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5159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

《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高考 历史科试题与答案.docx

台湾高考历史科试题与答案

2009年台湾高考历史科试题与答案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SunJul 510:

59:

212009),本站()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九十八学年度指定科目考试试题 历史考科

-作答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80分钟

作答方式∶˙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案卡」上作答,修正时应以橡皮擦拭,切勿使用修

      正液

     ˙非选择题使用较粗的黑色或蓝色原子笔、钢珠笔或中性笔,在「答案卷」上

      作答

祝考试顺利

第壹部分∶选择题(占80分)

一、单选题(72分)

说明∶第1至36题,每题选出一个最适当的选项,标示在答案卡之「选择题答案区」。

题答对得2分,答错或划记多于一个选项者倒扣2/3分,倒扣到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零为

止。

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

1.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总署在日本召开会议,提出「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获得各国的响应,但美国却以妨碍经济发展为由,公开拒绝签署,

  请问此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什么?

(A)地球暖化(B)臭氧层(C)森林砍伐(D)废弃物污染

2.某一制度有下列特征∶国家以法令规范人民;政府编列户籍,有效掌握税收;

  官员由中央派任;中央与地方藉文书传递讯息。

这些特征与下列何者有关?

(A)周公制礼作乐(B)秦汉推行郡县(C)欧洲实施封建(D)印度种姓制度

3.文人赖雨若回想一场激烈的战役,写下∶「南陲陆战未停烽,海上旋闻警报重;

  烟锁基隆横舰艇,炮轰淡水伏鱼龙。

」请问该诗句所指之事为何?

(A)鸦片战争(B)牡丹社事件(C)中法战争(D)甲午战争

4.某一作物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一亩之收,可敌四十亩。

至明末,全国各

  地到处种植。

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食用,风俗顿坏。

」此作物是?

(A)甘薯(B)烟草(C)甘蔗(D)鸦片

5.甲午战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遍于南北。

甲午战后,情势大为不同∶东北与长

  城内外、黄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别为俄、德、法和日本的势力范围。

此时出

  现「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列强开放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大家利益均沾。

请问∶

  此政策由何国提出?

实际推动者最可能为何国?

(A)美、英(B)美、德(C)俄、英(D)俄、德

6.有一本茶书在贡茶鼎盛时出版。

在此书的序言中提到∶本朝建国初期,每年由

  福建进贡的龙凤团茶及茶饼,名冠天下。

请问这本茶书所叙述的是下列哪一朝

  代的现象?

(A)唐(B)宋(C)明(D)清

7.在近代亚洲反殖民化运动中,各国领导者大都采「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希

  望引进西方科技以促成国家现代化。

但也有领袖鼓吹回归传统价值,拒绝工业

  发展,主张以自给自足的乡村社群为基础来建国。

这应是谁的立场?

(A)日本的福泽谕吉(B)中国的孙中山(C)印度的甘地(D)土耳其的凯末尔

8.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二十世纪的美

  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下列何者属之?

(A)汽车、电影(B)报纸、收音机(C)热狗、麦当劳(D)电脑、手机

9.「和内地相比,台湾不失为一块乐土,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比内地好。

台胞的知

  识水准、守法精神,俭朴耐劳为旅台者所共见。

」此段文字的撰写者应该是∶

(A)清领末期来台工作的外国商人(B)日治时期奉派来台的日本官员

(C)光复初期来台工作的中国记者(D)1970年代在台就学的香港侨生

10.十六世纪以后,西印度群岛大量生产蔗糖,销往欧洲各国,成为民生必需品。

   十九世纪初,欧陆糖价突涨,影响民生至钜。

导致当时糖价上涨的原因为何?

(A)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切断欧亚交通,造成欧洲蔗糖短缺

(B)美国人口大幅成长,蔗糖消耗遽增,使欧洲供应短缺

(C)拿破仑战争时,英国以海军封锁欧陆,蔗糖供应短缺

(D)中南美洲寻求独立时,对欧实施禁运,蔗糖供应短缺

11.1903年一位英国记者指出∶非洲人完全无法招架白人超强的物质力量,这些力

   量展现于「三合一」的趋势上。

这位记者所说的「三合一」,除军事主义外,

   还有哪两种主义?

