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563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 20页.docx

推荐下载CRPC治疗方案范文模板2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CRPC治疗方案

篇一:

化疗所致呕心呕吐防治指南201X

化疗所致呕心呕吐防治指南(201X)

美国NCCN指南(201X,V2),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ASMC)

临床上多种抗肿瘤治疗都可以引起恶心呕吐,其中以化疗引起的最为常见和较为严重,其他的药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和止痛药物等)、放疗以及手术等都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

当并发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和脑转移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情感、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并可能造成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严重时不得不终止抗肿瘤治疗。

因此,积极、合理地预防和处理肿瘤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将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本文讨论化疗治疗(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机制、分类、预防和处理原则、常用的预防药物和出现恶心呕吐后的应对办法。

一、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病理生理

呕吐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可能是产生恶心和呕吐的中枢机制。

除CTZ的传入信号之外,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粘膜,肠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入到脑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的神经核,或间接通过CTZ启动呕吐反射。

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时,前庭系统的传入信号也可以诱导呕吐。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呕吐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

羟色胺(5-HT)、P物质和大麻素,其他还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

近年来认为5-HT是在CINV,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

P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节多肽,能够结合神经激肽(NK)受体,在急性和延迟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

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呕吐类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差别。

例如顺铂化疗后8~12h的CINV主要由5-HT起介导作用,延迟性CINV则以P物质起主导作用。

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延迟性CINV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故临床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效应来防治延迟性CINV。

恶心的机制可能与呕吐不完全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神经通路,但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

临床上对于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常通常同时进行防治。

二、恶心呕吐的类型

按照发生时间,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爆发性及难治性5种类型。

1.急性恶心呕吐:

一般发生在给药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在给药后5~6小时达高峰,但多在24小时内缓解。

2.延迟性恶心呕吐:

多在化疗24小时之后发生,常见于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化疗时,可持续数天。

3.预期性恶心呕吐:

在前一次化疗时经历了难以控制的CINV之后,在下一次化疗开始之前即发生的恶心呕吐,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

预期性恶心呕吐往往伴随焦虑、抑郁,与以往CINV控制不良有关,发生率为18%~57%,恶心比呕吐常见。

由于年轻患者往往比老年患者接受更强烈的化疗,并且控制呕吐的能力较差,容易发生预期性恶心呕吐。

4.爆发性呕吐:

即使进行了预防处理但仍出现的呕吐,并需要进行“解救性治疗”。

5.难治性呕吐:

在以往的化疗周期中使用预防性和/或解救性止吐治疗失败,而在接下来的化疗周期中仍然出现呕吐。

三、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

抗肿瘤药物所致呕吐主要取决于所使用药物的催吐潜能。

一般可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轻微4个催吐风险等级,是指如不予以预防处理呕吐发生率分别为>90%、30%~90%、10%~30%和<10%。

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参见表1。

多种抗肿瘤药物的合并使用时以及多周期化疗后,都有可能增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化疗药物、方案和患者自身状况均可影响CINV的发生。

化疗方案中化疗药物的自身催吐潜能在CINV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强度、剂量密度、输注速度和给药途径等不同,其催吐潜能也不尽相同。

与CINV有关的患者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酒精摄入史、焦虑、体力状况、晕动病、基础疾病以及既往化疗的呕吐控制等。

其中既往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的控制是特别重要的因素,可能影响到当次化疗中发生预期性和延迟性呕吐。

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发生恶心和呕吐的频率较高,呕吐更难控制。

有长期和大量酒精摄入(每天100g酒精)的患者,呕吐控制较为有效。

女性与男性相比,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更高。

在以上多种相关因素中,化疗类型、年龄较轻以及女性是发生CINV的独立风险因

素。

五、CINV的治疗原则

1.预防为主:

在肿瘤相关治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呕吐发生风险,制定个体化的呕防治方案。

如在化疗前给予预防性的止吐治疗;在末剂化疗后,接受高度和中度催吐风险药物进行化疗的患者,恶心、呕吐风险分别至少持续3天和2天。

因此在整个风险期,均需对呕吐予以防护。

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主要用药方案见表2。

表2.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措施

注:

5-HT3RA:

5?

HT3受体拮抗剂;DXM:

地塞米松;NK-1RA:

NK?

