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5483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docx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

【摘要】对古今桑树的分类进行了系统考证,总结了古今桑树分类的主要特征,对“荆桑”“鲁桑”“山桑”等历史上一些主要的桑树名称进行了辨析,澄清了部分桑树中文名与其学名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混淆关系,勾勒了我国桑树分类的演化过程,为考证桑类中药的原植物作了铺垫。

【关键词】桑树桑类中药分类原植考证

桑树作为我国丝绸文明的基础,栽植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多种记载中提到的“鸡桑”可能与《本草拾遗》不同:

“若欲种椹子,则择美桑种椹,每一枚翦去两头。

两头者不用,为其子差细,以种卽成鸡桑、花桑,故去之。

”此处“鸡桑”“花桑”源自同一种桑椹果实的两端,以文中之意,以果实中部播种当得到“美桑”,相比之下,“鸡桑”“花桑”只是生长态势较差而已,因而不能视为不同的桑种。

但陈敷《农书》中提到的“海桑”,应当是一种桑树:

“又有一种海桑,本自低亚。

若欲压条……”此外,一些桑树栽培品种的名称在宋代也开始流行,如南宋陆游《村舍杂书》引《士农必用》云:

“桑种甚多,不可徧举。

世所名者,荆与鲁也。

荆桑多椹,鲁桑少椹。

叶薄而尖,其边有瓣者,荆桑也。

凡枝、干、条、叶坚劲者,皆荆之类也。

叶圆厚而多津者,鲁桑也。

凡枝、干、条、叶丰腴者,皆鲁桑之类也。

荆之类,根固而心实,能久远,宜为树。

鲁之类,根不固而心不实,不能久远,宜为地桑。

然荆桑之条叶,不如鲁桑之盛茂;当以鲁条接之,则能久远而又盛茂也。

鲁为地桑,而有压条、换根之法,传转无穷,是亦可以长久也。

……无树桑之家,纯用地桑。

”引《务本新书》云:

“夫地桑,本出鲁桑。

”又引《韩氏直说》云:

“桑种,自有早生者、迟生者,须择其早生者,为地桑则可。

”此处不仅指出《齐民要术》之“鲁桑”即“地桑”,“荆桑”为“树桑”,而且,从果实、枝、干、条、叶、根、早生与晚生等角度进行了区分,使桑树的分类特征更加完备。

桑种“不可徧举”,说明当时人们对桑树的分类相当详尽。

而“荆之类”与“鲁之类”,以现代植物分类学观点考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荆桑与鲁桑各为一种植物,而它们分别有很多的栽培品种;二是荆桑与鲁桑并不分别代表一种植物,只是泛指符合各自相应特征的一类桑树。

当然,仅仅根据这些特征,尚不能将上述荆桑、鲁桑鉴定为如今桑属的相应植物。

另外,“荆桑……以鲁条接之”,表明有部分桑树系不同桑种嫁接而成,这使得桑树品种更为复杂。

5明代桑树的分类

到了明代,黄省曾所着《蚕经》[17]曾记载几种桑树:

“高而白者、短而青者、望海之桑、紫藤之桑;青桑无子,叶不甚厚。

”对桑树分类较为系统的总结见于1596年李时珍《本草纲目》[18]:

“桑有数种:

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

”这段话实际上引自《种树书》,据考证,《种树书》实为明初俞宗本假托唐代郭橐驼所撰。

文中所描述白桑、鸡桑的特征分别较《本草拾遗》和《四时纂要》更为细致,而且提到名为“子桑”的桑树;至于文中的“山桑”,则与《尔雅》之“山桑”可能并非一物,因为其“叶尖而长”,与柞树叶多为裂叶的特征并不相符,虽然与柘树叶近似,但柘树聚花果近球形,与桑椹形态相去甚远,而上述描述显然是注意到果实的特征的,所以此处的“山桑”应当是一种桑树。

《本草纲目》又引《种树书》云:

“桑以构接则桑大。

”因此明代存在用构树嫁接的桑树,一方面丰富了桑树的品种,但同时亦易造成分类上的混乱。

概而言之,明代桑树的主要分类依据仍然是叶子和果实的特征,尤其是《本草纲目》之描述,在后世很多着述中被广泛引用,这些分类特征,一直因袭至近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纲目》提到上述4种桑树,却只字未提着名的“荆桑”和“鲁桑”。