(A)帝国主义、资本主义(B)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C)社会主义、重商主义(D)浪漫主义、理性主义

12.「宇文泰重用苏绰,制定计账、户籍等制度;奖励清廉,严禁贪污,建议裁减

   官员,进行屯田,又作〈六条诏书〉,宇文泰完全采纳,令百官诵习。

州刺史

   郡守县官不通六条及计账法,不许做官。

西魏政治显然比东魏政治好一

   些,。

」在空格处,应该接著的是哪句话最为适宜?

(A)宇文泰选取身体强健的农民组成府兵

(B)西魏后来成为北周,东魏后来成为北齐

(C)到孝文帝时进行大规模的华化运动

(D)宇文氏的政权从此趋于巩固

13.荷兰占领台湾南部初期的竞争对象有三∶西班牙人、日本人、郑芝龙等汉人海

   盗与官商。

请问荷兰人对付这三个竞争对手的策略何者为是?

(A)对三者都是一律逐出(B)对西班牙人逐出

(C)对郑芝龙等汉人抽税(D)对日本人攻击

14.宋代以后,出现了自主性的基层组织——宗族,这种组织到了明清时代更为普

   及。

下列何者最能显示宗族之特征?

(A)保甲、团练、乡约(B)乡约、保甲、义庄

(C)团练、祠堂、族谱(D)祠堂、义庄、族谱

15.十五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

   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以媲美。

」「这项神圣的

   艺术在日耳曼已生根发芽,应移植到罗马。

」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活字印刷(B)造纸技术(C)装订书籍(D)赞助出版

16.有一位人士在过世前为自己挑了一块墓地,表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下「自由

   中国发行人与中国民主党筹备委员」字样,以代表他一生从事过最重要的两个

   志业。

这位人士是∶

(A)杨逵(B)胡适(C)雷震(D)赖和

17.罗马教廷宣示∶教宗是普世的教宗,只有教宗能任命主教,废黜皇帝;罗马教

   会过去没有犯过错误,今后也不会犯错。

这种说法最可能在何时出现?

(A)六世纪与拜占庭对抗时(B)十一世纪末政教冲突时

(C)十六世纪初宗教改革时(D)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之时

18.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人们遵奉

   并服事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著又说∶「五霸,三王

   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班固这两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分等差的事证

(D)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19.英国诗人但尼生在1847年写下一首诗∶「男人在户外,女人在家里╱男人使剑,

   女人拿针╱男人有脑,女人有心╱男人发号施令,女人顺从遵行╱若不如此,

   混乱必行」这首诗反映出十九世纪中叶的哪一种观点∶

(A)下层阶级因经济改善,主张女性不必外出工作,可以赋闲在家

(B)平民阶层因工业革命后工作机会大减,主张女性应该在家工作

(C)中产阶级主张女性不应该外出工作,认为男、女内外必须有别

(D)妇女阶层因性别意识高涨,主张女性不需负起家庭经济的重担

20.下表是和日治时期台湾有关的一项统计数字,请问表中的间数、人数、比率分

   别指的是∶

年度 间数  人数 比率(%)

1917 327 88,099 13.14

1922 592 195,783 28.82

1937 789 457,165 46.69

1942 879 745,638 64.81

(A)派出所、警察、控制台湾村庄

(B)制糖厂、蔗工、占日本进口糖

(C)公学校、儿童、学龄儿童就学

(D)火车站、旅客、铁路到达地方

21.俄国人喜欢用不同的地名来反映政治情势的改变,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

   名,请依时序选出正确的排列。

(A)圣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圣彼得堡

(B)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史达林格勒—圣彼德堡

(C)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史达林格勒—彼得格勒

(D)彼得格勒—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彼得格勒

22.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

出现

   这种医学知识的主要背景为何?

