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622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宜耕期:

土壤适宜耕作含水量范围的时期

(2)土壤耕性:

又叫土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3)少耕:

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作物布局: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

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种植方式。

(6)间作:

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净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8)套作:

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0)轮作:

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11)连作障碍:

同一作物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用:

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对自身和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13)气候产量或作物生产潜力:

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虫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气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

生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人低。

(16)比较优势:

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则表示它在该物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17)机会成本:

人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高的一个。

二、思考题

1.从我国土地、人口国情,用能量金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人民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

答:

我国土地及人口国情:

中国人均只有~亩耕地,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1/3,而每年人口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金字塔分为基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至上能级越高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高,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生物量愈少。

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比重,它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机构。

膳食结构:

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膳食结构的发展趋势:

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

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趋势:

1.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种植业中牧草和饲料作物均占较大的比重。

2.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

2.农业与工业的区别?

为什么农业具有“弱质性”特点?

“传统”现代农业为什么不具有可持续性?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工业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原因:

1.生产周期长2.双充风险3.投资的回报率低,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回收期长。

原因:

1资源的大量消耗

2环境的污染和耕地质量变劣

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4涉及到社会的公正性和农村社区的生存危机(发展中国家)

3.20世纪四种全球性农业思潮的特点?

从N循环角度说明为什么有机农业不能成为食物生产的主体?

1.农业现代化思潮

特点:

以现在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管理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2.自然农业思潮

特点:

在哲理上提倡返朴归真,与自然和谐,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内闭合式物资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

特点:

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生态、经济三个持续统一,兼顾当前与长远,强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特点:

四大技术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政策与科技,增加投入;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之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N素是气相循环,反硝化作用是氮素脱离生态系统,加之氨态氮挥发、淋溶和流失、N的物质循环数量越来越少,使能量流越来越少;要保持土壤N素循环的平衡或上升式循环,只有豆科植物、农田以外的区域化富积和使用N化肥。

4.土壤耕作的意义?

影响耕性的因素(质地和水是主要)?

什么是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

其中每种措施的特点?

熟悉几种农具的特点?

为什么粘土是耕性不良的土壤(3方面)?

三种质地土壤耕作的顺序?

意义:

(1)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

(2)减少根系生长阻力,增强根系活力

(3)节水保墒

(4)利用干湿和冻融交替,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

(5)防除田间杂草病虫

(6)建造适宜苗床

影响因素: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耕性好坏的最基本条件。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多,能使粘质土疏松,粘结力、粘着力、可塑性减少;而砂土有机质多吸收能力和粘结性亦强。

另一方面,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相应的增加了有效腐殖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结构良好的土壤,团粒内部的土粒结合紧密,团粒间的接触点大大减少,土壤的粘结力和粘着力降低,土壤的下塑限提高,因此,有机质多的土攘易于耕作,耕作质量好,且宜耕期较长。

(3)土壤水分:

水分多少影响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因而影响土壤宜耕性,同时还影响宜耕期的长短。

基本耕作:

又称作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

翻耕:

A使土壤疏松空气、水分流通;

B上下土层翻转,调节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

C使杂草、残茬掩埋;

D扩大根域;

E利用晒垡、冻垡作用,疏松土壤,并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提

高有效养分含量。

深松耕:

A分层松耕,不乱土层;

B节约动力;

C可以保持地面残茬覆盖,防止风蚀,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雨水多时可以大量吸收和保存水分,防旱防涝;

D可以保持脱盐土层位置不动,减轻盐碱伤害。

旋耕:

具有碎土、松土、混拌、平整土地的作用。

表土耕作:

或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耙地、耢地或耱地、中耕、镇压、作畦、起垄。

耙地:

耙碎土块,附带耙碎残茬(清除杂草、混合肥料)、平整地面作用较小,有一些轻压作用,在紧实土地上亦有破除板结的浅松作用。

耢地或耱地:

平整地面,附带进一步细碎和压紧地面,达到上虚下实适于播种;干旱地区还有保墒作用,工具简单。

中耕:

具有破除表土板结、增加通气性、减少地面蒸发、铲除杂草,促使土壤养分有效化土壤和促进根系发育作用。

镇压:

