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386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

工作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

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

一、教材分析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科学教科书也将展现一系列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

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2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4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对科学课充满兴趣,动手积极,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良好的动手习惯是重点,如何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

生物与环境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

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

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

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

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概念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光是直线传播的。

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

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用日影观测仪观察记录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寻找变化规律。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阳光的强弱、材料的属性、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

较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柱状图。

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释。

制作简易潜望镜,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对光的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

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有规律的。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

运动和力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

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力的单位是”牛”。

常见的力有:

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有关。

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

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用橡皮筋弹力驱动的小车和气球反冲力推动的小车。

用简单材料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模拟滚珠轴承。

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用简单器材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验。

经历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的过程,并作实验记录。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判断,对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设计作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合作和不怕困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体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过程,树立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意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

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纪录。

3.愿意合作交流。

五、教学难点

1.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想法、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5.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六、教改措施

1.以课堂为主阵地,向40分钟要效率,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2.在探究活动中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动脑意识,做到既动脑又动手。

七、后进生转化

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后进生,不歧视、不放弃。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2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科学教科书也将展示一系列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

为更好的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我对本册教材、班级学生情况等方面作了细致地学习或分析,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内容概要: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20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52课时。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

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本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具体包括:

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3、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

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主要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盒、塑料调羹、纸巾、水桶、滴管、大头针或剪刀,蚯蚓、土壤、长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做生态瓶的容器、沙子和小石子、小铲、漏网等工具,大玻璃水箱、小鱼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单元“光”:

手电筒、小长方体、纸屏,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空心弯管和直管,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小镜子、凹面镜、凸透镜,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纸袋,温度计。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

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

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

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

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

4、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小车及配件一套。

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

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胶带。

测力计、钩码,做“滚珠轴承”的玻璃珠、瓶盖。

四、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任教的是5班和5班,两班人数都60左右,还没有具体了解到。

1班在三年级的时候我我教的科学,班级中大部分的同学对科学都比较感兴趣,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也不是很多,但是由于人数多,再经过一年的变动,多了很多生面孔。

2班曾经试教一节课的时候上过一节,总体上可能还不如1班,再可能由于班主任换了多位,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散。

四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也非常不理想。

今年五年级要参加全市的统考,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以同学们的起点出发,注重学生科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促进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

周日期内容

19.1-9.5始业教育1种子发芽实验机动

29.8-9.122种子发芽实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

39.15-9.19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

49.22-9.268维护生态平衡机动

59.29-10.3国庆节假期

610.6-10.10机动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

710.13-10.17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

810.20-10.24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机动

910.27-10.31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机动

1011.3-11.7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111.10-11.14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1211.17-11.21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机动

1311.24-11.28机动

1412.1-12.5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512.8-12.12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

1612.15-12.19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机动

1712.22-12.26机动

1812.29-1.2复习

191.5-1.9复习

201.12—1.17期末检测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的模式。

3、材料清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50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504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

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504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工作计划,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

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材内容

1

2.18—2.22

始业教育;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2.25—2.29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

3

3.3—3.7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4

3.10—3.14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1、热起来了

5

3.17—3.2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工作计划,

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

6

3.24—3.28

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

7

3.31—4.4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单元复习;期中考试

8

4.7—4.11

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

9

4.14—4.18

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

10

4.21—4.25

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

11

4.28—5.2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2

5.5—5.9

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3

5.12—5.17

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

14

5.19—5.23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

15

5.26—5.30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6

6.2—6.6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机动

17

6.9—6.13

总复习

18

6.16—6.20

总复习

19

6.23—6.27

复习考试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4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主要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围绕“作用与平衡”统整教学内容,共设6单元,22个课题。

本册侧重“作用与平衡”中的“平衡”,通过研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以及地球与宇宙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向学生初步渗透自然界的物体无不在相互作用之中,物体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又可以产生一次新的平衡现象。

因此,自然界的物质永远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表的变化;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