(A)三国以来,中印双方来往频繁,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西晋末年,华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湿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C)南北朝时,南北往来频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众

(D)北朝之时,胡族入居中原,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

23.两位清朝官员谈到台湾的械斗。

熊一本说∶「两类肇端,每在连塍(土沟)争

   水、强割占耕、毫厘口角,致成大□。

」福康安说∶「因闽庄、粤庄彼此交错,

   田业毗连,遂有构□相争之事。

」就两人的说法来看,分类械斗的起因是∶

(A)利益竞争(B)习惯不同(C)官员放纵(D)语言隔阂

24.新加坡独立时,李光耀公开声明∶「我们不是华侨,我们只是华裔,这一点无

   人可以更改。

中国是中国,我们是我们。

」此句话主要的用意为何?

(A)中国的施压引起新加坡人极度的不满,想撇清与中国的关系

(B)新加坡长期受到英国的统治,因英国的施压不得不做此声明

(C)新加坡华人经过英国长时期统治,已丧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适应新加坡的民族与政治情势,去除印度人与马来人的疑虑

25.下列两段文字,见于何书?

(甲)忽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览毕,长叹一声,

   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

」连叫数声而亡。

   (乙)周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陵病逝,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

   感动左右。

(A)甲、乙皆见于《三国演义》(B)甲见于《三国演义》,乙见于《三国志》

(C)甲、乙皆见于《三国志》(D)甲见于《三国志》,乙见于《三国演义》

26.下列有关佛教和基督教发展史的叙述,哪一项是合理的?

(A)两者都有浓厚的民族色彩(B)两者都强调信仰与道德的结合

(C)两者都创始于「哲学的突破」时代(D)两者都主张一神论

27.十二世纪时一位法兰西的农民平日生活穷困,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园。

但有

   一天,这位农民却毅然将自己的家当全部变卖,甚至低价出售,只为了筹措出

   外的旅费。

请问这位农民离家最可能的目的是什么?

(A)参与英、法百年战争(B)参加十字军东征

(C)躲避黑死病的肆虐(D)加入新兴的海上探险活动

28.下表为1995年台湾四个县某一原住民族群的人数,以及所占该族群全台总人数

   的百分比,请问它应该属于哪一族的原住民?

       台北县      新竹县      苗栗县    台中县

   450(9.6%)1380(29.4%)1939(41.4%)123(2.7%)

(A)泰雅族(B)布农族(C)赛夏族(D)排湾族

29.「政府管制外汇、黄金,以平抑物价。

1942年,发行一亿美金公债,每一美元

   定价法币20元,不久黑市高至法币450元,但有关人士,仍可按官价购进,大

   获暴利。

1943至1945年之间,政府□售黄金,1944年至1945年,举办黄金存款,

   利益多落入大户之手。

」这段叙述最可能和下列哪一议题有关?

(A)抗战后期政府经济政策与实施情形

(B)抗战期间美元与法币的汇率变化

(C)抗战后期政府对银行、金店、大户的控制

(D)抗战期间政府放任黄金的买卖

30.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

   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

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

   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

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

但是如不

   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

   能出现的。

」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31.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提及∶「且海氛既靖,内地溢设之官兵,尽可陆

   续汰减,以之分防台湾、澎湖两处。

台湾设总兵一员……又无添兵增饷之费。

   其防守总兵、副、参、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转升内地,无致久任,永为成

   例。

」请问施琅这个建议后来演变成∶

(A)渡台禁令(B)团练制度(C)班兵制度(D)保甲制度

32.艺术史课堂上,老师在解说一幅宗教壁画∶「在这幅圣像中,人们几乎看不到

   写实主义的妇女与婴儿形象,也感受不到自然主义的人类感情;图画本身缺乏

   合理的布局与比例,古典艺术的和谐与真实情感消失了。

画家用简洁的线条和

   对比强烈的色彩,以突出圣母的扭曲形象,欲透过带有特殊含意的线条和色

   彩,来表达重要的神学思想。

」这应是何者的艺术风格?

