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588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

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

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③机中锦字:

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④元戎窦车骑:

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答案】B (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

(2).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是和平宁静的春景,是亲人团聚的佳节,而在“路几千”的遥远边关,从征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

杨万里

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①棐儿竹籧篨②。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注】①篸(zān):

通“簪”。

②籧篨(qúchú):

粗竹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试水初”,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竹席上。

D.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奇妙,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答案】C (“乱”字意在描写诗人随心随意的状态,体现轻松愉悦的情感,而非胡乱之意。

(2).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

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描写的事物、叙述的事件,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朴实自然的风格。

板屋、油窗、芍药、榧木小几和粗竹凉席,为日常之物,既不华贵也不精致;乘船溪行,是水乡常见之事,这些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②口语入诗,直白风趣。

“打头”“适逢予”“剩买”“不要驴”,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增添了诗作的诙谐幽默之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目。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诗人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诗人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

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答案】C (“诗人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错误,诗人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喻。

(2).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

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

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

②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诗人所讽喻的是:

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因为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

4、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目。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

南宋词人。

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

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讯湖边春色”写词人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答案】C (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

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目。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B.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C.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

D.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答案】A (“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无中生有,也没有进行对比。

(2).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

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醉”字是诗眼。

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

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④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目。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答案】C (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

B项,错在“陨落的荷花”,诗中“残红”当为桃花。

D项,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恋春之情。

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

②闲适之情。

“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③眷恋之情。

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目。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

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

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墨石与世不闻,“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诗人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诗人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答案】B (“足以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诗认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人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

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

③诗人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目。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①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士:

指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

曾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由桃李盛开的美景,联想到田野的荒冢,表达了浓浓的思亲之情。

B.颔联笔锋一转,描写了春雷惊醒万物,春雨滋润草木,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C.颈联把齐人乞食祭品而骄其妻妾的做法和介子推甘愿被火烧死也不愿为官的高洁加以对比。

D.尾联提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化为杂草丛生的一抔黄土。

【答案】A (“表达了浓浓的思亲之情”错,桃李笑,象征着生之热烈;野田荒冢,则象征着死之寂灭。

诗人在这里这样写只是表明清明节既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又有祭祀、悼念的双重文化意蕴,并没有表达思亲之情。

(2).关于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人生虚无,有人认为是面对苦难的积极进取,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消极的人生虚无的态度。

①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形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②用介子推之死的典故,认为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体现了消极虚无的宿命观。

(示例二)我认为是面对苦难的积极进取的态度。

①诗人写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与坟冢的荒寂进行对比,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态度;②介子推的遭遇实则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愤恨不平,同样是进取的表现;③尾联由自然联想到人生,体现了诗人感情升华后的旷达。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1)——

(2)目。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 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

阿坚百万南牧③,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④,从容颐指。

  奇伟!

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⑤何曾专美。

【注】①淝上:

淝水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②李纲:

宋高宗时曾任宰相。

③阿坚:

指前秦皇帝苻坚。

南牧:

南侵。

④谢公:

指东晋宰相谢安。

处画:

处理筹划。

⑤周雅:

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险难逾,人谋克敌”,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结阵当蛇豕”,写晋师以八千兵力布阵对抗百万敌军,赞美了晋师战力之强。

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D.“周雅何曾专美”,以反问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功堪比周宣王征伐之功。

【答案】C (“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错,选项对典故的解读有误。

从词中来看,“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声鹤唳”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

(3).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纲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劝喻宋高宗积极抗金恢复中原,表现出必胜的信心。

辛弃疾这几句,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复中原,导致国土沦丧。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目。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①,令堂清坐亦鸣弦②。

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

《后汉书·陈蕃传》:

“郡人周璆,高絜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

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

”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

②鸣弦:

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答案】C (“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分析有误,本句就是概叙,并不是具体刻画别前欢笑。

(2).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

②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目。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刘克庄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

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

捆乱麻做火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答案】B (“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

(2).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是如何刻画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

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

“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

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

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题目。

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C.“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了对美好纯洁恋情的赞美。

【答案】C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的是“双关”的手法。

(2).请找出本诗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精心选择了“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个细节。

“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

“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