过于疏松时,压紧耕作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有保墒作用;对播种后镇压有提墒作用;小粒种子减少“掉籽”对发芽出苗尤为重要。

作畦、起垄:

北方水浇地作畦便于灌溉、田间管理;北方垄作可提高土温、防风排水;山区垄作可加厚土层,保持水土;薯类栽培多在平地或坡地起垄,垄上栽种作物,抗旱排涝、增大土壤温差、有利于地下产品的生长。

南方降水多,地下水位高,开沟作高畦(厢)是排水防涝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粘重的土壤),常用人工或开沟犁完成。

粘重的土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要深沟窄厢,厢沟、腰厢和边厢三结合,深度逐步加深,便于排水。

几种农具的特点:

耕作农具

深度

(㎝)

动力消耗

翻转土层

碎土

平整地

气候适应和地形

三角犁、铧式犁

15~20

显著

显著

——

各种气候、平地;但干旱地区风风蚀严重,斜坡地易水土流失。

深松铲

30~50

——

显著

——

各种气候、平地,特别是干旱地区有利于防止风蚀,多用带状耕作。

旋耕机

12~15

表层显著

——

各种气候、平地,间隔一定年限后用有壁犁耕翻。

耙、耱

<10

——

表层显著

表层显著

各种气候、平地

粘土是耕性不良土壤的原因:

(1)土壤含水量低,粘结力大,抗剪阻力强,比阻大,难于耕作,耕后易形成大土块。

(2)当土壤水分处在可塑性范围时,土壤坚实度、抗剪强度比较小,但结持力仍相当大,粘着力达到最大值,同时出现可塑性,耕性阻力大,耕后易形成大土垡,也不适于耕作。

(3)土壤水分过大或处于饱和时,土壤结持力、粘着力、坚实度都很小,但机具易下陷,难于耕作。

三种质地土壤耕作的顺序:

壤土﹥砂土﹥粘土

5.少、免耕法优、缺点?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蓄墒(降雨前耕翻)、保墒(降雨后必须适时耙、耱)和提墒(播种前或后用碾压土的镇压)必须联合作业?

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

(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

再加上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它的矿化。

另一方面,耕层下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耗时间减少,可以不误农时,适时播种,有利于扩大附中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5)节约成本。

缺点:

(1)有机肥与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出苗迟、不齐

(2)杂草、虫害增多,需增加除草剂、农药支出。

(3)影响底肥、化肥、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

(4)长期使用少免耕,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土壤表层0—10养分富营养化,而下层养分贫瘠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的现象。

原因:

旱地农业生产中的犁、耙、耱结合,减少土表直接和毛管水蒸发。

6.连作障碍有什么特点,产生的4个原因?

各举三例,写出来并画出作物历?

轮、连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连作在商品经济(如作物的区域化生产要求连作)中的应用价值?

连作可能性的技术支撑?

为什么明知有连作障碍,还要连作?

连作障碍的两个特点:

①作物特异性:

对不同种类作物特别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作物之间,可以克服这种障碍。

②有害物质的浓度积累,连作年限的增加有加剧的趋势。

产生原因:

(1)营养物质的偏耗

(2)有毒物质的积累(3)物理因素(4)生物因素

连作可能性的技术支撑:

(1)作物连作特性允许连作

(2)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

连作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7.说明复种的意义?

说明产生“三三见九,不如二五得十”现象?

说明复种增产的主要原因?

节约积温的技术有哪些?

我国复种的二个特点?

复种的意义:

(1)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地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茶等作物的争地矛盾,促进全面增产。

(3)有利于稳产。

产生现象的原因:

一般在低水肥条件下,主要矛盾是叶面积系数较小,增加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以增加叶面提高单产为主。

在水肥差、叶面积少的情况下,过分强调复种,就会出现“三三见九,不如二五得十”的现象。

复种增产的原因:

一、是提高光合速率;

二、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三、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四、是综合

我国复种的特点:

(1)套作复种和接(平、换)茬复种。

(2)耐寒作物(小麦为主)与喜温作物的搭配。

8.合理间(混)和套作增产的机理(资源的互补)和间、套、混作的竞争表现?

