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664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docx

三营下邑排灌沟实施方案

1、概况

1.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

洱源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经99°32′~100°20′、北纬25°41′~26°26′之间,东连鹤庆县,南接大理市、漾濞县,西与云龙县分疆,北邻剑川县。

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5km,南北最大直线距离68.0km,县境周长约343km。

全县总面积519.28km2。

县城驻茈碧湖镇,距省会昆明471km,距州府大理市73km。

三营镇位于洱源县东北部,是全县的粮烟生产重镇和交通枢纽中心,全镇有10村民委员会,89个自然村,152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49652亩,总人口39417人,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3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73元,财政总收入176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2873万公斤,种植烤烟17000亩,乳牛存栏13982头,三营镇是洱源县内经济最活跃的典型农业镇。

气象:

洱源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属北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

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特点突出。

昼夜温差大,年际温差小。

据洱源气象站资料,该项目区的年平均气温13.9℃,最热月平均气温20.0℃,最冷月平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8.1℃,≥10℃的活动积温达2496.7℃,日照时数244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多年平均降雨量742.4mm,降雨量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90%。

无霜期约210天,风向多为西南风,最大风速16m/s,平均风速2.2m/s。

项目区属弥苴河流域上游弥茨河流域,区内弥茨河支流主要有三岔河、九龙河等,洱西海水库,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

1.2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所在地:

三营镇新龙村委会海西海移民搬迁下邑自然村位于三营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部8公里,全村总户数64户,总人口286人,耕地面积262亩,其中,水田262亩,人均耕地0.916亩。

流域概况:

三营镇新龙村委会海西海移民搬迁下邑组排灌沟渠工程属弥苴河流域。

弥苴河流域:

属澜沧江水系,位居洱海的北端,是洱海流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洱海的主要水源区域(水量占补给洱海水源的59%左右)。

弥苴河径流区面积1259.4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3%。

弥苴河流域区间水系由一主二支两湖和位于邓川弥苴河两侧的二江两湖(永安江、罗时江、东湖、西湖)组成。

北支弥茨河长43.4km,发源于洱源县牛街乡上官甸和漏山河村;南支风羽河长33.6km,发源于洱源县风羽镇清源洞。

海西海位于弥茨河的中游的牛街乡龙门坝,为断陷溶蚀洼地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泊,经多次改造扩建,现集水面积224km2(本区59km2、引水区165km2),总库容6185万m3,兴利库容4194万m3,防洪库容875万m3;茈碧湖位于县城东北约3km的罴谷山下,同样为断陷溶蚀洼地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泊,经多次改造扩建,现集水面积669km2(本区95.2km2、弥茨河327km2、风羽河247km2),总库容8217万m3,兴利库容1190万m3,防洪库容887万m3。

1.3社会经济状况

三营镇新龙村委会海西海移民搬迁下邑自然村,2009年全村总户数64户,总人口286人,其中,农业人口286人。

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625元)的农村人口有125人。

全村耕地面积286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916亩。

项目区内居人民群众全部居住在坝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经济以农业为主,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啤大麦、苦荞、烤烟、大蒜、秋蚕豆等。

项目区内由于受水土流失影响,沟道阻塞,难以正常排灌,受洪涝灾害影响的田地226亩,受旱灾害的影响60亩。

1.4工程任务

根据云南省移民开发局云移局〔2010〕48号、大理白族自治州移民开发局大移发〔2010〕45号及〔2010〕49号文件精神

规划项目工程任务的内容,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本实施方案的任务为加强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力度,具体任务为:

排灌沟渠硬化工程即对田间排灌沟渠因地制宜裁弯改直,并采用砼硬化衬砌,以满足排灌要求,分别为1、排洪长250米,断面为120cm×100cm;2、排灌沟长295米,断面为100cm×80cm。

1.5项目区水利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区水利设施目前存在的问题很严重,具体表现为:

(1)工程老化,病害严重,渠系为土渠且年久失修

项目区排灌沟原为土渠,修建年代较早,经过多年运行,淤积十分严重,输水效能低下,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规模不配套,且年久失修,进入老化阶段,造成洪涝灾害严重。