6清代桑树的分类

清代,人们对桑树的研究比较活跃。

1684年曹溶《倦圃莳植记》[19]对“白桑”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并开始提到“黑桑”,云:

“白桑有花无实,黑桑有实无花。

”1871年沈秉成《蚕桑辑要》[20]之《蚕桑杂说》则将桑树分为檿桑、子桑和花桑三种。

“檿桑”系“春初取桑枝大者……横檿土中”而得,显然,此处“檿桑”确为桑树,与《尔雅》之“檿桑”不同。

“子桑,乃桑椹所种”,“花桑,亦由种子而成,其叶与檿桑相似,但有花无实,与子桑异。

”“花桑”与“子桑”不同之处在于有花无实,故所述“子桑”应当结椹,因而与《本草纲目》“先椹后叶”之“子桑”可能有一定关系,但是否为同一物尚难断定。

1874年汪日桢《湖蚕述》[21]则提到一种“麻桑”,其特征为“叶有毛”。

1896年刘清藜补辑的《蚕桑备要》[22]云:

“种类甚多,总名之曰荆桑、鲁桑。

凡椹多、枝干条叶坚劲,其叶小而边有锯齿者,皆荆之类。

……椹少、枝干条叶丰腴,叶圆大丰厚而多津者,皆鲁之类。

”有部分抄袭《农桑辑要》之嫌,但1897陈开沚《裨农最要》[23]亦谓:

“种类虽多,不过荆桑、鲁桑尽之。

”如此看来,历史上的“荆桑”和“鲁桑”的确分别是某一类桑树的总称,而“白桑”“鸡桑”等则被视为不同的桑种。

1899年卫杰《蚕桑萃编》[24]中对桑树的总结更证明了这一点:

“桑分十八种。

湖桑、川桑、鲁桑、荆桑,以地殊者;子桑、女桑、花桑、椹桑、栀桑、火桑、丛生桑、富阳桑、地桑、山桑,以种类名者;移桑、接桑、檿桑、蟠桑,以人力成者。

”不过卫杰部分所言仍然值得推敲,如将“丛生桑”“地桑”等视为特定桑种而归类于“以种类名者”显然不妥。

此外,众所周知,李时珍非常细致和严谨,因而在描述桑类药材的来源时未提到“荆桑”和“鲁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清代的着作中提到很多桑树栽培品种的名称,如《沈氏农书》[25]谓:

“桑以荷叶桑、黄叶桑、木竹青为上,五头桑、大叶桑、密眼青次之,细叶密眼青为最下。

”1688年张炎贞《乌青文献》[26]载:

“桑类有密眼青、白皮桑、荷叶桑、鸡脚桑、扯皮桑、尖叶桑、晚青桑、火桑、山桑、红头桑、槐头青、鸡窝桑、木竹青、乌桑、紫藤桑、望海桑。

”1831年高铨《蚕桑辑要》[27]曰:

“桑种甚繁,以荷叶桑、黄头桑、木竹青为上……下有一种火桑……”1870年吴烜《种桑说》[28]:

“桑以湖州所产者为佳,有青皮、黄皮、紫皮三种。

青皮叶疎而薄,黄皮较胜,惟紫皮最佳。

紫皮又名红皮,叶密而厚,浙人谓之红皮大种。

湖桑之中,又以此种为第一。

”在缺乏植物分类学知识的时代,栽培品种甚多,既使同一桑种的形态特征变异性更大,也令不同桑种之间的区分更加困难。

720世纪我国桑树的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桑树分类方面积累了很多知识,但是,显而易见,这些分类方法是经验性的,缺乏科学性。

直至清末,这种状况未获改变。

而在国外,桑树的科学分类发展比较迅速。

1573年,林奈《植物种志》[29]创立桑属并将其分为5种;后来,1842年毛利奇[30]将其分为10种;1855年施林奇[31]将其分为8种19变种;1873年布油劳[32]将其分为6种19变种12亚变种;1916年施奈德[33]将其分为3种7变种;紧接着,1917年小泉源一[34]将其分为24种1变种,并于1931年修订为30种10变种;其后,堀田祯吉[35]等在小泉源一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订。

