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565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x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名称

电磁感应

所用教材信息

物理(通用类);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模式

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覆盖范围

□单元节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对象

12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

主要教学

参考书目

1.高等教育出版社,周绍敏主编《电工基础》

2.机械工业出版社,王兆义莫培玲主编《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3.高等教育出版社,ArtHobson著《物理学的概念与文化素养》

依据标准

教育部2009年颁布《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职物理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教材先描述与电磁感应有关的物理现象,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的好奇心,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学生今后学习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受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对这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高中的学生在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方面都较之初中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发展,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更强,因此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展开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实验和数字化演示实验、产生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本质上理解“磁能生电”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能根据实验演示现象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会运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右手定则判断具体实例中有无感应电流。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特征,领悟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概括能力等。

(3)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完成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化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历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探究习得产生“磁生电”的条件,养成探究物理规律和利用多种数字化资源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养。

(3)通过对物理学中简洁美的介绍赏析,培养学生欣赏物理学中美的情怀。

四、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目标的确定

知识点

学习目标

识记

理解

应用

什么是电磁感应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右手定则

2.教学重点

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实验探究。

4、突破策略

教师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件、投影等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组织结构,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交流反馈---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实践应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亲身体验,从而体会科学探索中的艰辛,领悟其中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五、信息化环境选择与资源设计

1.教师教学环境与资源设计

(1)网络教室

(2)数字化演示实验(3)教学课件(4)互联网络(5)实验设备

2.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

(1)网络教室

(2)学生学件(3)互联网络(4)专题学习网站

3.教学所需设备、材料与资源

设备、材料、资源名称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网络教室

传输教学信息

师生每人一台,教师机为控制端

数字化实验演示

展示实验演示现象

用WindowsMediaPlayer播放视频

教学课件

呈现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利用无线鼠标操作控制

学生学件

铺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查阅

互联网络

学生查阅相关学习信息

师生课前、课中、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专题学习网站

拓展教学内容

师生查阅相关资料

投影

展播、放大实验现象

投影实物

实验设备

完成探究实验

教师、学生操作完成

六、教学设计流程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成果展示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反馈练习

巩固新知

游戏活动

拓展应用

学以致用,首尾呼应

七、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信息化教学方法

一、新课引入

 

二、进行新课

(一)概念

(一)实验探究

 

(二)实验分析

 

(三)拓展探究

 

(四)右手定则

 

三、小结

考勤学生

【演示1】暂时关闭电教室的窗帘。

演示生活中的普通手电筒和手压式手电筒发光。

【提问】手压式手电筒没有电池,但能够发光,它的电是从哪来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新的一节:

电磁感应现象。

【提问】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什么是感应电流?

【演示2】引导学生观察如图所示实验现象

结合学生讨论结果,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完成【演示3】

 

由利用实验设备完成【演示4】

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列出的实验设备,还设计出别的实验情境,产生感应电流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完成【演示5】

【探究1】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实验演示1中无感应电流产生,在实验演示2、3、4、5中却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探究2】结合学生回答演示试验中的研究对象都是“运动的”的结论,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是否都是导体在运动?

【探究3】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导体、磁体的运动都会产生感应电流?

总结、概括学生的探究结果,引导学生自主形成探究结论:

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接受不同的探究任务,分别分析两个实验的结果。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右手定则”的定义和信息

带领学生分层次完成习题训练

1、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2、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评价

3、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引导学生登录教师博客、微博反馈学习情况。

5、作业

观察思考手压式手电筒没有电池,为什能够发光?

 

发散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通过查阅教材,回答教师提问

观察并描述【演示2】的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思考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如何能够产生电流。

 

观察、记录并描述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情况。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现象。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实验演示2、3、4、5的共同特点

 

分组讨论“运动”物体全部是导体吗?