(2)渠系不配套、水的有效利用率低

项目区渠系工程不完善、不配套,田间工程建设尚未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

渠系工程渗漏量大,输水损失严重,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灌溉水利用率极低,从而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极大地降低了灌区灌溉效益。

上述存在的问题造成项目区内水利工程效能低下,可利用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排洪能力低下,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6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项目区耕地连片,土地资源优越,种植效益高。

境内水源条件保证(水源为海西海水库)。

但由于项目区绝大多数渠道为土渠,修建于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经过多年运行,淤积严重,且年久失修,渗漏量大,输水损失严重及洪涝灾害严重,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水资源的供排矛盾日趋突出。

以上因素极大地制约了规划区内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限制了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效益,需对工程进行科学地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充分挖掘已建水源工程潜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保障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项目的建设是非常迫切和十分必要的。

项目区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要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任务。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全面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农业二次创业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

但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某些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长期处于低位状况,致使农业在某些情况下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

搞好农业片区综合治理,就是要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调结构,突特色,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搞农业综合治理,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滞后,是制约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只有通过项目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该项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变以往交通不便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根本条件,为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片区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走致富之路。

通过项目建设,建成一批高稳产农田,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实实在在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工程保障和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为我县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奠定基础,使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及当地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推进农业二次创业,打牢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力,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时激励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农民创造一个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面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将起积极作用。

2水文、地质概况

2.1水文概况

2.1.1自然地理

三营镇位于洱源县中北部,东靠马鞍山,南与右所镇、茈碧湖镇相邻,西靠罗坪山,北接牛街乡。

项目区位于三营镇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项目区海拔在1950~2100米之间,共有64户,286人。

2.1.2流域概况

以纵贯洱源县中部的罗坪山为界,西部属黑潓江流域,东部为弥苴河流域。

项目区属弥苴河流域上游弥茨河流域。

弥茨河发源于牛街乡北部山区,在牛街北约10公里处进入坝区北部,后延坝区西部由北至南贯穿三营坝,中途有三岔河、九龙河等河流汇入,至三营新联村委会谷子厂村出三营镇范围。

往南约8公里至下山口,始称弥苴河。

弥苴河径流面积1259.4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3%。

2.1.3气象

洱源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属北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

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特点突出。

昼夜温差大,年际温差小。

据洱源气象站资料,坝区的年平均气温13.9℃,最热月平均气温20.0℃,最冷月平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8.1℃,≥10℃的活动积温达2496.7℃,日照时数244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多年平均降雨量742.4mm,降雨量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90%。

无霜期约210天,风向多为西南风,最大风速16m/s,平均风速2.2m/s。

2.2地质概况

2.2.1区域地质概况

工程区内区域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大部分为中山深切割区,属中甸~大理强震发生带的中段。

2.2.1.1地质构造

按构造体系划分,工程区位于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东支中段偏北。

流域区位于东侧~南北构造带上,主要构造线为南北向。

由于东西向纬向扭力的影响,部分为北北东向,此外亦有北北西向。

由于此处构造单元的特殊位置,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岩层强烈褶皱甚至倒转,断裂纵横交错,使许多地层呈断块出露,原始褶皱形态难以辨认。

流域区新构造运动也十分活跃存在逆冲推覆构造及剑川组岩浆活动外,还有地表差异抬升,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中强度地震多,弱震频繁,按2001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反应谱周期为0.4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3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2.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云贵高原西部与横断山脉交接处,属澜沧江流域,弥苴河水系(树枝状)。

山脉、河流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至,南北延伸,东西相间,平行南向。

最高点在东北部的南无山,主峰海拔为3958.4米,最低点在黑潓江出县境处,海拔1645米,高差2313.4米。

区域地形,以罗坪山一线为界,全县截然分为两大部分。

西部是亚高山深谷地貌,间有河谷阶地,这类地形以山河相间,群峰高耸,河流山溪深切,沟壑纵横为特征,其中黑潓江峡谷最为典型。

盆地顺黑潓江呈东北高,西南低,地形起伏,海拔多在1700米至2000米之间;东部为中山地形环绕若干断陷形成山间小盆地,盆地间有峡谷贯通,呈梯状分布,盆地周围地山属构造剥蚀地形,东西山有多级剥蚀夷平面。