小泉源一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以雌花花柱的特征,如花柱的有无及长短、柱头上毛及突起的有无等,并结合叶、毛茸、花序等特征进行分类,这一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历史上我国植物分类学发展缓慢,因此,直到近代,才有学者借鉴国外桑属的分类方法对我国桑树进行分类并拟定学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

起初,只是将个别桑种与特定的拉丁名称相对应,如1920年安吉等所着《植物名汇拾遗》[36]认为《湖蚕述》之“麻桑”为MoruscathayanaHemsl.;同年朱羲方《实用植物图说》[37]谓:

“桑有鲁桑湖桑之别”,而所绘的对应桑图标记为“MorusalbaL.”。

后来,我国不少学者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桑树的科学分类。

1934年,周汉藩《河北习见树木图说》[38]将桑树分为桑M.albaL.、鸡桑M.acidosaGriff.、蒙桑M.mongolicaSchneid、山桑M.mongolicaSchneid.var.diabolicaKoidz.和华桑M.cathyanaHemsl.5种。

随后,1937年,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39]将我国桑属分为5种7变种:

桑M.albaL.、崕桑M.mongolicaSchneid、小叶桑M.acidosaGriff.、葫芦桑M.cathayanaHemsl.、黑桑M.nigraL.;大叶桑M.albavar.macrophyllaLoud.、花叶桑M.albavar.skeletonianaSchneid.、白脉桑M.albavar.venosaDelile.、塔桑M.albavar.pyramidalisSer.、垂枝桑M.albavar.pendulaDipp.、鲁桑M.albavar.multicaulisLoud.、山桑M.mongolicavar.diabolicaKoidz.。

1955年胡先骕《经济植物手册》[40]认为中国桑属有7种:

白桑M.multicaulis、长果桑M.laevigata、桑M.alba、川桑M.notablis、蒙桑M.mongolica、鸡桑M.acidosa、华桑M.cathayana。

1961年,浙江农业大学《桑树栽培学》[41]将我国桑树分为9种1变种:

白桑M.albaL.、鲁桑M.lhouKoidz.、山桑M.bombycisKoidz.、广东桑M.atropurpureaRoxb.、台湾桑M.formosensisHotta、圆叶桑M.notabilisC.K.Schu、蒙古桑M.mongolicaC.K.Schu、毛桑M.tiliaefoliaMakino、鬼桑M.mongolicavar.dibolicaKoidz.、岛桑M.acidosaGriff,并对栽培品种的原植物进行了归纳,如新疆白桑、江苏淮阴4号、引自日本的改良鼠返、一之濑等归属于白桑M.albaL.,湖桑中的桐乡青、荷叶白、富阳桑等归属于鲁桑M.lhouKoidz.。

显而易见,上述关于我国桑树的分类,既有认识一致的地方,但分歧也较明显,如山桑、鲁桑等的中文名与学名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易造成混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秀实、吴征镒、曹子余等对中国桑属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42]中,他们将中国桑属分为桑组和山桑组,其中桑组7种3变种,山桑组5种10变种,见表1。

表1《中国植物志》桑属分类

8小结

中国桑树分类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以前为经验分类,20世纪以来为科学分类。

经验分类所采用的分类特征主要是树形高矮、桑椹多少、叶子形态、栽种方法以及地域范围等,变异性大,识别时主观性强,因此既难以对一种桑树作出准确鉴定,而且不同桑树种之间也极易混淆。

桑树的科学分类虽然从林奈的《植物种志》就开始了,但直到小泉源一提出以雌花花柱作为基本分类特征之后,才真正形成完整的分类系统,至今仍然采用。

  从现代植物分类学角度看,古代的桑树名称,大多是泛指一类桑树,如“荆桑”“鲁桑”等。

因此,一些古籍中所提到的桑树,能否与今之Morus属植物对应起来,需根据其具体描述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而且,现今Morus属部分植物虽然也采用了“鲁桑”“山桑”等古代曾有的桑树名称,但不能直接将其视为等同。

现代有关桑树分类的研究较为活跃,如数值分类、染色体分类、同工酶分类、DNA分子标记分类等等[45],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分类特征,虽然目前尚未有实质性应用,但显然反映了今后桑树分类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厚宣.殷代的蚕桑和丝织[J].文物,1972,11:

2.

