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5016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docx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分析及发展展望

 

  

 

 

 

 

 

 

 

   

 

 

 

 

 

一2007年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效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环保部门的不懈努力下,辽宁的生态省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年初,辽宁省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9月,辽宁省正式启动了生态省建设工程;10月末,“共建共享,生态辽宁”,被确定为辽宁省未来19年内的生态省建设口号。

辽宁省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辽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辽宁省经过不懈的努力,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7年,辽宁重点治理了沈抚灌渠、沈阳细河等一批污染严重的小流域,启动了辽河治理专项资金。

经过治理,辽河流域的水质由居全国七大水系污染首位下降到第二位。

辽宁省辽河流域内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8座,污水处理率达到45%以上;另有8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建成后可使辽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率达到55%以上。

流域内工业企业达标率达97%,600多家重点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50余家高耗水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

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1700多家,关闭制浆规模在两吨以下的造纸厂12家。

2007年,“辽河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

预计到“十一五”末期,流域内的污水处理率可提高到70%,届时,辽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将有明显改观。

(二)加大了污染控制力度

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辽宁的节能减排效应已经显现。

2007年上半年,辽宁省万元GDP能耗实现1.7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4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2.3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6%。

与此同时,辽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持续发挥拉动作用,全省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及重点用能单位搬迁改造等方面的效应也已开始陆续显现。

多年来,辽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且加大投入,重点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和治污减排项目,为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7年辽宁省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削减化学需氧量,目前全省已建成37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361万吨。

2007年4月以来,辽宁省对32家连续三个季度废水超标排放的国控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截至2007年8月末,32家企业中,17家已实现了达标排放,关停2家,其他企业也陆续采取进一步措施,于年底前解决超标排放问题。

在对大企业集中整治的同时,辽宁坚持抓大不放小,又开展了以辽阳县域内的小钢铁、小碳素等企业为代表的小企业集中整治,并对辽阳县实施了辽宁省第一个区域限批。

目前,辽阳、鞍山等地的小企业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解决了严重影响当地环境的污染问题。

(三)城市生态建设收效明显

辽宁省气象局经过长期监测发现,全省污染最为严重的辽宁中部城市群,近10年大气污染物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与10年前相比,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了24%。

2007年一季度,全省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比2006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其中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和辽阳5城市的二氧化氮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沈阳、抚顺、本溪的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标准。

但是,这些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仍然超标。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库水质基本稳定;6条主要河流,除辽河外,其他主要河流水质较上年有所好转,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上年略有提高。

城镇居民小区绿色创建活动方兴未艾。

在大连、盘锦出现了高水平的生态小区,节能建筑的广泛应用,使以节能、节地、节水、绿化为特征的各种层次的环保小区大量涌现,即使是在一些老社区,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展也使社区生态建设活动蔚然成风,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学校近千所,绿色社区400余家,绿色家庭2.2万户。

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日益广泛而深入,有关生态、环保的志愿者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在大、中、小学普遍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和专题,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5%。

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组建了各类环保民间团体40余家。

(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稳步推进

目前,沈阳市、辽阳市和台安县等20个市县启动了生态市(县)建设,鞍山市、抚顺市、盘锦市和桓仁满族自治县等15个市、县正在进行生态市(县)规划编制工作。

作为全国第二个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省的辽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乡村工业污染防治、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秸秆气化等)、饮用水保护(高氟水改造等)、村屯绿化、乡村清洁示范、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工程,探索出农村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发展有机农业-保证食品安全良性发展新模式。

创建了海城西柳和大连红旗镇两个国家级环境优美镇,还有30多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200多个省级环境优美村。

(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20年的综合治理,辽宁总体呈现出土壤侵蚀减少、土壤侵蚀弱化,有效治理面积持续加大等特点。

