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745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docx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

(1)涩:

不通畅。

(2)曳:

拖,拉。

(3)白蛇:

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4)陇:

通“垄”。

(5)牧竖:

牧童》(6)髹(xiu):

用赤黑色的漆

写。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冋的一项是

)(:

2分)

A、

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

B、

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

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

D、

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3、

语段

(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4、根据语段

(一)

(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4)

1、C

2、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

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

3、

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

(1)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2)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3)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4)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

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

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

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

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

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

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岀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岀,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

之有水也

重修岳阳楼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渔人甚异之.②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B.

②悉以咨

①咸来问讯

C.①不得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谨食之,时而献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渔人在这时看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这里环境,生

活,

民风。

(3分)

1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4分)

(三)许允之妻(4分)

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③之。

其妇岀诫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问之,允对曰:

‘举尔所知’④,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

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有删节)

【注释】②郎:

织官名称,吏部的下属官员。

虎贲(ben):

武士上。

③收:

拘押。

④语出《论语•子路》。

15.下面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难以情求(感情)

B.举尔所知(提拔)

C.臣受其罪(承受)

D.臣所知也(通“智”,明智)

16.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许允是在听从他妻子的能劝诫后任人唯贤的。

B.许允考察之后,发现所任用的官员都称职,就放心了。

C.从许允之妻的言行中可看出她聪明机智、气度不凡。

D.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以情求”并料事如神的人。

许允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知道后,就派虎贲去逮捕他。

许允的妻子跟岀来劝诫他说:

“对英明的君主只可以用道理去取胜,很难用感情去求告。

”押到后,明帝审查追究他。

许允回答说:

“孔子说’提拔你所了解的人’,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的人。

陛下可以审查、核实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应得的罪。

”查验以后,知道各个职位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

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岀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17.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2分)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

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

“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

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

,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2013荆门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

(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

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