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469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docx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主要为氮气、氧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的混合物。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1、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5℃。

上冷下热,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厚度:

夏厚冬薄,热带厚,寒带薄。

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成云致雨。

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2、平流层:

臭氧吸收较多紫外线辐射,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3、中间层: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无对流变化。

4、热层:

即电离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三、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1、“防弹衣”:

绝大多数的流星体在大气中因摩擦而燃烧殆尽,只有极少数能够到达地表。

2、“遮阳伞”:

大气中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被削弱。

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强烈辐射。

3、“保温被”:

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后放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反射向近地面(大气逆辐射)。

晴朗夜间水汽、云量稀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地表热量损失较大,常出现霜冻。

只有太阳直接辐射是短波辐射,其他均为长波辐射。

专题9行星风系

一、气压与风

1、气压:

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影响因素:

气温、空气升降运动、海拔。

2、风:

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风的来向为风向。

3、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等压线:

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成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

5、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不均的原因:

①气温有高低;②海拔有高低;③空气有升降运动。

二、大气环流

1、定义:

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流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1月南移,7月北移。

三、行星风系与气候

1、定义:

由于大气的相互补偿,最终在南北半球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这就是行星风系。

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名称见书P136上右图,背出此图。

3、各气压带雨量情况:

①极地高气压带——少雨带;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候暖热干旱,为少雨带;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为多雨带;

④赤道低气压带——多雨带。

行星风系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非季风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

地区分布:

赤道附近,南北纬10度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等。

2、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内陆信风;

地区分布: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度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3、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

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与低纬信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洲巴西等4、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中纬西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陆西南角。

5、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气温年较差大

成因:

深处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少;

地区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6、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

成因:

中纬西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

季风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移动;

地区分布:

北纬10度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2、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区分布:

南北纬25~35度,大陆东岸;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部。

3、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区分布:

亚洲大陆东部35~55度;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以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不作分析,只需了解,见书P88)

判断方法:

以冬季气温定带,以降水季节分配定型。

径流变化小:

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径流变化大:

热带稀树、热带季风、地中海、温带大陆、亚寒针叶林(除温带大陆外都受交替控制)

专题10季风

一、季风的成因

1、季风:

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2、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热力性质有巨大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

东亚:

夏: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冬: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3、分类:

按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4、各季风成因:

南亚——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东亚——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5、季风影响气候:

夏季湿暖、冬季干寒。

6、P91上课笔记图熟记。

成因范围海陆气压分布风向性质

陆地海洋

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夏季印低夏高东南暖湿

西北冷干

冬季亚高阿低

南亚季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南亚、我国西南夏季西南热湿

冬季东北暖干

二、季风与农业

我国受季风影响:

有利:

自低纬海洋的湿热的夏季风给我国大陆带来充足的雨水,形成雨热同期的水热组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

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的年份,南涝北旱。

在冬季风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国家。

华北地区春旱夏涝。

也带来一定气象灾害。

三、三种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都高温多雨,冬季都少雨。

判别诀窍:

冬季温度≥15℃:

热带气候;

冬季温度≥0℃: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度<0℃:

温带其他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

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

一、气旋

1、定义:

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

也称低气压或低压。

全球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

2、形成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气旋气流沿逆时针方向中心汇聚;在南半球,气旋气流沿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集。

由于底层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迫使中心空气做上升运动,所以水汽容易凝云致雨。

3、表现:

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

4、分类:

根据地理位置,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

重要天气现象:

台风(又称飓风)

1、定义:

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

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2、标准:

热带气旋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风速:

32.6米/秒)以上。

3、分布:

台风多产生与北纬5度到20度之间的热带洋面。

那里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大量湿热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形成强大的气旋性涡旋。

4、伴随天气:

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

5、危害:

严重威胁航运安全,能摧毁地面建筑、道路、庄稼等。

6、我国的台风:

①时间:

7到9月,平均每年有7个左右;

②人物:

台风;

③地点:

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7、预报:

位置、强度、移动方向、移动速度以及台风地区的天气。

(我国一般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

8、防范:

建立相应的台风防御机制、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如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

9、预警信号:

见书P98专栏。

二、反气旋

1、定义:

从中心流向四周的空气涡旋。

也称高气压或高压。

2、形成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反气旋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水气不易凝结。

3、表现:

天气晴朗干燥。

4、分类:

根据热力性性质,冷性反气旋(寒冷干燥)和暖性反气旋(暖热干燥)。

重要天气现象:

寒潮

1、定义:

北半球冬半年,亚欧大陆上的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活动相当频繁,它所带来的强冷空气经常侵袭我国广大地区,给各地带来严寒、大风、霜冻、暴雪、冻雨、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这种大范围的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成为寒潮。

2、时间:

我国的寒潮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第二年初春。

3、分布:

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南部以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可以影响整个亚洲。

4、标准:

上海——24小时内降温幅度≥10℃,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7℃,日最低气温≤-6℃。

上海有记载的最低气温为-11.0℃。

5、现象:

大幅度降温、大风、雨雪天气。

6、危害:

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农作物冻伤。

7、作用:

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

次重要天气现象:

伏旱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的伏旱天气,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暖性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

又称低气压、低压高气压、高压

气压分布低高

水平气流四周向中心中心向四周

中心气流上升下沉

天气情况多云、阴雨晴朗、干燥

判断法则右手螺旋法则

旋转方向北逆南顺北顺南逆

代表性天气台风寒潮、伏旱

三、锋

1、定义:

冷暖气流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带。

锋面:

气流相遇的交界面。

是全球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2、分类:

根据锋面两侧气流的移动情况,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①冷锋:

(1)定义:

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2)天气情况:

过境前:

温暖、气压低、天气晴朗(受单一控制的地区一般都天气晴朗)

过境时:

大风、降温、雨雪等

过境后:

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3)时间:

秋冬季节(我国多冷锋)。

②暖锋:

(1)定义:

暖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2)天气情况:

过境前: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受单一控制的地区一般都天气晴朗)

过境时:

云层增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3)伴随:

气旋

(4)时间及地点:

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冬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我国少暖锋)。

③准静止锋:

(1)定义:

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2)天气情况: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重要天气现象:

梅雨。

梅雨之后随之进入炎热的伏旱季节——骄阳高挂。

(3)时间:

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江淮地区至日本西南部。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1、原因: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数量不断增大。

2、表现:

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海冰大量融化。

3、危害:

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使城市的排污系统失效。

海水倒灌会使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沿海生态系统的变化;

②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迫使世界各国改变农牧业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