1受体拮抗剂;A:

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性用于有胃部疾病的患者;b:

NK?

1受体拮抗剂仅选择性用于的中度催吐风险的部分患者,例如卡铂≥300mg/m2、环磷酰胺≥600?

1000mg/m2、阿霉素≥50mg/m2

2.止吐药的选择:

主要应基于抗肿瘤治疗药物的催吐风险、既往使用止吐药的经历以及患者本身因素。

3.对于多药方案,应基于催吐风险最高的药物来选择止吐药。

联合应用若干种止吐药能够更好地控制恶心和呕吐,特别是采用高度催吐化疗时。

4.在预防和治疗呕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免止吐药物的不良反应。

篇二:

201X呕吐指南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防治指南(201X版)

美国NCCN指南(201X,V2),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ASMC)临床上多种抗肿瘤治疗都可以引起恶心呕吐,其中以化疗引起的最为常见和较为严重,其他的药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和止痛药物等)、放疗以及手术等都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

当并发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和脑转移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情感、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并可能造成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严重时不得不终止抗肿瘤治疗。

因此,积极、合理地预防和处理肿瘤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将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本文讨论化疗治疗(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机制、分类、预防和处理原则、常用的预防药物和出现恶心呕吐后的应对办法。

一、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病理生理

呕吐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可能是产生恶心和呕吐的中枢机制。

除CTZ的传入信号之外,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粘膜,肠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入到脑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的神经核,或间接通过CTZ启动呕吐反射。

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时,前庭系统的传入信号也可以诱导呕吐。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呕吐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

羟色胺(5-HT)、P物质和大麻素,其他还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

近年来认为5-HT是在CINV,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

P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节多肽,能够结合神经激肽(NK)受体,在急性和延迟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

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呕吐类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差别。

例如顺铂化疗后8~12h的CINV主要由5-HT起介导作用,延迟性CINV则以P物质起主导作用。

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延迟性CINV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故临床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效应来防治延迟性CINV。

恶心的机制可能与呕吐不完全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神经通路,但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

临床上对于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常通常同时进行防治。

二、恶心呕吐的类型

按照发生时间,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爆发性及难治性5种类型。

1.急性恶心呕吐:

一般发生在给药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在给药后5~6小时达高峰,但多在24小时内缓解。

2.延迟性恶心呕吐:

多在化疗24小时之后发生,常见于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化疗时,可持续数天。

3.预期性恶心呕吐:

在前一次化疗时经历了难以控制的CINV之后,在下一次化疗开始之前即发生的恶心呕吐,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

预期性恶心呕吐往往伴随焦虑、抑郁,与以往CINV控制不良有关,发生率为18%~57%,恶心比呕吐常见。

由于年轻患者往往比老年患者接受更强烈的化疗,并且控制呕吐的能力较差,容易发生预期性恶心呕吐。

4.爆发性呕吐:

即使进行了预防处理但仍出现的呕吐,并需要进行“解救性治疗”。

5.难治性呕吐:

在以往的化疗周期中使用预防性和/或解救性止吐治疗失败,而在接下来的化疗周期中仍然出现呕吐。

三、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

抗肿瘤药物所致呕吐主要取决于所使用药物的催吐潜能。

一般可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轻微4个催吐风险等级,是指如不予以预防处理呕吐发生率分别为>90%、30%~90%、10%~30%和<10%。

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参见表1。

多种抗肿瘤药物的合并使用时以及多周期化疗后,都有可能增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表1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

四、CINV的其他相关因素

化疗药物、方案和患者自身状况均可影响CINV的发生。

化疗方案中化疗药物的自身催吐潜能在CINV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强度、剂量密度、输注速度和给药途径等不同,其催吐潜能也不尽相同。

与CINV有关的患者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酒精摄入史、焦虑、体力状况、晕动病、基础疾病以及既往化疗的呕吐控制等。

其中既往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的控制是特别重要的因素,可能影响到当次化疗中发生预期性和延迟性呕吐。

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发生恶心和呕吐的频率较高,呕吐更难控制。

有长期和大量酒精摄入(每天100g酒精)的患者,呕吐控制较为有效。

女性与男性相比,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更高。

在以上多种相关因素中,化疗类型、年龄较轻以及女性是发生CINV的独立风险因素。

五、CINV的治疗原则

1.预防为主:

在肿瘤相关治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呕吐发生风险,制定个体化的呕防治方案。

如在化疗前给予预防性的止吐治疗;在末剂化疗后,接受高度和中度催吐风险药物进行化疗的患者,恶心、呕吐风险分别至少持续3天和2天。

因此在整个风险期,均需对呕吐予

以防护。

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主要用药方案见表2。

表2.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措施

A:

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性用于有胃部疾病的患者;b:

NK?