其中,朝阳、葫芦岛、大连、营口、阜新5市土壤侵蚀下降率高于全省平均值;而朝阳、葫芦岛、大连3市土壤侵蚀下降幅度在4个百分点以上,净减少侵蚀面积分别为9.23万公顷、4.08万公顷和5.55万公顷。

另据辽宁省第4次土壤侵蚀卫星遥感普查结果表明,辽宁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6344.28万亩,全省土壤侵蚀面积净减少40.46万公顷,占总面积比例由原来的31.7%降至28.9%,下降2.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56个百分点。

全省轻、中、强度土壤侵蚀面积呈下降趋势。

辽宁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分析,轻、中、强度土壤侵蚀面积之所以有所下降,与近年来辽宁省以中、强度以上侵蚀治理为主,轻度侵蚀治理为辅的土壤侵蚀治理策略有关。

极强和剧烈土壤侵蚀面积增加,则反映出矿山开采、城市扩大、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等项目大量增加,致使水土流失状况加重。

(六)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继续开展

辽宁省自2002年列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以来,已经探索建立了“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几年来,辽宁省在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社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全省共有823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以大连开发区、鞍钢和抚矿集团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为龙头的园区,积极深入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盘锦市和沈阳铁西新区等地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创建循环经济型城区。

另外,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省已建成60多处高标准“四位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七)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以创新促管理、全面提高监测能力。

从2007年5月开始,辽宁省环保局对安装在全省9家大型电厂的24套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进行验收,这是辽宁省首次进行自动监测系统的验收比对工作。

2007年起,市界断面考核由辽宁环境监测中心统一组织监测,采样时间统一,采样工具一致,分析方法全部采用国家标准并同时进行加标样品和实验室质量控制,保证数据准确一致,从而为年终的城市考核和全省主要河流污染控制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另据了解,鉴于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滞后于环境管理的现象,2007年4月,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与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合作开展土壤中铬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研究、修订工作,全部工作于8月结束。

此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提升了辽宁省环境监测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二目前生态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7年,辽宁生态省建设尽管取得显著成效,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缺口较大且利用效率不高

由于资源的约束和多年的过度开采,许多资源已进入枯竭期,全省能源供需缺口一直在7000万吨标准煤左右。

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不断下降,资源不足对辽宁经济发展的约束已经显现,人口生存的空间和经济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矿物资源原来在全国排第一位,但现在已开始逐渐萎缩,8个大中型国有矿山已关闭了7个,矿产资源整体上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外部输入的能源已经超过全省总消耗的一半。

另外,由于辽宁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全省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发达国家1980年代的效率水平。

资源消耗高,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100%,万元GDP能耗比上海高出8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海高出62%。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目前全省每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多达9000万吨,大体占全国1/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近80%来自工业、电力、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行业仍将作为支柱产业。

辽宁省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二)水环境失衡

辽宁省水资源总量比较少,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省份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86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3。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沈阳、鞍山、大连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大连、营口、锦州等沿海城市因地下水位下降,出现了严重的海水内浸和地面沉降问题,用于灌溉的地下水,每年以1米的速度在下降。

加之水质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辽宁省昌图县约有1.2万亩农田失去灌溉水源,沿岸居民饮用水困难。

大凌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以大量开采地下水来供应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致使地下水开采率高达120%,其结果造成部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辽河治理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这些问题主要有: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源水质情况不容乐观,饮水安全形势严峻;排放强度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农村面源污染加剧,治理难度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处罚力度不足,企业超排、偷排情况严重;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监察、监测等执法力量不足;流域干流水生态环境差,直接影响水体质量改善。

目前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强度超过70%,远远超过了40%的国际警戒线。

条子河、招苏台河是辽河的支流,由吉林省流入辽宁境内,目前条子河氨氮和COD浓度分别超过国家V类标准的14.8倍和4.8倍。

(三)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长期以来,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还很缓慢,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速度的现象还很严重。

耕地沙化面积已达42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

现在,辽东山地石质化面积约30多万亩,辽西地区造林绿化防风固沙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土壤侵蚀模数仍为年平均0.25万~0.5万吨/平方公里。

