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5740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7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docx

新中考语文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参考下载

专题15记叙性文体阅读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考点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具体到记叙文,中考要求有以下4点: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二、中考对这部分的考查重点是: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和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测试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在命题材料的选取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占较大比例。

②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份额最大。

由于中考语文将逐步过渡到最终只考读写,因而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加大,而中考现代文阅读又一向以记叙文为主要考查文体,所以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河山”。

③选文课内课外并举,课外选文逐渐加大。

甲卷的阅读题选文目前还是一段课内一段课外,乙卷则多是取自课外。

总体上看,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是势在必行。

因为,一方面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也是实行“一纲多本”后保证公平竞争所必需的。

④选择题主观题并行,主观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选择题在考查的覆盖面、阅卷的客观性上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题型优势,但它忽略对过程的考查,忽视对语言表述的考查等弱点正日益暴露出来。

鉴于此,前些年重选择题轻主观题的倾向正在得到纠正,目前主观题正呈现上升的势头。

⑤知识点分布趋于均衡合理。

一篇(段)文章,考些什么,主要受《考试说明》的限制,同时也受文章本身的限制,因此阅读题知识点的分布是一个不容易解决好的问题。

早期阅读题多考一些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至于平时教学下大力气的诸如内容、结构层次分析等却很少涉及。

这几年不同了,已经从考局部转向整体把握,呈现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全面考查的局面,考点分布比较合理,过去比较忽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分析一类的题也得到加强。

另外,并列几个文段的比较式命题已开始频频出现,使测试的综合性、思辨性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近几年中考记叙文的测试题型包括以下几类:

1.选择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这类试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在准确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从语言的表达中分辨出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由于这类试题既要求对文章本身理解,还要求理解题中选项的正误,所以在中考试题中是重点。

2.填空题:

这类题型适用范围很广,如填写记叙要素、人称、顺序、文章的线索、环境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表达方式等。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由于填空题只要求填写词语、短句,所以语言表述要求准确简明。

解答这类试题要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答题。

另外,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也多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这就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3.标示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标示时要注意按要求准确地标示。

4.简答题:

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意,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

这类试题不仅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考查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所以,它在中考中是重点,也是难点。

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可以采用正反比较法、替换法从不同角度回答。

还要掌握归纳段意、层意、中心意思的方法。

语言表述要通顺简明。

5.回答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这类试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观点,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

这类试题具有综合性,考查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语文能力,所以在中考中是难点。

总之,2003年的中考命题会以近几年中考命题思路和命题题型为主,但肯定会有所创新。

主观性试题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课外阅读材料肯定将继续占主导地位。

试题结构中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表述阅读心得的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可供选择的题点有:

内容要点概括(篇或段),层次划分,对某些表达作用的理解,语句含义的解说,词语语境意义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等等。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真题呈现】

一、【2016年中考甘肃兰州卷】阅读下面文章。

(20分)

守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

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

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

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的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

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

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

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

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

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

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

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

“坏了。

”说完,就往石桥下冲。

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

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

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

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

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

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

老葛剁了几下脚。

看了一眼妻子,说:

“还站着干啥?

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

老葛的心更慌了。

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

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

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

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

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

妻子用手拉着绳子。

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

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

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

“慢点,慢点,不要慌!

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

”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

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

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

村长也来了。

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

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

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

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

桥面完全露了出来。

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

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

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

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

“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

”村长说:

“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

”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

“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

”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6.阅读文章第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4分)

开端:

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颗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高潮:

结尾:

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17.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4分)

18.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6分)

(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

“坏了。

”(“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3分)

19.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6.发展:

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

高潮:

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17.①交待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18.

(1)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葛看到桃树卡在洞口时内心的震惊与担心,表现出形势的危急,以及老葛准确的预见性和强烈的责任心。

(2)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校长在听到老葛的要求竟然是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时,由不解到理解再到心生敬佩的心理变化过程。

19.“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守桥”概括了文章中老葛在洪水中奋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

主人公老葛守住了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守住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同时,也守住了内心这座“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尊重与热爱。

【解析】

16.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17.

试题分析:

在叙事文章中,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

其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来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叙事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有充当线索、点明主要情节、突出主题的作用。

根据文章标题与内容的判断如判断有哪一方面的作用。

标题有独特之处的,可以从吸引读者、设置悬念方面来概括。

本文标题的作用可从其与情节的关系,表现人物的形象方面来分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

一、对记叙文的阅读,在复习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

分析记叙的要素要注意文章交代这些要素的方式。

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

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

如第二册的《分马》:

“……一等牛马栓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驿路梨花》: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第三册的《听潮》“在平静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

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写人为主酌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

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如《七根火柴》开头对草地恶劣环境的描写,反衬了无名战士及卢进勇为保存火柴,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的坚强意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语句,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4.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5.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叙述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记叙文中的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

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6.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

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没有达到阅读的目的。

(1)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

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

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2)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如《枣核》的最后一段: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如《驿路梨花》结尾部分引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它既是文章的点题句,又是文章的升华句。

人花相映,直接揭示了文章主题:

这“驿路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的梨花姑娘,更是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品质和雷锋精神的象征。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二、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

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如何概括段意:

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

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如何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

②看末尾。

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

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

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④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

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显而易见的则不必要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2.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一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二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三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3.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课时作业☆能力提升

一、【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共16分)

槐花是槐树的白发

葛亚夫

①不喜欢槐花。

总以为槐花是吃的,就像一道菜,它只是食物,不是风景。

正因如此吧,我对槐花的态度很粗暴,就像对母亲,总是一副张牙舞爪的面孔。

②经过市场,被一阵清香俘虏,是槐花!