(A)古典时期的雅典(B)中古时代的拜占庭

(C)文艺复兴的义大利(D)启蒙运动时的巴黎

33.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

学者甲说∶「我们这

   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

」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

」学

   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

」这些学者应是为何而担忧?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份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34.下列四段有关中共对知识分子思想斗争的叙述,请按合于逻辑的次序加以排列

   。

(甲)当时毛泽东正想找理由掀起批判胡适的运动,这个事件正好提供引爆

   点,毛泽东说俞平伯贩卖胡适思想;(乙)俞平伯是胡适考证《红楼梦》的嫡

   传弟子,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并从此一观点考证《红楼梦》;(丙)

   霎时之间,全国报章杂志都是批判胡适的文章,由文艺而扩及哲学、历史等范

   围,历时长达一年之久;(丁)引起两位不知名的山东作家的批评,说他的考

   证方法,是「资产阶级的唯心论」,目的在隐晦《红楼梦》批判封建主义的性

   格。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乙甲丙丁(D)乙丁甲丙

35.启蒙哲士伏尔泰谈到「谁是最伟大的人」时说∶真正伟大的人不是凯撒、亚历

   山大,这个人必须获得上天赋予的天分,并以此照亮人们的心智。

政治和军事

   家奴役生灵,这个人则以真理的力量引领我们的心;他了解宇宙,而不是摧毁

   宇宙。

伏尔泰所推崇的这个人是∶

(A)哥伦布(B)哥德(C)卢梭(D)牛顿

36.甲书说∶「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罗马教会本身的腐化。

」乙书说∶「宗教改革起于

   马丁路德在1517年公开批评天主教会的腐化。

」以下哪个叙述较为合理∶

(A)甲著眼于远因,乙著眼于近因

(B)甲著眼于导火线因素,乙著眼于背景因素

(C)甲著眼于个人因素,乙著眼于制度性因素

(D)甲著眼于表层因素,乙著眼于深层因素

二、多选题(8分)

说明∶第37至40题,每题各有5个选项,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

选出正确选项,标示

在答案卡之「选择题答案区」。

每题2分,各选项独立计分,每答对一个选项,可得0.4

分,每答错一个选项,倒扣0.4分,完全答对得2分,整题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

在备答选项以外之区域划记,一律倒扣0.4分。

倒扣到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零为止。

37.「郑成功」,一个几乎神化的英雄,其事迹不同时代强调之处有所不同,下列

   哪些解释是合理的?

(A)为感谢郑氏收复失土,清领初期官方文献都称郑氏为「民族英雄」

(B)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奏请建「延平郡王祠」,表彰郑氏的「忠君」

(C)孙中山推行革命,以郑氏的「反清复明」来呼应他的「驱除鞑虏」

(D)国府迁台后,国民党推崇郑氏的「反清复明」,希望能「反攻大陆」

(E)中共初期强调郑氏「抗荷」的角色,希望能「抗美帝」以「解放台湾」

38.冯道是五代名臣,作〈长乐老自叙〉,叙述历事四朝及契丹所得的阶勋官爵以

   为荣,自谓为臣为子为父为师,都无愧色。

后人对他有些意见,如甲∶「他的

   道德如同古代圣贤,才能很高,气量很大,虽然朝代改变,大家对他均无批评。

   乙∶「我读冯道的〈自叙〉,看他所说的光荣,真可以说是无廉耻的人,天下国

   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丙∶「冯道的行为,很有古人风范;冯道的气量,深得

   大臣的体要。

」在下列叙述中,选出适当者。

(A)三种叙述,评价相同,都是赞扬(B)甲是批评,丙是事实描述

(C)乙是赞扬,丙是严厉批评(D)甲是称赞,乙是严厉批评

(E)观点不同,评价有异,冯道即是一例

39.一位罗马作家对时局有这样的评论∶「帝国之内一片升平,官员的名号一如往

   昔。

年轻一代曾目睹共和昔日面目者少之又少!

」「国家已经脱胎换骨,昔日

   优美的道德已一丝不存。

平等遭到剥夺,所有人都一股脑儿,仰望听命于第一

   公民一人。

」我们如何解读这份资料?