间(混)与套作的区别?

机理:

(1)单一群体难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

(2)复种群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3)应用生态位理论发挥群体增产的效益

资源互补:

(1)单一作物群体的叶面积变化成抛物线变化。

(2)单一作物群体地上、下部生长一致(即地上、地下分布的层次一样,对水、肥等地下资源和光等地上资源需求一致)在最繁茂时期,对生活因子的竞争加剧(如光、肥、水),导致生境共享植物的生活因子降低,使生长发育不良;而在间套作的人工复合群体中,交替出现生长高峰期,缓解了对生活因子的竞争。

(3)在间套作的人工复合群体中,可通过人为选择搭配,把不同形态、高度、不同生育期、不同营养特性和有利的生化互作反应(植物相生----化感作用)的作物组合在一起,利用相互间的互补作用,缓解种内、种间的竞争.

(4)在套作时还利用了后作的提早播种的时间效应,有利于趋利避害、提高后作产量(两方面)和为后作提供早茬口。

竞争表现:

(1)空间上的互补和竞争

(2)时间上的互补和竞争

(3)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和竞争

(4)生物间的互补和竞争

区别:

A共处期长短不同:

间作共处期长,大于整个生育期的1/2,甚至整个生育期。

B基本效益不同:

间、混作主要是利用空间差,地上和(或)地下(禾谷类//豆类),空间集约型。

套作除利用空间差外,主要是利用提早播种的时间差,使主作增产或主作平产但附带收获了副作,复种指数提高使全年增产;小部分时间空间集约型,大多数时间是时间集约型。

C计算复种指数不同:

间、混作不计入复种面积,套作计入复种面积。

D相同的是:

一年内收获了几种作物(间作是同一季节的作物,而套作是不同季节的作物)。

9.四川盆地从温、光、水资源分布特点看,“大春作物”常为主作,副作要为主作适当让路,在旱地(麦/玉米)和稻田(早茬口和肥茬口)的全年作物茬口安排上有何特点?

四川盆地从温、光、水资源分布特点看:

小麦为代表的耐寒作物仅占全年的1/3左右,而以水稻为代表的喜温作物占全年的2/3左右,所以前者在四川盆地称为“小春作物”,后者称为“大春作物”,即在四川盆地“小春作物”常为副作,“大春作物”常为主作,副作要为主作适当让路。

表现在:

旱地麦/玉最明显,小麦为辅作(预留空行),玉米为主;早熟麦(油菜、早熟蔬菜等)---稻田以水稻主,为水稻提供早、肥茬口。

10.以小麦/玉米为例,说明套作中影响矮位作物光照条件的因素?

因素:

(1)预留行宽度:

玉米宽幅套作(玉米套作行预留较宽)和窄幅套作。

(2)株高差:

缩短高度差有利与保证矮位作物的竞争优势:

小麦应选用矮杆、早熟品种类型,同时玉米加强共生期的田间管理,促进生长。

(3)高、矮位作物间距离(间距):

(4)共处期时间长短:

取决于播种早迟和小麦的成熟期早晚。

11.为什么欧洲近代Norfolk轮作式在现在有机食品生产中重新受到到关注?

但是它为什么不能为食物生产的主要形式?

受关注的原因:

1.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保护自然

2.提倡堆肥,不施化肥,提倡轮作防治病虫害,提倡用根系深浅不同的作物来改善土壤,完全自然化。

3.产品绿色、无公害保护了环境,保证了人类身体健康

不能为食物生产的主要形式的原因:

1.过分强调自然,否定了人类对自然的积极作用

2.违反了能量转化、传递等定律,是一种子自我封闭的循环模式,反科学

3.只凭生物固氮无法满足农业生态循环中的N的需要

4.需工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独自运转不了

12.北京、郑州都用2200度(≥0℃)积温的冬小麦,前、后季都是农耗时间100(≥10℃),你用教科书的积温表,安排与玉米复种?

