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5242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docx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模式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

 

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二年二月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主体思路框架

一、激趣引入:

投石击水

二、质疑问难:

水波荡漾

三、选择问题:

顺水推舟

四、猜想假设:

水深莫测

五、探求方法:

投石问路

六、合作探究:

乘风破浪

七、汇报交流:

兴风作浪

八、总结提升:

推波助澜

九、实践应用水到渠成

十、拓展延伸源远流长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探

小学科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时代在呼唤我们对小学生要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探究意志,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自行探究”是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

美国兰本达教授根据一节课中师生各自活动所占的时间来评价一节课,他说:

“如果师生活动时间各占一半,这节课就很一般;如果教师讲授指导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他时间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完成教学任务,那这节课就算较好的了;如果教师仅用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间启发指导学生,其他时间全留给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示现象,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就是很棒的课。

”这是时间与经验的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那样:

“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那么,如何做才是探究性学习,怎样才能搞好探究性学习活动?

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在探究性学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

如果把小学科学课堂比作一次远航,它将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的航程。

教师将是这次远征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

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静谧、温情的港湾,但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内心涌动着探究的欲望。

此时的科学课堂只要在教师激发引导下,就会如同投石击水泛起美丽的涟漪。

一个个问题就如同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在水面上起舞。

水波荡漾间总有一朵浪花指引我们前行的航向,目标所在,教师就可顺(水)势推舟入水和学生们一起踏上探索的征程。

但探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面可能有暗礁流沙、峡湾险滩。

只有让学生知道前面的水深莫测才能激起他们思索的动力,只有大胆的猜测才能实现他们做水手的愿望。

大家可以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先投石问路,在现存的条件下寻求远航的方式方法。

然后确定航线让他们乘风破浪大胆前行。

其间过程必然是曲折的,但只要具备劈风斩浪的勇气,齐心协力总会到达目标的彼岸。

经历了一次远航,可能前行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可以交流、讨论,甚至兴风作浪,掀起探究的高潮。

因为这终将成为他们最大的人生经验和财富。

只要学生们掌握了在波涛汹涌间航行技巧,教师适当的推波助澜则可以使他们的认识升华,成为真正的水手。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远航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创造未来,建构可能生活的基石。

只要在实践中提高了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科学的探究没有止境,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受益终生,源远流长!

每一节科学课的探究之旅都将使我们沉醉其中,心驰神往,或徜徉其间,欲罢不能。

一、激趣引入——投石击水

探究目的:

探究过程中首先要珍视并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态度基础等,给他们回顾和思考的机会,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主题。

如投石击水,打破平静,开启探索之旅。

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儿童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

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近十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科学课的。

尤其是现在,儿童的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刺激,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

尽管这些看法中有错漏粗疏之处,有些还不够全面,有些不够深刻,有些则是错误的,但这些原始观念正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学生自发感兴趣的、有需求的问题,他才乐于去探究和学习,才具有真正的内在动机。

也就是说,教育要变成儿童的需求,要符合儿童原有的经验和水平。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内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问题有疑惑,想去研究。

努力做到开发和利用儿童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生成科学探究活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儿童的需求,激发儿童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只有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他们亲身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

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统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这些新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识”。

二、质疑问难——水波荡漾

探究目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养成好习惯,激发探究兴趣。

一个个稚嫩、离奇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如水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晶莹而美丽。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大科学家卢瑟福也说过:

科学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一个个现成的事实或一条条定理定律;科学研究是使我们放眼世界并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

科学教育专家也指出:

“如何帮助儿童提出可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这是儿童理解科学活动的关键一步,在早期打下这种理解能力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刨根问底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年龄越小,就越喜欢问这问那,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天性。

这一天性若不加以爱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使出于天真好奇的提问不能向高层次提问能力发展。

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提问题:

①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②引导学生在怀疑流行说法中提出问题③引导学生在小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三、选择问题——顺水推舟

探究目的:

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能够选择有研究价值和可研究的问题,学会科学选择问题的方法。

按照学生的探究意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顺水推舟,选择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获知求索的前奏,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但是,仅能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不同的基础以及条件下,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可能。

如果不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筛选,将无法正确确立合适的研究方向,难于获得预期的答案。

所以,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提出适合科学探究的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环节中,注意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个交待,要落地有声,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简单的问题随即解决,深奥的问题以后解决,顺应学生意愿,结合现有条件确定本课研究问题。

在选择研究的问题时,应多提出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

四、猜想假设——水深莫测

探究目的:

预测是对未来事件做出的科学猜测,预测是由根据的推测,预测可以带动探究者的热情,预测往往成为新科学发现的先导,预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水深莫测,就要积极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

经常奇思妙想是开启智慧创新的金钥匙,预见能力是一个人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遇问题主动猜想假设的习惯。

古语说:

凡事,预则立。

就是说,预测、假设、猜想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

我们生活中遇到好多这样的问题,比如:

晚上走进家门,一开灯,灯不亮。

哎,是不是停电了?