由于土地的强度利用和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农田质量普遍下降,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低于1.0%,有1500万亩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0.5%。

洪涝、干旱、风雹、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农作物成灾面积逐年扩大,已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辽宁省农业使用城市和工业污水灌溉面积达160多万亩,大部分污灌水质都达不到灌溉水标准,张士、沈抚、细河、柳壕、宋三等部分污灌区水质污染更是十分严重。

张士灌区由于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

土壤不能再作为耕地,只能改作他用。

每年辽宁都有多起废水污染农业事故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全省每年都发生数十起农田大气污染事故,造成数万亩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给农民造成较大损失。

农业自身的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随着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程度随之加重。

广谱性沙虫剂频繁使用,杀死了天敌,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

由于农膜不能及时回收,深埋耕层可使作物减收8%~10%。

此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每年产生大量粪便,大部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污染水体,已成为一大公害。

农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也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农民生活质量。

(四)水土流失状况仍不容乐观

辽宁省有近30%的土地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进一步的治理工作还在进行中。

沙地占辽宁面积8.49%,风沙已给占辽宁1/4人口的辽西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灾害,也影响到辽宁全省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辽西北地区是辽宁受风沙、干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现有沙漠化土地123.6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9%。

特别是西北部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接壤地区,风沙危害极为严重。

近年来,“八百里瀚海”不断向辽宁腹地推进,沙漠化不仅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也对以省会城市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成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尔沁沙地在康平县境内南移,已吞噬掉19个村庄、20万亩农田、10万亩草场、10万亩水面、15万亩湿地,1000余户居民被迫搬迁。

在彰武县境内,科尔沁沙地南移已形成了一条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的130万亩荒漠带……过去称辽宁的彰武、康平等地为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如今应改称为科尔沁沙地的南端。

虽仅一字之差,但在生态环境的概念上却是新增了一望无际的沙地,也是生命的死地。

三2008年生态省建设的发展趋势

辽宁的生态省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在此期间投资达1500多亿元。

按照建设规划,2008年属于辽宁生态省建设的起步阶段,全省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为要求,以总量目标控制为重点,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以城市创模、农村创优等系列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新贡献。

(一)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2008年,辽宁省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稳步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高效低耗生态经济。

在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文化等领域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和工程,抓紧建设,尽快实施,确保成效。

大力发展高效低耗生态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友好型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使辽宁省重点行业和重要产品的能耗、水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建一批“零排放”企业,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节能减排准入门槛,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创造空间。

特别是在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进程中,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切实提高对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石化、冶金、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资源持续利用水平,解决好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推动辽宁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继续开展重点污染整治活动

2008年,辽宁将继续实施为期三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

这次活动辽宁省政府投资了73亿元,主要整治污染河流、关闭污染造纸厂、印染厂等企业,集中在14个重点区域和造纸、印染、火电、冶金、石化等7个重点行业,500多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推动解决一批重点难点环境问题。

将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工业污染治理、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等工程。

而中部城市群、海城—大石桥镁砂污染、锦州—葫芦岛钼铁冶炼污染3个区域大气整治工程,将推进天然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使用,推广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实施在线监控。

推动鞍钢、本钢、阜新电厂等企业建设脱硫项目,拆除鞍钢老一排和老二排高炉、本钢一铁厂烧结机等一批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

(三)深入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过去我们的治理污染之路,基本上是有了污染源,根据污染排放情况进行治理,这实际是一条末端污染治理之路。

针对发展现实,要切实解决好污染问题,就必须在源头和末端治理上探索一条新路,末端与源头治理齐考虑,控制全过程污染治理。

这就要求在污染治理上进行创新,从源头上把污染源统计清楚。

普查就是帮助把源头查清楚,为将来开展源头治理,进行全过程控制打基础。

2008年,辽宁省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深入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这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历时两年,但实际有效时间就是2008年一年。