北京常年》10℃活动积温4000℃,冬小麦》0℃活动积温2200℃.小麦——早熟夏玉米需农耗时间》10℃活动积温100℃,玉米品种至成熟》10℃活动积温2200℃,共需》10℃活动积温是:

(2200—500)+100+2200(早熟)=4000.积温是恰恰满足,但若考虑玉米收后再播种冬小麦的100℃的农耗时间,积温就不足,即一熟有余,两熟不足。

若小麦∕中熟夏玉米(套作),节约400℃活动积温,(2200-500)-400+2600(中熟)=3900积温,玉米收后再加上播种冬小麦的100℃的农耗时间,积温刚好满足,并且可以种植生育期较长增长潜力高的中熟品种类型。

13.对四川盆地麦/玉/薯进行积温分析、积温利用率?

套作复种和接茬复种的比较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积温分析:

(一)冬小麦2200℃(≥0℃)

1减去<10℃活动积温:

30(9.4+7.5+9.4)=792

2减去年前≥10℃:

13.9×30=420

3年后≥10℃活动积温还余:

(2220-792)–420=980

4成熟期30(14.0+18.8)=984所以4月下---5月上成熟

(二)全年≥10℃活动积温:

30(14+18.8+……13.9)=5800

还可用于其他喜温作物≥10℃活动积温(小麦收后到小麦再播种期的积温):

5800–420–980=4400

(三)喜温作物播种—成熟需≥10℃活动积温:

水稻(迟熟中稻)-----3600,玉米(中熟)------2600,红薯------3600

小麦–玉米(2200–792)+2600=4008(4008与全年5800或2600与4400相减)

小麦–水稻(2200–792)+3600=5008(同上)

小麦–红薯(2200–792)+3600=5008(同上)

积温利用率:

1玉米4月套作20天节约积温:

450

2红薯6月上旬----7月中、下旬与玉米套作50--60天节约积温1300

3麦/玉/薯连环套作三熟需要≥10℃活动积温

4400–2600–3600+450+1300=-50

基本满足,但积温很紧张,小麦常不能在正常播期播种而推迟;所以,在玉米带正常播期播种小麦,播种完小麦后,再收获红薯。

(形成麦薯带和玉米带的年间轮作)

4≥10℃活动积温利用率(%)=[(2200-792)+2600+3600]/5800=131.2%

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间、套种植,在共存期,不易全面、苗壮;田间作业不便,播种、收或费事费工;不便机械化播种、管理湖人收获的缺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同时接茬复种虽然有农耗期及苗期光能利用不高的缺点,但只要积温能够保证后期正常成熟,排灌条件好,机械力强,再加复种作物有早熟、高产品种保证,也可以获得省力节本高产,在黄淮海平原是当前主要的复种形式。

所以,从实际出发,套作复种和接茬复种可选择使用。

14.通过土壤耕作的学习,传统农业中的“精耕”,你认为合理吗?

土壤耕作与施肥、灌水不同,它不直接向农田增加营养物质(增加生存因子或生活因子),而是通过农具的物理机械作用,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和地表状况,进而改善土壤化学、生物状况,充分发挥土壤肥力对作物生产的有利作用即不增加生活因子,而是改善生活因子,提高利用率。

传统的精耕,如水稻田的“三犁多耙”、棉花地“中耕九遍”、,通过物理机械作用加速有机质的矿化,增加土壤的速效养分(即细土效应);借助于干湿交替、晒垡、冻融交替的自然力,熟化土壤并使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加强;通过上述物理机械作用和自然力使土壤深厚、细碎、平整,有利于播种出苗;有利于根系生长,增加根毛与土粒的结触面积;但这只是加速了对土壤库中原有N、P、K等利用速度,提高利用率,当季增产,但并不能增加土壤库N、P、K等数量;传统农业中长期面临(有机)肥料不足的问题,最终多季增产有限,是一种“以工(增加劳动力投入)代肥”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当时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措施。

只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用方便(与粗、重的有机肥施用相比)、廉价(与消耗在积、造、运有机肥上的劳动力价格相比)的N素化肥等(如N、P、K和微量元素——多肥集约)来直接增加农田矿物质营养循环的数量,结合适当土壤耕作,如配套农机具和除草剂结合的少耕或免耕,不再需要上述的大强度耕作,成为了提高产量的主要手段。

15.各举三例说明不恰当的和正确土壤耕作方法?