再回头看看周围的邻居,人家的灯都亮着,就自己家的灯不亮;是不是保险丝断了?

……你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然后你再去检查,到底是哪里出毛病了。

另外,预测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做事很干练,很聪明,就是说,他对某些事情能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什么叫八九不离十,就是他猜对的可能性很大,这种直觉思维、顿悟思维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教材中这样的训练很多,有专单元训练,如四年级上册《假设与搜集证据》,就是让孩子进行“假设”训练,让孩子慢慢的习惯怎么样去假设,明白假设的重要意义,提高预测能力;大多数都是分散到每一课的探究活动当中。

比如:

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然后冲出一段距离,冲出去的这一段距离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当你提出问题以后,孩子就要回答,这时候的回答就是假设和预测的过程。

他可能认为和斜坡的坡度有关系:

坡度越高冲下的力量就越大,冲出去就越远。

也可能认为跟车的重量有关系,还有的孩子可能认为和坡的长度有关系……这些假设、这些预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探求方法——投石问路

探究目的: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

要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选择的使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去自主解决问题。

投石问路,在探索中不断获取科学真知。

过去有一句俗语:

要教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后来又有人提出:

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常流水。

一桶水也好,常流水也好,都是讲教师要有很充分的很深厚的知识储备,但现在恐怕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教育要求了,所以现在提倡:

不是老师给学生倒水,而是要带着孩子一块去打水。

孩子学会打水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水,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要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

①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②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③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④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⑤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等。

六、合作探究——乘风破浪

探究目的: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科学课学习,去解决问题。

这是探究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重点环节,是获取科学真知的基础环节。

应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作用,密切协作,大胆求索,乘风破浪,敢于与困难搏击与挑战。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实践和空间。

学生是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最明显的表现是: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

充足的时间是指学生有充足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

在这段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里,学生可以从容地发现、提出问题;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研究问题;可以在失败中找原因;可以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可以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中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如:

探究的进度能否有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教师的指导有时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现在我们做实验、观察都非常重视把观察到的、把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这是这一次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

因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

人的说话、立论、主张要有一定的根据,说话要有证据,思考要有依据。

所以,我们要指导孩子在观察当中,把观察到的结果、资料积累下来,可以用文字、用图画的方法,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把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要分析总结出来,最后还要交流汇报出来。

让他们会想、会做、会说、会总结,达到做与说的统一,做与记的统一,培养一个完整的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缺乏自信心,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做好,总是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过早地指指点点,或在他们探究思考的关键时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便把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全部化解、打掉,使这个探究的过程只是流于形式。

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启而不发”,教师急不可待,为了顺利过关,教师便自圆其说,包办代替。

汇报总结,出现了相反意见,教师便心急如焚,不去探讨,不去研究,囫囵吞枣,搪塞而过。

探究学习,要求过多,交待过细,提示过清,不相信学生能做好、能想好,低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不出探究过程。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就应该大胆的放手,不怕失败,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相信他们能做好。

在多次的探究学习中,不仅要让他们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要尝受到成功前的艰辛和失败时的痛苦,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科学探索精神。

不放心就是空虚的表现,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招数了。

不放心就是看不起学生,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做好。

请放下心来,相信学生会比老师能;请放下心来,十万个为什么也难不到他们。

只要有了这种思想,才能海阔天空,才能有奇思妙想,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七、汇报交流——兴风作浪

探究目的:

在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要通过汇报交流,收集整理各种信息,才能归纳概括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重要环节。

选取代表分组报,讲求实效不雷同,边报边总编评价,顺势提炼精板书,不同观点积极提,展开争论效果好,善于倾听少发话,交流权力让学生。

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毫无顾忌的展开交流汇报,达到思维的碰撞,如兴风作浪,掀起探究的高潮。

合作和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适当地有条件地让步等技能和策略,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科学学习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形成。

一个知道科学需要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发展研究的能力并且从他人的反应中得到成功的认可或者失败后如何改进的启示;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要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也就是说,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方式,而是要鼓励他们百花齐放,用他们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地、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样,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优化科学探究活动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理解、取长补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技能和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相像力和创造的潜能。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要让“教师倾听学生”,“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这就是“倾听着的教育”理念。

