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737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曲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诗词曲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诗词曲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诗词曲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诗词曲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曲五首.docx

《诗词曲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曲五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曲五首.docx

诗词曲五首

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

教案

年级:

八年级科目:

语文主备:

李艳参与:

折倩娜

时间

2012-3-20

教学内容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4)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鉴赏法

资源利用

多媒体

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教学新课:

研习诗歌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对照手法来表现自己豪放、壮观的性格的?

要点:

在整首诗中,都透着淡淡的伤感。

尾联中春与病树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似的整句诗于惆怅之中展现诗人豪放、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课堂小结

首联写了贬居地方之凄凉、时间之长,颔联抒发回归后的无事全非、恍然隔世的感觉,颈联表明自己豁达的襟怀,尾联则表示自己意图振作,体现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贬居地方之凄凉、时间之长

颔联无事全非、恍然隔世的感觉

颈联表明自己豁达的襟怀

尾联自己意图振作,坚韧不拔

布置作业

1、课外作业:

2、书面作业:

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

教案

年级:

八年级科目:

语文主备:

李艳参与:

折倩娜

时间

2012-3-20

教学内容

诗词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资源利用

ppt课件

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要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写了贬居地方之凄凉、时间之长,颔联抒发回归后的无事全非、恍然隔世的感觉,颈联表明自己豁达的襟怀,尾联则表示自己意图振作,体现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

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

锈蚀。

将:

把,拿。

前朝:

以前的年代。

东风:

春风。

周郎:

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

即铜雀台。

二乔:

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

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

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

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

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拓展并总结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

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

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

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

东吴领袖:

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性格:

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布置作业

1、课外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

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

教案

年级:

八年级科目:

语文主备:

李艳参与:

折倩娜

时间

2012-3-20

教学内容

诗词曲五首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授课法

资源利用

多媒体

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

注意把握重音。

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注意读出情感。

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三、共同合作探索研究

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2、“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4、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五、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丹心垂史

颈联_追忆过去感叹眼前悲愤忧惧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映照千古

布置作业

1、课外作业:

2、书面作业:

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

教案

年级:

八年级科目:

语文主备:

李艳参与:

折倩娜

时间

2012-3-20

教学内容

诗词曲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阙”“琼‘等生字,以及作者的简介内容。

背诵诗歌上阕。

2、学生通过诵读、小组交流等方式,理解上阕诗意。

3、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并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交流教师点拨

资源利用

多媒体

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歌曲,让学生进入月色的情境中。

同学们,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的?

古人常借月亮表达思念之情,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重点字词的读音。

宫阙乘风琼楼

不胜寒绮户婵娟

2、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3、从题材上你发现它是一首什么?

要点:

(词)分上下两阙。

词又叫长短句。

在以前是可以用来唱的。

三、共同合作探索研究

(一)理解这首词上阕的意思。

1、学生交流上阕意思。

(小组交流)

要点:

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有的?

举起酒杯我问青天。

不知月亮上,今晚是何年何月,何种情景?

我想乘长风到月宫上去看个究竟,但有担心经不住月宫上的寒冷。

月下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温暖的人间呢。

2、赏析上阕。

1)词人在月夜做什么?

(月下喝酒、拷问青天、月下起舞。

幻灯片总结:

月下饮酒)

2)词人觉得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词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朗读词前的小序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回答)(幻灯片:

人间好。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

小结:

词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幻想超脱尘世到喜爱人间生活的变化。

(二)理解这首词下阕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解理解下阕的诗意。

要点:

月光转移,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的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憾事,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才月圆呢?

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之事,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

只希望别离后的人能各自珍重,长期珍摄,可远隔千里,共浴月光,同赏皎月。

2、赏析诗歌下阕

1)词中哪一句话是在写景?

(第一句既写月又写月下离人)

2)哪一句侧重说理?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3)哪一句是由己及人对所有天下人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以上这些词句你感悟到词人怎样的胸襟和情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5)词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由感伤离别到为对离人的祝福的变化。

(三)整体赏析诗歌(根据时间调控,拔高内容。

1、上阙主要是写景还是抒情?

那么下阙呢?

可见上下阙的联系是什么?

要点:

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所以词人是在景物中抒发情感。

这也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词中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要点:

实景: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既然整首词既写到实景又写到虚景,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板书:

虚实结合)

而词人的虚景描写,也正是词人发挥了想像。

(板书:

想像)

四、课堂小结

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伟大的文学家苏轼。

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五、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上阙:

月下饮酒(写景)

虚实结合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情致

下阙:

对月怀人(抒情)

(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布置作业

1、课外作业:

2、书面作业:

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

教案

年级:

八年级科目:

语文主备:

李艳参与:

折倩娜

时间

2012-3-20

教学内容

诗词曲五首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授课法

资源利用

多媒体

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要点:

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所以词人是在景物中抒发情感。

这也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

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辞职归隐,屡召不起。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

《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

是年,积劳而死。

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

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

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

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1)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如下注释:

①峦:

小而尖的山。

②山河:

“山”指华山;“河”指黄河。

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表里:

表,外边;里,里边。

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④潼关路:

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宫阙:

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2)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

“(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就像发怒一样。

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

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

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

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学生评议:

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

“聚”“怒”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伤感之情。

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暴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

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

又如“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踌躇”“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三、共同合作探索研究(

1、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

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2、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怒”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兴”,“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3、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

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

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板书设计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布置作业

1、课外作业:

2、书面作业:

神木县尔林兔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