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498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docx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中国宗法制度

1、教学目标:

(1)掌握家庭、家族、宗族三个概念的含义。

(2)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基于家族观念的伦理思想进行客观辨析。

(3)了解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特点。

(4)了解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系及对国民心理的影响。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简要说明家庭、家族、宗族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3)为什么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

(4)简要评析儒家的孝道观。

(5)"三纲五常"的内容是什么?

请作出你的评述。

(6)通过对国与家、君与民的关系的分析,试述"家天下"政权模式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

(7)有学者提出家族意识在当下仍有现实价值,例如东亚家族企业是经济活动很活跃的成分,对此,你看法如何?

(8)为什么说宗法制度在周代已经完备?

(9)为什么说与奴隶制相适应的宗法制,到了封建社会又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0)宗法制对封建秩序的维系起了什么作用?

(11)宗法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有哪些影响?

4、课外阅读文献:

(1)徐扬杰著:

《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2)王玉波著:

《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1997。

(3)冯尔康著:

《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1996。

(4)葛兆光著: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二回"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第三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吕思勉著:

《中国制度史》(第八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讲授提纲:

第一节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一、家族

2.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1.中国封建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2.就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3.就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

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4.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

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2)门第观念。

"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3)孝悌观念。

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

(2)宗分大宗、小宗。

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4.奴隶制瓦解后,曾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2)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

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

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

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2.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

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崇敬祖先。

3.尊重传统。

中国科举制度

1、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掌握"九品中正制"、"明经科"、"进士科"、"秀才"、"举人"、"进士"、"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八股文"等名词概念的含义。

(3)准确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负面影响。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何谓"察举"制?

它对隋唐科举制的形成与确立有何影响?

(2)何谓"九品中正制"?

(3)为什么说科举考试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期?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是怎样的?

(5)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和维系起了哪些作用?

(6)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何影响?

(7)举例说明唐代科举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8)以北宋散文家的策论为例,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文风变革的促进作用。

(9)简述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10)中国科技的近代落伍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有何关系?

4、课外阅读文献:

(1)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第二、六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茂同著: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何怀宏著: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

5、讲授提纲:

第一节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1.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国君和宗室贵族按大宗、小宗的规则分封官职、爵位和食邑,官爵和食邑世代相袭,因此世袭制又称"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为实现霸主之业,打破世袭制,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录用官吏,一是实行客卿制,二是养士之风盛行,从而促进了人才的流动。

2.汉代以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官吏。

"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征辟"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

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

3.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

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按其品德才识的高下,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等,每10万人推举1人,作为吏部录用的依据。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1.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进士科,实行以试策(时务策)取士,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端。

2.唐代科举考试进入鼎盛期,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诸科目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士人注目。

明经科主要考对经义的记诵。

进士科考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唐玄宗时将诗赋列入考试内容。

进士及第经过吏部选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3.宋沿唐制,对科举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改革。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并评定甲第,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第二节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一、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

1.科举考试向社会全面开放,作为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文人士子不论出身、地位及家产,都可自由报名考试,无须官员举荐,录取与否的唯一依据是考试成绩。

不重门第,只重才学,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垄断选举的特权。

2.考试制度造就了竞争机制,寒门士子苦读修身,以真才实学科举入仕。

3.科举制度推动了知识阶层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在人事上保证了文官体系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科举制度与教育发展

1.科举考试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大大调动了各阶层读书做官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民智的开发。

2.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应考的主要渠道之一,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密切联系,刺激了官学与私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

三、科举制度与儒家经学

1.唐代《五经正义》作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所遵依的范本,不仅有利于考试内容和评阅标准的统一,而且通过科举考试的价值导向,使教育服务于政治,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

北宋以后《四书》地位上升,《四书》与《五经》为官定教科书。

科举考试与儒家经学结合,一方面儒家文化凭借科举制度的力量绵延传承,另一方面科举的制度优势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儒家学说的框架内,难以求得更新与发展。

四、科举制度与诗文创作

1.唐诗的繁荣与科举制度有着某种因果联系: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扩大了诗歌创作队伍,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行卷之风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有助于文学新人被社会所接受。

2.宋代科举由唐代的重诗赋转向重经义及策论,排斥纯粹的训诂章句之学,偏重于义理的阐发,对于文风的新变具有积极影响。

第三节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篇二:

2012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复习题

――――――――――――――――――――――――――――――――――注意:

答案请写在考试专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填空:

(每空1分)

1.中国古代宗法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2.西汉时的__太学___是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

