个原因,那么大地上的生物怎么可能有其自由意志呢?

……使心灵不至于在所有行为中都服从必然性使它摆脱被奴役和被迫承受苦难与折磨的,正是始基在不确定的时间和不确定的空间的细微偏移”。

[2]98-99

  这样,伊壁鸠鲁哲学就通过原子的偏斜运动把偶然性引入了人类生活的图景中,因为就偏斜运动本身来说运动变得无法预料,所以人就成为有自由意志的人了,他就有不用再受命运或者神的摆布的可能性了,而自然也由于是在这样一个原子运动不休的世界里就充满了生机,再也不是机械的、单调乏味的了。

  这样一个到处充满了不规则运动的自然世界我们是如何认识的呢?

伊壁鸠鲁接受了德谟克里特的影像流射说,他认为我们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等感觉来认识世界的,感觉成为理性的准则。

[3]71我感觉到的必然真实存在,甚至他还说即使是做梦也是真实的,因为我们能感觉到。

伊壁鸠鲁特别提出,他的哲学的一条重要标准即是:

“必须完全遵循感觉,无论它是理智的还是其它某种感官的”。

[2]2

  伊壁鸠鲁紧紧的把人类的生活限定在了一个我们可以感觉到的自然世界里。

从巴门尼德开始到柏拉图以来的“两重世界”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在伊壁鸠鲁这里被抛弃了:

人只生活在人所处的自然世界里,这里的一切都应该是人能够感觉到的。

神或许有,但它肯定不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也无法在这个世界里产生影响。

这样,伊壁鸠鲁就为下面的生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理学基础:

一切都是物质的运动,偶然性和必然性同存于运动的形态之中。

  二、伊壁鸠鲁对死亡的认识及其反宗教意识

  对于死亡的恐惧已经成为人类的本性之一了,其实人并非是在恐惧死亡本身,而是恐惧死亡之后的未知。

伊壁鸠鲁非常重视对死亡问题的阐述,他认为这是人类生活没有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同时他还认为死亡问题也是宗教聚敛信徒的一个主要手段。

所以他极力使人相信,没有死亡后重生这种事情,也没有神在控制着人们的生死,人生只是原子的聚散而已,所以死亡并不可怕。

  首先,伊壁鸠鲁说明死亡仅仅是感觉的消失。

“要习惯于相信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一切的好与坏都在感觉之中,而死亡是感觉的剥夺。

”[2]31

  伊壁鸠鲁把死亡归之于感觉的剥夺。

前文提到伊壁鸠鲁的世界仅仅是一个感觉的世界,他认为我们通过感觉来触摸世界,我们的知识源于感觉。

所以伊壁鸠鲁得出结论,我们对于死亡的认识也必和感觉有关,在我们无法进行感觉的时候,世界就在我们面前消失了,这就是死亡。

在他看来,死亡并不可怕,“对于彻底地、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什么坏事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也不惧怕。

”[2]31

  其次,伊壁鸠鲁对于灵魂的本质进行了分析。

“灵魂是弥散在整个有机体中的最精微的物体”也就是说,灵魂也只是原子的一种,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伊壁鸠鲁接着说道:

“我们必须记住:

灵魂是感觉的重大原因;但是,如果灵魂不被有机体的其他部分包住,就不能进行感觉。

有机体的其他部分……因此分有灵魂的某些功能,整个有机体毁掉,灵魂就四下消散,不可能再拥有自己的功能和运动,从而也就不再拥有感觉。

”[2]13

  伊壁鸠鲁说了几个问题,一是有机体分有一部分灵魂的功能,为灵魂所指挥去感觉世界;另外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他在这里指出,灵魂的自然本性就在于它和身体的不可分离性。

一方面灵魂存在于有机体之中而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身体和灵魂的结合而使身体具有灵性,即具有了自己的功能和运动。

所以有机体的毁掉即意味着灵魂不再存在。

由此就揭露宗教灵魂不朽的把戏,所以伊壁鸠鲁结论:

“我们只活一次,我们不能再次降生,从永恒的角度讲,我们必将不再存在”[2]45。

所以宗教的救赎就没有必要了。

  接着,伊壁鸠鲁阐述了自己对于神的认识。

伊壁鸠鲁并没有否认神的存在,但当他提出宇宙的原子运动构成世界时实际上已经消解了神的造物功能,它的神圣性已不存在,仅仅是有力量而已。

在讲到天体时,伊壁鸠鲁就说,“此外,不得认为在天体的运动、回转和日月食以及天体的升降中有一个享受着完全的不朽幸福的存在着在勤勉地管理着这一切,因为劳作、操心、愤怒和偏爱与幸福不相容,相反,它们起源于软弱、恐惧和对邻人的依赖。