[2]鲁兆麟,黄作阵.马王堆医书[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2.

[3]刘利,张林,赵卫国,等.桑树种质资源的国内外现状比较[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3):

285.

[4]周匡明.桑考[J].农业考古,1981,1

(1):

108.

[5]东方闻睿.尔雅[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100.

[6]郭璞.邢昺.尔雅注疏[M].上海:

脉望仙馆,清光绪十三年(1887).卷九

[7]陈晓清,陈淑玲译注.诗经[M].广州:

广州出版社,2001:

232

[8]贾思勰,齐民要术[M].上海:

中华书局,1956:

61.

[9]陈藏器,尚志钧.《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85.

[10]韩鄂,缪启愉.四时纂要选读[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4:

4.

[11]日华子.常敏毅集辑.日华子诸家本草[M].宁波市卫生局,1985:

49.

[12]苏颂.尚志均辑较.本草图经[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80.

[13]陈敷.农书[M].上海:

中华书局,1956:

19.

[14]陆游.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510.

[15]张履祥,陈恒力.王达参.补农书校释(增订本)[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3:

193.

[16]大司农司.农桑辑要[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9.

[17]秦观.黄省曾.沈公练着.仲昂庭辑补.蚕书·蚕经·广蚕桑说辑补[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6:

5.

[18]李时珍.李经纬校注.本草纲目校注[M].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1:

1260.

[19]曹溶.倦圃莳植记[M].浙江巡抚采进本,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卷三.

[20]沈秉成着,郑辟疆.蚕桑辑要[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0:

21.

[21]汪日桢.湖蚕述[M].上海:

中华书局,1956:

9.

[22]刘清藜.蚕桑备要[M].味经堂刊书处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篇.

[23]陈开沚.裨农最要[M].上海:

中华书局,1956:

17

[24]卫杰.蚕桑萃编[M].上海:

中华书局,1956:

39.

[25]张履祥.陈恒力.沈氏农书[M].上海:

中华书局,1956:

10.

[26]张炎贞.乌青文献[M].春草堂刊本,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卷三.

[27]高铨.蚕桑辑要[M].遵义王青莲刻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卷上.

[28]吴烜.种桑说[M].清代刻本,清同治九年(1870).卷一.

[29]LinnaeusC.SpeciesPlantarum[M].Holmiae(Stockholm):

ImpensisLaurentiiSalvii,1573:

986.

[30]MorettiG.ProdromodiunamonografiadellespeciedelgenereMorus[J].Istitutolombardodiscienzeelettere,1842,1:

167.

[31]SeringeNC.Descriptioncultureettailledesmuriers,leursespècesetleursvarieties[M].Paris:

VictorMasson,

[32]BureauLE.Moraceae.In:

deCandolleAlphonse.Prodromussystematisnaturalisregnivegetabilis[M].Paris:

SumptibusSociorumTreutteletWurtz,1873,17:

211.

[33]SchneiderCK.Moraceae.In:

SargentCS.PlantaeWilsonianae[M].Cambridge:

TheUniversitypress,1916,3

(2):

296.

[34]KoidzumiG.ContributionesadfloramAsiaeorientalisIII[J].BotMag(Tokyo),1917,31(369):

253.

[35]堀田祯吉.桑编.东京:

养贤堂[M],1954:

24.

[36]安吉,张宗绪.植物名汇拾遗[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0:

24.

[37]朱羲方.实用植物图说[M].上海:

新学会社,1920:

145.

[38]周汉藩.河北习见树木图说[M].北京:

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

[39]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M].南京:

京华印书馆,1937:

227.

[40]胡先骕.经济植物手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5:

232.

[41]浙江农业大学.桑树栽培学[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32.

[4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3卷第1分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6.

[43]KoidzumiG.FloraeSymbolaeOrientali-Asiaticae[M].Kyoto,1930:

54.

[44]HottaT.ContributionstotheKnowledgeoftheSystematicsofMorusinJapan.VII.MorusinCultivation.V.[J]BotMag(Tokyo),1937,LI(611):

833.

[45]李东升,张和禹.桑树种与品种分类研究进展[J].中国蚕业,2003,24(3):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