坝区河流湖泊交错,地势较平坦,海拔多在1900米至2200米之间。

2.2.1.3基本地质条件

项目区主要位于三营—洱源盆地南部,属平地型河道,渠基多为冲湖积层,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

出露地层:

第四系全新世洪积层(Q4pl)由浅灰色砂砾、碎石、岩块组成(主要分布于三江口至新桥段);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层(Q4al+l)由浅灰色粉砂、砂砾、粘土夹泥碳层组成;第四系全新世湖积层(Q4l)由浅灰色砾石、砂、粉砂、粘土、泥碳层组成。

项目区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地层中赋存孔隙水。

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

根据已建项目观察和有关资料分析,项目区内天然水对浆砌石、砼基本无侵蚀。

2.2.2工程地质条件

项目区总体地形条件较好,基本稳定,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存在塌岸、渗漏、淤积等问题,需进行衬砌处理。

项目区西部为第四系冲湖积层(Q4·)所覆盖。

沉积物基本由浅灰、灰白色粘土、粉砂组成,渗透系数较大。

地下水以松散岩层孔隙水为主,地下水位高。

原土沟淤阻严重,有一定渗漏,开挖后应及时衬砌,否则岸坡将普遍坍方,经验推荐承载力170KPa、开挖边坡1:

0.7。

2.2.3天然建筑材料

项目区以坝区为主。

通过调查,项目区内建筑材料能满足设计要求。

现将初步选定供料的砂、石料场、碎石场基本情况分述如下:

1、石料场:

因项目工程所用毛、块石料较少,可在项目区附近购买。

项目区采石场主要在马营沟石场和牛街乡西坡石场,石质以灰岩为主,储量丰富,开采难度不大,储量和质量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

2、砂料:

项目区工程所用中细砂采用关三营永胜砂场的水洗机制砂,距项目区约10公里,交通方便,但施工部分现场需用人工二次倒运。

三营永胜砂场砂储量丰富,易开采,颗粒性好,含泥量小,质量好。

3、碎石:

项目区内的碎石取自马营沟石场和牛街乡西坡石场。

2.3项目区需水量平衡分析

以《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及国家有关规定规范、规程为依据进行编制。

1、设计水平年:

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及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可配套资金力度,本次按近期水平年2020年进行设计,即设计年限10年。

2、灌溉标准:

根据规范,对于缺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的灌溉设计保证率P=50%~75%,以水稻为主的P=80%~90%,灌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区内水资源蕴藏量大,但水利设施不足,可控水量有限,以综合考虑取水文设计频率为P=75%。

排灌区规划范围为三营镇新龙村委会下邑自然村,受益面积756亩。

2.3.1项目区需水量分析

2.3.1.1农业用水量

根据各水平年和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水系数、万亩综合灌溉定额,推求各水平年的农业需水量。

灌溉水利系数通过调查分析现状2003年为0.53,按灌区设计要求2020年灌溉利用系数拟定为0.74。

各水平年毛灌水率分别为:

现状年2003年为11.76万m3/万亩,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8.22万m3/万亩。

根据上述基本参数可计算出灌区各水平年需水量情况,经计算项目区需水量为25.27万m3。

2.3.2项目区可供水量

2.3.2.1项目区水资源利用和调度

为满足人民生产的需水要求,按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项目区依靠单一稳定的优势,可以统一调度,联合运行,形成以渠道引水为主的格局,使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在灌溉上采取近灌为先,远途输水次之,以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必须重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包括乡村污水的利用,以及农业灌溉回归水的利用。

2.3.2.2项目区可供水量

项目区可供水量为海西海水库、在建的三岔河水库及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量。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包括城乡生活污水利用、农业灌溉回归水利用两部分。