”[2]17

  他又嘲讽那些占星卜士们,“他们硬是不肯让神免去管理天体的苦差,给星星安排了毫无意义的原因”[2]28,伊壁鸠鲁认为这些有力量的所谓的神的目光并不投向我们这个世界,他们只会对自己的事感兴趣,人类对于他们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最后,伊壁鸠鲁对命运说等宗教迷信都进行了批判。

“向神祈求人自己可以办到的东西,是毫无疑义的蠢事”[2]46人应该相信自己,而不是神像,他不能帮助你任何东西除了增加你的心灵负担。

“要记住:

未来既不是完全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也不是完全不受我们的把握。

因此我们既不要绝对的相信未来一定会如此发生,也不要丧失希望,认为它一定不会如此发生。

”[2]32

  这样,死亡问题和宗教利用死亡恐吓人类心灵的问题在这里解决了。

伊壁鸠鲁的学说在思想上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获得了在先哲身上所没有的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曾高扬伊壁鸠鲁的这种自由意志,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的能动性在这里表达出来了。

  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快乐的活着亦即自由的活着

  伊壁鸠鲁在他的残篇中说:

我们不必害怕死亡,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

所以伊壁鸠鲁主张要注重今世的生活,在伦理学的角度他主要阐明人应当怎样和如何可能快乐、幸福的生活,因此他提出了快乐主义。

他还认为“快乐是首要的和适宜的善,由此可以继续一切选择和避免”,所以,“我们把快乐看成本源的原则和幸福生活的目标”。

而就是这个快乐主义在历史上被多次攻击和误解,甚至被理解为肉体的享乐主义。

其实,伊壁鸠鲁说得很明白,“当我们说快乐是目的的时候,我们说的不是那些花费无度或沉溺于感官享乐的人的快乐。

……我们讲的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2]33

  也就是说生活的快乐虽然不排除物质的享受,但更主要的是“心灵的宁静”。

伊壁鸠鲁认为心灵的宁静不但是快乐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幸福的开端和目的。

马克思在他的伊壁鸠鲁哲学笔记中注到:

心灵的宁静也就是心灵的自由。

[5]918

  一方面,要想达到精神上的安宁和平静,在伊壁鸠鲁那里,首先要做到宽容,这样人就能在精神上获得自由。

  在伊壁鸠鲁的基本要道残篇里,他特意提到:

“那些知道如何最佳地防范外在威胁的人,能够尽量待人如己;如果他实在无法把有些人视为一体,至少可以不视为异己;如果连这也做不到,他可以不和他们交往。

只要方便,他就与他们保持距离。

”[2]42

  伊壁鸠鲁实际上阐明了人与人关系的三个原则:

  待人如己

  待人如人

  待人如路人 

  先是尽量的与人达到一致做到和谐存在继而发展友谊,这是最理想的人际关系。

友谊被伊壁鸠鲁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说明了伊壁鸠鲁对人本身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伊壁鸠鲁学派远超其他学派的高度内部凝聚力的来源。

当然确有不同意见,那么也不为己甚,大家可以存异求同,这就是待人的宽容之心,也是人与人的一般关系,这是伊壁鸠鲁宽容思想的重点所在。

如若与他人意见针锋相对,双方背道而驰,那么大家不往来好了,保持距离罢,而不是党同伐异。

  除了这个,伊壁鸠鲁还主张不但对人要宽容,对自己也是要宽容的。

有一个年轻人深为自己的某一项爱好而感到不安,伊壁鸠鲁写信对他说:

“……只要你不违反法律或社会习俗或干扰邻居或搞垮身体或花光钱财,你可以跟着天性走,做你想做的事情。

”[2]48

  这就是西方宽容思想历史的开端。

这种宽容隐含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主张思想、社会生活的自由状态,由此必然延伸出平等的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平等思想的源头就在于此。

他们就是用这种思想结束了教会在欧洲500多年的思想禁锢,从而启发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另一方面,物质生活上的自足、欲望的节制同样对快乐生活很重要,这样人就在社会生活的物质要求上达到了自由。

  伊壁鸠鲁对物质的欲望有清醒地认识,在探讨灵魂时他曾说过:

“灵魂的不知感恩的特性使人无边无际的渴求生活方式的精细化。

”[2]49对生活方式的精细化的渴求必然导致灵魂的不安,而对生活方式精细化的要求又是永无止境的,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这样的满足的匮乏不可能使生活幸福快乐。