1受体拮抗剂仅选择性用于的中度催吐风险的部分患者,例如卡铂≥300mg/m2、环磷酰胺≥600?

1000mg/m2、阿霉素≥50mg/m2

2.止吐药的选择:

主要应基于抗肿瘤治疗药物的催吐风险、既往使用止吐药的经历以及患者本身因素。

3.对于多药方案,应基于催吐风险最高的药物来选择止吐药。

联合应用若干种止吐药能够更好地控制恶心和呕吐,特别是采用高度催吐化疗时。

4.在预防和治疗呕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免止吐药物的不良反应。

5.良好的生活方式也能缓解恶心/呕吐,例如少吃多餐,选择健康有益的食物,控制食量,不吃冰冷或过热的食物等。

6.应注意可能导致或者加重肿瘤患者恶心呕吐的其他影响因素:

部分或者完全性肠梗阻;前庭功能障碍;脑转移;电解质紊乱:

高钙血症,高血糖,低钠血症等;尿毒症;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肿瘤或者化疗(如长春新碱),或者其他因素如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心理因素:

焦虑、预期性恶心/呕吐等。

篇三:

前列腺癌

丁香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国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

就前列腺癌来说,目前这一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怎么样?

谢教授:

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六,但在美国男性中位居第一,超过了胃癌。

在中国,前列腺癌以往的发病率是很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增长非常快。

以我们科室为例,1993年我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大概只有12例前列腺癌。

但是到201X年,我们一个科室全年确诊的病人就有430例。

全国范围内,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发病率数据,单就上海来讲,其201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已占上海市男性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第一位。

丁香园:

那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无统计数据?

谢教授:

浙江省的数据还在统计中。

丁香园:

相对于其他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有哪些特点?

谢教授:

通俗一些来说,前列腺癌是一种难以捉摸的肿瘤,具有许多特点。

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异质性。

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把一名病人的前列腺癌取出,把肿瘤块里面不同的肿块分离出来,然后接种到老鼠身上,结果长出了三种肿瘤。

第一种在小鼠身上不生长,第二种生长但不转移,第三种是不但生长还转移。

所以,即便是同一个病人,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前列腺癌非常复杂。

当然现在临床上有一些方法,希望能把握前列腺癌病人的不同恶性程度,比如可以通过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不同的Gleason评分(6分/7分/8~10分)、还有它的临床分期(T1期/T2期/T3期/T4期),以及淋巴有无转移或有无远处转移,最终根据这几个评价指标,我们把前列腺癌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也有分成极低危、低危、高危、极高危的。

通过这样的指标来预测病人预后会如何。

但是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未来的趋势可能是能够做出很多分子分型,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来判断预后,同时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第二个特点和年龄有关。

前列腺癌患者多为老年男性,年轻人较少,当然也不是说没有。

曾经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就碰到过35岁的前列腺癌患者,也碰到过40岁的,50岁的也有,但是都比较少,高峰年龄一般出现在六十五岁。

丁香园:

近年来,经常提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和既往的概念(HRPC、AIPC)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提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这一概念?

谢教授: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前列腺癌是一个依赖雄激素生长的肿瘤,身体中雄激素的主要来源是睾丸,睾丸产生的雄激素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五,其次来源于肾上腺,肾上腺也能合成雄激素,占百分之五左右。

第三,现在发现,当前列腺癌细胞发展以后,其细胞内的雄激素合成也会增加,所以前列腺癌本身也会合成一部分雄激素。

我们以往的概念,就是把前列腺癌分成雄激素依赖-雄激素非依赖-雄激素抵抗,所谓雄激素非依赖就叫AIPC,雄激素抵抗就叫HRPC,但实际上临床会出现矛盾,当病人进行一线雄

激素剥夺治疗(就是传统的内分泌治疗)之后,病人没反应,就被认为是非依赖型,而二线内分泌治疗,或者抗雄激素互换治疗之后,病人又有反应了,那怎么能认为是非依赖型呢?

