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960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

青岛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

《平均分

(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35-5×4=63+(35-14)=32-5-7=19+3×9=45+8-39=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把8块巧克力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

哪种分法才公平?

8块可以分成(1,7)(2,6)(3,5)(4,4)

并得出分成(4,4)这方案最公平。

【小结】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一、填空题: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个面包。

2、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瓶。

3、15朵蝴蝶结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戴在头上,每一个小朋友戴()朵。

【提高练习】二、判断题:

1、把8颗糖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2颗。

()

2、把1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得2朵花。

()

3、把16枝花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8枝花。

()

4、把25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是5个面包。

()

【拓展练习】

1、一件衣服需要5个纽扣,现在有20个纽扣,能做()件衣服。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现在有15个花圈,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个。

 

2、用15个方木块摆成长方体,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块木块。

教学反思:

 

平均分

(二)》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6×2=    4×3=    2×5=    3×3=2×(  )=4     3×(  )=6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24人要租船,每条船最多只能乘4人,要租多少条船?

分一分,摆一摆。

预计:

(1)4个4个地分,分了6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四几二十四;

用这两种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结】平均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多的。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一、填空题: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2个面包。

2、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每份是3瓶,可以分()份。

3、有24条鱼,每只猫都吃3条鱼,可以分给()只猫。

【提高练习】二、实践题:

1、茶杯2元一个,10元钱可以买()个茶杯。

2、笔盒5元一个,15元可以买()个这样的笔盒。

3、有24个本子,平均每位同学都要分得3个,可以分给()位同学。

【拓展练习】

1、把25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是()个面包。

2、上题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他们分别表示什么?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现在有15个花圈,平均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2、用15个方木块摆成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教学反思:

 

《除法初步认识

(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4×(  )=8(  )×3=12 (  )×4=20   

 5×(  )=15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

(2)把12平均分成几份?

(3)每份是几个?

列式:

12÷4=3

(4)回忆刚才算式是怎样列的。

(5)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6)读作:

12除以4等于3。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计算并读出下面算式:

6÷3=   24÷6=   15÷3=   10÷5=

【提高练习】列式计算并读出算式。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

2、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瓶?

3、有24条鱼,平均分给6只猫,每只猫能分到多少条鱼?

【拓展练习】

1、15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题目的意思是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2、10名同学参加社会劳动,老师把他们平均分成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题目的意思是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3、有24个本子,平均分给8位同学,每位同学有多少个本子?

题目的意思是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有20朵花,平均放在5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多少朵花?

2、有18瓶汽水,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到多少瓶?

教学反思:

《除法初步认识

(二)》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6÷2=     24÷4=  

 15÷5=   10÷2=

(二)新知学习

【提高练习】列式计算并读出算式。

1、饼干10块,每2块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2、苹果16个,每4个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拓展练习】

1、有20块糖,每5块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

表示把()分成每()块一份,可以分成()份。

2、18瓶汽水,平均分成每箱6瓶,可以分多少箱?

表示:

三)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写出除法算式。

1、被除数是8,除数是2,商是多少?

 

2、6个小朋友,每2个人分一组,可以分多少组?

教学反思:

 

《用2-5乘法口诀求商》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了解用乘法试商的思路。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4=20      5×(  )=1516÷4=  

 15÷5=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要求:

“采了几种花?

列式:

8÷2=

为什么这样列式?

怎么计算?

【小结】计算除法算式求商可直接用乘法口诀去试商。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15÷5=(),想()五十五,商是()。

2、15÷3=(),想三()十五,商是()。

【提高练习】列式计算

(1)除数是5,被除数是20,商是多少?

(2)10里面有几个5?

(3)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4)16是4的几倍?

【拓展练习】根据图意编问题。

(课件展示)

列式:

6÷()=(),表示有()只大公鸡,每()只为一份,分成了()份。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12÷4=(),想(  )。

2、9÷3=(),想(  )。

教学反思:

 

《用6-9乘法口诀求商1》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体会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7=21      5×(  )=3532÷4=

   45÷5=21÷3=   35÷7=

(  )×4=32      5×(  )=45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并写出结果。

24÷4=6想:

几和4相乘得24,四(六)二十四。

24÷6=4想:

几和6相乘得24,(四)六二十四。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小结】除法算式中的商和除数正好是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被除数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12÷4=(),想(  )。

2、32÷4=(),想(  )。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

4、15里面有()个3。

【提高练习】

1、把4×3= 12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编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

【拓展练习】根据算式编两道除法的问题。

1、32÷4=8

2、24÷6=4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有20个△,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成()份,也就是()里面有()个(),算式是()。

2.算式24÷6=4读作(),除数是(),被除数是(),商是(),计算时用到的口诀是()。

3、可口可乐每箱6罐,30罐要装多少箱?

教学反思:

 

《用6-9乘法口诀求商2》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10÷2=  3÷3=  8÷4= 9÷3=

(二)新知学习

【基础练习】1.根据口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三五十五三四十二

 

【提高练习】

1、24个同学,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多少人?

 

2、妈妈买了24米布,做了4幅同样大小的窗帘,平均每幅窗帘用多少米布?

3、每幅窗帘用6米布,妈妈买了24米布,可以做多少幅窗帘?

【拓展练习】

1、一筐鸡蛋有24个,平均每天吃3个鸡蛋,可以吃多少天?

如果这筐鸡蛋6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个?

 

2、18只兔子平均可以分成多少组?

 

3、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

为什么?

如果再来1个人呢?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有24块巧克力,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

 

2、有24块巧克力,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多少人?

 

教学反思:

 

《相关链接》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18÷3=    30÷6=    36÷6=    20÷5=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观察例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问题。

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是什么?

解答问题第一步先求什么?

第二步再求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乘除两步运算的应用题。

解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已知条件入手解答或从问题入手。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3X2X7=48÷8÷3=

 

【提高练习】

1、4张纸可以折2部玩具电话,6张纸可以折多少部玩具电话?

 

2、二年级4个班,每班有3名运动员,如果把他们排成6行入场,平均每行有多少人?

 

3、每箱牛奶有3行,每行有8盒,妈妈买了一箱。

一家6口人,平均每人喝多少盒?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2个小朋友一次能搬6本书,4个小朋友一次能搬多少本书?

2、3只兔子一共采了12朵蘑菇。

5只兔子一共能采多少朵蘑菇?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

二、学情分析: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知识结构的重要依据,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五、单元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六、单元实践活动:

七、课时安排:

认识平均分1课时

分一分1课时

认识除法1课时

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基础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初步感知,二是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本单元的学习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辨认方向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方能获得,因此,有效的教学应在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制定设计了课件,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的技能。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的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便的路线图,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能辨认方向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的过程

3、能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和位置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1、解决有关方向和位置,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五、单元教学准备:

指南针

六、单元实践活动:

我喜欢的地方

七、课时安排:

认识方向1课时

我学会了吗(测试)1课时

我喜欢的地方(画自己家及周边建筑物)1课时

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接触乘法口诀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有困难,而本单元采用折中的方法,把大九九和小九九的优点结合起来编排。

同时,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口诀的起始点,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口诀求商,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是理解倍的意义。

五、单元教学准备:

课件

六、单元实践活动:

做果盘

七、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二课时:

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四课时:

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第五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八、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