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766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docx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汇总

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一地理复习提纲----赵应阳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

河外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地球

银河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一、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

(1)主要行星:

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的公转特点: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有: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八大行星的分类

①划分依据:

距日远近、体积和质量。

②类型: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其中地球属于类地行星。

2、地球的普遍性:

与其他行星相比,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没有特殊性。

二、存在生命的行星

1、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1)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安全的行星运行轨道。

(2)良好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②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的水汽逸出、凝结,形成降水并汇集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概况:

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辐射

(1)概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2)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

(3)意义

①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直接或间接能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

太阳大气层从外向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层。

2、太阳活动

(1)概念及类型: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主要类型有黑子和耀斑。

其比较如下表:

类型

位置

现象

周期

意义

黑子

光球层

暗黑斑点

11年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耀斑

色球层

增亮斑块

11年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2)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电离层:

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对地球磁场:

扰乱地球磁场,出项“磁暴”现象,导致罗盘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产生极光:

在两极地区产生。

④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运动形式: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自转和公转。

2、运动特点

运动形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定义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地轴的空间位置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周期

一个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一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外,大约为15°/小时

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平均角速度为1°/天

近日点时速度较快;远日点时速度较慢

线速度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轨道平面

 

赤道面

 

形状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近日点

距离太阳最近,在1月初经过

远日点

距离太阳最远,在7月初经过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目前度数是23°26'。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产生原因:

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间内可看做不变。

(2)位置:

冬至日位于南回归线;春、秋分位于赤道;夏至日位于北回归线。

(3)周期:

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②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③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

2、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

①产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线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②划分: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与区时:

全球共有24个时区,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每向东一个时区,区时就加一个小时。

(3)国际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了避免时间的混乱,国际上大致以180°经线为基础划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产生原因:

地球的自转运动。

2、地砖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3、偏移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4、表现最为明显的物质:

气流和水流。

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北半球

夏至日

在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

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

极夜

北半球

冬至日

在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

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

极昼

春分日

秋分日

在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平分)

昼夜等长

(昼夜平分)

昼夜等长

(昼夜平分)

春分日至

秋分日

(北半球

夏半年)

在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四周极昼

南极四周极夜

秋分日至

春分日

(北半球

冬半年)

在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四周极夜

南极四周极昼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

①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②冬至日:

与夏至日相反。

③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天文含义上的划分:

1夏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2冬季:

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③春、秋季:

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气候上的划分:

北半球许多温带国家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1、2月划分为冬季。

2、五带的划分

(1)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

(2)温带

1南温带: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

2北温带:

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

(3)寒带

1南寒带:

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无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2北寒带:

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无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热源: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过程

(1)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3)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影响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大气水平运动受力分析

(1)图中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等压线,

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图中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降低。

(3)图中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

2、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定义: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平均状态。

(2)成因:

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使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因素: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分布:

(3)季节移动规律

①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

②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加上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分布:

(1)夏季:

亚欧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被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称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称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2)冬季:

亚欧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被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称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称冰岛低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影响机理: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平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和形成。

2、影响:

(1)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3)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3、其他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

(1)定义: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分类:

A为冷空气,B为暖空气。

2、锋面系统

(1)组成

锋面:

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形成的倾斜的交界面,自地面到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锋线:

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

锋:

锋面与锋线的统称。

(2)分类

①依据:

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

②类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它常会带来云、雨雪、大风天气。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它常会形成连续性的降水或雾。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基本的气压类型

(1)低气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升高。

(2)高气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3)低压槽:

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

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4)高压脊:

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高压脊。

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

2、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

北半球

低空逆时针辐合,高空顺时针辐散。

低空顺时针辐散,高空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

低空顺时针辐合,高空逆时针辐散。

低空逆时针辐散,高空顺时针辐合。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

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应。

2、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和干湿变化。

3、分类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3)近代气候变化:

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4)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主要表现:

全球变暖

2、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①原因:

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②后果:

改变海岸线和沿海低地地区。

(2)影响农业生产

①有利影响:

积温增加和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②不利影响:

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产量减少,这类国家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3)影响水循环:

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

2、减少消费,减小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组成及特征

(1)组成:

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态构成。

(2)特征: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陆地水体的组成及联系

(1)组成:

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

主要包括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3、过程:

4、意义:

(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按性质分类:

寒流和暖流。

3、影响因素:

盛行风(主要动力)、陆地形状和地砖偏向力。

4、主要洋流和分布

(1)图中洋流:

A是北赤道暖流,B是南赤道暖流。

分别是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吹拂形成的,C是西风漂流是在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的,由图中可以看出,A、B、C洋流流向与盛行风走向基本一致。

(2)各大洋中主要洋流的名称(见课本P57)

(3)北印度样海区夏季因受夏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因受冬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的影响: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2、对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

(1)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纽芬兰渔场、日本肥肉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海域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携带的冰山对海上航运有较大威胁。

5、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况:

(1)概念:

通常指的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利用:

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丰歉程度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水资源分布:

(1)全球各大洲水资源分布

①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②表现:

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而大洋洲最少。

③国家分布: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

(2)我国的分布

1空间分布:

很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

2时间分配:

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的关系。

(1)水资源数量:

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质量:

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

(1)科技比较落后时代:

主要利用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2)科技比较发达时代:

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人类穗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1)开源措施

1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②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③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2)节流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②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期其中地壳变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

运动形式

岩石运动方向与地球表面的关系

影响

水平运动

平行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垂直

使岩石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凸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4、影响: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结果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与平缓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②为堆积地貌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1概念:

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基本单位——褶曲,其有两种基本形态,区别如下表所示: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较老,两翼较新

①岩层拱起,形成山岭;

②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较新,两翼较老

①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②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2)规模:

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3)成因:

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出的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若板块相对运动,就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1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

2垂直方向

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二、山地对交通运送的影响

1、山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2、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交通运输线路的延伸方向:

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其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

(1)分类: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

(2)成因:

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2、河流侵蚀地貌

(1)成因:

河流在流动过程,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寝室地貌。

(2)过程:

1初期:

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横剖面呈“V”型。

2中期: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流更弯曲,河谷拓宽。

3后期:

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3、河流堆积地貌

(1)成因: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而形成。

(2)类型:

1洪积平原(山前)

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流出出口,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搬运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洪积扇,进而形成广阔的洪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流)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进而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

在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平缓,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城市在河流的中下游较密集。

2、河流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可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河流的冲积平原可作用耕地。

(2)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网密布处,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3)对聚落选点的影响

1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2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地貌)等。

2、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其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变化性:

时刻都在演化。

2、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3、结果:

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表现: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人类影响:

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生物和水,岩石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表现: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陆地自然带的差异。

2、陆地自然带

(1)成因:

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气候类型,又形成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

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

热量。

3、显著地区:

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大陆自然带横穿大陆,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

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5、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

6、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7、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

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

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

水分。

3、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