“这样的倾听就是身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

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

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各异,这种差异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以下价值:

1、学生在相互倾听中,知道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2、学生在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对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可以更好的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3、学生在讨论中,对观点及做法的相互质疑和评价,可以更好的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4、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据课堂研究论者统计,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平均有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

但在教学中,我们认为应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避免满堂灌和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式的教学。

在语法上要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

应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重复。

不说不着边际的废话,不讲套话,不说半截子话,不要口头禅。

在推理上要富于逻辑性,链条清晰,不含糊其辞,不模棱两可。

在论述问题上要富于系统性,语言层次清楚,结构条理,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取舍有致。

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好比是建筑物里的钢筋,是教学语言的深层结构力量。

概言之,教学中的语言应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而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简直是太多了,太杂了。

我们应该给学生留出很富裕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他们点探究的机会,使其亲身体验探究学习的艰辛和快乐,否则“探究学习”还是一种表面文章。

如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时,老师就不要在课堂内唠唠叨叨的讲解、插话、提问、要求和总结,而应该是有目的地巡回指导,先转一转,静观学生的动态;再问一问,有哪些发现或疑难之处;后导一导,打开思维的大门。

在实验总结阶段,教师应先虚心地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随便打岔给予批判,应尊重学生发表言语的权利,等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再去归纳总结,由师生共同评判。

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教师不要立刻肯定一方,否定一方,当评判员。

要鼓励他们的争论,使其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根据,要形成民主讨论的风气。

即使有意见一下子就听出是错误的,也不要立刻否定它。

要尽量让学生以事实为根据,放弃自己的错误意见。

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把自己当成演讲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听众。

而要让他们去讲、去说、去做,教师做一个语言简练且能“一语道破天机”的评判员。

另有几种现象列举如下:

1、简单无聊地提问:

提出的问题简单、无深度,一个接一个的提出,毫无价值。

2、啰哩啰嗦地讲解:

对教学重点、难点讲的多不一定好,要精讲,讲到点子上。

3、穷追不舍地总结:

对不正确、不恰当、不合老师心意的回答或说法,老师穷追不舍,直到回答的一个词、一个字也不能错才罢休。

4、杂乱无章地要求: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怎么做、交待一下注意什么事项就可以了,但有的教师实验时还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强调注意这,强调那,真是烦死人。

八、总结提升——推波助澜

探究目的:

在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把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整理,总结出科学的结论,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结论,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推波助澜,促成飞跃。

我们现在非常强调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可以使孩子的思维逐步科学化和精确化。

钱学森做过一次“关于思维科学”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

“只会定性地分析、定性地去认识事物,还不行,还不能达到认识的深刻化。

”应该使孩子学会定量地观察,定量地去分析,用数字来说话,不但有质的认识,还有量的概念,因为定量分析能够使孩子思维更精确。

比如:

王老师中等身材,上了点年纪,不胖不瘦,头发有些花白,这是一种描述,这种描述叫做定性描述。

假如这样描述:

王老师身高大约一米七左右,六十来岁,头发大约有百分之八十已经白了,体重大约140斤左右。

这就是定量分析。

只有学会分析,才能汇报准确。

科学分析的方法很多,定性的、定量的、图解的、文字的、资料的、数据的……等等,科学的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证据之上,科学的证据如何表达出来,往往被人们忽视。

九、实践应用——水到渠成

探究目的:

科学探究,既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用探究获得的结论解释自然现象;实践操作,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只要有了探究的过程,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水到渠成。

我们要引领学生不断探究,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学习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将学习的原理物化为成品,不仅检验了原理的正确应用,也增进了对原理自身内涵或与其他关联原理的理解,还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质疑与改进以及成功体验的机会。

将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科学产品的制作中去;把我们的科学梦想变成现实。

十、拓展延伸——源远流长

探究目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旧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产生的过程,对已探究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再次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养成这样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会受益终生,源远流长。

科学教材不是教学范本,更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只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

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教师备课和教学的资源来自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网络媒体及广阔的社会生活。

科学教师要善于依托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科学课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创造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

例如,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连的小故事、小魔术、科学家的研究与发现等,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小学科学课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结论等方面。

因此我们提倡: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室的起点和终点,小学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并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所以,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很重要。

每次开展探究式学习都必须包含上述全部的教学环节吗?

答案是否定的。

探究无疑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真正的科学家也往往以探究为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现成的知识。

事实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业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的高峰。

学生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尽管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毕竟是大量存在的。

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

我们要科学灵活地驾驭探究式教学法,发挥它最大的教育功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积极创新,大胆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