还有雄激素抵抗,叫HRPC,但是用一些新的抑制雄激素合成的药物进行治疗的话又有效果,那就不能说是雄激素抵抗。

所以现在才会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CRPC),也就是说,不管通过手术去势,还是药物去势,将来自睾丸的雄激素去除之后,若无效,这样的情况我们叫做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但是我们给它换成二线药物,或者抑制雄激素合成的药物以后,还是有效。

所以这种矛盾概念逐渐转变过来了,疾病概念就相对比较完整一点。

丁香园:

既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进展依然有赖于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那去势治疗抑制了睾丸产生雄激素,前列腺癌为什么会发生进展?

CRPC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什么?

谢教授:

前列腺癌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是CRPC,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不同的观点和研究结果,但是主要观点认为CRPC的发生主要是与雄激素和它的信号通路改变有关。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互相重叠交错的机制,第一个就是雄激素受体依赖的机制,第二个是雄激素受体非依赖的机制。

雄激素受体非依赖机制中,主要是一些跟癌基因相关的一些因素的改变。

雄激素受体依赖机制涉及更多方面,虽然说达到去势水平以后,雄激素水平很低了,但是受体水平提高了,接触环境中的雄激素还是很敏感的,第二个就是雄激素受体发生了突变,对含量很低的雄激素也能发生作用。

第三个就是雄激素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合成雄激素的酶增加了,也就是前列腺癌细胞本身合成的雄激素增加了,等等有很多的机制。

目前,国际上归纳了四(来自:

WwW.:

CRPC治疗方案)种状态,来更清楚地阐释CRPC的发生机制。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环节,雄激素是一个配体,雄激素受体是一个受体,雄激素要和受体结合,要依赖很多共调节因子,这相当于一个媒介,这样就导致了四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循环中的雄激素是依赖的,雄激素受体也是依赖的,这是雄激素依赖状态;第二种状态,雄激素受体对循环来源中睾丸产生的雄激素不依赖,但对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和前列腺癌细胞产生的雄激素有依赖;

第三种状态,不管什么来源的雄激素都不依赖,但是雄激素受体可以接受别的信号的刺激,比如,白细胞介素6;

第四种状态,雄激素作为配体不依赖,并且雄激素受体对不管是雄激素刺激,还是别的信号来刺激,都不应答。

这四种状态,从第二种状态开始,到第四种状态,我们都称之为CRPC。

这里面我刚才讲到的主要是雄激素信号通路的改变,现在还发现,除雄激素信号通路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在起作用,这是我们未来需要研究的。

比如说今年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生长激素受体的抑制剂对CRPC的一些细胞进行干预后能发挥作用,将来可能还有别的研究成果。

丁香园: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目前的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

其中,雄激素合成酶抑制剂醋酸阿比特龙的治疗地位如何?

谢教授:

在201X年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通常会采用一些二线内分泌治疗措施,比如酮康唑还有其他的一些药物来治疗。

还有一些药物,如米托蒽醌,但是对病人的生存期改善效果不是很大。

通过一项很经典的研究,从201X以后就确定了多西他赛为主的化疗方案。

有一个很著名的研究显示,多西他赛可以给病人的综合生存期延长两到五个月,相对死亡风险下降24%。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时CRPC的病人可以开始给予多西他赛化疗,但是大家都知道,化疗伤害性很大,只有体能状态比较好的病人才能耐受,如果这个病人发展较快又可以耐受就可给予多西他赛化疗,但是有很多病人耐受不了,所以需要去尝试更多其他的治疗方法。

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有很多新药物出现,比如说,你刚才提到的——醋酸阿比特龙(abirateroneacetate,商品名Zytiga),还有疫苗sipuleucel-T(商品名:

provenge)和orteronel(TAK-700)。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目前我们能用的方案里面,第一个还是多西他赛化疗,第二个就是醋酸阿比特龙,今年在中国可能上市。

丁香园:

刚才说到醋酸阿比特龙预计今年即可上市,其主要临床数据有哪些?