3."轴心时代"的提出者是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4.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对_生殖-祖先和图腾等的崇拜。

5.中国文化是以__中华民族___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两大高峰是_先秦散文____和汉赋。

7.辽阔稳定从未中断的中国农耕经济使中国文化具有_持续性_,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_多样化_。

8.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9.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10.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

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1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2.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13.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14.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15."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6.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7.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18、文化结构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1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0、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2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

2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家天下的延续、封建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

2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24、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统一文化,其重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25、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

26、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精密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宋朝发展至极盛。

27、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28、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9、根据人种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二、名词解释

1.家国同构:

是指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2.殿试;是科举制中的最高级别考试。

皇帝亲临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3.书院:

唐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

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为私人

治学,隐居之地。

4.狭义文化:

与广义文化相对,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

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别称为''小文化'

5、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和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

然界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7、价值观:

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

近本的看法和原则

8、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

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人为万物之灵,

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9、循环论;是盛行于农业社会的一种推理原理,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出发点和归宿点"重合"

这恰恰是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所暗示的。

10、图腾:

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

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奉为本

族徽帜,这就是"图腾"。

11、融合力:

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文化,而是中国文化是在汉民

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荆楚文

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12、文化传统:

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长期历史积淀而

逐渐形成的、为全国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

理和行为习惯

13、刚健有为:

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论和价值提炼

三、判断正误(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x"。

每小题1分)

1.商代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

【√】

2.玄学是由儒家哲学发展而来的,维护传统礼教是其行动准则【x】

3.完备而严密的宗法制度确立于秦始皇时代,是封建社会制度的重要标志。

【x】

4.司马迁的《史记》属于断代史。

【x】

5.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发展起来。

【√】

6.《诗经》是由"赋""比""兴"三部分构成的,其艺术手法为风、雅、颂。

【x】

7.汉代的察举孝廉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的科举制,都属于选士制度。

【√】

8.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

9.复杂的地域特点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明显。

【√】

10.中庸是一种辨证思想。

【√】

11.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物质领域,继而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

【x】

12.唐朝的中央政府称为中书省,是最高一级区划。

【x】

13.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

济成分。

【√】

14.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是战国至汉唐之间。

【√】

15.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发展起来。

【√】

16.《诗经》是由"赋""比""兴"三部分构成的,其艺术手法为风、雅、颂。

【x】

17.封建邦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是在商朝创立的。

【x】

18.明代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

【x】

四、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2.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3.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4.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5.从满智慧的哲学宗教,6.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

2.谈谈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

创立的儒家,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以重血亲人伦、重现

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为特色。

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

义为价值准绳,以知(智)为认知手段

孟子:

主张性善说,他要求人们通过存心养性,努力使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扩而大

之。

他在政治方面提出关于认证的学说,他还是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

接受了孟子的重民思想,提出'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千古名言,他还进一步发扬了儒家一贯崇礼主张,在强调礼治的同时又强调法治

的重要性

3.简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出现的时代背景

1、士的崛起。

2、文化重组---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打破,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融提

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环境宽松

4.学者集团兴起。

4.简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超稳定性结构的负面作用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5.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

2、保护、延续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稳定性

3、造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影响

6.简述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2、封建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

7.简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8、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民族凝聚功能2、精神激励功能3、整合创新功能

9、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中国社会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2、中国社会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应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10、简述儒家价值取向的主要内涵。

1重人伦轻自然2.重群体而轻个体3.重义轻利4.重道轻器

11、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化力:

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多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中一部分

融合力:

指中国文化并非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的

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得中华文化

延续力:

中华文化是一种持续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中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

凝聚力:

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

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12、简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等

2、专制主义严密。

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

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3、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

1、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3、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中"和"外"即立足于本国和面向世界的关系

五、论述题:

1、谈谈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

(10分)

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2、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什么类型的文化?

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6分)

1、属于伦理型文化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3、试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10分)

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到百年时间内转变为近代型文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主张主要动因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即"冲击-反应"论。

这种主张是片面性的,因为真正的、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化的冲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

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思想、民本思想、变易思想等的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

4、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16分)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

尊崇,成为生活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篇三:

2014历史知识点: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2014历史知识点: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的考试内容中,中国古代一些制度,如科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礼仪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经常会涉及到考题的内容。

所以本篇文章中公教育专家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礼仪宗法制度和关于礼仪宗法制度的相关考题。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准则,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长继承制。

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简要介绍如下:

一、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

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