这次污染源普查的对象,主要是在辽宁省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等。

其中,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外的39个行业中的所有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等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

据了解,通过这次普查,可以全面掌握辽宁省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治理费用等环境状况的重要数据,为辽宁省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推进辽宁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四)整体推进辽河治理工程

为实现国家辽河“十一五”规划目标,2008年辽宁将严格按照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统一部署和有关要求,把COD减排与辽河治理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依法关闭水耗高、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规模以下造纸、酿造等污染严重企业。

把排污总量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审批的一个重要前置条件,严格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二是集中力量实施清河、抚顺大伙房水库上游等辽河流域重污染支流和大凌河上游的水污染治理工程;重点整治流域内造纸、印染行业。

三是推进辽河流域内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

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将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现水质、水量实时在线监控;新开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将同时配套建设中水回用工程。

四是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污染治理,充分发挥辽河治理专项资金引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辽河治理领域,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赠款;推动出台新的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改进完善收缴方式。

五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2008年年底前,完成流域内所有的双超双有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一水多用和再生水开发利用,继续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

(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008年,辽宁省将加大对水利、天然林、耕地及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力度。

水利建设将向农村倾斜,水利事业发展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抗旱转变。

对9个天然林保护重点县省财政继续按照现行政策给予管护补助和财政减收转移支付补助,按照天然林保护程度的不同制定有差别的制度。

加强耕地保护的制度建设,在将节约土地列入政绩考核的基础上,还将实行土地使用问责制。

成立湿地保护专门机构,负责湿地保护具体工作;对征占湿地进行严格审核审批,对列入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及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禁止占用;做好大连湿地公园、铁岭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沈阳铁西湿地公园以及浑河人工湿地区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四生态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辽宁生态省建设,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重”“同步”,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省建设

要突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立为生态省建设服务的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和进行清洁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切实提高辽宁生态省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加快辽宁省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农村生态改造和建设技术。

同时应尽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鼓励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积极培养生态省建设所需各级各类人才。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

组织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产业、新品种、新工艺和先进适用技术。

(二)遵循市场机制的要求

生态省建设作为一项政府实施的宏观战略工程,不能没有政府的规划、投入、管理、协调和规范。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生态省,还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来运作,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明晰产权、合理补偿的原则。

一方面,要探索实行受益地区对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努力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确保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投资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充分利用我国经济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有利时机,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扶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支持对生态资产进行科学运作,使之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让政府、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从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中获得各自应有的经济回报。

(三)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建设投入

生态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就辽宁省各地而言,大都是温饱财政,想完全让政府投资建设生态省也不现实,建议辽宁省制定有利于筹集建设生态省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省建设。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在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贷款、赠款等方面,多渠道利用外资,积极争取各类投资。

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污染设施运营、环境科技攻关等领域。

依法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扩大国际与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全省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适当资金作为生态省建设导向资金,优先用于发展绿色名牌产品和生态环境建设。

(四)加强生态省建设中的法制建设

生态省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证,要加快制订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辽宁省情的生态省建设有关部门法规、规章和考核、监测标准体系,为生态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同时,既要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又要加快制订和完善生态省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逐步形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相配套的生态省建设法律法规体系。

促进建立健全有关生态法律咨询机构,建设一支服务于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律师队伍,发展环境生态领域的法律咨询服务业;促进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信息资源建设,形成生态省建设法律的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服务制度,提高法律服务的效益和水平;促进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法律服务和律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生态法律服务的领域和渠道。

同时,法律监督是生态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依法进行生态省建设必须对权力实行民主监督,要建立健全执法检查监督制度,保障生态法规和政策的有效遵守和实施。

(五)加强宣传,建设高效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有高度的生态文明作支撑。

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积极参与。

应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

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发动群众参与生态省建设;要通过完善公众举报、听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加强生态文明道德建设,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和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创建生态省的重要意义,形成全民关心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

要依靠群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