项目区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完全满足于项目区的供水要求。

2.3.2.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认识项目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制定项目区实施方案及项目区工程的基础,为项目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现状年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现状年项目区总需水量25.27万m3,可供水量为586万m3,项目区耕地面积601亩,可以满足灌溉要求。

水资源平衡分析结论:

项目区水资源在总量上能满足项目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项目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的利用率亦低,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仅为0.53,输水渠系和田间水量损失大;项目区通过实施项目改造,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利用先进的节水技术,达到节能增效节水的目的。

2.4结论与建议

项目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工程规模小,故而地基承载力均可满足工程要求.

3.设计依据和基本资料

3.1设计依据

(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2)《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88-2003);

(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6)《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

(8)《洱源县(上片)节水灌溉水利血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9)2009年8月,洱源水勘队及三营水保站勘测调查资料。

3.2基本资料

3.2.1设计文件依据

根据云南省移民开发局云移局〔2010〕48号、大理白族自治州移民开发局大移发〔2010〕45号及〔2010〕49号文件精神进行规划设计。

3.2.2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本实施方案中排灌沟渠工程为V等,建筑物级别为5级。

按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3.2.3勘测及调查资料

(1)灌溉沟的地形地貌、坡降等勘测资料。

(2)地形地质资料及土体物理学指标:

地形资料根据现场勘测调查资料,本工程的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照同地区已建工程《洱源县(上片)节水灌溉水利血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已通过长江水利委员会及省水利水电咨询中心审查且已实施)中的义常灌渠按类比法进行取定。

3.3工程总体布置

根据实际情况,工程布置以达到布置合理,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经县水勘队、三营水保站、村委会干部及涉及自然村社群众现场踏勘调查,布设排灌渠长545米。

3.3.1排灌沟渠工程布置

本实施方案中排灌沟渠工程主要对项目区内的原排灌沟渠作三面光防渗处理。

渠线布置按满足排涝、灌溉、生产、生活要求的同时,以老渠走向为主,局部作裁弯改直,并结合其它功能要求,布置人行桥、过路涵等交叉建筑物。

3.3.2交叉建筑物布置

经调查统计,工程共布置2件交叉建筑物。

3.4建筑物设计

3.4.1.排灌沟渠工程设计

3.4.1渠道设计:

渠道过流量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

(1)超高△h=h/4+0.25m,当△h>h时,取△h=h且不小于0.2m,水深h=渠深H-△h。

(2)糙率n,边墙砼取0.013。

下邑排灌沟渠长545m,控制坡降i=1∕150,最大排洪流量3m3/s,灌溉流量0.6m3/s,拟采用砼三面光衬砌。

一、水力计算

水力计算表

底宽b(m)

水深h(m)

糙率n

坡降i

过水断面积A

湿周x

水力半径R

谢才系数C

流量Q(m3/s)

流速V(m/s)

1.2

0.80

0.013

0.007

0.96

2.80

0.343

64.60

2.966

3.089

1.0

0.60

1.013

0.007

0.60

2.20

0.273

62.2

1.592

2.654

1.0

0.30

0.013

0.007

0.30

1.60

0.188

58.80

0.642

2.082

二、断面设计为:

120cm×100cm及100cm×80cm(设计断面图附后)

3.4.1.2设计工况

墙后填土(即田面)与墙顶齐平、墙后田内有水(即墙后填土饱和)、渠内突然放空(即墙前水位骤降至渠底)、不考虑地震。

4施工组织设计

4.1施工条件

4.1.1交通

工程交通主要以214国路为主干道,工程所在地道路及临时施工道路形成施工交通网。

对外交通方便。

工地内已有部分临时交通道路,施工时仅需局部修整即可,交通条件相对较好。

4.1.2天然建材与风、水、电

石料:

可在项目区附近马营沟、西坡石场购买,石场质量、储量均可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砂:

砂料到三营永胜砂场购买,砂场为县内固定开采经营,不仅量大质好,而且交通便利。

碎石:

碎石采用马营沟、西坡石场碎石,开采、运输便利。

水泥:

项目区附近有洱源水泥厂,距项目地8Km,年产水泥3万吨,质量合格,价格合理,可供应本项目所需水泥。

钢筋:

钢筋在本工程中用量不大,可就近采购。

水:

施工用水可就近到附近沟箐中取用。

生活用水从就近的村子取用。

电:

施工用电由于附近村落分散,主要以柴油发电机为主,不进行集中架设。

4.2施工方法

本工程施工主要为:

排灌沟渠基槽土方清挖、砼渠施工架模,施工工艺简单。

因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施工主要以人力为主;砼渠采用C15砼浇筑,人行桥及过路涵盖板浇筑为C20钢筋砼,可以采用小形立式砼搅拌机拌制砼和平板式和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浇筑。

4.2.1砼质量指标要求

1、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配合比:

各种不同类型结构物的混凝土配合比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其试验方法应按SD105-82有关规定执行。

3、拌和:

混凝土拌和应符合SD207-82有关规定,拌合程序和时间均应通过试验确定,

4、运输:

混凝土出拌和机后,应迅速运达浇筑地点,运输中不应有分离、漏浆和严重的泌水现象,入仓时,应防止离析,混凝土垂直落距不应大于2m。

5、浇筑:

建筑物基面必须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并按SDJ207-82等有关规定执行。

6、混凝土表面缺陷处理:

混凝土表面蜂窝凹陷或其它损坏的混凝土缺陷应按监理指示进行修补

7、混凝土养护和表面保护:

按SDJ207-82等有关规定执行。

4.2.2施工程序

施工时严格按砼施工工序施工:

测量放线→土方开挖→验收→下一工序→验收→…施工场地清理。

4.3施工总布置规划

4.3.1.布置规划原则

施工布置相对简单,以结合场地实际、服从工程需要、有利于交通、便于施工、安全适用、就近便利、少占场地,密切配合、避免干扰、提高效率的前提下,由施工单位自行布置。

为减少临时建设工程量和临时建设工程占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现场不再设大型机修场、大型加工系统,沿渠道设置相对集中的简易工棚作为生活设施及加工场地,尽可能利用附近村子内空地和房屋作为生活设施及加工场地。

施工总布置设计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根据场地特性、施工总布置考虑了较完备的生产、生活设施,主要沿灌渠线性布置,砼拌制采取沿线移动式加工。

4.3.2场内交通运输

场内交通运输公路布置,考虑以下因素:

与对外交通线路联结;主体工程施工道路;物资储运;当地材料采运;渣料堆存;生产区生活区间的联结。

由施工单位自行布置。

4.4施工总进度

本工程总施工期2个月(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

4.5工程完建及竣工整理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实行监理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项目管理,以项目经理为中心,进行动态管理。

在完工后的1个月进行施工资料整理,并提请相关单位组织工程初验和竣工验收。

4.6工程主要施工工程量

本实施方案主要施工工程量:

沟长545米,土方开挖914.95立方米,土方回填365.08立方米,M7.5浆砌石基础205.05立方米,C15砼沟边墙247.5立方米,C15砼打底29.75立方米,C20砼预制拉杆1.45立方米。

5环境影响及水土保持

5.1.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5.1.1建设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项目区环境现状:

项目区处我县中北部坝区,地理位置坝区农田中。

项目区无厂矿、重要景观、文物等。

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砼(砂浆)施工排放的碱性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对当地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由于工程工程量较小、对水环境的影响轻微。

施工结束,影响消失。

不再单独设处理措施。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材料运输、土石方开挖、回填、砼(砂浆)拌制等产生的废气和灰尘会对大气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由于工程量小、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轻微。

施工结束,影响消失。

对声学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噪声对声学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噪声大小、产生时间及与村镇距离,拟建项目极少部分靠近村镇,对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影响。

由于工程量小、且机械化程度低,施工期噪声对声学环境的影响轻微。

施工结束,影响消失。

避免在夜间施工可减小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对水土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