 

指导学生借助视频资料,文具和学件进行小组讨论。

阐述讨论结果。

归纳各小组探究结果,积极形成探究结论。

 

观看课件,各小组领取学习任务,展开分析讨论。

 

结合导学课件,查阅资料。

分组完成课件中的习题。

利用课件,记录本节课学习要点。

 

评价学习情况

 

记录作业内容

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设置学生学习疑问点,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同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化素养。

 

引导学生带有思考和解决办法展开探究。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渗透学法指导,深入开展探究分析。

总结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通过拓展探究1,体会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通过拓展探究2,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归纳本节课学习要点。

 

从多个角度评价学习效果,反馈教学信息。

 

巩固学习成果

用网络教室清点学生人数。

利用投影放大实验现象,便于学生观察。

 

课件呈现概念

 

投影实验现象

学件记录实验结果

 

投影实验现象

学件记录实验结果

 

投影实验现象

学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课件展示学生可选择的实验设备。

 

投影实验现象

学件记录实验结果

 

观看实验演示视频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继续回顾实验演示,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使用学件,展开探究。

 

课件呈现学生的探究结果

 

利用教学课件,扩充教学内容。

 

结合导学课件提示,登录互联网,查阅。

 

播放课件

 

填写学件中自评和师评内容。

登录专题网站反馈信息

反馈学习结果

八、板书设计

5.5电磁感应

一、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1、实验探究

①闭合回路

2、条件:

②磁通量发生变化

二、右手定则

九、、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自评内容(打√)

(1)探究任务

(2)小组合作

(3)查阅资料

(4)回答教师提问

(5)习题完成

(6)其他

2.教师评价学生内容

(1)课堂提问

(2)实验操作

(3)小组合作

3.课堂教学评价表设计

《电磁感应》课堂评价表

项目内容

学生自评内容(70分)

教师评价内容(30分)

合计

探究任务

15分

小组合作

15分

查阅资料

10分

回答提问15分

习题完成10分

其他

5分

课堂提问

10分

实验操作

10分

小组合作

10分

得分

十、教学反思

《课程大纲》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学习为核心”。

本节课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完成教学,优化了课堂组织结构,教学中采用引导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探究实验为主线,结合演示实验,设置合适的问题教学,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很好地启迪学生了的心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效果良好。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技能。

十一、引用数字化资源情况

1、图片资料.XX图片

2、实验演示视频资料.高中物理实验大全.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中心

附:

实验观察记录单

实验电路图

实验基本步骤

有无感应电流I

1、磁铁在线圈中静止不动;

2、磁铁在线圈中静止不动;

3、断开闭合线圈

1、连接电路。

2、磁铁插入线圈中;

3、磁铁从线圈中抽出;

4、磁铁在线圈中静止不动;

1、连接电路。

2、开关闭合瞬间;

3、开关断开瞬间;

4、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

5、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6、开关闭合时,A线圈插入B线圈;

 

1、开关断开;

2、开关闭合;

1、导体棒MN左右运动时(即切割磁感线);

2、导体棒MN上下运动时(即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平行);

附件2:

信息化教学师生评价表

评分标准

评分

一般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成果内容

资料的收集

研究任务明确,能围绕主题准确的搜集丰富资料,并完整地注明资料出处。

研究任务较明确,能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并能注明资料出处。

研究任务不够明确,搜集资料较少,资料出处不明确。

资料的加工利用

能从自己的知识角度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和整理。

能从自己的知识角度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和整理。

文稿中虽然有收集的资料,但缺少对资料的研究、分析和整理。

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的见解,论证合理,能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现代通信和有效应用现代通信。

有自己的见解,论证较合理,能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现代通讯,能在实践中应用现代通讯。

缺少自己的见解,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现代通讯,在实践中使用现代通讯的能力较低。

小组合作

小组分工明确,能调动所有成员积极投入,交流、协作效果好。

小组分工比较明确,能调动成员积极性,交流、协作效果比较好。

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成员积极性不高,交流、协作少。

个人学习

学习主动积极,任务完成好,知识掌握全面,观点独到深刻。

学习比较主动,任务完成较好,知识掌握比较全面,有自己的见解。

学习不够积极,任务完成一般,知识不全面,没有自己的见解。

成果形式

能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成果形式新颖、内容清楚,方便交流。

能充分体现对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能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成果形式较新颖、内容较清楚,比较容易交流。

能较好地体现对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不能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成果形式不吸引人、内容不够清楚,不易交流。

难以体现对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交流、展示效果

介绍重点突出,表达准确,与展示进度一致,与同学交流好

介绍重点比较突出,表达比较准确,能与展示配合,与同学有交流。

介绍重点不突出,表达不准确,与展示配合不好,与同学无交流。

综合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