1.半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翻耕,且耕后不适时耙耱,引起跑墒和反而加重干旱程度,应耕翻后或降雨后适时耙耱保墒;伏、秋深耕,适时耙耱是一套完整的保墒措施,“借伏雨增春墒”、“麦收隔年墒”。

这些地区应推广作物稿杆覆盖,结合无壁犁间隔带状深松耕。

2.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伏里犁地一碗水,秋里犁地半碗水,春里犁地没有水。

作用:

早蓄水,多蓄水;促进土壤熟化,增加养分有效性;消灭杂草,促进腐烂。

3.在旱地多雨季节或下雨后土壤过湿条件下(含水量在可塑性内),耕作会压板土壤,“湿犁成片,耙时成线”或土壤过干条件下,使耕作层形成大土块。

以上都降低整地质量,影响播种、萌发、出苗、根系不好;(在土壤表现可塑性下限的含水量耕作)

4.在斜坡地耕翻不当,引起土壤的水蚀和风水蚀;(沿着等高线耕翻和种植)

5.双季稻区的稻田,在灌水条件下用旋耕机多次碎土,由于强烈的搅动土壤,土粒高度分散,严重的破坏土壤结构,,因此出现犁底层变厚,耕层变浅,土壤粘闭,形成青泥层(还原层)上升,加剧水气矛盾,影响水稻生长。

(间隔一定年限用有壁犁耕翻,适度减少水耙地的次数,有条件地方提倡水旱轮作,加强“外排水”)。

16.温、光、水气候资源的有效性高,表现出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

比较中美玉米带的差异?

(温、光、水气候资源的有效性高,表现出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吻合度高)?

比较中、美玉米带的气候差异比较资源的有效性(降雨的均匀性和温度变幅)?

特点:

气候生产力不但要求光温水的绝对量高,而且要求相互配合,在时间上分布均匀。

差异:

美国4月——℃—℃,变化幅度大,变化趋势一样。

美国路易斯的降雨量为60mm—97mm∕月,而以80—97居多,降雨量均匀,而中国的降雨量不协调,多则高于200mm,少则低于30mm∕月,变化大,但趋势与温度变化相同。

17.生产上克服连作障碍的技术原则?

你认为轮作效果的好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云南烟区生产上克服连作障碍的技术途径?

技术原则:

(1)化学技术

(2)品种更换

因素:

(1)前后茬作物的正确选择,不能选择病害、虫害、草害相同的作物,最后选择对另一种作物的病虫草害有良好的控制的作物

(2)选择适宜轮作的土地

(3)要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轮作顺序,有一定的周期性

(4)考虑前作物收获时间与后作播种的时间

云南烟区:

A培育抗、耐土传病虫害和有害生化互作物质影响的新品种,并定期更换品种。

B漂浮育苗,培育壮苗,防治苗期感染。

C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深耕、培育壮苗,中耕除草、增加施肥量、合理灌溉和病虫害的防治,增强对土传病虫害和有害生化互作物质的抵抗能力。

18.体会:

从种植业的区划→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分工→作物(家畜)区域化生产→地区间、不同国家间农产品贸易→增加社会总供应量和价格便宜的双赢(不等式区间),体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主要区别?

区别:

作物栽培学:

一季高产;单一资源利用;单一种、养业研究。

耕作学:

全年高产;综合持续资源利用;到系统研究。

栽培学侧重于研究各个作物生长发展规律、栽培技术,而耕作学侧重于全面增产的布局与技术体系,它吸取农业经济学、生态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等某些理论与指标作为分析耕作制度的各个侧面。

19.发达国家的部分学者认为,复合种植优于单作是基于哪几点?

原因:

(1)在土壤中资源有限、作物的根系的生长习性又有明显差异时

(2)其中一个种豆科作物

(3)利用作物不同种类搭配种植对某些病虫的抑制有利

(4)是在是时间上部分共生,延长总生育期

20.过多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认为是全球土壤退化的标志之一,土壤板结会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