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61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

【篇一: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15分钟面试课教案】

必修一

2.诗两首

3.大堰河——我的保姆

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

6.鸿门宴

7.纪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0.短新闻两篇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旅程

(一)上片

抓住“忆”和“恰”,从动词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

这首诗不仅意象选取精妙,很多动词的选用也非常传神。

现在请大家齐读下片,

找出使用精妙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以抒情方式为线索,串联上、下片,整体把握

我们前面说过,鉴赏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意象着手来分析诗歌,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来赏析。

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接下来通观全篇,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词作,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独立寒秋,却描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积极、气度不凡的诗人;

“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诗人把他的一腔宏图大志展现出来,我们看到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伟人;

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昂扬,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国家大义的斗士。

2.诗两首

《雨巷》

好,时间到。

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

(两位)分别是谁呢?

(“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

(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

是希望逢着姑娘。

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

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

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

一节一节地找。

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

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四节:

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

叹息的意思);第五节:

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

(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

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你的心情怎么样?

(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

(看不到)。

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

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

(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

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

丁香)。

丁香是一种?

(花),没错了,丁香花。

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

(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

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

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

【篇二: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二15分钟面试课教案】

必修二

1.荷塘月色

2.故都的秋

3.《诗经》两首

4.孔雀东南飞

5.离骚

6.兰亭集序

7.赤壁赋

8.游褒禅山记

9.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0.我有一个梦想

11.诗三首

1.荷塘月色

选点第四、五自然段语言描写

(一)诵读、鉴赏第4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

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第1组)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

?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如:

“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

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

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2.故都的秋

从绘秋方面来讲(3——11)

思秋,绘秋,忆秋,恋秋

提问:

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提问:

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

学生讨论其余五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1.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花色“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明确:

因为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

“秋槐落蕊”图: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

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闲话秋凉”图: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2.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

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3.枣子为红色,作者为什么选来作为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之景物?

明确:

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因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枣子颜色为“淡绿微黄”,表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和作者的心境。

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议秋部分(12——13)

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

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

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

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

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3.《诗经》两首

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全文结构(分层)

一部分:

相恋(一、二章)

一段:

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

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

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

恋爱。

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

终于答应结婚。

1、基调:

热情,幸福

2、手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

不。

①青梅竹马。

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二部分:

婚变(第三、四、五章)

三段:

懊悔。

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

被弃。

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

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

(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

色衰爱弛)

五段:

劳苦。

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

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1、基调:

怨恨、沉痛

2、手法:

比兴和抒情。

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

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

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

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

——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

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

——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篇三: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案(实用)】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去到外面有人骂,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王夫之说过: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苏轼也说:

“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

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决定把这颗心,贴上八分邮票,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羽毛丰满了,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

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

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

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

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

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

景物等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

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

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

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雨点儿在屋瓦上,弹奏《十面埋伏》,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她怕我夹碎了,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牛鞭,抽醒几声蛙鸣,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于最高的尖尖山上,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

如:

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

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

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

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

2、要把握形象。

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

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

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

?

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

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要品味语言。

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

如李瑛的《雨中》:

“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

”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