我舔舔嘴唇,记忆里、舌尖上,满是槐花的味道。

我忙给母亲打电话,问家里的槐花开了吗?

母亲说,开了,等你采呢。

你再不回来,槐花就老了。

我连声答应,因为我知道,等我的不是槐花,而是母亲。

③世上最不公平的,就是爱吧?

我和母亲之间,爱永远是倾斜的,母亲总扮演着“一厢情愿”的角色。

这些年,求学,恋爱,工作,我关心母亲的时间微乎其微。

然而,无论我在哪里,母亲都牵挂着我,就像守着一树槐花,日复一日,等我回去,然后送我离开。

④我不知道,在母亲眼里,我是否也是槐花。

在花开花落里,在我回家离去间,老去的不只有时光,还有槐树和母亲。

姐姐已出嫁,为帮我还房贷,父亲也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母亲。

每次回家,看着槐树下遥望的母亲,我都有种负罪感。

⑤作为儿子,我亏欠母亲的不只是一条生命,还有一份流离失所的爱。

⑥为让母亲开心,回家时,我带上女友。

女友在城里长大,到乡下,什么都觉稀奇,孩子般问这问那。

母亲也不烦,乐呵呵地解释。

于女友,母亲是“对牛弹琴”;于母亲,女友是“秀才遇到兵”。

她们总说不到一块,但依然相谈甚欢,这是我做不到的。

⑦女友说,天下母亲都一样,她们并不在意说什么,只要亲人在跟前,说着话,这样她们的爱就不会无依无靠。

我恍然,顿时理解了母亲在我面前的“唠叨”,只是从何时起,我和母亲失去了共同语言呢?

那些雀鸟般围绕母亲的时光,恍若前世。

⑧“云芳星蕾浮香远”,“一树珍珠一树银”。

看着满树槐花,女友雀跃不已,要和母亲争着采。

母亲把她推到身后:

太危险,我来,你在后面捋花。

采槐花讲究力气和技巧,把镰刀系在长棍上,力量小,很难举起来。

扳花枝则需要技巧,落点要恰到好处,不能顺着枝丫,否则,非但扳不断,枝丫反而会把镰刀扯掉,达摩克利斯剑般悬着,那就危险了。

⑨我说:

让我来,我力气大。

母亲摇头:

你再扳,树就没命了。

我悻悻然,她说得没错,少

时顽劣,把树扳得遍体鳞伤,虽然如今都已结疤,寻不见,但母亲没有忘,我也仍记得。

母亲吃力地举起棍,我惶恐站着,莫名地担心树丫会把母亲拉走。

或许槐树太老,让着母亲,那些槐花枝,像往事一般轻盈,从母亲身边袅袅落下。

⑩花如雪,发也如雪。

我让母亲歇会,掸她满头的槐花。

可任凭我多么用力,槐花就是不落。

女友问我干嘛,我说,这槐花怎么掸不掉?

她顿时笑起来:

真不愧近视眼!

那是白头发,哪是槐花。

我愕然,母亲竟和槐树一样,老了!

⑾歇口气,母亲又采起槐花来。

槐花飘落,白发闪烁。

“谁教花开繁胜雪,似留霜鬓照天涯。

”原来,槐花是槐树的白发,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

⑿“满树槐花遮望眼”,此刻,母亲就在我面前,可我怎么也看不清她。

(选自2012年4月24日《宁夏日报》)

16.请根据文意填空。

(3分)

文中的“我”面对槐花,感情态度经历了变化:

开始,我对槐花和母亲粗暴;经过市场,被清香所俘虏,引起我对母亲的愧疚;当我发现母亲满头不是槐花而是白发时,“我”感到

17.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小节的作用。

(3分)

18.请分析第⑥段女友和母亲为什么“总说不到一块,但依然相谈甚

欢”的原因。

(3分)

19.结合全文,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3分)

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

20.本文以“槐花是槐树的白发”为题有何好处?

(4分)

【答案】

16.(3分)思念(1分);愕然(1分);感动(1分)。

(所填词语意思相近即可)

17.(3分)是对上文“负罪感”的具体阐述(1分),突出“我”的离家在外增添了母亲的思念之苦(1分),也为下文采花过程中对母爱的进一步感悟作铺垫(如答“引出下文回家乡采槐花的情节”也算对,1分)。

(意思对即可,仅答“承上启下”不得分)。

18.(3分)女友理解母亲在乎的不是谈话的内容(1分),而在于理解和陪伴(1分),让她们的爱有所安放(1分)。

体现了女友的善解人意(1分)。

(只要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当然从母亲的角度回答亦可))

19.(3分)槐花让我想到母亲的白发,想起母亲突然老去这一事实,让我感伤(1分);有了母爱的陪伴,让身在异乡的我感到温暖和明亮(1分,答出一点即可),母亲的白发又是我的牵挂,提醒我回家。

(1分)

20.(4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1分);将槐花和母亲的白发联系起来,抒发了我对母亲年华老去的慨叹(1分);槐花也是文章的线索(1分),槐花唤醒了我对母爱的记忆,也促使了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答“促使我对母亲的态度有了转变”也可)(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仔细阅读情节能从文中找到原词,如“我忙给母亲打电话”写出因为看到槐花而想起母亲,我愕然,母亲竟和槐树一样,老了!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

前文写到不喜欢槐花,我对槐花的态度很粗暴,经过市场,满是槐花的味道。

我忙给母亲打电话,想起母亲,想起槐花。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

此文以槐花为线索,想起槐花,就想到母亲,母亲有了白发,照亮我回家的路,是时时刻刻提醒提醒我回家,写出对母亲的牵挂。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