谢教授:

醋酸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治疗,主要用在化疗前后。

目前来讲,对于多西他赛化疗后出现进展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有一项重要研究显示,醋酸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治疗下的试验组中位生存期达到了15.8个月,比对照组延长了6个月。

在化疗前,对于没有症状,或者是轻度症状,对于还没有接受化疗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病人来讲,醋酸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影像学无进展的生存期达到16.5个月,比安慰剂组延长将近一倍,中位生存期达到了35.3个月,这是目前所报道的CRPC病人最长的生存期,比对照组延长了

5.2个月,并且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醋酸阿比特龙属于雄激素剥夺治疗,相对来说副作用较小,比化疗小得多,安全性较好。

丁香园:

您刚才提到了对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有多种不同治疗方法,那么其他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谢教授:

目前已在国外上市的除醋酸阿比特龙,其他治疗方法在我国还未获得上市批准。

在欧美国家,第一个就是sipuleucel-T,在国外已经上市且已用于免疫治疗。

第二个就是

orteronel(TAK-700),它主要的作用机制,与阿比特龙的差别在哪里呢?

阿比特龙主要是抑制了CYP17,主要是阻断17-α羟化酶环节,同时还有一个对C17,20裂解酶的抑制作用,通过这两个环节最终阻断了雄激素在细胞中的合成。

TAK-700主要是针对C17,20裂解酶这一个环节。

第三个就是恩杂鲁胺(Enzalutamide),它主要作用于雄激素受体。

丁香园:

在您刚才提到的多种治疗方法里面,您更看好哪种治疗方式呢?

谢教授:

我认为,前列腺癌的未来治疗趋势应是一个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方式。

首先,我想关键还是要把病灶去除,不论通过何种方法,目的都应当是把病灶去除掉。

今年就有一些新的进展,今年四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2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上就有报道,一些已经转移的病人将病灶消除以后,还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甚至于原来不能切除病灶的病人消除病灶以后,不但能延长其生存期,还能改善生活质量。

其次就是放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过去的放疗狂轰滥炸损伤性比较大,现在的放疗可以做到精准治疗,可以在非常局限的范围内把它处理好,甚至对转移病灶进行治疗,所以放疗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

再就是药物治疗方面。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中,目前认为主要是雄激素及其受体的信号通路改变,这个信号通路的改变涉及到很多环节,我前面讲到了,雄激素作为配体和雄激素受体相互作用,中间还有很多共调节因子,可以通过许多环节来进行调控,比如抑制雄激素的合成、抑制雄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减少雄激素受体数量、影响共调节因子等等。

还有其它信号通路机制,所以未来还是有很多发展前景的。

事实上,国外还有很多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所以我们相信未来还有很多的治疗方法,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为病人提供多种选择。

但是,现在很多选择出现以后,需要我们医生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考虑怎样组合以及序贯。

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组合,所以未来要求我们对病人进行更加个体化的治疗,CRPC的治疗可能更强调的是个体化。

一个是多学科联合诊治,一个是个体化治疗,我觉得这是未来的趋势。

丁香园:

您刚才提到了对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有多种不同治疗方法,那么临床医生应该如何来把握这些治疗方法呢?

谢教授:

这是临床上比较难把握的事情。

相对于传统的一些治疗手段,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手段,我们怎样来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来推荐不同的治疗方案确实是个问题。

201X年美国泌尿科学会(AUA)定了一部指南,在这个指南中根据病人的症状,有无转移,病人的体能状况等因素,把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病人分成了六种状态。

第一种是无症状,无转移的CRPC患者。

这类病人相对较少,首选维持去势治疗,继续观察。

如果病人不愿意接受观察,可给予第一代的抗雄激素(氟他胺、比卡鲁胺、尼鲁米特)或第一代雄激素抑制剂(酮康唑联合类固醇)。

不推荐化疗或者免疫治疗。

第二种是无症状或者轻度症状,有转移的CRPC患者,且未接受过多西他赛治疗。

对这类病人,标准治疗方案是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或多西他赛化疗,或免疫治疗。

如果病人不想或不能进行上述治疗,可给予第一代抗雄激素治疗、酮康唑联合类固醇治疗或观察。

第三种是体能状况较好、未接受多西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