(A)这位作家遭逢从「共和」到「帝制」的转变

(B)这位作家口中的「第一公民」指的就是凯撒

(C)「第一公民」与「奥古斯都」字义并无不同

(D)「昔日优美道德」是指罗马的传统公民精神

(E)从作家的言论推测,他应是一位共和主义者

40.三位史家解释西元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史家甲∶「阿拉伯人朝向单

   一目标∶征服世界,使所有人皈依伊斯兰教。

」史家乙∶「穆斯林社区的统一

   可藉由对外攻击而获得维持,这也会提升哈里发的权威。

」史家丙∶「一开始

   的大征服并非伊斯兰的扩张,而是阿拉伯民族的扩张。

」以下何者为是∶

(A)甲不同意宗教性因素(B)乙强调是政治性因素

(C)丙不同意甲的解释(D)丙著眼于宗教性因素

(E)甲和乙的说法没有差别

第贰部分∶非选择题(占20分)

说明∶本大题共有4题,答案务必写在「答案卷」上,并于题号栏标明题号(一、二、三

、四)与子题号(1a、1b、…)。

请依子题号作答,未标明题号或答错题号者均不计分。

每题配分标于题末。

一、一位史家的笔记本记载下列四则史料,请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甲∶「台湾的乡土文学应该有一个前提条件∶那便是应该是以台湾为中心写

   出来的东西。

乙∶「人们很容易地,就可以从这些以乡村社会和乡村人物为题材的小说中,

   满足他们民族主义和社会意识的感情。

丙∶「回归什么样的乡土?

广义的乡土民族观抑或狭□的乡土地域观?

丁∶「在这片曾被日本占据经营了半个世纪的乡土,其对民族文化的忠诚度

   和精纯度如何?

请问∶

1a.这四则史料都在讨论一个相关的课题,请问此课题所指为何?

(2分)

1b.丙、丁史料的论述者是站在什么立场质疑甲、乙史料的论述者?

(2分)

1c.请各举一位代表甲、乙及丙、丁史料的论述者直接有关的当事人。

(2分)

二、资料一∶有一位现代知名的史学家说,汉代「吏道」有两个不同观点∶

(1)

            主要功能只是奉行「律令」。

(2)强调「化民成俗」为重要任务。

   资料二∶此学者又提及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

            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

            《尚书》、「律令文」。

请问∶

2a.两种「吏道」的学术渊源各起于何家思想?

(2分)

2b.依据资料二可以判断此知名学者认为《急救篇》反映出德治在前,刑治在后,你

   认为此学者所持的理由为何?

(4分)

三、右表是1789年与1802年间,法国「北方省」四个不同社会阶层拥有土地百分比的

   变化状况。

这四个社会阶层包括贵族、教士、农民与中产阶级。

请回答下列问题∶

阶层1789年1802年

甲   20   0

乙   22  12

丙   16  28

丁   30  42

3a.表中的「甲」最有可能表示哪一个社会阶层?

(2分)

3b.此阶层的土地所有权何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分)

四、一份伊斯兰的史料谈到一种军事制度∶「下令各乡,征集大约一千名异教徒

  孩子,以储备军团的方式,教以纪律、训练成人。

他们一直为侍奉一神者效

  力,忠诚地执行其职责与服务。

」又说∶「这些勇士在战场上,战技如此纯

  熟,古圣先王得其协助,声望日隆。

他们也因劳苦功高,晋升到卓越的等级。

  请问∶

4a.这是哪一个帝国的军事制度?

(2分)

4b.文中「异教徒」指的是哪一个宗教?

(2分)

1.A 2.B 3.C 4.B 5.A 6.B 7.C 8.A 9.C 10.C

11.A 12.D 13.B 14.D 15.A 16.C 17.B 18.D 19.C 20.C

21.A 22.B 23.A 24.D 25.B 26.B 27.B 28.C 29.A 30.D

31.C 32.B 33.C 34.D 35.D 36.A

37.BCDE 38.DE 39.ADE 40.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