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404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论文.docx

《高中生物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论文.docx

高中生物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来源于网络 2010-10-159:

30 【大中小】【我要纠错】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摘要:

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是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的一个突破点。

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当今,广泛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热切关注,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一个热点问题的是有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因此而成为了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实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一、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

心理学认为:

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宋代张陆说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我在教学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实验中包括有两个小实验,我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rI‘2噬菌体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66岁的艾弗里的实验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只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我如此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作好铺垫。

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有问题。

谁能把它找出来,可以讨论。

稍后学生提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

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

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兼备?

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

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的有深度的问题,我大喜过望,因为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

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

我以为这对学生学习是无益的。

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

真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

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

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

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

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

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

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

剪(剪取目的基因)一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一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一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

  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

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

我在教学高中模块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

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需要船工用船渡过对岸的情境。

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

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类比这种教学方法。

效果非常好.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当遇到抽象知识运用类比来帮助理解的办法。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某市中青年生物教师3项基本功竞赛中,实验题如下:

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1组实验,操作并回答有关问题(设计5min,实验15min)。

   已知A、B、C、D、E为浓度按梯度排列的蔗糖溶液,

   1)试指出系列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

   2)测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对浓度为;

   3)绘出1个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图。

   选手们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实验时间不得不延长。

究其原因,主要不是选手技能不熟练,而是模式僵化,套用教科书上的方法操作所至。

实际上,如果我们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替代制作临时装片的清水,就可以省却在临时装片上繁杂的蔗糖溶液滴吸操作过程。

之所以这样命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教师在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默守成规的多,启发引导的少,突破创新的更少。

因此组织者期望通过检验竞赛选手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能使中学青年教师重视自身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引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中学素质教育起一点促进作用。

   江苏省1位几年来一直负责生物奥赛组织和命题工作的教师尖锐地指出:

我省中学生生物竞赛实验成绩每年都很差。

1996年有一道题让学生通过徒手切片说明青紫木叶片一面绿,一面紫的原因,结果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清楚地通过制作横切片和叶片的上下表皮撕片来充分说明原因。

徒手切片的技能非常差,不少学生竟然还没有切就划破了手指……

其他实验的技能如设计实验的能力就更差了。

不得不承认,问题的出现和我们教师是有很大关系的。

试问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是否存在对教学中的问题不作研讨,照本宣科,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现象?

事实正如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所说:

“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

”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事业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来看,都需要教师大大提高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不能恪守成规。

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要靠学校、教师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引导和培养。

   据资料介绍,爱因斯坦在瑞士读大学时,由于实验没有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做,招致校领导和教师的不满。

爱因斯坦不以为然,他说: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对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这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由此,我们建议,在中学生物实验及其他教学活动中:

   1)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如“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高中生物教学中安排为理论课学完后的验证性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矿质代谢”一节中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

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浸入氯化钙溶液中的根为什么仍呈淡蓝色?

是否是因为部分亚甲基蓝阳离子已经进入根细胞内部?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

如果实验对照组的蒸馏水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例如:

生物实验课上,1名初一学生完成了规定实验,就自作主张地在显微镜下观察带来的橡皮、小木片,实际上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

教师A认为这是违纪行为,应予以警告,并宣布以后再犯就将停止其实验资格。

教师B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学生这样做虽有不妥之处,但探求科学的积极性却应加以保护和正确引导。

B对学生说:

“看来设计一个实验并不简单,课后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现在请你想想今天规定实验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大胆而积极地思维,果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

   3)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点激励创新我们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一是占总课时偏少,二是材料、方法、操作过程限制过多,给学生探索创新的余地过少,加上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器材的置备等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

因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初中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试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

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

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晨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因此,尽管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笔者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必要的!

1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步分析法”

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1.1第一步:

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

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

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

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

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龋

1.2第二步:

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2.1关于量的问题。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

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

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1.2.2关天浓度问题。

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

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

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

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1.2.3关于纯度问题。

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蒋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或用自来水代替,则漂洗时,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了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1.3第三步:

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3.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

实验三中根经亚甲基蓝染色后,若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在后面的对比实验中,蒸馏水也将变蓝。

1.3.2操作方法错误。

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

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

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1.3.3操作不严格。

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果有一定的影响。

1.4第四步:

显微镜的使用分析

需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显微镜的操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

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

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

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

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

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以上介绍的“四步分析法”紧扣教材,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掌握,而且经过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2“四步分析法”的应用

“四步分析法”可以在实验课上讲授,也可以在实验(理论)专题复习课中讲授。

在具体的实验分析或解题过程中,既可顺次运用,亦可综合运用,具体问题,灵活分析。

例1.实验一中,在显微镜视野里,几乎看不到分裂相细胞,试分析其原因。

分析:

①从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取准生长点部位导致的;②从步骤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压片过程导致标本太厚,看不到单层细胞;③从显微镜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没有移动寻找。

例2.实验二中,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分析:

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大,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②质壁分离时间长了,未及时复原,细胞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入一次。

例3.实验三中,在做对比实验时,蒸馏水也变蓝了,分析其原因。

分析:

①是没有漂洗或漂洗次数少;②是蒸馏水中混入了杂质阳离子。

细胞活体染色可增加质壁分离实验效果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这一实验,在教科书中指出:

该实验材料是紫色的洋葱,不需染色可直接观察到液泡体积大小的变化。

洋葱的表皮,实际上只有外表皮呈现出紫色,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极难取到只有单层细胞的观察材料,多层细胞的材料往往相互重叠呈象,观察效果很不理想。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洋葱的内表皮的撕取很易获得只具有单层细胞的薄膜材料,但内表皮却又是无色透明的,用其直接作观察材料,显然效果也不理想。

我们通过反复摸索,发现对洋葱细胞活体染色后,再取内表皮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实验效果就好多了。

具体作法如下:

用小刀在鳞片内侧划成约2cm2的小块,将取下的小块放入003%的中性红色溶液中染色10~15min。

取出小块稍加冲洗后,两手握住处理过的鳞片两侧并朝内表皮方向对折。

即可露出带红色的薄膜内表皮。

用镊子取小片内表皮制片观察,会看到细胞的细胞壁染成了醒目的红色,其他部分仍为无色。

此时细胞的原生质与细胞壁的对比十分明显,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效果也十分理想。

在操作中我们还发现也可以先单独将内表皮染上颜色,然后放在清水中浸泡十来分钟,可褪去细胞壁的颜色,但染成桃红色的液泡的颜色不会褪去,再将内表皮制片做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效果更为理想。

 

角色异位提高学生素质谈

中学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和参加现代化建设、适应现代化生活打好坚实的生物学基矗从这点意义上说,目前取消生物高考恰恰是为我们大胆进行生物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几年来,我县中学生物教学适应形势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4月中旬,我县高中生物中心教研组在卢龙中学观摩了一节教改公开课,执教者为黄炳娟老师,教学内容为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与精子的形成过程”一节。

基本教学特色是利用角色异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向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训练贯穿始终,师生相互促进,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现将这节课的教学程序详述如下:

1.启发动机

教师认真设计导语,通过引人入胜的导入语,使学生兴趣盎然,从外部表征到心理活动都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从而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为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形成和同化作好心理准备。

2.感知和理解教材

教师首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顺着提纲的线索认真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和挂图,感知和理解教材的实质内容。

这称之为学习定向,以提高自学的有效性,使机械学习转化为有意义学习。

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探索,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3.角色异位,教学相长

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感知了教材,但对教材理解到何种程度,对重点掌握如何,需要在此阶段得到检验和升华。

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学的收获讲出来,目的是强化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讲解是自学效果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导在关键处,也促进了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使教学活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

例如,本节课在进行“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挑选一名主动举手的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

该学生对初级精母细胞的形成、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情形及精子细胞变形为精子等过程讲得都比较好,尤其是讲解过程中能够利用挂图将精原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很清楚,并强调指出了染色体减数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随后,教师发动学生找出该同学讲解有误或不妥之处,如“在四分体中两个着丝点连结4个染色体”这句话是错误的。

学生能纠正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纠正,学生解答不了或不准确的,再由教师引导点拨。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讲解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便在讲评时更具针对性。

由于学生已经对精子形成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主要精讲了下列4个问题:

(1)辨析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概念;(2)四分体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着丝点数的关系;(3)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及组合情况异同点;(4)运用抽拉投影片很直观地演示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情形。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又为将来学习遗传规律埋下了伏笔,效果十分理想。

4.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为了检验学生概念形成和同化的正确性,需要及时反溃而教师的良好夙愿“为迁移而教”也主要在此阶段实现,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有效地促进迁移,从形式到内容应注意练习的多样化。

即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通过多角度的变式训练,启迪学生思维,改进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中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及精子的形成过程之后,都以事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进行了充分的训练,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在进行反馈和评价时,教师要满腔热情,以鼓励为主,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保持愉悦的心境,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尤其是对学习稍差的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使之形成向上的心态。

最终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最迅速、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经过一个时期的教改实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民意测验,实验班有98%的学生对此教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该教法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良机,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趣味教学

 —一浅谈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迅速牢固。

反之,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