所以伊壁鸠鲁认为,适当的对这种“渴求”的限制是有益的,只有个人在追求生活方式的精细化过程中用能够意识到的一定的限度来控制自己的需求或欲望,以和自己的“身体的健康和无烦恼”相适应,就是快乐的生活了。

  首先,伊壁鸠鲁考察了人们在物质需求中的欲望问题。

他把欲望分为三类:

“在欲望中,有些是自然的和必需的,另一些是自然的,但不是必需的,第三种则既非自然又非必需,而是空想出来的。

”[5]34而必要的欲望又分为三种,“在必要的欲望中,有的有助于幸福,有的有助于身体的摆脱痛苦,有的有助于维系生活本身。

”[2]32这三种必要的欲望任一种都是生活中幸福所不可缺少的,特别是最后一种“有助于维系生活本身”的欲望或需求。

  接着,伊壁鸠鲁对于“必要的欲望”的含义作了现实生活中最通俗的解释,即自足或自我满足。

他认为奢侈的生活不一定能够使人快乐,“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荣光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欢乐。

”[2]50

  那么是不是愈贫穷愈能体验到快乐呢?

伊壁鸠鲁也反对这种观点,他说,“简单生活也有一个度。

不注意这个度的人所犯的错误和陷入奢靡生活的人所犯的错误一样大。

”[2]49所以伊壁鸠鲁认为要善于把握生活的限度,只有这样,完满的生活才容易达到。

这个使我们可以快乐幸福的生活状态就是自我满足或自足:

“伊壁鸠鲁说过:

谁要是不觉得他拥有的东西是最完满的,他即使当了全世界的统治者,也仍然不会幸福。

”[5]149

  最后,怎样判定自足的这个限度呢?

伊壁鸠鲁提出:

“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每个欲望都问这样的问题:

如果我获得了欲望的对象,我会怎么样?

如果我没有获得的话,又会怎么样?

”所以他讲,“肚子并不像大众所想象的那样难以满足;真正难以满足的是关于口腹之欲难以餍足的错误信念。

”[2]49

  把握生活的自我满足的限度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我们善于时常的自我洞察或自我反思。

他就这样通过这样对欲望的化解解决了物质生活对人的心灵的束缚。

正像赛涅卡在评说伊壁鸠鲁的简单饮食时所说的,“诚然,水和大麦粒或一块大麦面包不是什么惬意的东西,但是最大的快乐在于:

你甚至从这样的东西中也能得到快乐;在于意识到你已使自己进入一个人和厄运都不能加以剥夺的境界。

”[5]151这种对于物质生活的豁达态度,满足“必要的欲望”的生活,是伊壁鸠鲁的理想的自足状态,他曾讲,“自足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自由”[2]50,个人的内在自由通过外界物质生活的自足达到了。

  这两个方面其实都是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是对如何怯除人性中恶的倾向而趋向善的探索,是对如何实现个人独立自由的新的理解。

  在宽容和自足中人获得了自由,同时也得到了限制,即在人与人的界限和人与物质的界限中才有望自由。

这种自由是感性的自由,而非理性的自由。

伊壁鸠鲁毕竟是一个自然哲学家,他从观察、感受的角度思考自由,这个自由也就是现象世界的现实的自由,是不可能超出这个界限的。

同时,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宇宙哲学中没有给信仰留下位置,所以也就不存在神的位置和监控,于是人就从肉体到心灵都获得了解放和自由。

  对死的问题的解决,从而为人自由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对生的问题的阐述,就使人获得了自由的现实的存在,所以,快乐的生活便是一种无碍的自由的生活。

  伊壁鸠鲁在城邦政治行将崩坏时期的这种对于个体自由的执着,一方面反映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状态:

人们不再认为“人自然是趋向城邦的动物”。

说明了动荡不安的时代对人们在社会、国家集体中寻找自我热情的打击,人转而趋向自身;另一方面,它的传播与影响会同其他的同时代的同样的向自身找原因的哲学流派一起推动古希腊走向灭亡,正像后来的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传扬者霍布斯、卢梭、尼采等哲学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作用一样,自由和对自由的追求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起因和目标了。

对自由的关注所引起的这样的反响和后果,是伊壁鸠鲁以前的哲学家所不曾做到的。

这也是他的学说能传承近400年,而且在近代大革命以来屡被人们提出并高扬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包利民.伊壁鸠鲁哲学意义的现代解读[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31-31.

  [2]伊壁鸠鲁,卢科莱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包利民,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诺尔曼﹒李莱佳德.伊壁鸠鲁[M].上海:

中华书局,200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